摘要:2025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的20周年,本文以此為契機,系統分析其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契合性。研究發現,“兩山”理念與“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傳統生態智慧在自然價值的認知、和諧共生的追求、可持續發展理念三個維度高度契合,是“第二個結合”的典范。在此基礎上,又提出傳統文化可以通過依托生態資源、發展生態產業、強化生態教育的傳承路徑,將其傳承融入“兩山”轉化實踐中,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與文化傳承創新提供理論支撐與實踐范式。
關鍵詞:兩山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契合性 傳承創新
一、引言
2005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浙江省安吉縣余村調研時,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理念和科學論斷。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和闡述“兩山”理念,致力于開辟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同共生的新路徑。如今,“兩山”理念已成為指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思想,它深刻揭示了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兩山”理念的提出絕非偶然,而是從我國源遠流長的優秀傳統文化中挖掘出的寶貴精神財富。因此,深入探討“兩山”理念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契合性,以及“兩山”理念如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傳承下去,對于建設生態文明、發展生產力、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以及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兩山”理念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契合性分析
(一)對自然價值的共同尊重
中華文明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蘊含著豐富的生態文明思想。莊子在《齊物論》中寫道:“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成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最為古老的思想之一,其中所揭示的正是人類對自然的敬畏與尊重,天、地、人三者之間是相呼應的,且天是自然,而人只是自然中的一部分,這也與道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不謀而合。儒家所尊崇的“仁民愛物”,也在提倡要將人的仁愛之心推及萬物,尊重自然萬物的生命價值。無論是道家思想順應自然的哲學還是儒家思想的仁民愛物的追求,都與“兩山”理論中對于綠水青山自然價值的高度重視相契合,兩山理念不僅認識到綠水青山的生態價值,更深刻的認識到其中所蘊含的豐富的文化、美學價值,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石。
(二)對和諧共生的道德追求
“兩山”理念強調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不是“零和博弈”,而是一種“正和博弈”,它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要求在生產力發展的過程中,通過合理的產業布局和生態環保措施,達到經濟與生態的良性互動。而這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強調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高度一致的,正如《周易》中寫到:“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強調我們要在尊重自然法則、遵循客觀規律的基礎上,把握適度原則,發揮主體的能動作用,對自然界的變化加以調節,以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景象,讓大自然更好的造福人類。
(三)對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共同追求
中華文明延續至今五千年,是一代一代人民智慧的結晶,而可持續發展理念,更是從古至今人們所追求的。孔子曰:“釣而不綱,弋不射宿。”這句話意為只用魚竿釣魚,而不使用大網捕魚;用箭射鳥,但不射那些在鳥巢中棲息的鳥。這是在告訴我們應該順應自然,適度利用資源,切不可“竭澤而漁”。《孟子》中也提到“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不只是在倡導要合理采伐林木,切勿濫用木材資源,其深意也是告誡我們反對過度開發,要節約資源,讓子孫后代也能持續發展。而“兩山”理念中所提倡的鼓勵發展綠色產業、循環經濟,倡導的綠色消費模式,從而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態環境的高水平保護,也在要求我們在實踐層面堅持可持續發展,這與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生態實踐智慧一脈相承。
三、“兩山”理念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傳承路徑
“兩山”理念既與中華文明有著深厚的契合性,同時又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發揚下去,就需要借助“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探尋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路徑。
(一)依托生態資源展現文化魅力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是我國開展鄉村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理論基礎。各地豐富的生態資源,不僅是自然的饋贈,更是賡續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近年來,隨著“兩山”理念在全國踐行的成效顯著,陜西省漢中市也發揮比較優勢,將生態優勢與自然景觀轉化為綠色發展動能,開創出“綠色循環 漢風古韻”的“兩山”轉化新局面。以陜西省漢中市寧強縣為例,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這里被譽為“漢江之源,秦蜀咽喉”。在發展過程中,寧強縣充分發揮當地傳統古村落的個性稟賦,打造出山水人文交融、傳統現代交匯的青木川古鎮,讓游客深入了解到當地的民俗民風。另外,寧強縣還保留著傳統的羌族刺繡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隨著青木川古鎮旅游的火爆,人們在欣賞美景、體驗當地特色的同時,也能了解獨特的羌族刺繡非遺文化魅力。2024年,寧強縣接待游客439.2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到22.53億元,印證了生態資源與文化遺產融合轉化的乘數效應。
(二)發展生態產業弘揚傳統智慧
生態產業是在考慮生態環境與當前人類生存狀況后所演化的第三代產業體系,其中主要包括農業、工業以及第三產業等。構建和發展生態產業體系,是實現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重要載體。以生態農業的發展為例,在“兩山”理念提出的20年間,通過技術創新和農業發展模式的重構,將傳統的農耕智慧與現代科技、文化創意相融合,進而實現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陜西楊凌是中華農耕文化的發祥地,此后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楊凌都為我國農業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如今,作為我國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楊凌以當地傳統的“后稷”農耕智慧為基礎,結合現代科技,發展智慧農業。例如,通過物聯網技術對農作物的生長環境實時監測,精準調控農作物用肥、用水,監測土壤狀況。同時,還改良了陜西當地秦川牛品種,培育了小麥、蘋果的多個優良品種,在經濟植物資源開發利用及樹木育種方面為我國乃至世界作出杰出貢獻。楊凌示范區還以“后稷教稼”為依托,深度挖掘和傳承傳統農耕文化,打造農耕文化體驗園,將農業生產與文化旅游相結合,既保留了傳統農業精耕細作的生態智慧,又通過立體化生產與鄉村旅游實現增收。
在生態工業領域,傳統工業智慧的發展傳承也引人關注。陜西省銅川市的耀州窯有著悠久的陶瓷制作歷史,制瓷工藝精湛。在綠色發展中,耀州窯陶瓷產業通過“煤改氣”項目,采用天然氣取代傳統煤炭作為燃料,不僅保留了耀州窯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傳統工藝元素,又提高了燒制的效率和產品質量,降低了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實踐表明,通過發展生態產業,不僅能夠促進經濟發展,還能讓傳統農耕智慧在現代社會中得到傳承和實踐,為生態環境保護和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有益借鑒。
(三)加強生態教育傳播文化內涵
生態文明既是國家發展的未來趨勢,也是未來教育的重要使命、重要目標。學校教育是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生態文明理念的主陣地,青年一代作為未來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建設協同發展的主力軍,需要生態文明思想的熏陶。地處陜西省東南部的安康市平利縣,該縣近年來結合當地生態環境特色,整合實施體現“兩山”理念的新勞動教育,建構特色的生態勞動教育體系,從地域文化中挖掘生態勞動課程內容素材,將地域人文思想與生態勞動教育天然融合,圍繞平利富硒“女媧”茶品牌,開發了一系列具有當地特色的校本課程。以平利縣田珍茶業教育實踐基地為例,依托當地獨特的茶葉資源,該基地開發了茶葉采摘、手工制茶、茶藝茶道等9套研學課程,讓學生切身體驗茶產業的工藝流程。這些做法不僅培養學生的勞動能力,讓學生們了解到本土“茶文化”,更讓他們切身體會到“兩山”理念是如何帶領當地人民發展致富,也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更接“地氣”,從而提振青年一代的文化自信。
此外,社會教育也不容忽視,社區、企業、社會組織等可以通過組織講座、科普、游學調研等活動,向公眾傳播“兩山”理念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態內涵。通過加強生態教育,讓“兩山”理念深入人心,讓中華文明中的生態智慧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和傳承。
四、結語
2025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周年,偉大理念賦能偉大實踐。在提出的20年間,“兩山”理念深度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中國這個發展中大國探索出一條生態治理的新路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不同于歐美國家傳統的“先污染后治理”方式,我們堅定選擇保護環境優先,將生態文明建設始終與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等融會貫通,為推動全球生態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展示了中國智慧。
未來我們要繼續深化對“兩山”理念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契合性的認識,充分挖掘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為“兩山”理念的轉化實踐注入源源不斷的文化動力。同時,也在“兩山”理念為主導的生態文明建設中不斷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傳承,利用生態資源、生態產業發展、生態教育傳播的路徑,賡續傳統優秀文化血脈,讓“兩山”理念引領中國乃至世界走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經濟與環境協同發展的美好未來,書寫生態文明建設與文化傳承發展的壯麗篇章 。(作者系西北政法大學經濟學院2024級國際商務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