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J609.2 文獻標識碼:ADOI:10.15929/j.cnki.1004- 2172.2025.02.006
文章編號:1004-2172(2025)02-0042-09
伴隨著中國人民艱苦卓絕的抗戰進程,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統一戰線旗幟下,文藝界自發地形成了圍繞“抗戰”主題的文藝創作和實踐,并形成了文藝運動的起伏和高潮。文化城桂林是抗戰文藝運動發展的重鎮,[抗戰音樂蓬勃發展。廣西文化學者李建平,是桂林抗戰文藝研究的代表人,也是最早關注桂林抗戰音樂文化價值的學者,他敏銳地把握了桂林抗戰音樂文化中的進步性,并闡述了桂林抗戰文藝對于左翼文化的繼承關系。[2]音樂學家馮明洋[]、王小昆[4等也對桂林抗戰音樂文化做了先驅性研究,對桂林抗戰音樂文化從抗戰音樂活動、音樂家和創作、音樂特點和歷史貢獻等多方面闡述,從而引發了音樂學人和在校研究生群體對桂林抗戰音樂文化的高度重視。筆者在完成教育部課題《桂林抗戰音樂編年史(1937-1944)》[5的專著寫作工作時,也對廣西各地區抗戰音樂文化進行梳理。但是,廣西抗戰音樂文化在桂林文化城興起前已經有所發展。從歷史來看,抗戰音樂在廣西以南寧為核心地區,于20世紀30年代初開始發展,并伴隨著國民教育的普及開始在兒童和青年中推廣和普及,抗戰歌詠開始在教育、社團和軍隊的體系中傳播。而且,左翼音樂家聶耳的歌曲和左翼音樂文化的精神,從抗戰音樂在南寧、桂林萌生時期就有著重要的影響力,并成為影響廣西抗戰音樂文化主流發展的重要動力。
一、萌生:“九一八”抗戰宣傳和首部戰歌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全國民眾的抗日救亡情緒高漲。1931年9月29日,廣西省發布抗日“救國通電”,指責蔣介石不抵抗的軍事態度造成了日軍輕易入關使中國陷入危機。 月3日上午,南寧公共體育場內舉行了“廣西抗日救國會”成立大會,會后進行了全城的巡行宣傳活動。巡游的隊列為:總部軍樂隊、大會主席團和會員,各女子小學校、各初小學校、各高小學校、各女子中學校、各初中學校(童子軍列前、各高中學校,各級黨部、商會、工會、農會,各機關、法團、警隊、民團、國民革命軍。巡行路線從公共體育場經過南門馬路、馬草街、出水閘門、渡船口、鹽行街、木行街、棉花街、打鐵街、下水街、上水街、布行店、雞行頭、拱閣街、沙街,入南寧馬路轉興寧路,過鐘鼓樓街、下石牌坊、東門街、民生路,至民眾俱樂部收隊。因此,抗日救國會集合了軍政工商學農各方面,會后巡行宣傳遍及南寧全城。
在聲勢浩大的巡行宣傳中,音樂的應用主要有軍樂、袁樂和歌詠。軍樂用于儀式振奮氣勢,勃發行列精神,哀樂在集會中追憶亡魂。此外,一首歌曲被報紙發布。歌詞如下:
警!警!警!我東三省,慘遭日本侵凌!!國勢危亡,怎能容忍?!
醒!醒!醒!同胞們,齊起奮斗,把命來和日人 拼!!
須牢記,堅毅勇敢,充實民力,不報國仇誓不已?。7]
從目前所見廣西民國音樂史料來看,這是廣西第一部發布出來的在大型抗戰宣傳集會中所用的抗日歌曲,未見曲譜,姑且稱之為《警!警!警!》。這是創作歌曲?或系選曲填詞?已無可考。
廣西如火如茶的抗日救亡運動也就此拉開帷幕,一月余,廣西各地區陸續成立了抗日救國會,幾乎遍及全省各地。各地救國會紛紛組織成立大會、巡游活動和游藝活動。如,邕寧縣立中學校在南寧參加了10月3日的廣西抗日救國會成立和宣傳巡游活動后,由該校學生會組織學生70人共計七支宣傳隊,每日分赴各街道和下鄉向百姓宣傳抗日,10月9日即獲得了廣西省的嘉獎。這也促發廣西各地救國會紛紛組織宣傳隊伍。1931年10月3日那日飄蕩在南寧全城的《警!警!警!》,在廣西各地連續月余的抗戰宣傳活動中,它是否被南寧邕寧縣立中學生等團體一再演唱呢?或許這就是廣西本土產生的第一首抗戰歌曲,它揭開了廣西省抗戰音樂歌詠活動的序幕。
二、螢火:民眾音樂研究會社與抗口精神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對于如何進行藝術的宣傳,廣西省宣傳部也及時推出一些計劃,核心為:編輯學校補充教材、編輯抗日戲劇及歌曲、組織全省學術抗日論文比賽會,以及舉行抗日方法的民意測驗。[0]但是,歌曲的創作一直未能展開。廣西抗日救國會的活動也主要集中于“九一八”后1931至1932年,1933年起該會活動開始停滯不前。[1]然而,抗日的氛圍卻融人了南寧和各地愛國學生和市民的日常藝術生活中。此時,隨著廣西省基礎教育運動的開展,學校音樂活動開始逐步豐富起來,各類音樂活動也多與抗戰救亡主題結合起來。
1933年,南寧省立女子三中和某女高分別成立了音樂研究會。女子三中音樂研究會由學生自治會組織,有軍樂隊和口琴隊,大約有四五十人參加;女高音樂研究會有口琴、簫、揚琴、二弦(二胡)四組,以“娛樂”“陶養性情”為目的。[12]除了學校美育,社會坊間國樂傳承也有一定的普及,且多以“研究會/社”等為名目,并與抗戰時局之宣傳工作相互聯系。如北流縣社會賢達趙希天[13]等,“以暴日侵凌、列強窺伺、國勢日蹙、民氣不張,擬組織一粵劇團作化裝宣傳,一以喚起民眾抗日救國,一以灌輸文化輔助教育”,但考慮人才缺乏,“故先組織音樂社”成立“國樂研究社”。[14]
后續類似社團又有南寧市民羅星南等組建的“國樂研究社”,扶南縣機關公務員等組建的“音樂研究社”等。[15]地方民教館亦從民族教育的角度紛紛開設“音樂研究會”等組織,[廣播電臺為“羅致本市音樂專家協助播音”,于1934年6月17日成立音樂研究社。[11935年5月26日南寧同樂會也成立了一個“音樂研究會”,成員涉及機關、學校等同樂會會員,[i8內設中樂組(杜式洲為組長)、西樂組(劉鶴云為組長)和歌唱組(雷廷俊為組長),[并舉辦游藝節目,內容包括:軍樂、話劇、粵劇、歌唱、口琴、桂劇、粵曲、音樂合奏、國技(武術)和歌舞諸類。[20]
總體看這些團體的音樂活動,在校學生以國樂器樂、西洋器樂和歌詠為主要形式,市民則以國樂、戲曲、曲藝等為重,展現了20世紀30年代中西文化兼容的歷史面貌。青少年學生們開展的歌詠、口琴和國樂活動,成為日后抗戰游藝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音樂美育活動的發展,為抗戰音樂活動奠定了基礎??箲鹨魳返木瘢S著廣西各地學生和市民音樂社團的興起,漸漸注入民眾的日常音樂生活中,潛移默化的熏染民眾的精神。
三、發展:滿謙子和廣西音樂會的抗戰音樂活動
學生與熱血青年是抗戰宣傳的核心力量,以及未來走向戰場的生命力量,但如何將學校的音樂教材與地方抗戰精神結合顯然不是可以一揮而就的事情。這需要專業音樂人的創作和領導。滿謙子,是廣西第一位進人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系統學習音樂的青年人。1934年暑假,他曾與音專師生一行旅行赴廣州、香港等地演出,受廣西省邀請也轉行至廣西南寧,于廣西省府禮堂演出,這也是廣西省的第一場室內樂音樂會。1935年,滿謙子畢業之際,廣西省教育廳向其發出“電召”,在老師黃自的支持下,他最終選擇效力于家鄉。[21]
1935年7月21日,滿謙子抵達廣西省會南寧,任職于廣西省教育廳,擔任中小學音樂教材編審工作。[22]滿謙子是一個實干的人,他到達南寧旋即聯系各校音樂教師,于12月8日成立了廣西音樂會。[23]廣西音樂會發起人有:滿謙子、黎萍仙、陳宏、徐孟平、黎慕陶、張碧如、鐘志暉、韋勢唐;
初選理事為韋勢唐[24]、陳宏[25]、滿謙子[26],總干事由理事互選;徐孟平[27任總務部主任,莫長嘯[28]為編輯部主任,鐘少熙[2]為交際部主任;滿謙子、黎慕陶[30]、黎萍仙、張碧如[3]、陳宏、徐孟平、葉蘊七人為訓練委員。發起和參與會員多為廣西地區的音樂教員,會址設在南寧樂群社。音樂會以提倡及研究純正高尚音樂、輔助本省文化建設為宗旨并計劃定期舉行演奏、出版刊物,及設立音樂研究班等事宜。[32]
滿謙子領導的廣西音樂會在南寧期間的活動主要是舉辦了兩次音樂會。1936年1月26日農歷正月初三夜七點半至九點于樂群社交誼堂,廣西音樂會舉行了第一次音樂會,也是該年的新年音樂會。廣西省黨政軍高層,除了季宗仁不在南寧,白崇禧、黃旭初等皆出席。主要節目有獨唱:《三自政策》《軍訓》《民團》《征兵》3],滿謙子演唱,舒志芳伴奏;鋼琴合奏:西洋曲,舒志芳、鐘志暉演奏;獨唱:《上山》《聽雨》[34,徐孟平演唱,張碧如伴奏;女聲合唱:《本事》《懷古》[35],舒志芳、滿素玉、莫振權、鐘志暉、滿素蕓、榮惠寧等,滿謙子伴奏;鋼琴獨奏:西洋曲,莫扎特作曲;男聲合唱:《出操》《前進》[3,滿謙子、徐孟平、云石天、黎萍仙等,紀國輝伴奏;鋼琴獨奏:西洋曲,黎萍仙演奏;獨唱:《兩個擲彈手》等,舒曼作曲,滿謙子演唱,張碧如伴奏;鋼琴獨奏:西洋曲,張碧如演奏;獨唱:西洋曲,徐孟平演唱,張碧如伴奏;大合唱:《抗敵歌》《戰歌》[37],紀國輝伴奏。[38]
這是一場中西結合的室內音樂會,作品主要以歌詠和鋼琴獨奏為主,音樂會的骨干力量皆輪番上陣。鋼琴演奏西洋小曲,歌詠穿插西洋藝術歌曲和中國作曲家趙元任、黃自等創作的群眾歌曲、藝術歌曲。其中,最大的亮點是滿謙子根據廣西省政府的建設綱領而作的六首新歌《三自政策》《軍訓》《民團》《征兵》《出操》《前進》,結束時大合唱演唱了黃自著名的《抗敵歌》等抗戰歌曲。這場音樂會主要面對廣西省政府的上層,并未涉及基層和民眾,但是它的影響卻通過歌詠的形式迅速下達,新創作的歌曲皆在不久后成集出版。
廣西音樂會的第二次音樂會計劃于1936年5月30日、5月31日、6月5日三晚舉行,后因兩廣“六一事變”,各音樂教師須即刻組織宣傳隊進行抗日宣傳而取消第三晚演出,總計演出兩場,地點仍設在樂群社禮堂,原定第三晚于省府禮堂。[39]廣西音樂會第二次音樂會是以音樂教師、廣西音樂會合唱隊和中學學生合唱隊的歌詠為主,新創的抗戰歌詠貫穿始終,滿謙子創作的新歌《我愛中華》《可愛的廣西》首次公演。廣西音樂會僅用半年時間成立了第一和第二合唱隊,會員有各校音樂老師,如南寧高中徐孟平、南寧女中張碧如等。老師也帶領學校合唱隊參與廣西音樂會活動。
音樂會重視中西音樂結合,有西方音樂名曲,也有以黃自等為代表的中國學院派作曲家的藝術歌曲作品。但是,每次演出,本區域的作曲家都會積極推出抗戰歌詠新作,也多以抗戰歌曲的大合唱形式作為音樂會的始終。因此,演出既注重了音樂會的藝術性,又緊密圍繞抗日救亡主題的活動模式,體現了滿謙子這位學院派音樂家組織音樂會的特色。1936年6月,南寧的音樂教師帶領學生歌詠團體赴各地宣傳演出,廣西音樂會的活動基本停止。1936年冬至1937年初,廣西省會由南寧遷至桂林,滿謙子也在桂林繼續聯合當地音樂老師和南下的音樂家們重新啟動廣西音樂會活動,并隨著更多專業音樂家的加入,廣西音樂會舉行的演出也逐步提升藝術水平,但始終圍繞“抗戰”的主題旋律。后續,在滿謙子、吳伯超、陸華柏等音樂家的帶領下,廣西音樂會成為桂林抗戰文化城最具影響力的音樂團體。
四、推動的契機:“六一事變”和廣西抗戰歌詠
廣西音樂會的第二次音樂會在轟轟烈烈的“六一事變”抗日宣傳活動開幕中提前結束。在整個六月,廣西全體學校停課一月,按照統一號令開始了抗戰的宣傳事宜。中學以上的學生按照統一規劃路線,幾乎踏遍了城鎮和鄉村,基礎學校的小學生則以家庭和所在周邊為范圍進行宣傳。當然,此次的宣傳雖以抗日為名目,但實際首要是為了在風云突變的政治和軍事斗爭中,新桂系政府傾全省之力與南京蔣介石政府進行對抗,以求得生存。抗日宣傳凝聚全省的齊心協力,并在輿論上獲得國內各方面力量的同情,而征兵工作更是重中之重,以學生為骨干的廣西青年是支持新桂系抗日主張的生力軍。遂,我們也不難從廣西政治軍事的關鍵詞中找到滿謙子歸邕后創作的第一批歌曲的現實意義。1936年6月,以滿謙子創作的歌曲《三自政策》《軍訓》《民團》《征兵》《出操》《前進》《青年歌》《抗戰》為核心,抗戰歌集《軍歌》由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干部政治訓練班刊印發行,也是廣西公開出版的第一部抗日救亡歌集。[41]
省府的青年人是第一批走出去的宣傳者,廣西省學生救國會于5月24日確定南寧全市中等以上學校學生組建宣傳隊十一隊,于5月31日出發下鄉宣傳抗日與第三屆征兵的意義,有南寧高中、初中、女中、平旦、尚實、志成、國民中學等,醫學院、特種師訓所等。[42]首列正是參與演出的幾個合唱團隊的所在學校,這也是原定6月5日在省府禮堂舉行的音樂會取消的直接原因。從學校到機關到軍隊,乃至迅速下達至村甲基層,顯示了廣西行政、軍、學“三位一體”制度的特色,且學生們能夠承擔各種艱苦的行軍宣傳工作也是多年軍訓的成績。1936年6月27日第一屆廣西學生軍成立,全稱“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廣西抗日救國學生軍”,共300余人,分三個分隊十個小隊,先后在桂林、湘桂邊境、粵桂邊境和黔桂邊境,最艱苦的地區從事抗日救國宣傳。[43]9月,“六一事變”和平解決,蔣桂達成妥協,學生軍復員。綜上,此時《軍歌》的發行顯然是為了配合抗日的救亡宣傳工作?!盾姼琛繁弧胺职l各軍師團政訓處,教授各武裝同志及民眾唱歌”[44],并在《南寧民國日報》上發布《抗戰》《干訓歌》《抗日敢死隊》《抗日救國》《征兵歌》《抗日勝利》《軍訓歌》《殺敵》《最后的勝利》等歌。但是,無論從歌曲數量還是質量來看,應對抗日歌詠的宣傳工作僅有這本歌集還是遠遠不夠的。
1936年6月3日,廣西各界抗日救國聯合會成立;6月15日,廣西各界抗日救國聯合會南寧游藝宣傳委員會成立,總干事統管,下設事務、劇務、音樂三部。其中,音樂部杜式洲任主任,下設中樂、西樂二股,中樂股長舒祖蔭、西樂股長周志森。[45]抗日歌詠和歌舞表演等是作為“游藝”的組成部分,而游藝是有組織、有計劃,由省府先發動,并影響遍及全省市縣的抗日文藝宣傳活動。省府的“游藝宣傳”原定于6月25日起,分別在第一劇場省黨部大禮堂、第二劇場(原定南寧女中,后改為公共體育場)、第三劇場南寧商會表演十天,后因天氣原因主要在省黨部大禮堂表演,具體情況見表1。
1936年“六一事變”后,廣西省組織的抗日宣傳工作主要以標語、講話和演劇為主,抗日游藝活動中仍是以話劇為主,音樂部分的內容有歌唱、歌舞、國樂合奏和口琴。整體看,最能引發人熱血情緒的歌詠,仍處于薄弱的環節。這首先就是因為抗戰歌詠作品的稀缺和歌詠干部的匱乏。雖然有滿謙子和廣西本地的音樂師資,廣西的新音樂發展尚需要更多音樂人才的加入和音樂人才的培養,這也是后續廣西省關注音樂專家人才的引入,注重音樂教師的培養,建設廣西省藝術師資培訓學校等舉措的內在動因。在整個“六一事變”的事態發展進程中,桂系軍事實力顯然不如蔣系,廣西省發動全省而形成的宣傳動態和由此形成的輿論力量,在和平解決此次蔣桂沖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九月初,隨著兩廣“六一事變”的和平解決,廣西全省的抗日宣傳活動也隨之弱化,九月間為紀念“九一八”的游藝宣傳活動,則是此場抗日救亡文藝宣傳活動的尾聲。
五、左翼的影響:聶耳和廣西抗戰音樂
1936年,伴隨著廣西抗戰宣傳熱潮的涌起,聶耳的精神和他的歌曲也如春雨潤無聲地影響著廣西抗戰文藝的發展。1936年初,時任《南寧民國日報》文藝副刊《銅鼓》負責編輯的黃芝岡[47]和同在南寧擔任編輯工作的普梅夫[48有計劃地發動了對于聶耳的追思。1936年1月26日,黃芝岡在他主持的《銅鼓》副刊,以編輯寄語的形式,回憶了在上海時任光組織的音樂座談會上偶遇最耳,以及大家對聶耳《開路先鋒》的贊譽,并點明了在《銅鼓》組織紀念聶耳的初衷:“聽到了聶耳的死,和讀到了朋友的悼聶耳的詩,到現在又讀到了秋田先生的一篇文章。失去了一顆星是撈不到的,最可哀的是星的光芒在人們眼中逐漸地淡而至于消減盡了。”[49《銅鼓》副刊先后發表的系列文章有:署名“憶梅”者翻譯的日本文學家秋田雨雀《天才作曲家聶耳之死》和村上知行《中國國民歌謠的發展》的紀念聶耳的文章;劍魔(普梅夫)和光明,兩位新文化工作者對聶耳一生的總結系列文章《記聶耳》(一、二)《關于聶耳》(一、二、三、四);拔古(黃芝岡)《音樂家與詩人》《革命歌曲與音樂家》與劍魔(普梅夫)等紀念文章相互呼應。
兩位日本作家對聶耳并不熟悉,但是敏銳地從音樂中把握到聶耳音樂的力量,以及這種力量對于中國民眾的意義。秋田認識到,聶耳創作的歌曲與日本通俗作曲家有著本質的不同,首先在于聶耳音樂所表現出來的“健康”特征,“他的作曲是這種有強力的曲,決不是政治之機械的反映的曲,是在所有民眾的職場之中鼓舞他們的生活?!盵50]村上認為:“他以男性的怒號的音譜,露了這勇壯的歌詩。”“今日中國,在他的國際地位上,正遭遇絕大的危機,像這樣的中國民眾,當然不能耽溺于淫曲或哀歌。聶耳的出現,因而絕不是偶然的?!盵51]兩位日本友人皆意識到在中國被壓迫侵略的危機時代,聶耳的強有力的歌曲是符合中國時代的需求和方向的。
劍魔和光明,一個通過自己與聶耳的親身交往講到聶耳的生平,一個則是通過日本出版的《聶耳紀念集》補充了前者的敘述。新文化工作者對于當時的音樂界有兩個系統的認識:一個是以蕭友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藝術代表的學院派系統,一個是以黎錦暉的《毛毛雨》為代表的小市民階級的江湖派系統,而聶耳是象征著新作風大眾化音樂的代表。“他不是為某一特權階級作曲,而是為整個的大眾而作曲,更不是為藝術而藝術,而是為社會而藝術。因此他的作品在質上另創立了一種作風,沒有‘學院’氣,沒有‘江湖’味,不僅技術上成為大眾性的,最可貴還是意識上的完全大眾性?!盵52]“在蕭友梅領導下的所謂學院派與黎錦暉領導下的所謂《毛毛雨》派兩派音樂的暗影下沖出了創建了一條光明的‘大路’?!盵53]
拔古則熱情洋溢地闡述了革命的宣傳必須需要歌曲,革命的音樂家應當是有著熾熱革命情感的詩人。“革命的音樂家是不能單耍些‘音’的魔術的,他不能不培養他革命的情感,他不能不選擇他歌辭的情的語言,他不能不把握著歌辭中的熾熱的感情才開始制他的曲譜。”[54]拔古認為革命歌曲的創作不是閉門造車,也不是單純的技術性問題,而是要投身于革命的環境中,在強大的現實壓抑之中爆發出革命的怒潮,這樣才能貢獻出貨真價實的革命歌曲。[55]顯然,在黃芝岡、普梅夫等左翼文化人看來,聶耳就是這樣的音樂家、詩人和革命者。
黃芝岡和普梅夫等掀起的對聶耳的追思和闡述聶耳所代表的新音樂道路,也引起了廣西藝術界對聶耳的關注。廣西需要聶耳創作的這種有力量但又不機械地反映政治、宣傳抗戰的大眾健康歌曲。1936年10月,“六一”抗日宣傳熱潮剛剛退去,廣西的書店開始新進了廣州兒童書報局新出不久的《叱咤風云集》[5,被文藝家稱為按“國防歌曲”標準選編的歌集。[5歌集以簡譜形式,總計63首作品,聶耳的作品有《義勇軍進行曲X開路先鋒》《碼頭工人》等?!哆尺屣L云集》和聶耳的歌,很快成為廣西地方文藝工作者珍視的新歌來源。
1936年11月28、29兩日,廣西新成立的國防劇社于南寧初中禮堂舉行了第一次公演,演出田漢撰寫的以“九一八”為背景的抗戰劇《回春之曲》。聶耳譜曲創作了其中著名的四首插曲《告別南洋》《慰勞歌》《春回來了》《梅娘曲》其中《告別南洋》和《梅娘曲》都是作曲家的代表作。話劇的演出也伴隨著抗戰歌詠宣傳活動,如:“首先,先表演《自由神》之歌[58],由演員扮自由神,手持火炬,歌聲偉壯,令人奮發,歌后即上演《回春之曲》”[59省府確定搬遷后,國防劇社于1937年元旦在桂林公演此劇,作為亮相桂林的代表作。國防劇社元旦公演后,旋即組建巡演隊,由桂林出發至柳州、長安、梧州、南寧等各地公演,直至3月24日返桂。[60]為了吸引民眾便于宣傳推廣,他們還發放《創進月刊》和抗戰歌集《叱咤風云集》等,各地演出效果非常成功,柳州等各地話劇團也開始排演《回春之曲》。而從1937年元旦起,桂林的中小學生的迎新年游藝、日常街頭宣傳,以及4月的兒童節期間的節目中都有聶耳雄壯的《碼頭工人》《義勇軍進行曲》等歌曲。[61]
廣西省省府遷至桂林后,一時間抗戰歌詠盛行。桂林、南寧兩地官方報刊之副刊也對新的音樂風氣大加贊譽。3月間《桂林日報》《南寧民國日報》均發表了批判《桃花江》《毛毛雨》等歌曲,贊頌以聶耳為代表的新音樂發展方向的文章?!皦蚜业模瑹崆榈?,充滿團結救亡的民族意識的《義勇軍進行曲》《怒吼吧!中國》《大路歌》《開路先鋒》…這種英勇的歌曲,表現出人民大眾的熱烈的情緒,喊出人民大眾的急切的要求。它是推動時代的號角,它是一切偉大行動的前奏。來吧,我們要用轟天動地的歌聲,震醒行將危亡的民族的靈魂;我們要用響徹云霄的呼吼,驚破敵人侵略的迷夢,‘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唱吧,我們的歌聲響到哪里,民族斗士就在那里武裝起來?!盵62]“它是把階層的救亡呼聲包容在里面,士兵的《義勇軍進行曲》,工人的《碼頭工人》,農民的有《打長江》它簡直是抗敵陣線的怒吼。聽吧!‘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起來!起來!‘等四萬萬五千萬同胞,都能唱出這樣雄壯歌聲的時候,也就是奴隸鎖鏈掙脫的時候了!”[63]
至1937年6月,廣西“六一”抗戰宣傳周年活動中,聶耳的《義勇軍進行曲》等歌曲已經成為廣西各地傳播最為廣泛的抗戰歌曲。田漢的戲劇,音樂家聶耳、呂驥的歌曲,如春雨潤物,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左翼戲劇和音樂,傳遍廣西大地。全面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后,新文化工作者大舉南下桂林,張曙也犧牲在敵機轟炸的桂林,留在桂林等地的新文化工作者以紀念聶耳、張曙為名,召開紀念會議,發表紀念文章和演出他們的作品,追思先烈,弘揚他們革命的音樂思想和作風,成為了文化城桂林抗戰音樂文化中影響深遠的精神內核。
結語
自1936年10月起,廣西省府從南寧遷至桂林,1937年隨著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桂林逐漸成為聞名中外的“文化城”。然而,省府時期南寧抗戰音樂的萌生和發展也為桂林文化城的抗戰音樂運動奠定了基礎。20世紀30年代初的廣西經過新桂系勵精圖治的改良形成了良好的文教和政治局面,被國內外輿論稱為“模范省”。[4因此,廣西省以首府南寧為中心的音樂文化開始發展,學校和市民間音樂活動開始活躍,為未來抗戰音樂的發生奠定文化的基礎。廣西首府南寧抗戰音樂發展也和時代的軍事政治關系微妙。文藝宣傳是廣西主政新桂系軍政集團極為重視的政治策略,尤其是在“六一事變”期間成功的抗戰宣傳手段,一方面贏得了國內外的輿論聲援,一方面也能更好地迎合廣西民眾的愛國守土之心,從而在政治上能夠與蔣系抗衡。南寧的抗戰音樂發生和發展以及進入第一個高峰時期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生成。“六一事變”后,新桂系對中國共產黨保持了較長期的合作態度,接受了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抗戰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為桂林文化城的崛起和發展奠定相對民主的政治氛圍,左翼文化和延安文藝對桂林文化城文藝發展有重要的影響。但左翼文化的影響力是在左翼發展時期已經輻射至廣西,遂,廣西新音樂發展初期就已經受到了左翼文化思潮的指引。1935年初,黃芝岡、普梅夫等發動文藝評論,在廣西省重要報紙上宣傳和倡導了左翼的音樂創作觀念和思想,樹立了新的音樂風尚,也客觀促進了廣西抗戰音樂的發展。尤其,聶耳創作的符合時代發展的大眾化、雄壯的歌曲,如野火燎原迅速在廣西大地傳播,并最終成為桂林文化城群眾歌詠中不可忽視的主流。歷史證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文化和新音樂運動,在廣西抗戰音樂于南寧萌生發展之初,就產生著一定的影響力,并隨著抗戰全面爆發后,更多左翼文化人和抗敵演劇隊伍的南下,延安的文藝思潮和抗戰音樂作品的廣泛傳播,最終為桂林文化城的藝術文化發展指明方向。
作者簡介:李莉,博士,武漢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