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室建設過程中,我們面臨著諸多挑戰,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成員工作繁忙,時間有限,參加活動不積極。我不禁思考,如何提升工作室活動的效率和效果,真正促進成員成長?為此,我引入了積極心理學的PERMA理論,圍繞積極情緒(Positiveemotion)投入(Engagement)、人際關系(Relationship)、意義(Meaning)和成就(Accomplishment)五個維度,探索出一條富有特色的工作室建設之路。
提供積極情緒,讓工作室成為家
每次開展活動時,工作室都會加入提供積極情緒的內容,讓相聚成為一場\"心靈SPA”。
作為工作室主持人,我持續學習積極心理學的知識,了解情緒輔導的方法,設計了一些能提供積極情緒的活動。例如:深呼吸練習。成員通過正念呼吸、腹式呼吸等方式,跟隨指導語呼吸來調整情緒,放松身心。聞香練習。成員學習打香篆,還帶來各類家用香品,如香皂、護手霜、香水、香薰等,通過聞香、分享香味感受來舒緩情緒。按摩。成員了解一些能讓人放松的穴位,如神門、內關、勞宮、膻中、合谷、太沖等,通過按摩這些穴位感受情緒的變化。放松運動。成員學習消氣操,包括聳肩、抬肘、搶臂、踏步等動作,拉伸身體,調節情緒。詩歌寫作。成員圍繞特定主題共同創作一首趣味詩歌。自我肯定。成員把自己的優點寫下來,在活動時大聲念出來。
工作室成員每次相聚,都會開展這些能提供情緒價值的活動。久而久之,大家都愛來這里放松,這里也逐漸成為成員的心靈港灣。
激發教師深度投入,量身設計課題
積極心理學指出,當挑戰與個人能力精準匹配時,個體方能進入心流狀態,從而以更高的投入度與愉悅感投身工作。為了幫助成員進入這一狀態,我們秉持“問題即課題\"“做自己感興趣的研究”的理念,為成員量身設計課題,力圖讓每位成員都能開心地做研究,在研究中有所收獲。
我和骨干教師一起,與每位成員深入交流,根據他們亟待解決的難題以及個人興趣點,量身打造個人課題。以劉老師為例,她所帶班級學生的常規表現欠佳,這是她亟待攻克的問題;同時,劉老師對硬筆書法很感興趣。基于此,我們為她設計了“通過創造性書法練習提升學生自律性”的課題。劉老師對這個課題極感興趣,主動收集了大量資料,深人研究了練字與自律品質的關聯、練字課程與習慣養成的關系,并在班級實踐。這一課題不僅切實指導了她的班級管理工作,其所帶班級的常規表現有所改善,還促使劉老師主動反思教育教學方法。
在我們工作室,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課題,在課題的引領下,成員的研究積極性和幸福感大幅提高,真正享受教育研究帶來的樂趣與成長。
拓展積極關系,搭建多元交流平臺
班主任的工作比較繁雜,時常會遇到棘手的難題,此時特別需要周圍人的支持。為了幫助班主任構建更多積極關系,工作室以促進學生成長為核心目標,邀請學校領導、家長代表和社區相關人員,和班主任一起參加主題交流會。
每次交流會都緊扣一個學生成長主題,各方人員群策群力,彼此分享資源,探討支持方式。例如,在圍繞“培養學生自律意識”的交流會上,學校德育主任、班級家委會成員以及社區派出所的工作人員齊聚班級,與班主任共同開展了系列活動:每個人先寫下自身亟待解決的問題以及可提供的資源,接著用不同顏色的彩筆將自己的資源與他人的問題相連,并在連線上詳細注明具體的幫助方法。就這樣,不同領域的力量匯聚在一起,一個助力班主任工作的“朋友圈”就搭建起來了。
比如,交流會之后,張老師的班級就迎來了一系列積極變化:學校為班級安排了手拉手自律交流團隊;家委會發動家長和學生共同開展“家庭自律訓練營”活動;社區也派專業人員為學生講授自律的重要性。一番努力之下,班級學生的自律意識顯著提升。
通過主題交流會,工作室成員之間建立起互相關愛、互相支持的良好關系,就更愿意參與工作室活動了。
建立優勢檔案,形成積極成就
班主任也需要成就感,這樣才會有更大的動力開展工作,深人研究。為了滿足班主任的這一需求,工作室為每個成員建立了優勢檔案。
在建立檔案前,工作室組織成員參與清華大學積極心理學中心設計的優勢評測,幫助成員初步挖掘自身的標志性優勢。以朱老師為例,責任感是她的突出優勢。工作室在其檔案中放人了多則彰顯其責任感的案例,案例由教師本人或者他人撰寫均可。比如,她在課題組主動攬下最艱巨的任務,花費近半個月時間反復研讀、修改課題材料。此外,檔案中還記錄了朱老師閱讀責任感相關書籍、觀看同主題電影的情況和感悟,進一步加深了她對自身標志性優勢的認知。
工作室構建優勢檔案的目的之一就是圍繞這些優勢為成員創造更多機會。比如,朱老師的標志性優勢為責任感,工作室協助她設計了一堂關于責任感的主題班會課。朱老師將這堂課打磨成精品課,在后續比賽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通過建立優勢檔案、量身定制優勢任務,成員得以施展專長,自然而然地收獲更多的成就感。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工作室極為重視自制證書,依據成員各自的優勢,為他們定制專屬證書。只要成員完成預設的任務,工作室就會舉辦專門的頒獎儀式,進一步提升教師的成就感。一個學期過去,不少成員的檔案里增添了各級各類榮譽證書,涵蓋工作室、學校,乃至區、市、省、國家的課例、課題、論文等獎項。
明確發展意義,制訂個人計劃
為助力工作室成員收獲更多的成就感,在每學期開學之初,工作室便投入大量精力,協助成員制訂個人發展計劃。
工作室深入解讀上級政策、學校規劃以及年級安排,結合每位成員的特質,為其探尋適配的發展方向。在制訂計劃時,我們秉持“以終為始”的理念,要求成員從一開始便明晰最終期望達成的成果。這里的成果,并非局限于活動獲獎、班級成績提升等功利性目標,還包括反思類成果,即教師在參與活動后,反思自己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畢竟活動、比賽與考試受多種因素影響,結果往往難以預測,而教師的個人努力卻是可控且可見的。只要教師全力以赴,一定會對參與的活動感觸頗深,此時的反思與總結,無論對教師自身成長,還是對學生發展,都具有極高價值。因此,在制訂個人計劃時,高質量的反思被視為重要的成果。
以趙老師為例,其計劃是參加優質課比賽,并撰寫一篇課例反思。趙老師為課例定了兩個標準:一是完整性,二是創新性。為此,她對課例的每個環節都精益求精,從教學環節的設置到教學目標的達成程度,再到學生的成長變化,均制訂了明確標準,使課例既完整又有實效。同時,她注重挖掘課例設計的亮點,尋找對學生有吸引力的環節,以實現創新目標。
在這種環境下,工作室成員不再將目光聚焦于名次、證書等功利性內容,而是更加關注活動的教育屬性,聚焦自身和學生成長。正所謂“無心插柳柳成蔭”,這種關注點的轉變,不僅讓成員更充實,還使其在各級各類比賽中屢創佳績,有的成員甚至在《人民教育》《新班主任》《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山東教育》等教育期刊上發表了文章。
綜上所述,工作室引人積極心理學PERMA理論之后,成員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提高了,幸福感也水漲船高,工作室成了班主任在工作之余最愿意去的地方。
【本文系山東省教育科學規劃創新素養專項
課題“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小學生創新型作業設計研
究”(課題編號:2022CYB12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島王埠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