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lorationandImplicationsof UndergraduateLogisticsManagementCurriculuminChina'sFirst-class Universities
QIU Guowei1,ZHANG Shanchao2,QIU Yinggui3(1. 210013;2.湖南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湖南長沙 410082;3.湖北中醫藥大學 )(1.BusinessolgOnUivesityjingna.ducaiolieneeahsteHUty,Changsha410082,China;3.Schoolof Management,HubeiUniversityofChinese Medicine,Wuhan,China)
中圖分類號:F252;G642 文獻標志碼:A DOI: 10.13714/j.cnki.1002-3100.2025.09.035
Abstract:Logisticsplaysapivotalroleinthedevelopmentofthenationaleconomy.Curiculumplaysakeyroleintalentcultivationandeducationqualityimprovement.ThroughthestudyoftheundergraduatecuriculumoflogisticsmanagementinChina's topuniverities,itisfoundthatteojectivesoftecuriculumhghlightthequalimportanceofcomprehensivedevelopentand individualizeddevelopment,andtheunityofsocialdevelopmentandpersonaldevelopment;thecontentoftecuriculumpaysat tentiontotheunityoftheoryandpractice,andtheunityofuniversalityanddistinctiveness;theorganizationofthecurriculum highlightsthecombinationofverticalorganizationandhorzontalorganization,andtheunityoflogicalorderandpsychologicalor der;theevaluationofthecuriculumembodiesthecoexistenceof processevaluationanddiversifiedevaluation,andtheevaluation standardistransparentandclear.Evaluationanddiverifiedevaluationcoexist,andtheevaluationstandardisbothtransparent andclear.Basedontherealtyoflogisicsmanagementcoursesin ChineseuniversitiesandthecharactersticsoflogisticsmanagementcoursesinChina’stopuniversies,theconstructionoflogisticsmanagementcoursesinChinasuniversitiesshouldfocuson improvingtherelevanceofcourseobjectivesandconcemforstudents'development;improvingthepracticabilityofcoursecontents andenhancingthecharacteristicsofcontents;adheringtothelogicofdisciplinesintheorganizationofthecoursesandfocusing onthedevelopmentof personaities;andoptimizingtheevaluationsystemofthecoursestoimprovethequalityofcourselearning. Key words: first-class university; logistics management; curriculum setting
現代物流在構建現代流通體系、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中發揮著先導性、基礎性、戰略性作用u。有研究指出,物流專業人才已被列為我國12類緊缺人才之一,物流領域技術人才的缺口每年超過 100 萬,在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高素質、復合型、專業性強的物流人才對于物流專業的發展意義重大。而課程在人才培養和教育教學質量提升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國一流大學物流管理專業本科課程在建設和發展的過程中取得了較大的成就,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示范性,對于實現我國物流管理專業課程的高質量發展有一定的借鑒價值。因而,本文通過對我國一流大學物流管理專業本科課程進行系統分析,得出我國一流大學物流管理專業本科課程的特點,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對我國高校物流管理專業本科課程設置的啟示。
1研究對象的選擇
羅伯特·K.殷指出案例研究必須要“有價值”。同時,如果有條件和資源的話,應該選擇多案例研究設計,而非單案例研究設計。以上述原則選取研究對象并開展研究能夠使研究結果的有效性、科學性得到顯著提高。一般而言,樣本的選擇要在業界取得極高的辦學實力和美譽度。因而,本文結合專業排名和專業美譽度選擇研究樣本,最終選取了華中科技大學、東南大學和同濟大學作為研究樣本。
2我國一流大學物流管理專業本科課程探析
泰勒原理是關于課程開發與研究的重要經典理論。基于泰勒的課程開發的基本原理,課程研究一般通過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組織和課程評價四個方面著手。因而,本文按照此框架對我國高校物流管理專業本科課程進行系統分析。
2.1物流管理課程目標闡釋
學者對于課程目標的理解具有多樣性,但都強調以下內容:一是學科性質,二是價值取向,三是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我國一流大學物流管理專業本科課程目標都是基于自身對物流管理學科的理解、立足于社會和學生發展來界定物流管理課程目標。通過深入分析,發現物流管理課程目標凸顯出以下特征。
2.1.1全面發展與個性化發展并重。我國一流大學物流管理專業課程目標關注學生需要,將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化發展統一考慮。一是實現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價值目標的統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如東南大學堅持立德樹人這一主線,將該理念融人學生培養的全過程。在知識目標上,致力于為學生提供物流管理、供應鏈管理、金融工程和財務管理等多領域的專業知識。在能力目標上,促使學生具備良好的科學素養、堅實的數理基礎和較高的分析問題解決能力。在價值目標上,學校堅持德育為先,以人為本。該專業要求學生應具有符合社會主義道德規范、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政治、道德和思想素質,體現物流管理專業特色的業務素質,滿足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的身體、心理素質,符合物流管理實務操作要求的勞動技能素質,以及知識面廣、一專多能的知識結構和審美素質。二是關注學生個性特點,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如同濟大學提出,本專業畢業生儲備了扎實的專業知識,亦適合繼續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從事科學研究,這體現出該校在課程目標的設置上關注了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習得,賦予了學生選擇的權利,不僅使得學生能夠進入物流管理的工作領域,而且促使學生可以進人物流管理的研究領域,豐富了學生的職業選擇。
2.1.2社會發展與個人發展相統一。大學課程目標應該不僅僅著眼于成人所認為的,進人成人社會所需要掌握的知識,還應該尊重大學生自主發展的多樣性和個性化要求。實際上,我國一流高校在其課程目標的設置上凸顯社會發展和個人發展的統一的特征。這個特點一方面顯示出課程目標有助于推動學科的發展,進而助力于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另一方面致力于推動專業人才的培養,進而促進個人的發展。具體來看,各個高校在培養學生時關注培養特色。例如華中科技大學在專業培養中注重引導學生知曉相關行業領域黨和國家的戰略與政策,從政治、思想和情感方面加強對黨的創新理論認同,激發學生投身實踐或學術研究的熱情和興趣,并為今后深入行業一線建設祖國做好扎實準備。同濟大學致力于培養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培養能在物流管理領域工作的復合型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同時也為學生選擇進行進一步學習深造打下基礎。
2.2物流管理課程內容探析
選擇什么樣的課程內容對課程建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實際上,我國一流大學物流管理專業課程內容的選擇也有著自己的特色。通過對這些高校物流管理課程內容的研討,發現其物流管理課程內容在選擇上凸顯以下特點。
2.2.1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我國一流高校物流管理專業一方面高位提供豐富的理論知識,重視研究能力的塑造,另一方面也極其關注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提高學生實踐類課程學分。例如東南大學物流管理專業實踐類課程學分占總學分的比例為19.21%[5] ,主要實踐環節包括畢業設計、物流系統規劃與設計、工業系統認識1、物流系統建模與仿真、課外實踐等,學校堅持了“教學科研”并重、“創新實踐”為基礎的專業發展思路,構建了“科教融合、全程多元、知行合一”的物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同濟大學在培養過程中促使學生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掌握物流管理與物流工程理論、知識和方法,同時為學生提供了社會實踐、物流系統分析與設計、物流企業業務活動實習、管理建模與仿真實習、物流信息系統案例寫作等實踐類的課程,由此,學生可以選擇繼續升學,從事科學研究工作,也可以在物流管理領域從事全過程策劃、管理和物流信息化工作的復合型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
2.2.2普遍性和特色性相統一。課程內容的選擇除了要體現專業發展的統一要求,體現出普遍共性,還應該結合地區、學校等方面的特點進行特色建構,使得本校的課程設置和專業有所創新。我國一流大學物流管理專業在建設中也注重自身課程的特色建構。例如華中科技大學物流管理專業著重突出供應鏈管理方向,并從五個方面凸顯本校特色之處,具體如下:構建公共基礎教學平臺,寬口徑、厚基礎、高效率培養管理人才;依托學校大工科背景,培養具有工科背景的復合型物流管理人才;依托實習基地,注重實踐能力培養;注重企業供應鏈管理問題分析與解決;強化英語教學。同濟大學在專業建設中明確了將物流信息化作為學科的特色,培養計劃中為學生提供了管理信息系統(A)、應用統計、管理建模與仿真、ERP 原理及應用、Python 程序設計、數據科學、數據庫技術與應用等課程。
2.3物流管理課程組織解析
課程的組織既要尊重學習者的學習邏輯,又要符合學科知識構成邏輯。通過對這些高校物流管理課程組織的分析,發現其課程組織上凸顯以下特點。
2.3.1縱向組織與橫向組織相結合。縱向組織注重課程內容的獨立體系和知識的深度,而橫向組織強調課程內容的綜合性和知識的廣度,兩者可以互為補充,深化課程學習效果。我國一流高校物流管理專業在課程設置時注重把課程按照縱向與橫向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組織。在縱向組織上,華中科技大學對于運籌學學習的順序設置就關注了課程學習先后順序的重要作用。該校在學習運籌學(一)之前會在第一學期和第二學期先安排微積分和線性代數,在第三學期學習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后,再進行運籌學(二)的課程。東南大學學生需要先學習管理信息系統(研討)、統計與經濟計量分析、供應鏈與物流管理A(研討)、數據模型與決策、運營管理(研討)等課程,再學習全球化采購管理A(雙語)、運輸與倉儲管理、物流系統建模與仿真(研討)、企業資源規劃(研討)等課程。在橫向組織上,同濟大學在第六學期安排ERP原理及應用,該門課程既是對于學生已經學習過的數據庫技術與應用、生產運作與管理、現代倉儲管理等課程的深化擴展,又是高度綜合了相關學科知識,關注實際的操作和運用。
2.3.2邏輯順序與心理順序相統一。邏輯順序與心理順序的統一,實質是在課程觀上把學生與課程統一起來,在學生觀方面,體現為學生的“未來生活世界”與“現實生活世界”的統一]。我國一流大學物流管理專業即體現出將學生心理邏輯順序與學科邏輯順序相統一特點。一方面,案例高校注重以學科邏輯順序組織課程。例如,東南大學學生需要先學習管理信息系統(研討)、統計與經濟計量分析、供應鏈與物流管理A(研討)、數據模型與決策、運營管理(研討)等課程,再學習全球化采購管理A(雙語)、運輸與倉儲管理、物流系統建模與仿真(研討)、企業資源規劃(研討)等課程。另一方面,重視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個性發展需要來組織課程內容。在統一的課程安排之下,又在課程的設置中給予學生選擇的權利。例如,華中科技大學在課程中設置了為學生提供了三個模塊豐富的選修課程,極大程度滿足學生興趣和需要。再如,同濟大學課程體系中匹配了“大類招生、分流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學校招生時按大類進行選拔,管理科學與工程類的學生在第二年分別進入工程管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物流管理、會計學、市場營銷以及行政管理等6個專業進行學習。
2.4物流管理課程評價探析
課程評價可以被理解為學生的課程學習的要求和其學習效果的評價方式。通過對我國一流大學物流管理課程評價的探析,發現其具有以下特點。
2.4.1過程性評價和多元化評價并存。單一性評價體系存在重視終結性評價、忽視形成性評價和無法準確衡量學習成果的弊端,而多元化評價關注學習的結果,更關注學習的過程,而且其中過程性評價對于改進下一階段的教學和學習有重要作用[0。我國一流大學物流管理專業課程評價注重過程性評價,并且評價方式豐富多元。例如,華中科技大學《物流綜合管理實驗(1)》課程,雖然是一門實驗課程,但是評價中會從個人表現、口頭報告(答辯)、實驗書面報告等三方面評價學生該門課程的成績。其中,個人表現10分;口頭報告(答辯)40分;實驗書面報告50分。同濟大學在《中國戰略管理》課程中引入了團隊成員互評表,創新評價方式的同時,也體現了注重過程性評價的思想。由此,注重過程性評價,通過多元化的評價方式,使得學生更好地掌握和運用知識,促使學生提升與發展。
2.4.2評價標準透明化和清晰化兼顧。課程評價能夠診斷學生的需要以便規劃適用于學生的教學,并且可以判斷學生的成績,以便對學生進行選擇和分組,了解學生的進步或不足[]。我國一流大學都明確提及了課程評價的具體標準。例如,東南大學《供應鏈與物流管理》課程提出了明確的考試方式與標準。其中具體明確了考試內容和各部分所占比例,例如,在“供應鏈采購管理”部分,考試比例為 15% ,具體考試內容和標準為:掌握采購管理基本知識,特別是采購管理的價值和基本流程;能夠理解供應鏈環境下采購管理的價值、采購管理的決策過程,以及供應鏈中的伙伴供應商關系;結合供應鏈管理的內涵,能夠深入理解早期供應商參與策略的作用、影響和實施方法;根據掌握的基礎知識,理解供應鏈環境下采購管理與傳統采購的區別。同濟大學《中國戰略管理》課程大綱呈現了豐富的課程評價信息,例如,對于學生口頭報告環節的測試時給出了明確的評估表,同時,也強調團隊協作的重要性,給出團隊成員互評表,促使每個學生都在課程學習中作出一定的貢獻。通過呈現豐富的評價信息,使得學生的學習更具針對性,能夠及時查漏補缺,達到課程目標的要求,這對于提升課程學習質量大有裨益。
3對我國高校物流管理專業本科課程設置的啟示
通過上述分析,我國一流大學物流管理專業本科課程設置具有較強的特色,其物流管理課程的目標、內容、組織與評價設計為我國高校物流管理專業課程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鑒和啟示。
3.1課程目標提升針對性,關切學生發展
實際中,一些高校培養方案制定得過于寬泛,側重點不突出,特色課程不明顯[2],同時,培養目標廣泛而沒有針對性[13。借鑒我國一流大學物流管理課程目標設置經驗,我國高校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化解上述問題。
3.1.1合理定位專業發展目標,提升針對性。學校、學科和專業的定位是確定專業培養目標的前提,人才培養的目標和模式應該首先與學校的辦學定位、辦學類型、學科發展相一致。因而應該注意改變課程目標缺乏針對性的問題。一是分析學校特點,引導課程目標體現學校特色。學校的歷史、定位、類型、層次、所在地域、學校發展戰略等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差異,在課程目標的建構中不可照搬其他高校的課程目標設置,要結合學校特色和優勢,建構與所在學校相匹配的課程目標。學院學科負責人應會同專業課教師一起進行研討,分析學校實際情況,促使課程目標體現學校特色。二是分析學科發展情況,課程目標體現學科特色。學院學科負責人應會同專業課教師通過系統分析學科發展歷史、探尋學科發展過程、明晰學科基礎和學科實力,最終凝練學科特色和優勢方向,在此基礎上,將該特色融入到課程目標的建構中。
3.1.2課程目標關切學生發展,提升科學性。課程目標制定兼顧學生特點和需求,可以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未來發展。由此,要關注學生的發展,提升目標的科學性。具體來看,一是調研學生對于課程目標的建議。學院可以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結合的方式,了解學生特別是高年級學生和畢業學生對于課程目標和課程設置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在了解實際的基礎上進行匯總分析、深入研判,進而指導課程目標的制訂。二是比較借鑒其他高校物流管理課程目標。學院組織教師對于國內外本學科實力強、學生滿意度高的高校進行課程目標調研,了解他們的課程目標設置情況和課程目標制定過程,進而學習借鑒,改進本校物流管理課程目標。
3.2課程內容提升實踐性,增強內容特色性
當前通過調研發現,我國很多高等院校在理論課程上設置較多,實踐環節過少4],一些高校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定位不夠明確,教學內容缺乏實踐性、技術性、前瞻性[。基于我國一流大學物流管理課程內容設置的特點,我國物流管理課程內容的優化應做到以下幾點。
3.2.1重視培養實踐能力,提升課程內容實踐性。專業實踐是物流管理課程中的重要內容,是學生將來走向物流及其相關領域職業道路的必備素養和關鍵能力。因而,需要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一是提高課程中實踐學時所占比例。教師教學中相對減少理論課程學時,提高實踐學時數。此外,要注重優化改良現有實踐課程。例如,可以學習華中科技大學每年由專業教師帶領本科生參與企業輪崗實習,接受企業導師聯合指導。二是運用制度激勵學生提升實踐能力。院系層面制定鼓勵本科生參與學科競賽、原創性研究和有關實踐能力提升的相關政策文件,給予學生資金與智力支持,允許學生參與申報課題,提供展示研究成果的途徑,并加大宣傳優秀事跡,營造參與實踐的良好氛圍。
3.2.2找準專業方向,提升課程內容特色性。明晰并凝練專業特色和優勢、找準專業發展方向、提升課程內容的特色性有利于形成本校人才培養的特色優勢,對于學科良性發展、就業滿意度的提升大有裨益。一是深度分析國家發展大勢和就業市場,明晰課程內容建設的外在環境。學校要以需求為導向,研判國內外經濟發展大勢、本行業就業市場的動向。具體來看,要大興調查研究之風,通過調研了解國家、行業、企業發展對人才的實際需求,優化專業設置,實現在供給側彌補人才培養缺口。二是思考學校和學院發展特色和優勢,明晰課程內容建設的內在環境。不同學校有自己的學科特點和學科基礎,在制定培養目標、安排課程內容時應該高度考慮學校和學院的特點,有利于在課程建設上精準發力,形塑自身特色。例如,華中科技大學就依托學校大工科背景,培養具有工科背景的復合型物流管理人才。
3.3課程組織貼合學科邏輯,注重個性發展
良好的課程組織可以促使學習經驗產生累積和遷移的效果,能夠給學生提供學習的指引。實際中存在課程設置不夠合理[,課程體系雜亂無章、重復率較高的問題7。基于我國一流大學物流管理課程組織的特點,我國物流管理課程組織的優化應做到以下幾點。
3.3.1注重學科邏輯,科學組織課程。學科邏輯順序強調根據學科本身的體系和知識的內在聯系來組織課程內容,在課程組織時,應該考慮學科特點,合理組織課程。一是完善專業課程頂層設計,優化課程結構。學院邀請知名專家學者會同學院教師梳理論證既有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的合理性和科學性,進而合理安排每門課程的學期和學年,注重體現課程知識的連續性、順序性和整合性。二是教學研討,改進教學順序安排。學院可以組織教師開展教學改革研討會,動員教師修訂教學大綱,及時調整教學順序安排,靈活教授課程內容。教師可以結合自己教學實際和教學經驗,在研討會上進行分享,以便于啟發其他教師,共同致力于課程組織和課程建設。
3.3.2優化課程組織,注重個性發展。心理順序是指按照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來組織課程內容,學生心理邏輯的關注對于提升學生專業認同感、學習體驗感和獲得感等方面有積極作用。因而需要優化課程組織,注重個性發展。一是優化課程結構,探索分級、分方向的課程組織。學院在專業培養方案設計方面可以依據學生能力不同,注重在滿足專業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設置不同難度級別的課程以供學生選擇。二是豐富選修課程,模塊化組織課程。通過提升選修課程的比例并注重提升選修課程的系統性,可以促使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方向深人學習,有利于放大學生學習效果。
3.4優化課程評價體系,提升課程學習質量
當前物流管理專業課程評價中存在考核形式多樣性、考核過程連續性和考核方式有效性不足等問題m。基于我國一流大學物流管理課程評價設計,我國物流管理課程評價的優化可從以下幾點著手。
3.4.1聚焦能力培養,推進評價多樣化。關注學生能力培養,促進評價的多元化,對于課程學習效果和質量的提升有重要價值。一是結合專業能力要求,注重過程性評價。過程性評價能夠比終結性評價提供更豐富的學生學習信息,更好地提升學習的質量、完成課程目標,使得學生掌握專業能力。由此,在設計過程性評價的過程中要注重結合專業能力要求,設置合理恰當并發揮實效的評價內容。二是重視評價有效性,注重評價多元化。除了教師之外,可以納人學生自身作為評價主體,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在課程評價中引入學生自評和學生互評。除了紙筆測試外,還可以利用口頭答辯等多種評價方式,實現評價方式多元化。例如,在學生作業展示環節,要注重展示完畢后的答辯環節。
3.4.2明晰評價標準,提升學習質量。清晰明確的評價標準有助于提升學生學業達成度,有助于提升學習效果和質量。因此,需要高度重視課程評價標準的明晰。一是優化課程大綱的編寫,細化評價標準。針對構成課程成績評定的每個環節,制訂詳細、透明公開的評價標準。例如,對于小組作業,應該制訂小組作業評分表,科學評價每個成員的付出與貢獻。二是公開評價標準和細則,提升學習質量。教學大綱或課程指南在編寫完成后可以公布在學院官網、課程學習網站、公布在微信或QQ學生群,使得學生個體知曉,有利于學生明確自身應該達到的課程學習要求,也有利于精準把握評價的尺度,提升評價的公平性。例如,華中科技大學就將相關課程學習標準放在其學院官方網站中,有利于學生查看了解。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十四五”現代物流發展規劃的通知[EB/OL].(2022-12-15)[2024-02-25].htps//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12/15/content_5732092.htm.
[2]司倩.構建現代流通體系人才加持是關鍵[N].中國改革報,2020-12-09(011).
[3]羅伯特·K·殷.案例研究:設計與方法[M].5版.周海濤,史少杰,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7:234-235,79.
[4]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又一喜訊!經濟管理學院物流管理專業建設成績斐然![EB/OL].(2022-04-26)[2024-02-25].https://em.seu.edu.cn/2020/0426/c40484a325821/page.psp.
[5]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經濟管理學院2020級本科專業培養方案[EB/OL].(2021-04-26)[2024-02-25].htps://m.seu.edu.cn/2021/0426/c27022a369466/page.htm.
[6]樸雪濤,劉旭.現代大學教學論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166.
[7]華中科技大學管理學院.管理學院 2021級本科專業人才培養計劃[EB/OL].(2022-12-15)[2024-02-25].htp://m.hust.edu.cn/info/1013/32079.htm.
[8]陳曉端,張立昌.課程與教學通論[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84.
[9]郭元祥.教育邏輯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273.
[10]田園.高等數學的教學改革策略研究[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8:144-145.
[11]張立昌.課程設計與評價[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72.
[12]荊浩,姜寶山.普通高校物流管理專業課程設置探討[J].物流科技,2010,33(1):138-140.
[13]王偉鑫,葛顯龍,許勁.“一帶一路”戰略下應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16(24):251-252.
[14]謝甜.學校提升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研究及反思[J].物流科技,2023,46(8):174-176.
[15]吳加廣.基于就業創業能力提升的高校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物流工程與管理,2022,4(2):187-189.
[16]李姣姣,陳莉.“大類招生、分流培養”運行機制的困境和對策——以工商管理類專業為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244(8):81-83.
[17]潘雙利,鄭貴軍.物流類本科專業課程考核改革策略[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8,40(5):154-15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