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經濟是一座城市發展的根基與底盤。這些年里,中國城市通過持續的轉型與創新,正逐步構建起具有本地特色與競爭力的產業生態。新經濟競爭力這一維度想要衡量的,正是一座城市在新興經濟、新型消費與產業鏈生態構筑方面的綜合能 力。
上市企業往往是產業鏈的引領者,也是城市在這一行業的風向標。盡管頭部城市集中了最多的上市企業,但近年來一個明顯的趨勢是,常州、臺州、嘉興等一批二三線城市也加快了培育上市企業的步伐,并依托這些龍頭企業,在產業鏈里獲得了更高的位置與話語權。
外資企業也在中國城市的產業引領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據天眼查的統計,在過去一年中,大多數城市的外資企業都遭遇了沖擊,程度嚴重的,如西安、成都,流失接近一半。但與此同時,金華、廣州等強外貿城市依然保持了外資企業絕對數量的增長,體現了其產業體系的高度成熟與韌性。
在招引、培育龍頭企業的同時,各城市也在積極推進著企業梯隊的建設,以挖掘、扶持更多的中堅力量。從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評選來看,除了江蘇、廣東、浙江等傳統經濟強省,湖北、湖南也有著突出的表現,這兩個中部省份依托原有的制造業基礎,正按自己的節奏穩步推進產業升級。
此外我們也觀察到,這些“小巨人”企業的分布呈現出典型的城市集群趨勢。在頭部省份中,蘇州—無錫、深圳—東莞—廣州、宜昌—襄陽等地理位置接近且“小巨人”集中的城市集群,都已是本省重要的產業經濟中心。
相較于新經濟的火熱增長,新消費在過去一年中的表現相對平穩。大量餐飲和零售類品牌憑借單價低、客群廣、場景高頻等特征,已廣泛地下沉至低線城市,并依托社交平臺快速提升知名度與輻射力。相比較而言,家庭親子、品質生活、運動健身等客群更垂的品類,依然還謹慎地駐守在以一線、新一線城市為主的消費市場中。
積極招引商業品牌的同時,如何將流量轉化為消費,是所有城市都渴望破解的難題。從流量端來看,以哈爾濱為代表的一批網紅城市的熱度正在快速消退,與之相對,合肥、東莞、寧波等產業型城市,臨沂、保定、南通等二三線城市,在小紅書上的活躍程度有所增長,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關注到它們,并分享、傳播屬于這些城市的故事。
從產業生態的進化到消費市場的迭代,城市的創新無處不在。在這其中,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賦能已融入多個行業。新一線城市研究所對各城市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的追蹤顯示,在過去的5年間,新一代信息技術類企業的基數最大,漲幅也最高。從城市主導產業鏈的構筑來看,那些掌握了前沿技術的城市,往往能在多條產業鏈中占據領先優勢。我們統計了高端裝備制造、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等產業鏈中各城市所占的份額,蘇州、合肥、重慶、無錫等在各條鏈上均穩中有升,綜合表現十分出色。
同時,我們也持續關注城市的數字化轉型成果與綠色績效。從企業的數字化程度來看,深圳、廣州走在了所有城市的前列;洛陽、包頭、濟寧等傳統工業城市在上市企業ESG得分方面保持了領先,展現了良好的可持續發展勢 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