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中醫五行“母子相及”理論為切入點,深入探討中醫辨治肺癌的理法方藥體系,闡釋“郁、痰、瘀、毒、虛”核心病機觀指導下的辨證論治規律及遣方用藥特色。肺癌的發生與肺、脾、腎三臟相關,發病基礎在于正氣虧虛,郁、痰、瘀、毒為主要病理因素,病機特點總屬本虛標實。治療上主張扶正祛邪、分期論治;常以益氣養陰、健脾補腎法治其本,理氣化痰、祛瘀攻毒法治其標,臨床常獲良效。
[關鍵詞]"肺癌;母子相及;益氣養陰;健脾補腎;理氣化痰;祛瘀攻毒
[中圖分類號]"R256.19""""""[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73-9701.2025.16.021
原發性支氣管肺癌主要起源于支氣管黏膜上皮細胞及腺體細胞,是嚴重危害人體生命健康的惡性腫瘤之一[1]。2022年全球癌癥統計數據顯示,在所有的癌癥類型中,男性以肺癌、前列腺癌最為常見,女性以乳腺癌、肺癌最為常見,肺癌仍是導致癌癥死亡的首要原因[2]。現代醫學根據肺癌患者的病理、臨床分期、基因檢測、免疫組織化學等結果,主要采取手術、化療、放療、分子靶向、免疫治療等多種治療方式。中醫藥可作用于腫瘤發生、發展的多個環節,且不良反應較小,是惡性腫瘤綜合治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葉麗紅教授師從國醫大師周仲瑛教授,從事中醫內科臨床、教學、科研工作三十余載,運用中醫藥辨治惡性腫瘤經驗豐富。筆者通過跟診學習,閱讀相關文獻,以中醫五行“母子相及”理論為切入點,將葉麗紅教授辨治肺癌的經驗總結如下。
1""“母子相及”理論視角下脾、腎疾病傳肺的病機
1.1""脾肺相及,母病及子
根據中國古代哲學天人合一的原理,脾為地之象,居中焦,屬土;肺為天之象,居上焦,屬金;脾土生肺金,脾為肺之母。二者通過五行相生、氣機升降與水液代謝保持動態平衡,病理上常表現為“氣虛痰濕”交織。人體五臟六腑之氣稟于胃,而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若勞逸失常、飲食失調、七情內傷所致脾失健運,一方面氣血生化乏源,正氣漸損,人體易病,或氣虛生瘀,正如《讀醫隨筆》記載“氣虛不足以推血,則血必有瘀”;另一方面,脾氣虛弱,納運無力,則輸布運化水濕、升清降濁功能失常,繼而痰濁內生,恰如《醫宗必讀》“脾土虛弱,清者難升,濁者難降,留中滯膈,瘀而成痰”。
1.2""腎肺相及,子病犯母
中醫五行理論中,肺金為腎水之母。肺腎二臟通過協調呼吸功能、調節水液代謝及陰液互滋相互聯系,形成“母子相生”的互動模式。腎為五臟之本,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推動調控人體新陳代謝及各臟腑的功能活動。葉師認為腎病傳肺,子病犯母,其主要病機變化一是腎氣虛弱,腎不納氣,以致肺氣上逆,久則肺臟虛損;二是腎陰不足,虛熱內蒸,以致肺失濡養,久則肺陰虧耗;三是腎陽虧虛,腎水上犯,以致肺失溫煦,水寒射肺。
2""肺癌的核心病機——郁、痰、瘀、毒、虛
2.1""正氣虧虛為發病基礎
從脾、腎疾病傳肺的病機模型來看,脾、腎功能失常皆易致正氣虛損。葉師認為人體正氣虧虛為癌病發生之本。在中醫理論中,正氣表現為人體的正常功能活動及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抗邪能力和康復能力等,人體的臟腑、氣血、陰陽平衡可維持并進行正常的新陳代謝為正氣強實[3-4]。《素問》“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虛則無力抵抗外邪,造成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陰陽失衡,氣虛陽虛易生痰濕,血虛陰虛則易生瘀熱,此為因虛致實,久之則實邪易于人體至虛之處形成腫瘤;癌腫形成后亦會耗傷正氣,導致患者病情進一步進展,形成惡性循環。
2.2""氣郁、痰濁、瘀血、癌毒為致病因素
在“母子相及”理論指導下的病機傳變中,脾失健運,易致氣虛生瘀、痰濁內生;腎精漸損,易致水不潤金或水寒射肺,致氣機逆亂,痰瘀內生。肺臟為清虛之體,居人體上位,嬌嫩而易受外邪侵襲。外感六淫之邪,或工業廢氣、煤焦煙炭、石棉等邪毒之氣首犯于肺,若正氣虧虛,則無力驅邪外出,邪遏久留,肺氣郁滯,以致津液輸布失司、聚而為痰,血液運行失常、滯而為瘀。若此病理狀態不能及時改善,則六淫邪氣轉化成毒或外邪內侵蘊久成毒,加之痰、瘀等病理產物釀積體內化生內毒,內、外之毒共同作用于人體,則產生促使所有惡性腫瘤發生發展的特異性致病因素——癌毒[5]。癌毒可能引起人體臟腑組織細胞癌變的各種致癌有毒因子及癌變細胞本身的總稱,具有潛伏性、惡增性、轉移性、難治性、高耗性等特征[6]。葉師認為良性腫瘤的致病因素多與郁、痰、瘀相關;癌毒蓄積是推動良性腫瘤向癌前病變及惡性腫瘤轉化的關鍵環節。癌毒之輕重,是癌前病變是否進展為惡性的關鍵。癌毒初生,毒力輕淺,難以察覺,誘導良性腫瘤發展為癌前病變;久而癌毒耗人體精氣以自養,深伏于臟腑骨髓,阻隔于氣血經絡,更滋生郁、痰、瘀等病理產物。正氣愈虛,氣郁、痰濁、瘀邪、癌毒愈發膠結,則癌毒毒力不斷蓄積,癌前病變迅速惡變。程海波團隊對炎癥性腸病“炎-癌轉化”和徐力團隊對高危肺結節“結-癌轉化”的理論研究均證實,癌毒持續驅動是癌前病變迅速癌變的關鍵病理環節[7-8]。
3""治療大法
3.1""扶正補虛治根本,益氣養陰補脾腎
扶正補虛,當從臟腑之虛與氣血陰陽之虛論治。正氣虧虛為肺癌發病之本,肺喜潤惡燥,煙草毒霧等辛燥熱毒的侵擾易致肺陰虧損,加之肺癌手術損傷陰血,放療、化療、分子靶向等治療方式皆屬峻劑,極易耗氣傷津[9]。故臨床上患者常出現神疲乏力、干咳痰少、咳聲低微、心煩口干、夜間盜汗、舌紅少苔等肺之氣陰兩虛的臨床表現。脾為肺之母,子虛必盜母氣以自養,使脾土虛弱,故肺癌患者常兼見面色萎白、氣短乏力、食少便溏等脾胃虛弱之證;腎為肺之子,母病及子,腎失攝納,故肺癌患者亦可見呼吸表淺、氣短喘促、呼多吸少等腎不納氣之證。葉師主張肺癌之扶正當以益氣養陰、健脾補腎為主,臨證時常選用四君子湯合沙參麥冬湯加減,以黨參、黃芪、白術、山藥等補肺脾腎之氣,南沙參、北沙參、玉竹、麥冬、天花粉等養肺胃之陰。若患者久病陰損及陽,出現以陽氣虛衰為突出表現時,常以附子理中丸化裁,補火助陽、溫腎暖脾;若患者陰虧日久傷及真陰而出現腰膝酸軟、眩暈耳鳴、五心煩熱等癥,則常于方中加女貞子、墨旱蓮、山萸肉、鱉甲膠等滋腎養陰之品,壯水之主,以水潤金。葉師認為無論肺癌的發病過程是否出現脾、腎功能失調的臨床表現,健脾補腎法都應貫穿治療始終。一方面,益氣為扶正之首,而肺為生氣之主,脾胃為生氣之源,腎為生氣之根,故正氣的來源與肺、脾、腎等臟腑息息相關;另一方面,葉師在臨床上主張以整體觀與恒動觀的理念辨治癌病,把握疾病傳變規律,顧護胃氣、補腎固本,達到“先安未受邪之地”的目的。
3.2""理氣化痰祛瘀法,抗癌攻毒忌傷正
肺癌的主要病理特征為正氣虧虛,氣郁、痰凝、瘀血、癌毒搏結成積,虛實夾雜,故葉師在扶正的基礎上亦會辨證運用理氣、化痰、祛瘀、攻毒等祛邪治法。肺氣壅滯,痰濁阻肺,患者常表現為胸悶氣憋、咳嗽咳痰、苔白厚膩、脈弦滑等,多選用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湯臨證加減,取二者燥濕理氣、化痰泄濁之意;痰熱明顯者配瓜蔞、竹茹、浙貝母等清化痰熱之品;脾陽不足或外感寒邪所致寒痰阻肺者,則配伍細辛、肉桂、制南星等辛溫藥物,取張仲景“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之意,臨床療效頗佳。瘀血阻肺,患者常以嗆咳無痰、胸悶胸痛、口唇青紫、舌質紫黯或有瘀斑、脈弦澀為主要臨床癥狀,輕癥以桃紅四物湯為基本方養血活血,常用藥物川芎、赤芍、丹參、桃仁、紅花等,若患者血瘀較重,常于方中加三棱、莪術等破血行氣之藥,活血消癥,但應中病即止,以防傷正。
癌毒是在氣郁、瘀血、痰凝等邪實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特殊病理因素,具有猛烈、頑固、流竄、隱匿等生理特性[10]。癌毒不僅與諸邪相互膠結,形成復雜病機,且可加重患者肺氣郁滯、血瘀阻絡、痰凝氣結的病理狀態。故葉師主張治療癌毒當分兩步:一是辨清癌毒與哪種病理因素痼結,對因治療,解毒攻毒;二是選用有毒之藥攻克癌毒,使毒去正安。處方用藥時,除具有化痰解毒、化瘀解毒功效的中藥外,葉師喜加用半枝蓮、白花蛇舌草、龍葵、木饅頭、山慈菇、澤漆等清熱解毒之品。一方面因癌毒膠結日久,易郁而化熱,使用苦寒之藥常獲良效;另一方面,這些藥物經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具有抗腫瘤功效,如龍葵可通過抑制癌細胞增殖、誘導細胞凋亡、逆轉耐藥等機制實現抗腫瘤作用[11];山慈菇對小鼠Lewis肺癌、小鼠S180實體瘤及小鼠肝癌均具有顯著抑制作用[12]。以毒攻毒法主要在于動物類藥物的運用,葉師治療癌病常于方中加小劑量的蟲類藥,如蜈蚣、全蝎、土鱉蟲、天龍、僵蠶等。葉師認為癌病為怪病頑疾,毒邪深藏體內,植物類中藥難以透達,而蟲類藥為血肉有情之品,雖有小毒,但具動躍攻沖之性,藥性兇猛,擅搜風剔絡,使藥力深達絡脈。臨證時加用此類藥物,不僅可借其藥物之毒攻除癌毒,更因其具攻積破堅、逐痰化瘀之性,可使患者瘀血阻絡、氣郁痰凝的病理狀態得以進一步改善。
3.3""分期治療是良法,中西結合效更佳
肺癌的治療應注重個體化的綜合診治,不同病期的肺癌患者,中醫藥干預的臨床意義也不盡相同。早期肺癌患者以手術治療為主,此時中醫治療應以益氣補血、健脾和胃為主,促進患者術后恢復;患者氣血得補后可辨證行理氣化痰、活血解毒之法,防止術后復發。肺癌中期患者大多需手術聯合放療、化療、靶向治療等,多數患者會出現如骨髓抑制、食欲減退、腹瀉、皮疹、乏力等不良反應,此時應扶正攻邪并舉,改善不良反應,抑制瘤體生長轉移。晚期腫瘤患者往往正氣大虧、不耐攻伐,西醫治療手段效果不佳,患者大多出現骨轉移、腦轉移等,此時應大力扶正,以減輕患者疼痛、改善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為主要目標。
4""驗案舉隅
葉某,女,72歲,2019年7月25日初診。患者于2019年5月2日行左下肺癌根治術,術后病理示中分化腺癌,癌組織未累及胸膜,未見明確脈管癌栓及神經侵犯。術后行培美曲塞+洛鉑化療。患者行第3次化療后尋求中醫治療,自訴干咳間作,痰少難咯,口干欲飲水,時有胸悶,疲乏無力,納食不香,寐差盜汗,二便調,舌暗紅,苔少,脈沉細。四診合參,辨證屬氣陰兩虛,癌毒瘀結,治以益氣養陰,解毒祛瘀。處方:黨參10g、黃芪20g、炒白術20g、生山藥30g、茯苓10g、生薏苡仁30g、麥冬12g、玉竹10g、百合15g、姜半夏10g、苦杏仁10g、川芎10g、桃仁10g、白花蛇舌草15g、木饅頭10g、蒲公英15g、全蝎3g、酒黃精10g、刺五加10g、酸棗仁10g、柏子仁15g、陳皮10g。共21劑,常法煎服。
2019年8月19日二診。患者第4次化療進行中,自訴口干、胸悶不適,食欲、盜汗較前改善,疲乏更甚,余癥同前。原方改酸棗仁劑量為15g,加仙鶴草15g、墨旱蓮10g、桑椹10g。繼服14劑。
2019年9月17日三診。患者自訴睡眠、疲乏明顯改善,咳嗽咳痰不顯,胸悶反復,活動后加重;舌淡紅,苔薄,脈沉細。予前方去杏仁、半夏,加瓜蔞皮10g、姜厚樸10g。繼服30劑。患者服藥后胸悶改善,后皆以此方辨證加減。隨訪至今,病灶穩定,無復發轉移。
按:患者年老體弱,腎精虧虛,正氣漸損,且長期吸入油煙,煎熬肺津,久病多瘀,繼而釀生癌毒,發為肺積。加之手術失血耗氣傷陰,化療耗傷津液,終致患者氣陰大傷、癌毒瘀結而出現以上癥狀。方以四君子湯合沙參麥冬湯加減,以黨參、黃芪、麥冬、玉竹、百合益氣養陰,扶正治本;白術、山藥、茯苓、薏苡仁、陳皮健脾行氣、培土生金;刺五加、酒黃精補腎益精、以水潤金;白花蛇舌草、木饅頭、全蝎、蒲公英為抗癌要藥,與川芎、桃仁共奏解毒化瘀之功,祛邪治標;酸棗仁、柏子仁生津斂汗、寧心安神;杏仁、半夏降氣祛痰。患者藥后氣陰得補,胃氣得復,口干、胸悶、食欲等癥狀改善,但疲乏明顯,葉師考慮為患者化療中骨髓抑制所致,而腎主骨生髓,故加入桑椹、墨旱蓮、仙鶴草滋腎補虛。三診時患者無明顯咳嗽咳痰,胸悶仍存,故去杏仁,加瓜蔞皮、厚樸行氣寬胸。本案從肺、脾、腎三臟論治,標本兼顧,方藥對證,患者癥狀改善明顯,隨訪至今病情穩定,定期復查腫瘤指標及CT,未見復發轉移。
5""結語
惡性腫瘤的診治仍是醫療難題,雖肺癌的西醫治療逐步趨向成熟,臨床新藥層出不窮,但療效局限,易產生耐藥性,相關不良反應亦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中醫藥治療惡性腫瘤具有獨特的優勢,在促進術后恢復、控制腫瘤進展轉移、減毒增效、延長生存期等方面皆有較好的效果,因此,越來越多的患者尋求中醫診治。本文從“母子相及”理論總結葉麗紅教授三臟同調辨治肺癌的經驗,其主張肺癌的基本病機為正氣虧虛,郁、痰、瘀、毒搏結于肺,病機特點總屬本虛標實。葉師辨證運用益氣養陰、健脾益腎,輔以理氣、化痰、祛瘀、攻毒等治法,臨床療效顯著,通過調節患者的臟腑功能,極大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值得借鑒學習。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