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北疆文化作為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重要分支,其國際傳播既是中華文明對外展示的區域窗口,又是踐行“全球文明倡議”的生動實踐。本文聚焦北疆文化的國際傳播,系統闡釋其價值邏輯與實踐路徑。北疆文化作為“文明互鑒橋梁”的理論定位首次被提出,完成了從“區域文化符號”到“國家文化名片”的價值提升,為邊疆文化的國際化表達提供可復制的理論范式與實踐方案。
關鍵詞:北疆文化" " "國際傳播" " "文明互鑒" " "價值邏輯" " "實踐路徑
一、引言
在全球文明倡議與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的戰略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講好中華文明故事”的重要論述為區域文化傳播提供了行動綱領。北疆文化作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草原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交融的獨特基因承載著內蒙古各族人民的精神標識,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文化載體。而北疆文化的國際傳播卻面臨雙重挑戰:一是其蘊含的生態智慧、民族團結等核心價值在跨文化轉譯中常因語言屏障、認知差異使傳播效果衰減;二是國際社會對北疆文化的認知仍停留在“草原風光”“馬頭琴”等碎片化符號上,對其作為中華文化有機分支的地位缺乏系統性理解。
內蒙古“五大任務”中“我國向北開放重要橋頭堡”凸顯了北疆文化作為“人文交流引擎”的戰略價值,而當前研究大多聚焦中原文化國際傳播,或對邊疆文化的學理挖掘,針對北疆文化國際傳播策略的創新不足。北疆文化既包含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融入了蒙古馬精神、三北精神,其多元融合、開放包容的基因特質正是中華文明兼收并蓄的縮影。如何將這些文化基因轉化為具有國際對話力的傳播內容,破解“文化折扣”與“身份辨識度不足”的困境,成為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本文立足“文明互鑒”視角,構建“文化基因解碼—價值轉化—國際傳播”框架,梳理北疆文化的歷史源流與核心內涵,探索契合北疆文化特質的國際傳播策略,為破解邊疆文化“走出去”困局提供新思路,助力“一帶一路”人文交流與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
二、理論基礎與分析框架
(一)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義
2022年9月,習近平主席向“意大利之源--古羅馬文化展”開幕式致賀信指出,“堅持弘揚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重要論述為北疆文化國際傳播提供了根本遵循。北疆文化自史前紅山文化起便展現出游牧與農耕文明交融的特質,北魏“胡漢分治”、清代“旅蒙商道”等歷史實踐均印證其天然的多元互鑒基因。在國際傳播層面,“構建中國話語體系和中國敘事體系”的邏輯進階也為北疆文化傳播指明了從單一文化展示到價值傳遞的方向,聚焦“蒙古馬精神”“三北生態治理智慧”等人類共同價值,將地域敘事納入全球議題。將源自游牧文明對自然敬畏的天人合一生態理念對接全球氣候變化,使其成為詮釋中國生態文明的文化載體。
(二)北疆文化的獨特價值與學術定位
北疆文化的獨特性在于“多元一體”的生成邏輯,既與中華文明主線深度契合又保持鮮明地域特色。紅山文化玉龍與陶塑女神像等考古發現說明北疆地區早在5000年前就存在多元文化共生形態,北朝《敕勒歌》的多民族語言轉譯也成為中華文明“美美與共”的文化象征。這種在交流中融合、在融合中創新的文化基因,使北疆文化成為詮釋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典型樣本。
北疆文化的學術定位就歷史邏輯而言,體現為“從邊緣到樞紐”的演進,史前紅山文化到游牧帝國再到現代多民族共同體的發展脈絡證明其是中華文明形成的重要驅動力;理論邏輯上,北疆文化作為歐亞大陸文明交匯樞紐,其“草原絲綢之路”文化交融模式為全球跨文明研究提供了獨特案例;實踐邏輯則緊扣“一帶一路”倡議、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等國家戰略,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中國與中亞文明對話中具有現實價值。
(三)三維分析模型構建
1. 文化基因解碼:三重文明交融譜系。北疆文化的形成伴隨三種文明的長期交融,一是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制度融合,如北魏“胡漢雜糅”展示游牧民族政權借鑒中原農耕文明的治理經驗形成的制度文明;二是草原文化與紅色文化的精神共振,大青山抗日根據地形成的紅色草原文化將游牧民族的愛國傳統與馬克思主義革命精神相結合,孕育出“蒙古馬精神”;三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創新轉化,當代北疆在能源轉型中的綠色創新既傳承游牧文明適度利用自然的理念,又呼應現代生態文明建設需求,成為文化基因的當代體現。
2.價值轉化機制:地域價值全球對接。北疆文化依托“文化價值轉化理論”通過三種路徑實現全球價值轉化。一是傳統元素現代化表達,將“蒙古馬精神”融入企業管理或創新創業領域來詮釋中國奮斗品格。二是文化符號國際化轉譯,將“天人合一”生態理念與全球氣候治理議題形成對話,使北疆生態文化成為全球環境治理的“中國方案”。三是精神內涵的時代性升華,將“三北精神”與全球減貧、荒漠化防治議題相結合,使北疆治沙經驗在全球范圍內體現價值。
3.國際傳播策略:構建立體傳播體系。傳播策略上,借鑒“思想-內容-形式”創新框架,結合北疆文化特質提出三維策略:以文化認同建構為核心,通過情感共鳴策略增強傳播親和力;以技術賦能為支撐,利用數字孿生、區塊鏈等技術構建沉浸式傳播場景;以平臺網絡拓展為路徑,依托國際合作機制形成“政府引導-企業運作-民間參與”的立體傳播網絡,系統提升北疆文化的國際傳播效能。
三、北疆文化國際傳播的價值邏輯
北疆文化作為中原文明與草原文明、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長期交融的結晶,其國際傳播既承載著歷史賦予的文明互鑒基因,又蘊含著新時代“兩個結合”的理論升華,更肩負著邊疆文化“國家化”與“國際化”的雙重使命。從歷史、理論與實踐三重邏輯維度解析其價值內核,有助于構建兼具歷史厚度、理論深度與現實溫度的傳播體系。
(一)歷史邏輯:草原絲綢之路的文明互鑒基因
北疆地區作為“草原絲綢之路”的核心通道,其歷史演進本質是“多元一體”的共生發展史。中國古代“行省”“盟旗”等邊疆治理制度以“和而不同”的智慧實現了中央集權與地方自治的有機統一,構建了多民族文化共生共榮的制度框架,為當代北疆文化整合提供歷史鏡鑒。元朝“嶺北行省”融合中原農耕文明與北方游牧文明,促成了絲綢之路北道宗教包容與技術雙向傳播。符號遺產層面,陰山巖畫以圖像記錄歐亞草原文明的早期交流,證明史前北疆“草原藝術走廊”的紐帶作用。元上都遺址的空間布局呈現十三世紀歐亞文明的制度融合。“從沖突到融合”的歷史敘事區別于“文明優越論”的和解話語,為當代北疆文化國際傳播提供了“多元一體”的歷史敘事基調。
(二)理論邏輯:“兩個結合” 視域下的價值升華
北疆文化的理論價值在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雙向賦能。抗戰時期,大青山抗日根據地作為少數民族地區建立的首個敵后根據地,創造性地將民族政策與革命實踐相結合形成“紅色草原文化”,“蒙漢團結抗日”的口號是馬克思主義民族平等理論的在地化表達,也根植于“各民族如石榴籽般緊密相連”的文化傳統。新時代“馬背黨校”“蒙古語理論宣講隊”通過游牧民族熟悉的“長調敘事”“英雄史詩”等形式傳播黨的創新理論,實現了理論傳播與文化認同的深度融合。
在傳統與現代價值對接層面,北疆游牧文明 “逐水草而居”“敬天惜地” 的生態智慧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綠色發展” 理念形成歷史呼應。蒙古族 “那達慕” 大會的賽馬、射箭本身是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隱喻,賽馬象征順應自然節律,射箭體現節制資源獲取,彰顯了中華文化“天人合一”的當代價值。
(三)實踐邏輯:邊疆文化的國家化與國際化雙重使命
北疆文化的實踐價值從國家文化安全與區域形象建構雙重維度體現。作為與俄蒙接壤的多元文化交匯前沿,通過“文化認同-國家認同-國際傳播”遞進體系,將邊疆文化轉化為抵御文化滲透的安全屏障,相比剛性防御,“以文化人”的柔性傳播更能從根本上增強邊疆民眾的文化自信,筑牢邊疆意識形態防線。
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支點,北疆地區通過“中蒙俄經濟走廊”人文交流項目正在重塑“草原絲綢之路”的當代價值。“萬里茶道”申遺工程融合茶葉貿易史與邊疆城市發展史,開發出“駝隊驛站體驗”“跨境茶博會”等沉浸式傳播產品,向國際社會展示“互市共贏”的中國貿易哲學。當國際留學生通過那達慕夏令營了解蒙古族長調、俄羅斯漢學家在元上都遺址讀懂“多元一體”治理傳統時,這些微觀文化交流正聚合成對中國邊疆的立體認知。
四、北疆文化國際傳播的實踐路徑——基于語言教學場景的可行設計
北疆文化的國際傳播需緊密貼合外語教學實際,以“內容可嵌入、技術易操作、機制能落地”為原則,從課堂素材轉化、數字化工具應用、多元協作網絡三個維度構建教師可主導的傳播路徑,實現文化育人與語言能力培養的深度融合。
(一)內容創新:高校多語言教學中的北疆文化元素轉化
高校外語教師可通過“篩選、轉化、任務設計”三步法將北疆文化轉化為契合教材主題的教學素材。以英語為例,在生態治理主題單元對接“三北工程牧民治沙”雙語案例,引導學生討論傳統輪牧智慧與現代生態保護的結合;組織教師團隊編寫《北疆文化英語教學手冊》,梳理核心術語并標注文化注釋、英語釋義,為詞匯與篇章教學提供支撐。在跨文化對比任務設計上,對英語專業學生可布置“游牧生態觀與西方環保主義”主題寫作,要求學生引用《蒙古秘史》中的生態諺語論證本土生態理念;或設計情景模擬,用英語闡釋元上都遺址的文化共生內涵,強化文化議題的語言輸出。專業外語教學中,生態、貿易等專業可根據學科需求編制《草原生態術語跨語言手冊》或設計“萬里茶道”跨境電商談判模擬,推動“草畜平衡”“公平互市”等理念在現代的跨語言轉化。多語言協同方面,跨語種教師團隊可設計“同一文化符號的多語言敘事對比”任務,推動本土經驗向區域共識的語言轉化,實現語言技能與文化闡釋能力的融合培養。
(二)技術賦能:低門檻數字化傳播工具應用
教師利用熟悉的教學平臺與社交媒體,構建“展示-互動-共享”的線上傳播場景。以英語為例,高校可開設通識課程《北疆文化英語說》慕課,包含文化微課、蒙古包虛擬探訪、互動測驗等模塊,配英文字幕及雙語對照,方便學生自主學習。在學習管理系統中搭建“北疆文化資源包”,分類上傳音視頻素材、對比圖片及教案模板,供教師快速調用。社交媒體運營方面,教師可在抖音、B站開設“北疆文化微課堂”,發布英語短視頻講解蒙文書寫、匈奴金冠等文化符號,或記錄參觀博物院的Vlog,同步進行英語解說。發起“北疆文化英語說”線上挑戰,鼓勵學生用英語介紹家鄉文化元素,優秀作品經教師篩選后推薦至校際平臺,形成“學生創作-教師反饋-跨校傳播”的良性互動。
(三)機制建構:教師主導的多元協同傳播網絡
通過校內外資源整合,構建“教學-研究-實踐”一體化傳播生態。校內層面,外語教師聯合歷史、民族學教師開發“北疆文化跨文化傳播”課程模塊,如在大學英語拓展教程中增設“草原文明互鑒”單元,收錄經典文獻英譯本及本土作家作品;每學期舉辦跨學科工作坊,由歷史教師提供學術支撐,英語教師設計語言訓練任務。第二課堂中,將英語角升級為“文化辯論+實踐體驗”平臺,圍繞“游牧文化的現代傳承”等主題展開英語辯論,結合非遺手工藝體驗強化文化概念的語言具象化表達。校外層面,聯合北疆沿線高校成立“邊疆文化外語教學共同體”,共建教學案例庫、開展跨校師資培訓及文化闡釋研討。教師可參與景區雙語或多語導覽詞修訂,將“鄂爾多斯婚禮”等文化現象轉化為適合國際游客理解的外語表達;為本土企業定制“文化商務英語”課程,用外語講解游牧貿易禮儀、草原契約精神,助力本土品牌在“中蒙俄經濟走廊”中的文化適配。
以上路徑以課堂為核心陣地,以教師為關鍵紐帶,將北疆文化的歷史厚重感轉化為可感知、可表達的語言材料,既避免了“文化自說自話”的局限,又為高校外語教學注入了本土文化自信,實現了“教語言”與“傳文化”的有機統一。
五、結論與展望
北疆文化的國際傳播本質上是對其“文明互鑒”基因的當代激活與全球轉譯。其歷史積淀早已為北疆文化烙下“多元一體”的傳播底色與“共生敘事”的傳播邏輯,成為破解跨文化傳播中“文化折扣”的核心密碼。理論上,將游牧生態智慧與現代生態文明、紅色文化傳統與現代治理實踐相結合,實現了地域文化向全球話語的價值轉化,使北疆文化從地域符號升維為闡釋中國發展理念的世界語言,為邊疆文化與全球議題的對接提供了可復制的轉譯范式。實踐中,依托低技術門檻的課堂化轉譯與多元協同機制為教師主導的文化傳播提供了“輕資產”實施路徑,證明無需大規模資源投入即可通過教材內容嫁接、數字化工具應用、第二課堂融合等教學環節,實現語言能力培養與文化自信塑造的深度統一。
北疆文化的國際傳播并非單純的文化外溢,而是一場跨越地理與認知邊界的意義建構。唯有扎根“文明互鑒”歷史根基,以全球議題為橋梁轉化傳播內容,借技術創新與多元協作破除傳播壁壘,才能讓草原文化的獨特脈動,成為世界理解中國邊疆、感知中華文明的重要維度。
參考文獻:
[1]習近平. 弘揚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N].人民日報, 2022-09-21(04).
[2]劉志彧. 北疆文化: 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J]. 內蒙古社會科學, 2024(1):5-12.
[3]彭豐文. 北疆文化的歷史根基與演進歷程[J].內蒙古社會科學, 2024(4):24-31.
[4]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院. 北疆文化的歐亞文明交匯特質研究[J]. 北疆文化研究, 2024(1):45-62.
[5]包銀山. 文化價值轉化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J]. 內蒙古社會科學, 2024(4):24-31.
[6]張紅梅, 王繼軍, 王偉祿.北疆文化參與國家形象對外傳播的實踐路徑[J]. 內蒙古社會科學, 2024 (3):24-29.
[7]簡小文. 論“北疆文化”的基本問題[J]. 內蒙古社會科學, 2023 (6):19-25.
(作者單位:內蒙古開放大學)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