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迅速發展的背景下,高校通識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通識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使其具備廣博的知識視野和良好的文化素養。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和深厚的藝術價值,具有獨特的教育意義。將古詩詞藝術歌曲納入高校通識教育,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能通過藝術的形式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然而,當前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應用仍存在諸多挑戰,如教學方法單一、資源匱乏、師資力量不足等問題。本文將從實踐現狀、教學創新及應用挑戰三個方面進行深入探討,旨在為推動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在高校通識教育中的應用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一、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在高校通識教育中的實踐現狀
(一)教學內容與課程設置
當前,高校通識教育中的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課程內容主要涵蓋經典詩詞的朗誦與賞析、藝術歌曲的演唱與理解以及相關文化背景的介紹。這些課程通常以課堂講授、課堂演唱、課外實踐等形式展開,旨在通過音樂與文學的結合,增強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和感受力。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教師多選取唐詩宋詞等經典作品,通過藝術歌曲的形式進行演繹,使學生在欣賞音樂的同時,加深對詩詞意境的理解。然而,部分課程內容較為零散,缺乏系統的教學體系,導致學生難以全面掌握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內涵與技巧。此外,課程設置在系統性和深度上仍有待提高,課程的實踐環節較為薄弱,缺乏足夠的演唱訓練和藝術表達的指導,影響了學生對藝術歌曲的深入理解和實際應用能力的提升[1]。
(二)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在教學方法上,高校通識教育中的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課程多采用傳統的講授法和示范法,教師通過講解詩詞的歷史背景和藝術特點,結合音樂演唱進行教學。這種方法能夠幫助學生建立基本的理解框架,但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方面效果有限。近年來,隨著教育技術的進步,部分高校開始嘗試采用多媒體教學、互動式教學和體驗式教學等新型教學方法。例如,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詩詞的文化背景和藝術表現,采用互動討論和小組合作的形式,提升學生的參與感和學習效果。此外,一些高校還引入了翻轉課堂、項目式學習等教學模式,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和實踐活動,增強學習的深度和廣度。然而,這些新型教學方法的應用仍不普遍,且在實際操作中存在一定的困難,如教學資源的不足、教師專業素養的參差不齊等,限制了教學方法的多樣化和效果的最大化。
(三)教學資源與師資力量
教學資源的豐富程度和師資力量的專業性是影響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在高校通識教育中應用效果的重要因素。目前,多數高校在教學資源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高質量的藝術歌曲錄音、視頻資料和相關教學輔助工具的缺乏,影響了教學的多樣性和生動性。此外,部分高校缺乏專門從事古詩詞藝術歌曲教學的專業教師,現有教師多為兼任或跨專業任教,缺乏系統的專業培訓和持續的專業發展機會,導致教學水平參差不齊,難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為了提升教學資源的質量和師資力量的水平,需加強與音樂學院、藝術團體的合作,引進專業的藝術歌曲教師和豐富的教學資源,提升整體教學質量。同時,通過定期的教師培訓和學術交流,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確保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課程的高效開展。
二、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在高校通識教育中的教學創新
(一)跨學科教學模式的探索
跨學科教學模式將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方法進行有機融合,能夠為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在高校通識教育中的應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通過將文學、音樂、歷史、藝術等多學科內容整合到同一課程中,不僅能夠豐富課程內容,提升課程的綜合性和系統性,還能增強學生的綜合分析和跨領域應用能力。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古詩詞的文學賞析與藝術歌曲的音樂演唱結合,通過對詩詞意境的音樂表達,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詩詞的內涵和情感。同時,結合歷史背景的介紹,使學生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視野中欣賞和理解古詩詞藝術歌曲。此外,跨學科教學模式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促進學生在多學科知識的交叉融合中實現全面發展。為了實現跨學科教學模式的有效應用,需加強教師團隊的多元化建設,推動不同學科教師之間的合作與交流,設計多元化的教學活動和項目,提升課程的互動性和實踐性,推動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在高校通識教育中的深度融合與創新發展。
(二)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在高校通識教育中的教學創新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通過利用多媒體技術、互聯網資源和教育軟件,教師可以豐富教學手段,提升教學效果[2。例如,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詩詞的文化背景和藝術表現,通過視頻播放藝術歌曲的演唱示范,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和感受藝術歌曲的魅力。此外,互聯網資源的豐富性使得教師和學生可以方便地獲取大量的教學資料和學習資源,拓展學習的廣度和深度。在線教育平臺和虛擬課堂的應用,使得教學過程更加靈活和便捷,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學習和交流。同時,利用教育軟件進行互動式學習和評估,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度,促進教學的個性化和差異化發展。例如,通過在線測評和互動討論,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反饋,調整教學策略,提升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信息技術的應用,不僅能提升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教學的效率和效果,還能推動教學方法的創新和多樣化,為高校通識教育的現代化和智能化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在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詩詞文化背景與藝術表現時,教師可深入挖掘詩詞背后的歷史故事、作者生平經歷等元素,以動畫、圖片、音頻等多種形式融入課件,使學生仿佛穿越時空,身臨其境地感受詩詞創作的情境。例如在講解李白的《將進酒》時,呈現出唐代酒文化的相關畫面與音樂,加深學生對詩詞意境的理解。對于視頻播放的藝術歌曲演唱示范,教師可選取不同風格、不同歌唱家的演繹版本,引導學生對比分析演唱技巧、情感表達等差異,培養學生的藝術鑒賞力。
互聯網資源方面,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學術數據庫、文化類網站等深入探究古詩詞藝術歌曲的發展脈絡與學術研究成果,鼓勵學生撰寫小論文或制作電子手抄報分享學習心得。
(三)實踐教學與藝術體驗
實踐教學和藝術體驗是提升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通過組織學生參與實際的藝術活動和項目,可以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藝術素養。例如,學??梢越M織學生參加藝術歌曲的演唱比賽、詩詞朗誦會和文化交流活動,通過實際的演出和展示,提升學生的藝術表現力和自信心。此外,實踐教學還包括組織學生參觀藝術演出、參與藝術工作坊和藝術創作等活動,幫助學生在實踐中理解和感受古詩詞藝術歌曲的魅力和內涵。同時,可通過與藝術團體和音樂學院的合作,開展聯合教學和藝術交流項目,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提升教學的深度和廣度。藝術體驗活動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藝術興趣,培養他們的藝術愛好,還能促進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文化認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人文精神。此外,實踐教學和藝術體驗還能夠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和交流合作的平臺,促進學生的團隊合作和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推動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在高校通識教育中的全面發展和創新應用。
三、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在高校通識教育中的應用挑戰
(一)課程設計與教學目標的定位
在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高校通識教育課程設計中,如何準確定位教學目標是一個關鍵問題。課程設計需要兼顧文學的深度和音樂的表現,既要保證古詩詞的文學價值和文化內涵,又要體現藝術歌曲的音樂性和表現力。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往往存在課程目標不明確、內容安排不合理的問題,導致課程內容過于分散,缺乏系統性和連貫性[3]。此外,課程設計還需考慮學生的興趣和接受能力,避免課程內容過于枯燥或難以理解,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度。因此,在課程設計過程中,須明確教學目標,結合古詩詞和藝術歌曲的特點,制訂科學合理的課程內容和教學計劃,確保教學目標的實現和課程效果的最大化。同時,應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反饋,靈活調整教學策略和內容,提升課程的適應性和實效性。
(二)教學資源的建設與共享
教學資源的豐富性和可獲取性直接影響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在高校通識教育中的教學效果。目前,部分高校在教學資源建設方面仍存在不足,尤其是高質量的藝術歌曲錄音、視頻資料和相關教學輔助工具的缺乏,限制了教學的多樣性和生動性。此外,教學資源的共享機制尚不完善,導致不同教師之間的資源重復建設和利用效率低下。為了提升教學資源的質量和利用效率,需加大對教學資源建設的投入,豐富教學資料和輔助工具,提升教學的多樣性和互動性。同時,應建立健全的教學資源共享平臺,促進教師之間的資源交流和共享,提升教學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教學效果。此外,還需注重教學資源的更新和維護,確保教學資料的及時性和前瞻性,適應教學需求的不斷變化,推動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在高校通識教育中的持續發展和創新應用。
(三)師資力量的培養與提升
高質量的師資力量是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在高校通識教育中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目前,部分高校在這一方面仍存在較大差距,尤其是在專業教師的數量和質量上。許多教師在古詩詞和藝術歌曲的教學方面缺乏系統的專業培訓和實踐經驗,影響了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體驗。為了提升師資力量,需加強教師的專業培訓和繼續教育,提供更多的學習和交流機會,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同時,應鼓勵教師參與藝術歌曲的演出和創作活動,積累實踐經驗,提升教學的實際操作能力[4。此外,學校還應加大對藝術歌曲教師的引進力度,吸引更多具有專業背景和實踐經驗的教師加入教學團隊,提升整體教學水平。通過系統的師資培養,能夠確保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在高校通識教育中擁有高質量的教學團隊,推動教學效果的全面提升。
(四)學生參與度與學習效果的提升
提高學生在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課程中的參與度和學習效果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保障。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部分學生對古詩詞藝術歌曲的興趣不高,學習積極性不強,影響了課程的教學效果。為了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效果,須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互動式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例如,通過組織學生參與藝術歌曲的演唱比賽、詩詞朗誦會和文化交流活動,提升學生的參與感和成就感。此外,應注重課程的實踐環節,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和藝術體驗,幫助學生在實踐中理解和感受古詩詞藝術歌曲的魅力。同時,應根據學生的反饋和需求,靈活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提升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和豐富的實踐活動,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在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課程中的參與度和學習效果,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升[5]。
四、結語
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在高校通識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系統的教學實踐與創新,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促進其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然而,當前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在高校通識教育中的教學在課程設計、教學資源、師資力量和學生參與等方面仍面臨諸多挑戰。為實現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在高校通識教育中的廣泛應用和持續發展,需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加強課程設計與教學目標的定位,確保課程內容的系統性和連貫性。其次,完善教學資源建設與共享機制,提升教學資源的質量和利用效率。再次,注重師資力量的培養與提升,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最后,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互動式的教學手段,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效果。通過多方協同努力,推動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在高校通識教育中的實踐與創新,為培養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高尚審美情操的新時代人才貢獻力量。
作者簡介:高卉(1981一),女,漢族,湖北鐘祥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聲樂教學。
注釋:
[1]樊引娣.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的實踐探索——以《關雎》為例[J].時代報告(奔流),2023(8):46-48.
〔2]楊玲莉,曾曉安.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關雎》鋼琴伴奏特點及演奏探析[J].明日風尚,2023(8):55-57.[3]滿園春.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關雎》賞析[J].文化月刊,2018(7):118-119.
[4]許禎達.古詩詞藝術歌曲《關雎》的聲樂演唱分析[J].明日風尚,2022(7):59-62.
[5]高東悅.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關雎》創作特征與演唱分析[J].作家天地,2022(6):15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