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丐尊的寫作理論聚焦于普遍的寫作規律,在中國現代寫作理論的發展歷程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深入地探究其寫作理論,能夠從中梳理出極具特色的“生活”寫作教學思想體系。把夏丐尊的“生活”寫作教學思想放置于當下的寫作實踐情境之中加以審視,能清晰地察覺其“生活”寫作觀念依舊能切實有效地指導寫作活動。在夏丐尊與葉圣陶合著的《文心》中,他們高度重視寫作定位、寫作主體以及寫作形式,與當今教育領域中秉持的“以人為本”理念相互契合。在著重強調人文主義的教育大背景之下,對“生活”寫作教學觀進行系統的梳理剖析,并使其得以進一步地傳承、弘揚與發展,具有極為關鍵且深遠的意義。
一、《文心》中體現的“生活”寫作教學觀
《文心》是一部關于作文教學的著作。作品指出,生活是寫作的核心源泉與關鍵素材供給渠道,寫作者在寫作過程中理應自然真切地抒發內心深處的真情實感;寫作時態度必須端正、真誠;還應重視并加強實用性文體的訓練及修改等實踐活動,充分挖掘并發揮寫作在現實生活場景中的實際功能價值,彰顯其意義。書中這些樸素的寫作教學思想對當下的寫作教學仍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一)寫作立足于生活
夏丐尊的“生活”寫作教學觀蘊含著豐富且深刻的內涵。《文心》中的第一堂作文課就是對“作文”這一核心概念的定位及界定。王先生先和大家探討了關于作文的諸多認識,進而向學生拋出了關鍵性的問題:“在怎樣的情形之下,我們才提起筆來作文呢?”學生們以各自的理念與知識充分表達了自己的見解,涉及生活的諸多方面,有從人與人的情感與理性的交互著手,將寫信視為作文的一種;或從宣泄情思意緒人手,將個人的蓄積以文字表達出來并求得他人之共識與認可,此結果就是文的形成;或從現實社會領悟入筆,將自身獨特的所思、所見、所感記錄成文,此謂之作文;或從心靈內質著眼,將心靈蘊含的精神、文化、性情等形諸文字視作文章。由此可見,在《文心》構建的理想化作文教學課堂中,學生對作文的目的有著深刻的理解,但在現實的課堂中很難達到這樣理想的效果。這就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而后王先生提出,既然作文不是“無所為的玩意兒”,也不是無中生有的“文字把戲”,那作文究竟是什么呢?于是就有了學生們七嘴八舌的回答,而樂華的回答具有總結性:“作文是應付實際需要的一件事情,猶如讀書、學算一樣。”于是王先生綜述:“諸君作文,須永遠記住他們的話。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點綴。”[這一系列表述深刻地揭示了寫作是對生活的如實反映,是生活的自然延伸與拓展,是寫作主體基于生活的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倘若脫離了生活這一源頭活水,寫作便會淪為無根之萍,成為缺乏根基與活力的空洞行為。寫作與生活聯系緊密且具有明確的服務指向。
《文心》的這一堂作文課中,學生爭辯,教師補充,由此學生對作文有深切的把握。只有學生清晰地認識寫作的具體地位和價值,作文才會具有一條縱向而下的主體脈絡,從而支撐起寫作過程的步步運營。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應以嚴謹認真和扎實的態度對待作文的各項流程。
(二)寫作的素材來自生活
《文心》強調生活是寫作素材的無盡源泉。書中主角們的寫作經歷便是明證,無論是校園中師生間的互動,還是家庭里的溫馨場景,抑或是街頭巷尾的平凡小事,都成為寫作的素材。作者著重指出,生活是寫作素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這一理念在王老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中得以充分展現。在第三篇《題目與內容》里,王老師給出的兩個題目一《新秋景色》和《寫給母校教師的信》,并非隨意為之,而是緊密圍繞學生的日常生活精心構思。《新秋景色》這一題目在王老師的循循善誘下,一個學生將觀察視角聚焦到自家種植的牽牛花上。學生用心留意到,初秋時節,牽牛花在不同時辰有著截然不同的狀態與色彩變化。這些細致入微的觀察所得,成為鮮活生動的寫作素材,為作文注入了真實可感的生活氣息,讓讀者仿若身臨其境,目睹那初秋的美好景致。而《寫給母校教師的信》這一題目,王老師則是基于同學們在小學六年時光里與教師建立起的深厚情誼,以及踏入新環境后對母校教師的深切思念之情來命題。他深知同學們心中積攢了千言萬語,渴望向昔日的恩師傾訴。這些生活經歷和真摯的情感體驗,構成了寫作的豐富素材庫,有力地印證了生活是寫作素材的源頭活水這一觀點。書信作為作文的一種特殊形式,更多是寄托著濃厚的情感,王老師推測學生們小學畢業之后與母校老師分別會產生離愁別緒和思念之情,這樣的作文是落到實處的。回想起過往親身經歷的樁樁件件,學生們自然有話可說,有情可表。
毋庸置疑,寫作絕非無本之木,現實生活就是那片孕育無數佳作的豐饒沃土。只有懷著一顆敬畏且誠摯的心,以敏銳的感知力和細膩的洞察力深入其中,才能采擷到那些珍貴的思想果實,為寫作注入源源不斷的靈感與內涵。“只要在平時的生活中多多體察,把值得留心的留心起來,把應該避諱的隨時避忌,什么方面應該用力就多花些功夫努力達成,什么方面不必措意就不去白費心思。”[2]
(三)寫作實踐訓練
講究“觸發”是《文心》倡導的一種寫作實踐訓練。《文心》第13篇名為《觸發》,文中對此做了明確的解釋:“所謂觸發,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你讀書時對于書中某一句話,覺到與平日所讀過的書中某處有關系,是觸發;覺到與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種印證,是觸發;覺到可以作為將來某種理論說明的例子,是觸發。這是對讀書說的。對于目前你所經歷著的事物,發現旁的意思,這也是觸發。”《文心》特別重視讀書對于觸發的啟示誘發作用,既要把書“讀進去”又要能夠“讀出來”。“觸發”同時需要日常中的極致觀察與身受。在第13篇《觸發》中有一封枚叔給樂華的信,信中寫道:“普通人都以為,讀書就是學作文,作文須從書上去學習,這實在是大錯特錯的見解。作文的材料處處都是,并非僅在書上…我還希望你于有字的書以外,更留心去讀讀沒有字的書,在你眼前森羅萬象的事物上獲得新的觸發。”枚叔所說之“無字的書”便表現在生活中藏匿的各方面知識,它超越于文字寫就的書,擺脫一目即了然于心的常規感,注重細心體察,揭示眾多看似平凡事物背后隱藏的豐富細節。這種基于“觸發”的寫作素材,若與個體的親身經歷緊密相連,往往具有極高的鮮活性與感染力。以童年時期在故鄉田野間的嬉戲玩耍為例,多年之后,當個體再次嗅到田野泥土散發的獨特氣息時,過往的歡樂畫面便會在腦海中瞬間重現。這一過程實際上是“觸發”激活了個體的親歷記憶,為寫作提供了最為真實、生動且富有情感張力的素材。反之,若寫作過程脫離了這種源于生活實際與個體親身體驗的“觸發”,文章便極易陷入內容空洞、情感匱乏的困境,失去其應有的思想深度與藝術價值。
夏丐尊先生提出的“多讀、多作、多商量”理念,在中學作文教學中同樣具有理論與實踐的指導意義。“多讀”是寫作素材與語感積累的基石。閱讀是寫作的根基,廣泛且深入的閱讀能為學生的寫作提供豐富的素材與堅實的語感基礎。通過大量閱讀,學生能夠在腦海中構建起一個龐大的知識儲備庫,涵蓋古今中外的人物事跡、歷史典故、科學知識、社會現象等,這些素材在寫作時可隨時調用,使文章內容充實、論據有力。同時閱讀過程也是學生感知語言節奏、韻律、語法結構的過程,長期的積累能夠培養出敏銳的語感,讓學生在寫作時自然地遵循語言規范,運用恰當的詞匯與句式表達思想,從而擁有“成竹在胸”的自在感,下筆如有神。“多作”是寫作技能的實踐錘煉。“多作”強調在教師的專業指導下,學生進行多樣化的作文訓練。訓練形式應豐富多元,涵蓋不同文體與表達方式。夏丐尊先生倡導將課內作文訓練與課外日常寫作要求有機結合,打破課堂與生活的界限,讓寫作成為學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無論是短小精悍的片段練習,還是結構完整的長篇作文,每一次寫作實踐都是學生提升寫作技能的寶貴機會。“多商量”是作文質量提升的關鍵環節。“多商量”指的是學生完成作文后,與教師展開深入的探討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師生共同對作文進行細致的分析,從語法邏輯、詞匯運用,到篇章結構、思想立意,全面地斟酌推敲。教師憑借專業知識與教學經驗,指出學生作文中存在的問題,并給予針對性的建議,幫助學生避免語法邏輯錯誤,提升文章的規范性與嚴謹性。夏丐尊先生總結的增、刪、換、移等修改文章的方法,為師生在作文修改過程中提供了具體的操作指南。
二、寫作教學實施路徑
以夏丐尊、葉圣陶的《文心》“生活”寫作教學觀為基礎,結合當下的教學現狀提出寫作教學的實施路徑。具體以高中語文統編版必修上冊第二單元《寫人要關注事例和細節》為例。
(一)立足生活選取典型事例
本單元的表達與交流任務旨在引導學生借鑒敘事類課文,在生活中探尋有價值之人與事以開展記敘文寫作,著重研習以小見大、質樸見華之寫作技法。借由組織素材以凸顯人物特質與描述事件波折,緊扣細節以刻畫人物性格,并經由習作的反復修訂提升認知生活與語言表達的能力。由此,立足生活選取典型事例成為師生的核心關注點。
典型事例是對特定社會關系與矛盾沖突進行高度凝練概括的內容,能有效呈現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題,具有廣泛代表性與說服力,彰顯典型性。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應明確關鍵要點。人物寫作中對事例與細節的關注雖為作文訓練常見要點,但高中教學需在此基礎上實現進階,更多考量“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的關聯維度。在事例選取上,需精準選材。塑造人物形象時,應力求揀選最能彰顯中心思想的事例,果斷摒棄與中心思想無關者,以此有力凸顯文章的中心思想。敘述類與論述類文章的事例選擇各具特性。敘述類文章應從“大處著眼,小處落墨”,即選用個性特征鮮明的事例進行記人敘事。對于平面人物,可選二三件事呈現其某一方面個性特質與本質并排除其他事例。對于立體人物,則常需從多個側面展現其重要個性特征,選材時需選用多件事呈現人物多方面個性品質與特點。此外,事例選取還應新穎典型。新穎事例富有個性與新鮮感。寫作時宜盡量擇取此類具時代氣息與鮮活特質的事例,以使作品兼具時代感與新意,并充滿活力。
(二)片段教學分析
以夏丐尊“生活”寫作觀為理論依據,在執教《寫人要關注事例和細節》時,教師可獨具匠心地將教學目標設定為閱讀課與寫作課的“同一”目標。開展教學的意圖在于引導學生學會“寫人要關注事例和細節”。學生借助對必修上冊第二單元新聞作品的閱讀,通過“觸發”,能夠在寫人記事類文章的創作中,逐步掌握選取典型素材的技巧,學會運用細節描寫塑造鮮活生動的人物形象,有效改善以往多數學生在創作此類文章時,存在選材不夠典范、刻畫人物形象流于浮泛的“共性弊病”。
在教學切人點的選取上,可以“研讀典型事例,明確選材準則”為核心主題。立足于教材選文,可設置學習任務:借助對《“探界者”鐘揚》一文中的四組典型事例進行深入剖析,進而探究選取典型事例的標準,明確構成典型事例的三條準則。在這一學習任務的實施過程中,著重對《“探界者”鐘揚》的四組典型事例以及該單元三篇通訊中的四處不同細節描寫等內容展開細致分析,巧妙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最終促使學生得出如下結論:所選事例務必絕對服從文章中心,且具有多角度的特性,能夠精準反映社會特征,唯有同時契合以上三個條件的事例方可稱為典型事例。通過這樣一個系統且嚴謹的教學過程,助力學生領悟寫作能力提升的有效方法與內在奧秘。此舉措有力彰顯了對學生主體素養的高度重視。閱讀環節的重點與寫作環節的重點相互貫通,教師教學的精妙用心在于期望將閱讀教學中的核心要點一“典型事例的選材準則”以及“細節描寫的四種方法”,成功遷移至學生的寫作實踐過程中,并經由學生的“內化”吸收轉化,逐步形成學生自身獨具的寫作能力,進而創作出能夠生動展現人物精神風貌且細節真實、靈動鮮活的優質文章。
三、結語
理論的價值歸宿在于回歸實踐,為各類實踐活動構筑起切實可行的方法路徑體系。夏丐尊的寫作理論體系形成于其長期投身語文教學實踐所悉心積累的豐富且多元的經驗中。在他指導學生開展寫作訓練的歷程中,匠心獨運地精心設計并創新性地提出了極具特色的寫作教學形式架構。深邃的“生活”思想價值即使置身于瞬息萬變的時代語境,依然熠熠生輝,具備重要的啟示意義與時代價值。這恰好精準契合了語文作文教學在當代所肩負的時代使命與歷史擔當。
基金項目:六盤水師范學院2024年度聯合培養研究生專項科研基金項目“夏丐尊‘生活’寫作教學觀在作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LPSSYLPY202434)”
作者簡介:鄭惜丹(1998一),女,廣西上林人,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語文教育研究。衛佳(1985一),女,安徽涇縣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
注釋:
[1]夏丐尊,葉圣陶.文心[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2]夏丐尊,葉圣陶.閱讀與寫作[M].長沙:岳麓書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