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打造專業化勞動實踐場所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關于加快推行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若干措施》,以期營造一個具有良好道義、健康、文明、勤奮、創新的學習環境,推動學生的素質、能力、技能、知識的綜合提升。這明示,勞動教育不僅僅局限于傳授基礎理論,而且應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以幫助學生樹立德行、提高能力、促進身心健康、發展藝術素養。因此,勞動教育應該以結構性、科研性、創新性為特色,引導學生從事各種勞動,不斷提升自身勞動技能,樹立健全勞動道德,提升勞動素養。通過合理的規模化經營,我們的院子將成立一個特殊的溫室。在這里,我們將按照四時的變化,播種多樣的水果、花卉等,以滿足師生的需求。設置不同的種植區域,如蔬菜區、花卉區、草藥區等,讓學生了解不同植物的生長特點和種植方法。在種植園區內建設工具房,配備鋤頭、鏟子、水桶、灑水壺等基本的種植工具,以及肥料、農藥等物資。為了讓更多的學生了解到植物的重要信息,我們應該在校內設置一些科普宣傳欄,包括植物的命名、分類、特征、生理特征、營養成分等,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參與到勞動中來。
二、開展豐富的勞動教育活動
勞動課程強調實踐性,以動手實踐為主要方式,引導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通過組織各種形式的勞動教育活動,組織勞動技能競賽,如種植工具認知比賽等,激發學生的勞動興趣和競爭意識。舉辦勞動成果展覽,展示學生在勞動活動中的成果,如農作物、美食等,讓學生感受到勞動的成就感和自豪感。通過舉辦勞動經驗分享會,讓學生分享他們在實踐中的收獲、感受和遇到的挑戰,以此來加強彼此的交流與學習,并培養他們的表達能力和總結能力。舉辦勞動主題節日活動,如勞動節主題活動、豐收節慶祝活動等,通過文藝表演、勞動成果展示、勞動故事分享等形式,增強學生對勞動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三、進行項目式學習探索
項目式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模式。通過讓學生參與和完成具有實際意義的項目,來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問題解決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
例如,可以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選擇感興趣的主題進行拓展項目研究。以統編教材五年級上冊《落花生》一文教學為例,課文圍繞花生寫了種、收、嘗、議的過程,父親在議花生的過程中由花生特點道出做人的道理,可以設計以花生的探秘之旅為主題的項目式學習。此外,還可以讓學生結合學校具體情況,選擇感興趣的主題進行拓展項目研究。
四、落實本土化實踐
本土化勞動實踐活動是指在不同地區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和文化理念,開展具有地方本土特色的勞動教育活動。本土化勞動活動不僅幫助學生了解并體驗本土文化,還能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參與實際的勞動活動,如種植、手工藝制作等,并將這些活動與語文學習相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和體驗勞動的價值。
本土化教育資源的使用對于豐富教學內容、增強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等具有重要意義。在課程教學中,教師可將本土歷史故事、傳說等融入語文、歷史等課程。如在教授寫作時,以本土的民俗活動為主題,讓學生描寫場景和感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本土文化的熱愛。此外,學校可依據當地特色開發校本課程。如沿海地區學校開發海洋文化校本課程,介紹海洋地理、海洋生物等知識,并配備專門教師授課,組織學生實地考察海洋環境。利用本土藝術元素,如將本土的剪紙、木雕等藝術形式融入校園景觀設計,在校園內設置展示區,定期舉辦本土文化藝術展覽,營造濃厚的本土文化氛圍。舉辦以本土文化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如民族舞蹈比賽等。為了更好地傳播當地文化,我們可以邀請當地藝術家和文化傳承者來校園舉辦講座和興趣班,讓學生能夠近距離感受到當地的文化魅力。帶學生參觀本地博物館、紀念館等,了解本地歷史文化和發展成就。還可讓學生參與社區組織的本土文化活動,如民俗手工藝制作工作坊等,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社交能力。
例如,在校內勞動實踐基地內,學生參與了柿餅的制作活動,通過清洗、削皮、晾曬等步驟,親身體驗了柿餅的處理過程。這種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到本土文化的魅力,并增強了他們的動手能力。通過結合當地的文化和實際情況,我們可以創造出獨特的勞動教育課程和活動,讓學生不僅能夠豐富自己的實踐經驗,而且能夠更好地理解當地的文化,并為之感到驕傲。在樹立勞動價值觀方面,通過課文學習和引導,幫助學生認識到勞動的重要性和價值,如通過《千人糕》等課文讓學生體會到生產過程的不易。在體會勞動的幸福方面,通過《古詩三首》等課文,展現古代兒童勞動的情景,讓學生感受到勞動的樂趣和幸福感。在認識勞動與成長的關系方面,通過課文,如《祖父的園子》,讓學生理解勞動對個人成長的重要性。在調動感官體驗勞動方面,鼓勵學生在觀察中使用多種感官,體會勞動的過程和成果。在實踐勞動活動方面,通過口語交際和習作教學,讓學生動手實踐,如制作手工作品,并在課堂上介紹制作過程。在寫作表達勞動感受方面,引導學生通過寫作表達對勞動的理解和感受,如寫關于最美勞動者的文章。在探究勞動文化方面,通過探究活動,如研究中國的橋文化,讓學生了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在體驗和傳承文化方面,通過綜合性學習活動,如“中國傳統節日”,讓學生了解和體驗傳統文化。在思辨勞動價值方面,開展討論或演講活動,讓學生思考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價值,促進人格的完善。
五、進行跨學科學習
借助主題學習任務促進學生的學科及跨學科實踐活動,將學科與跨學科核心知識融入學習任務中,助力學生通過自主與合作學習掌握完成任務所需的核心知識。與人教版的數學課程“面積”進行聯系,并使用擺小正方形的方法來計算長方形的面積。整個教學單元以“單位度量”為核心,注重培養學生的量感,從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利用冀人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植物的一生”,栽種發芽的花生種子,通過觀察記錄,協助學生逐步了解花生的一生。通過觀察、描述、分析、比較,找出花生生長得更好的方法,為理解植物的一生作鋪墊。通過讓學生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種子的萌芽、幼苗的成熟和成熟的果實,來提高他們的環境保護意識。
跨學科主題學習任務或項目作為一種創新的課程與教學工具,旨在轉變內容的展示形式和學生的學習模式。從某種程度上講,新課程方案與標準提倡的任務型、項目化、主題式及問題驅動教學模式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其核心目標在于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探索性,同時使學習內容更加貼近實際情境并具有實用價值。關鍵在于通過任務、項目、主題和問題的設置,深化學科實踐,即將學科和跨學科的核心知識融入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形成緊密相連的整體,加強學科知識、個人經歷與社會生活的關聯,鼓勵學生在實踐中學習、運用中學習、創新中學習,持續完善知識體系,培養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夏雪梅.項目化學習質量評估:基于中國情境的建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4.
[*本文系廊坊市教育科學研究“十四五”規劃2024年度課題“小學勞動教育校園內實施策略的研究\"(課題編號:2024209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