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職業學校英語課程標準(2020年版)》明確提出發展中等職業學校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開展語言實踐活動。職場語言溝通是中職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部分,提升學生職場語言溝通能力是中職英語課程標準要求的題中之意。
一、拋錨式教學法和研究現狀
拋錨式教學法是一種基于真實問題情境的教學方法,以實際問題或任務為“錨點”,學生被引導圍繞這個“錨點”進行主動探索和學習,通過團隊合作、資料搜集、角色扮演等方式,解決實際問題。該方法強調學生主動參與和探究,培養了學生批判性思維、問題解決和自主學習能力。
約翰·布朗斯福特領導的溫特比爾特認知與技術小組(以下簡稱CTGV小組),開發了拋錨式教學模式。CTGV小組利用影像作為“錨”,為教與學提供一個可以依靠的宏觀背景,試圖創設真實有趣的情境,鼓勵學習者主動構建意義。此后,不同學者嘗試將拋錨式教學與不同學科的應用相結合。達菲·哈達薩(Duffy Had-sah)研究了運用拋錨式教學策略進行初中閱讀教學,發現教師拋出的“視頻”等錨,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國外的研究更多的是關注以“技術”為基準的學習,強調實證研究,將理論在實踐案例中進行檢驗。國內對于拋錨式教學的研究比較晚,何克抗在1997年的研究是國內最早關于拋錨式教學法的理論探討。此外,高文和王海燕探討了拋錨式教學的目的、課程設計、教學方法等,強調學生的學習過程。整體來說,在中職英語教學中,以拋錨式教學模式提高學生職場語言溝通能力的研究還不夠。
二、職場語言溝通能力的內涵
職場語言溝通能力是指在職場環境中,個體運用語言進行有效信息交流的能力。這包括理解職場文化、掌握行業術語、運用恰當的溝通技巧以及根據職場情境調整語言策略等。中職英語教學必須基于學生未來職業的發展,培養良好的職場語言溝通能力。
三、拋錨式教學法提升職場語言溝通能力的具體實踐
(一)設錨:錨定情景,設定目標
根據《中等職業學校英語課程標準(2020年版)》和學校人才培養方案,結合學生實際學情,確立教學目標。圍繞教學目標,創設貼近學生未來職場的情境,將學習內容與實際工作場景緊密結合。例如,導游服務、銷售客服、醫療護理等,幫助學生提升職場語言應用能力。創設情景的方式包括:1.搭建多媒體課堂:利用視頻、音頻、圖片等多媒體資源展示職場情景。例如,在《英語2基礎模塊》第四單元Vol-unteer 中的聽說部分,結合時事,如大運會為背景,播放一段應聘志愿者的視頻,讓學生觀看后模仿對話。視頻資源生動直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情境模擬:在課堂上還原真實職場環境,如模擬辦公室、餐廳、醫院等場景,布置相關道具(如餐桌、菜單、辦公設備等)。例如,在《英語2基礎模塊》第二單元HealthandFitness中,借助聽診器、血壓計、體溫表、醫療箱等道具,構建就醫環境,提供沉浸式學習實踐的體驗,幫助學生熟悉職場流程。3.虛擬現實(VR)與增強現實(AR):利用VR/AR技術創建虛擬職場環境,學生通過設備進行沉浸式學習。例如,在《英語2基礎模塊》第二單元 Travel 中,利用 VR 創設香格里拉場景,提供高度真實的體驗,使學生置身于旅游服務的職業場景中,獲得導游的職業體驗,增強學習效果。4.校企合作,實地考察:組織學生到企業或工作場所參觀,觀察并參與實際工作。例如,學習《英語2基礎模塊》第六單元Craftsmanship后,帶領學生到學校合作的汽修實踐基地參觀、交流,體會工匠精神。
(二)拋錨:拋出問題,錨定任務
教師在創設情景后,需要將學習目標轉化為具體的職場問題或任務,拋出明確的“錨點”,引導學生圍繞問題或任務展開學習和探索,旨在以“錨點”為驅動,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參與度,幫助學生通過解決真實問題來掌握語言技能和職業能力,同時為后續的學習活動提供方向。例如,《英語2基礎模塊》第五單元AncientCivilization,教材內容主題為中西方文化以及絲綢之路,本身與學生的職業聯系不夠緊密。在教學對象為數字媒體技術應用學生時,設錨為:“你”是數字媒體公司的新媒體運營專員,負責為“絲綢之路文旅節”設計并推廣宣傳活動。圍繞此單元任務,將聽、說、讀、寫英語語言學習活動分解為:制作世界文明海報(Listeningamp;Speaking)、收集絲路素材(Read-ing)、撰寫絲路文案(Writing)、評析絲路文案(Grammar)、制作絲路繪本(CultureUnder-standing)、拍攝宣傳視頻(GroupWork)一系列“錨”,有效地將教學與職業情境相結合,引導學生圍繞“錨”來展開主動探索和學習,從而提升職場語言溝通能力。
(三)起錨:錨定核心,探索求解
在“起錨”環節,學生需要圍繞設定的“錨點”(即核心問題或任務),展開探索和求解。這一步驟的核心是通過自主學習、團隊協作、角色扮演和實踐操作等方式,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在此過程中掌握相關的語言技能和職場溝通能力。例如:圍繞制作絲路繪本的“錨點”,實施步驟為:明確本課任務為制作一本以絲綢之路上馬可·波羅的故事為主題的英文繪本,面向兒童受眾。教師有效發揮引導作用,引導學生用英語編寫一個馬可·波羅的絲路故事,用專業技能根據故事內容繪制插圖,最后用英語向全班展示繪本,向游客講述故事內容,進而可分角色:馬可波羅與父親,進行短劇表演。又如圍繞拍攝宣傳視頻的“錨點”:學生明確任務為拍攝一段 1-2 分鐘的英文宣傳視頻,推廣“絲綢之路文旅節”。學生小組合作用英語撰寫視頻腳本,包括臺詞、場景描述和拍攝計劃。學生分組,并可與影視后期班進行跨班合作,完成英文視頻拍攝與剪輯,最后創設文旅節的線上VR場景,學生上傳作品這種“錨定核心,探索求解”的教學設計,充分提升了學生的職場語言溝通能力和職業素養,為學生的未來職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四)思錨:深度反思,錨定未來
思錨環節致力于通過深度反思機制,全面評估拋錨式教學方法的有效性及其對學生職場語言溝通能力等核心素養的提升效果。此過程不僅強調對學習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能力的關注,還旨在為學生未來的學習與職業發展提供明確的方向指導。基于詳盡的學情調研結果,持續調整并優化拋錨式教學模式,以適應不同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成為必要條件。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系統地回顧任務執行過程、精確評估自身學習成果、深入分析存在的不足之處及探討改進策略、積極分享交流心得體驗,并精心規劃未來發展目標,從而實現知識的鞏固與技能的提升。該環節特別重視在反思中促進學生的成長與發展,確保學生能夠應對未來的職場挑戰,同時激發其終身學習的意識與能力,力求在不斷變化的職業環境中保持競爭力。通過這樣的循環反思與實踐過程,不僅有助于學生個人能力的發展,也為教育者提供了反饋,以進一步完善教學設計,最終達到教與學的雙贏局面。
四、結語
拋錨式教學法在中職英語職場語言溝通能力培養中的應用彰顯了其獨特的教育價值與實踐意義。通過精心設計的“設錨、拋錨、起錨、思錨”四個關鍵環節,不僅能夠有效促進學生職場語言溝通能力的提升,還為中職英語教學模式的創新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論支持。該教學法強調以實際問題為導向,結合具體情境進行學習,使得學生能夠在模擬或真實的職場環境中鍛煉并提升自身的語言應用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拋錨式教學法的實施促進了職業教育與行業需求之間的緊密對接,有助于構建更加符合市場需求的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方案,從而推動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進程。通過不斷優化這一教學模式,并根據學情調研結果調整策略,可以更好地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也為職業教育領域的改革與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CTGV.Anchored Instruction and SituatedCognition Revisited[J].Educational Technol-ogy,1993(03).
[2]何克抗.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的教學設計[J].電化教育研究,199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