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學英語繪本閱讀校本課程建設的背景
《廣東省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實施方案(2024—2027年)》指出要加強學生閱讀素養,要結合各科課程教學要求遴選閱讀書目,構建閱讀書目清單。《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課程實施”部分提到“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強調“突破教材的制約,合理開發教材以外的素材性資源”,被提及的資源包括與教材單元主題情景相匹配的英語繪本、短劇、時文等學習材料。因此,英語繪本閱讀校本課程的開發已經是時代發展的需要。
二、小學英語繪本閱讀校本課程建設的內容與實施
筆者所在單位的繪本閱讀課程是基于學校發展、時代發展、學生發展以及教師發展的需要,以故事類、非故事類等為主要內容,形成階梯式的課程,包括拓展課程和個性化課程。其中,拓展課程是基于單元主題意義深化與單元主題拓展的維度以及基于解碼能力提升的維度,開設主教材與繪本融合的課程;個性化課程是基于個性化發展需要的維度與基于分級閱讀開展的維度,開設活動型與自主閱讀型的課程。
(一)內容選擇的策略
1.繪本與主教材主題吻合。繪本與主教材主題相吻合,能夠確保知識的連貫性和系統性。繪本作為語言學習的輔助材料,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語言實踐機會。當繪本內容與主教材主題一致時,學生可以在閱讀過程中不斷遇到并復習與主題相關的詞匯、句型和語法結構,從而在實際語境中加深對這些語言點的理解和運用。校本課程與教材要實現主題上的有機結合,起到深化理解的作用。
2.繪本語言難度適中。FiveFingerRules是筆者單位為學生選用繪本的重要依據。它指的是每當學生遇到一個生詞時,就豎起一個手指。實踐證明,筆者單位的學生更適合使用3-4個手指的繪本,也就是難度可以適當增加的類型。
3.同時兼顧故事類與非故事類繪本。故事類繪本能幫助學生理解語境、學習詞匯和句型,并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想象力。同時,故事類繪本的多樣性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非故事類繪本則側重于知識的傳授和邏輯思維的培養。總之,兩者結合選擇利于提升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拓寬視野、提高興趣、發展多元智能與增強學習動力。
(二)繪本閱讀課程的具體內容
筆者所在單位的英語繪本閱讀課程有拓展性和個性化兩種課程類型
1.拓展性課程。此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基于以下兩個維度思考:解碼能力提升以及單元主題意義深化與單元主題拓展。(1)基于解碼能力提升的教學內容主要集中于一、二年級,主要參照并使用市小學英語教研員趙淑紅《基于語音意識的小學英語早期閱讀課程開發研究》課題研究的相關資源。但由于本文重點論述繪本閱讀,在此不作詳細敘述。(2)基于單元主題意義深化與單元主題拓展的教學內容分布于各年級,選取的繪本均源自權威的出版社。在選擇繪本的過程中,教師應綜合考慮繪本的主題契合度、難度適應性、教育價值、趣味性以及資源配套情況等因素。
2.個性化課程。個性化課程是針對不同學生英語水平和學習需求,提供定制化教學方案和學習資源的課程。此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基于以下三個維度考慮:自然拼讀、單元主題拓展和分級閱讀。基于自然拼讀與單元主題拓展的繪本閱讀主要在一、二年級開設,結合課后
430與周末親子閱讀時間開展;基于分級閱讀的繪本閱讀主要在三至六年級開設,結合課后輔導與周末自主閱讀時間開展
(三)小學英語繪本閱讀校本課程的實施
小學英語繪本閱讀校本課程的實施應將英語繪本閱讀校本課程融入總課程規劃。為了確保有效實施,在推進中,必須做到時間固定、內容固定、地點固定、形式多樣,最大化地發揮校本課程的優勢和對教材的補充作用。學校要推廣英語繪本閱讀校本課程;教師要創設多途徑讓學生廣泛參與;家長要盡可能提供條件讓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因此,筆者所在單位的課程實施總思路是S.F.S三方聯動模式。這三方指的是學校、家庭與社會層面的同時拉動。
1.在學校實施的層面,建立有效的上課模式是關鍵。結合上級部門對英語課程周課時量的安排與地方課程的靈活使用,本校采用了SPP教學模式及TSP主教材與繪本融合的教學模式,實施閱讀教學。趙淑紅提出的SPP閱讀人門教學模式是一種針對小學生早期英語閱讀素養培養的教學模式。該模式結合了視覺詞(Sightwords)的學習,以拼讀規則(Phonics)教學為中心,并通過繪本(Picturebook)的使用,旨在提升小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和興趣。此模式運用于本校的一、二年級口語課程。TSP閱讀教學模式中的TSP指的是Text(教材)、Story(故事)、Performance(展現)的簡稱。整體的理念是以 i+1 的輸入假說為依據:i指的是配套教材教學內容的學習,主要的目的是為學生語言學習進行系統的輸入與積累;1指的是提供一個繪本為學生的語言學習進行再次輸人,主要目的是內化拓展學生語言的學習。在以上兩個環節的基礎上,通過展現(performance)形式,促進學生學習語言。
2.在家庭實施的層面,建立家長評價機制是關鍵。在小學英語繪本閱讀校本課程中建立家長評價機制,是促進家校合作、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途徑。在實踐過程中,評價指標有四個維度,分別是:語言能力、閱讀興趣、閱讀習慣、親子共讀。評價過程使用的工具包括:問卷調查、觀察記錄、閱讀報告、親子閱讀日記等。
3.在社會實施的層面,建立社區聯動機制是關鍵。在小學英語繪本閱讀校本課程中建立社會資源活用、社區孩子活動聯盟機制,是一個旨在提升學生學習體驗、增強社區教育互動性的重要舉措。首先,本校與番禺圖書館、當地圖書館、文化中心等建立聯系,探討合作的可能性,共同為學生提供優質的繪本閱讀資源。其次,由各社區家長代表共同成立繪本閱讀活動聯盟,負責活動的整體規劃、組織協調,如組織同一社區學生到某公園、某學生家中進行閱讀親子共讀、繪本表演、讀后心得分享等。
三、小學英語繪本閱讀校本課程建設的成效
1.推動了“課程育人”理念下的閱讀課程教育共同體的合作機制。對推動小學英語閱讀教育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效的實施途徑和措施,明確了學生在閱讀探究任務的主體地位,學校及教師在主題式閱讀探究任務的主導地位,明確了家長的監督及指導作用,明確了專家專業指導功能,促進了教師主教材與繪本融合教學的專業水平,為學校推動閱讀教育提供有力支撐。
2.探索了主教材與繪本融合教學所需的校本課程建設體系。涵蓋了一、二年級口語課程內容重組安排建議表,一、二年級口語課程常見詞與核心詞認讀安排表,一、二年級口語期末測試題樣,各級各模塊主題式閱讀探究任務繪本推薦清單,課外自主閱讀記錄表,小學英語TSP閱讀教學模式課堂教學評價表,等等。
3.推動了閱讀教學常態化實施,促進了學生閱讀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此課程有效地將學校、家庭、社會(圖書館與社區)形成合力,有效推動了閱讀資源的整合,推動了閱讀教學課程從學校延伸到家庭、社區、圖書館,激發學生英語閱讀的熱情,強調既要閱讀,也要思考分享,在閱讀中逐步形成閱讀素養。
4.促進學校特色建設和教師的專業發展。校本課程的開發打破了原有課程結構單一、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在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基礎上給學校預留了自主開發課程的權利和空間。使學校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彰顯學校的辦學理念,促進學校的創新發展和特色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安妮鮮花.不能錯過的英語啟蒙—中國孩子的英語路線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
[3]趙淑紅.小學英語早期閱讀教學中的識詞能力培養[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