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教學,是指教師和學習者在數字化的教學環境中,遵循現代教育理論和規律,運用數字化的教學資源,以數字化教學模式進行的教學活動。簡單來說,就是借助多媒體教室、電腦等現代化多媒體載體開展教學。它依托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實現教學資源的數字化存儲、傳輸與處理,為教學活動提供了全新的方式與體驗。語文味,是語文教學應該追求的一種境界。它強調在語文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感受語文的魅力,品味語言文字的精妙,體會作者的情感表達,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和人文精神。初中語文教育數字化與語文味的融合,是重要的研究主題?;诖耍恼律钊胩接懗踔姓Z文教學從數字賦能到語文味升華的具體路徑與方法,以打造高效語文課堂,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數字化應用現狀分析
(一)教學手段運用情況
數字化手段在語文教學中被廣泛地應用,特別是APP,使用率高達 90% 。的確,APP能快速地呈現文字、圖片等,給學生直面的視覺沖擊,大大地提高課堂效率。視頻的運用也深受年輕教師的青睞,因為視頻能給學生帶來視覺體驗,能直接活躍課堂。但是,在線工具的使用相對較少。有的教師會利用在線詞典、語法檢查工具等,現場幫助學生解決問題;還有的教師會借助在線教學平臺布置作業、批改作業,針對語言表達、語言情感等進行評價,實現教學的信息化管理。
AI智能是最近兩年興起的智能工具,雖然有的教師將其應用到語文課堂,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缺乏硬件支撐等,并沒有得到廣泛應用。
(二)教學效果反饋
在提高學生興趣來看,數字化教學手段激發了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熱情,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和表現欲,讓語文課堂更加生動有趣,讓語文課堂語文味更濃郁。在知識掌握方面,數字化教學也展現出了一定的優勢。通過在線學習平臺的數據分析可以發現,學生在完成數字化教學輔助下的學習任務后,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效果有所提升,從而更好地輔助學生品味語言的魅力。
(三)存在的問題
部分教師在備課時,想著有數字化手段輔助,因而沒有充分挖掘語文教材中的文化內涵和人文精神,在課堂上也只是簡單地將教材內容數字化呈現,使得課堂缺乏深度和內涵。還有的教師把教學的重心放在技術的展示上,把大部分的時間花在“看”上面,而忽視了語文的精髓。如在講解古詩詞時,教師大量播放動畫、視頻,雖然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品味詩詞的語言文字,感受詩詞的韻律之美。
二、從數字賦能到語文味升華的實操性策略與案例
(一)利用數字化資源創設情境,營造語文氛圍
以教授王維的《使至塞上》為例,在課堂導人環節,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了一系列塞外風光的高清圖片,以此激發學生對塞外風光的興趣。對于“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一千古名句,先讓學生利用AI軟件豆包輸入詩句,生成圖片。然后,讓每個小組根據古詩的內容或教師展示的圖片,用語言描寫出其中的畫面。隨后,將相關描述輸入豆包對話框,生成另一張圖片,并提問學生:兩張圖片哪張好看?有的學生表示前者好看。教師追問為什么呢?有的學生說:“‘直’字用得特別好,寫出了孤煙的挺拔,在大漠的背景下顯得很有力量?!边€有的學生說:“‘圓’字把落日的形狀描繪得很生動,和‘直’字相互映襯,一圓一直,畫面感特別強。”同時,也有的同學表示后一張圖片更好看。這都是語言的魅力。通過這樣的情境創設和引導賞析,學生能深刻地體會到詩句所營造的獨特意境,感受到詩詞的語言之美和藝術魅力,語文味也在這個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體現出來。
(二)借助數字化工具促進互動,增強語文體驗
以教授魯迅的《藤野先生》為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先通過在線學習平臺(智慧課堂平臺)發布一些與課文相關的基礎問題這些問題旨在讓學生從語言文字中尋找蛛絲馬跡。通過平臺數據的統計,掌握學生回答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在平臺抽取學生當講解小老師,教師作適當點撥。接著,組織學生進行深入的討論。教師提出一個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從文中的哪些事例可以看出藤野先生是一個真正的君子?”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了熱烈的討論。他們紛紛從課文中找出相關事例,并結合自己的理解進行分析。有的小組提到藤野先生為魯迅添改講義,可以看出藤野先生對工作極其認真負責,對學生關懷備至,不會因為魯迅是中國留學生而區別對待,體現了他的公正和善良。還有的小組討論到藤野先生糾正魯迅的解剖圖,這表明藤野先生治學嚴謹,注重科學事實,他對學生嚴格要求,同時又耐心指導,讓學生明白科學的嚴謹。在討論過程中,小組內成員相互交流觀點,分享自己的見解,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小組之間也可以互相查看討論內容,進行補充和質疑。通過這種在線答題和小組討論的方式,課堂氛圍變得異常活躍,大大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思考、探究,在互動中深入挖掘課文的內涵,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質,體會魯迅對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懷念之情。學生不但鍛煉了自己的分析能力,還提高了表達能力,語文素養得到了有效提升。語文味也就在這熱烈的互動中愈發濃郁。
(三)借助AI技術,演繹作品情感,深化語文素養
以講授《春》為例,上課時,教師播放一段精心剪輯的春天景色的視頻,激發學生對春天的熱愛之情,同時為學習課文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礎。利用朗讀,讓學生感受《春》的語言魅力。首先,讓學生在AI豆包對話框輸人《春花圖》的文字,并按朗讀鍵。AI的朗讀很生硬,沒有感情,學生聽了都笑起來了。教師及時追問,應該怎么讀呢?學生表示,要讀出輕快、讀出生機。隨后,讓學生嘗試著讀,確實比AI的朗讀好多了,但還不夠。接著,讓學生用“朗讀超人”搜索《春》的朗讀,通過對比評出讀得最好的,并引導他們模仿著讀。最后,通過語氣的抑揚頓挫,將春天的蓬勃生機與作者對春天的喜愛之情生動地展現出來,增強學生對文學作品情感的感知與表達能力,凸顯語文課堂的文學味。
從數字賦能到語文味升華,是一場技術理性與人文精神的對話,是讓教師在使用數字化工具中守住具有詩性的、有溫度的語文本質。不斷更新換代數字化工具,也能隨之不斷提高語文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1]王剛.初中語文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建構[D].延吉:延邊大學,2025.
[2]程少堂.“文人語文\"放談[J].語文教學通訊,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