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是小學英語教學的主要陣地,學生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英語課堂的每一個環節皆是提升課堂活力的關鍵。讓學生真正發揮學習的主體作用是《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所倡導的,是評價課堂教學活動是否有效的重要考量因素。要提高學習效果、培養學習能力,就要讓學生在課堂上釋放學習動能,積極地參與課堂學習活動,從而有效激活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內驅力。布魯納在認知結構理論指出,學習是學生在已有認知基礎上主動建構新知識的過程,而情感因素直接影響這一建構的質量。新課標也指出,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多感官參與的語言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豐富有趣的情境中,圍繞主題意義,通過感知、模仿、觀察、思考、交流和展示等活動,感受學習英語的樂趣,增強學習效能感。因此,在課堂上保持學生積極的情感因素,需要一系列可以為學生的學習情感提供可持續的認知基礎和情感上支撐的課堂環節。
一、精準設計導入,有效鞏固舊知
學習策略的認知策略中提到,學習應該在新舊語言知識之間建立聯系,才能更好地引起學習的發生、知識技能的遷移。因此,一堂課的導人環節需要深思熟慮的設計,不單單是有目的復習或簡單暖場,可以根據最近發展區理論,聚焦于學生當前水平、已有背景知識與潛在發展水平之間的區域,在給予學生有效基礎支撐的前提下,喚醒相關的已有知識和經驗。幫助學生更快、更主動、更輕松地進入學習狀態。同時保持情境延續和延伸,能與即將新授的內容關聯,降低學生對新知識的畏難心理,從心理和行為上激發學生參與到課堂。以廣州教科版二年級英語口語上冊的教學內容為例(以下舉例均為該教材內容),如圖1,在教授地點和出行方式一課時,教師通過介紹自己的信息,巧妙地鏈接到發現廣州由哪幾個區組成,“Panyu-番禺”在什么位置,讓學生自主尋找,用已有的漢語拼音技能拼、讀。這不但完成了熱身導人,還悄然呈現了課文中的地點,學生也不經意間進入新知識的學習狀態。在教授天氣這模塊時,為了創設
下大雨的情景,以及學習rainingcatsand dogs這一俗語,教師找來了一個動畫圖片,如圖2,小貓小狗不斷地從烏云里掉落下來,令學習直觀、生動、有趣,把抽象的知識具象化。學生在習得這個知識的同時也走進了課堂的情景中。這些精準的導入是在為整節課定基調,也是為即將開展的新授環節打開了“大視窗”,讓學習變得可視化、輕量化、緩坡化,增強學生的探知意愿。
二、無縫呈現新授,扎實學習新知
新課標指出,“倡導學生圍繞真實情境和真實問題,激活已知,參與到指向主題意義探究的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等一系列相互關聯、循序遞進的語言學習和運用活動中。”如果說一節課的導人環節成功激活了學生的學習背景,那么在轉換到新授內容時,最佳的效果是“無縫銜接”。認知負荷理論闡明,人類工作記憶容量有限,接收信息的過程需通過整合信息、消除冗余內容來降低外在認知負荷,這樣才能更高效地處理新信息。因此處理新授的內容時,應這樣保持學習的連貫性,減少過多的情景轉換,可以有效保持思維的連貫性和學習的流暢性,學生的注意力消耗比較小,不容易造成分散。如通過外延圖3的情境,很自然地展現出4個小主人公坐上了bus,如圖4,他們目的地成了學習的切入點。通過這樣的情境創設,激發學習興趣與思考,創造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的勢能,讓新授知識的呈現自然順暢。
三、趣味操練語言,綜合發展能力
新授環節的目的是幫助學生了解或基本掌握新知識。然而如何幫助學生將新知識爛熟于心,既做到鞏固知識又提升英語學習技能呢?行為主義學習理論中強化與習慣形成的原理顯示,通過重復練習和及時反饋,能強化學生對正確行為或知識的記憶。增加行為的重復概率就是在內化操練環節要遵循的原則,也是保持和提升課堂參與度、課堂活力要考慮的因素。設置輕松有趣、簡單易操作、操練有實效的活動,更有助于強化記憶,保持課堂學習活力。如:在操練Takeme tothepark.這個內容時,如圖5,操練活動基于bus的行走路線,在 停下來時,學生就要用Takemetothe..重新啟動bus,讓bus重新恢復能量。在這樣趣味性強的情境中操練,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圖6:在學習小詩時,詩中有兩句比較難理解和難讀的內容,教師使用了機械操練的辦法,但巧妙地結合了鐘擺的原理,用卡通童趣的籃球做指引,在由慢到快的擺動中,將原本枯燥的操練變得趣味橫生,學生甚至都不希望小球停下來。句子和小詩的朗讀操練更是需要環境和其他輔助條件支撐。在教授這首歌謠的時候,如果讓學生一遍一遍地讀,參與度和學習積極性一定大幅度遞減,讓課堂活力也漸漸枯竭。如果嘗試圖7的做法,讓學生每次都用不同的物品打擊伴奏,每一次操練鞏固活動都將是“全新”的體驗。學生將從主觀上孜孜以求,不斷嘗試探究,在體驗中鞏固、在探究中成長,以我要學的內驅動能,最大化知識學習帶來的附加值。在操練鞏固結構性的知識時,如何有效地內化操練,是語言知識更好地在實際應用中輸出的關鍵。如圖8,將詢問今天和明天星期幾的問句和回答,改編成動感的歌謠,把操練活動變得“多模態”,讓學習的發生“多樣態”,從感官形式上,為學生的學習創造更豐富、有趣、積極向上的體驗,使學習始終保持課堂學習活力。
四、創意展示活動,增強學習體驗
評價一節課學生的學習收獲,學生每節課后的展示匯報環節更需要認真對待、綜合考量,不但依據情境認知理論為學生創造真實、仿真的情境,還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設置懸念、激發好奇心等,為學生創設“想表達”“能表達”和“會表達”的鋪墊,讓展示活動給學習體驗增添樂趣與意義,獲得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是教師后教策略和查漏補缺的教學活動,更是保證課堂活力的重要設計。如圖9,在展示環節中創設了雨天的情境,將所學的知識創編成關心家人的對話,通過語言在真實情境中的運用,讓語言學習和情感體驗形成合力,賦予語言學習滲透更強的教育意義,融合創造更多的價值,為學生的學習提質、成長賦能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燕國材.非智力因素與學習[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程曉堂,趙思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實質內涵[J].課程·教材·教法,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