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月考試季,考生們正在全力備戰,空氣中似乎都彌漫著一種緊張、焦灼的氣息。在這樣的氛圍下,考生難免產生焦慮情緒,對即將到來的考試憂心忡忡。
“快要考試了,我真的好焦慮啊!”
“明知道焦慮沒什么用,還影響復習效率,可越是告訴自己別焦慮、別緊張,腦子里就越亂,越想越焦慮。”
“復習的時候,我腦子里總會冒出些亂七八糟的想法,考砸了怎么辦?考到我沒復習的知識點怎么辦?和別人相比,我的復習節奏是不是太慢了?這些想法讓我越想越慌,復習不下去,然后又開始責怪自己,怎么又焦慮了?不是說好不焦慮的嗎?”
怎樣才能走出這種狀態,輕松一點迎接考試呢?
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曾進行過一項著名的“白熊實驗”。實驗中,參與者被分為兩組接受任務:在接下來的5分鐘里,壓抑組被要求可以自由想象任何事物,但唯獨“不要想白熊”,如果白熊的形象出現在腦海中,就需要按鈴提醒自己;另一組則被允許自由表達—— 有趣的是,壓抑組的參與者平均每人按鈴超過6次,有些參與者甚至發現自己越是努力壓抑這個念頭,腦海中白熊的畫面反而越清晰。
這一實驗揭示了一種心理現象—— 當我們試圖刻意壓抑某種想法或情緒時,這種想法或情緒反而會在意識中變得更加顯著和頻繁,這種現象被稱為“白熊效應”。
“白熊效應”不僅存在于實驗室中,也廣泛體現在日常生活中。例如,考生在備考時,越是試圖壓抑對考試的焦慮情緒,越容易陷入“越想不焦慮,越焦慮”的循環。焦慮就像一只無形的手,緊緊抓著考生不放。而考生越是掙扎,這雙手就抓得越緊,考生越是想擺脫焦慮,就越是會被焦慮控制。
因此,處理焦慮的建設性方法不是與之對抗,而是接納它的存在。
接納考試焦慮,減少內耗,并不是要求考生完全消除焦慮,而是學會與焦慮共處,并將其轉化為積極的動力。以下方法,可助力考生們更好地接納考試焦慮,避免過度內耗:
每個人在面對重要考試或重大任務時,都會感到一定程度的焦慮,這是正常反應。所以,當你感到焦慮時,首先不要試圖壓抑或者否認它,而是要對自己說:“我正為考試感到焦慮,這是很正常的。”
其次,你要調整一下對焦慮的認知,考試焦慮并不是你的“敵人”,它是在提醒你考試的重要性,適度的焦慮還能促使你保持專注,認真備考。以敵對、抗拒的姿態面對考試焦慮,其實也是一種對考試焦慮的過度關注,反而會讓焦慮成為學習的阻礙。
然后,你可以試一試把焦慮寫下來,通過書寫的方式來直面和梳理它。例如,“我擔心我在考試中因粗心而犯錯”“我擔心考試題目難度太高”。書寫的過程就是一種情緒的宣泄,能使不良情緒得到排解,個體狀態也會隨之改善。把你的焦慮書寫下來,還有助于你厘清思緒,讓你清楚地看到焦慮的來源,減少焦慮給你的頭腦帶來的模糊、混亂之感。
使用書寫的方式,將模糊不清的焦慮轉化為具體的文字,清晰地呈現在自己眼前,接下來你就要一條一條地去分析它們。
例如,針對“我擔心我在考試中因粗心而犯錯”這一條,你要問自己三個問題:
我焦慮的事情一定會發生嗎?
很多時候,你所擔心的事情都沒有變成現實,都是自己在嚇唬自己。
我焦慮有什么用?
為沒有發生的事情焦慮,通常都是你的大腦在“瞎想”,大腦會自己編故事,而且往往編的是最壞的情況,結果越想越焦慮。
我可以做些什么?
如果你的焦慮源于想象,那就不要再去想那些還沒有發生的事情,而是去思考“我現在該怎么做”,然后去采取具體的行動,去執行你的復習計劃,或者去復習某個尚未完全掌握的知識點,而不是被焦慮淹沒。
再例如,針對“我擔心考試題目難度太高”這一條,你也要問自己三個問題:
我焦慮的事情一定會發生嗎?
對于考試難度的擔憂,既可能來源于事實,即近期的復習效率不高,或者對自身能力的不自信;也可能來源于你的想象,即你在頭腦中過度夸大了可能要面對的困境。
我焦慮有什么用?
不論你的擔憂來源于事實還是想象,單純地焦慮都是無用的。
我可以做些什么?
你要把焦慮當成一個“信使”,一個想要幫你找到方向的使者,它在指引你要提高復習效率,或者指引你要樹立自信心,再或者指引你要專注于當下,不要想太多。
分析焦慮的目的,是為了將焦慮轉化為具體的行動指南。焦慮不能解決任何實質問題,但將注意力集中在具體可采取的行動上,并一一付諸實踐時,焦慮就會在行動進程中逐步化解。

焦慮時,你還需要與外界交流,而不是將自己藏在焦慮的繭房里自我內耗。
找一個你信任的人,比如家人、班主任或心理老師。重要的是,這個人能夠傾聽你、理解你、不評判你,并能給你情感上的支持。不要害怕暴露自己的焦慮和問題,要坦誠地說出自己的感受,并主動尋求對方的看法和建議。對方的回應,可以促使你去尋找焦慮的來源,發現一些你的不合理認知,從而得到調整的方向。如果你不想跟他們面對面交流,通過微信或電話聯絡的方式也可以。
此外,和你的同齡人交流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你們處在相同的成長階段,面臨著相同的問題,通過分享彼此的感受你會發現,為考試而焦慮的同齡人其實并不少見,從而可以獲得心理上的平衡和安慰。你還會發現,那些學習特別好的同學,也不一定次次都對考試感到得心應手,所有人都會感覺焦慮—— 意識到你不是一個人在焦慮,或許你就不拿焦慮當一回事了。
存在主義心理學之父羅洛·梅說過,精神健康的人并非沒有焦慮,而是在焦慮中仍然前行。這句話告訴我們,要學會與焦慮共處,并在焦慮中繼續前進,而不是試圖完全消除它。現在,筆者也把這句話送給所有即將走向考場的考生,焦慮沒有什么可怕的,它是你成長的一部分。加油,你一定會在考場上綻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