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夜里,張先生緊緊捂著疼痛的胸口,額頭上豆大的汗珠不斷滾落,心臟狂跳仿佛要沖破胸膛,四肢發麻……這并不是他第一次經歷這樣的恐怖時刻,每一次癥狀發作,他都感覺自己在死亡邊緣徘徊。恐懼感讓他再一次撥打了120電話,在看到醫生的那一刻,懸著的心似乎落了地,救護車還沒有到達醫院,他的癥狀就逐漸緩解了。
有一次在坐電梯時,他突然感覺空間很狹小憋悶,強烈的不安感襲來,他趕緊提前下了電梯,才逐漸讓心跳平復。還有一次他獨自開車時堵在了路上,也出現了癥狀。幾次下來,他已經不敢坐電梯和開車了。
張先生是一名銀行經理,事業和家庭穩定,并未給他造成很大壓力。一個月前,他的好友因急性心梗突然離世,年僅 39歲,與張先生同歲。剛接到這個晴天霹靂的消息時,他震驚又難過,他們小學時就是同學,多年來相處的一幕幕回憶浮現心頭,讓他無法相信一個親近的人就這樣永遠消失了,他感受到生命的脆弱,自此一種對于猝死的恐懼將他籠罩。沒多久,他毫無預兆的“心臟病”發作癥狀就出現了,這種情況出現了五六次,有三次癥狀嚴重時他都撥打了急救電話。
在急診科的多項檢查中,除了在心電圖中發現心動過速,沒有任何明顯的異常,醫生建議他排查心理因素。起初他并不認可,他依然認為那如同墜入深淵的感受應該和心臟相關。難道心臟沒問題,心理上卻能誘發類似心梗的表現?
確實有可能。他的情況是焦慮障礙的“驚恐發作”,心理科醫生告訴他,其實他的“心臟病”只是焦慮情緒導致的身體反應。
張先生將信將疑,但突如其來的心臟不適和對電梯、開車的恐懼已嚴重影響生活,于是他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接受了藥物治療。由于焦慮情緒與大腦內的5-羥色胺水平相關,所以調節腦內這種化學物質的藥物可以治療焦慮障礙。同時,醫生還建議他每周進行五次、每次半小時的有氧運動,可以打乒乓球,和朋友一塊騎自行車、慢跑、游泳等,有助于緩解焦慮。
幾周后,張先生發作的次數、嚴重程度確實得到了改善。可復診時他告訴醫生,哪怕自己接受了焦慮障礙的診斷,仍然會害怕坐電梯和開車。隨后醫生建議他進行每周一次的心理治療,通過“認知行為療法”來緩解剩余的癥狀。
張先生:一想到坐電梯和開車,心跳就加速,感覺在這些地方還是會犯病,現在天天都是爬樓梯、坐網約車,這倒無所謂,但是好好一個人連坐電梯和開車都不敢,我不想這樣。
治療師:這確實很影響生活,別著急,我們想想怎么應對。我想了解,你坐電梯或者開車之前心跳加速,當時心中的想法是什么?
張先生:嗯……我可能在想,我會不會憋死啊?我一個人在里面犯病了要是沒有人發現、沒有人救我怎么辦?
治療師:確實,這種感覺很讓人害怕和無助,有時我們越是害怕身體越不舒服,越不舒服就越害怕,惡性循環。我想你心中有一種強烈的想法是“我會死掉”,它讓你很恐懼,我想這是目前情況的一個核心癥結。
張先生:確實是這樣。唉,我怎么才能不害怕呢?憋在里面感覺下一秒就會死掉一樣。我“發小”突然去世后我就一直害怕。
治療師:我想換了別人也會有同樣的反應,我們都恐懼死亡。不過,恐懼導致的驚恐發作和心臟病感受上雖然相似,卻并不會有生命危險。下次你也許可以嘗試改變自己的想法:我并不會死,醫生已經給我檢查很多次了,我只是朋友去世后太恐懼了,這很正常。然后我們先從電梯開始,逐步練習去適應坐電梯。
張先生:快教教我該怎么做吧,這樣的生活我受夠了。
治療師:沒事的,你家住在九層,我想我們可以花八周的時間,每周戰勝一層樓,進電梯前先試著承認和接受自己焦慮恐懼的事實,不必去抵制它,同時把呼吸拉長、放慢,把注意力專注在呼吸上。第一周,我們先坐到二樓然后就下電梯改走樓梯,你覺得可以嗎?
張先生:按你說的,我試試看。
治療師的話成了救命的稻草,雖然答應,離開診室時,他心中還懷著忐忑與迷茫,這真的能改變嗎?

張先生開始了第一次嘗試。電梯門緩緩打開,他邁入其中,心跳如鼓。他心中一遍遍告訴自己“我最近只是朋友去世后太恐懼了,覺得恐懼很正常,這沒什么”,“吸氣時讓小腹鼓起,呼氣時讓小腹松弛”,他默念著治療師的指導,覺察呼吸時腹部的一起一伏。時間仿佛凝固,到達二樓的十幾秒鐘每一秒都如此漫長。直到電梯鈴響,門打開,他長舒一口氣。前三天還是很恐懼,心臟狂跳不止,但他仍然堅持完成治療師的建議,到第四五天時,他已經覺得適應了很多,“這其實也沒那么可怕”,注意呼吸,很快就到了二樓。
幾周之后,家門離自己越來越近,逐步戰勝恐懼的感覺讓他有了信心,八周之后,他告訴治療師,進入電梯時只是有一點恐懼,但影響不大,當順利坐電梯到達自己家門口時,他差點哭了出來,“這種一步步做回‘正常人’的感覺太好了。”
隨后開車的練習也如此。起初,汽車啟動后,他只能在車內短暫停留,恐懼自動地如潮水般涌來。但之前乘電梯的練習給了他很大信心,他意識到這種恐懼可以被自己掌控,這次他只用了五周,就逐漸敢自己開車了,生活逐漸回歸正軌。
其實還有很多被類似的“心臟病”所困擾的患者,在各大醫院的內科奔波,接受各種身體檢查。其實,去探尋身體癥狀背后的心理因素,絕非羞恥之事,走進心理診室,也不意味著自己精神出了問題。和許多身體上的疾病一樣,我們的目標都是得到科學的診治,恢復活力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