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我們科來了一位產后的年輕媽媽,在孩子出生后,她本應沉浸在初為人母的喜悅中,現實卻完全相反。從寶寶出生的那一刻起,她的生活就被焦慮填滿。她擔心自己抱不好孩子,喂奶時總怕姿勢不對餓著寶寶,夜里只要寶寶稍微動一下,她就立刻驚醒,然后陷入無盡的擔憂,生怕寶寶出什么問題。哪怕家人再三安慰,她還是無法控制自己的焦慮情緒,每天都過得疲憊不堪,對生活失去了熱情。其實,
不少產后女性都曾陷入焦慮的泥沼,嚴重影響著她們的身心健康和家庭生活。
產后焦慮狀態是女性分娩后常見的心理波動,通常在產后數周內顯現。與正常情緒起伏不同,這種狀態表現為持續性的育兒擔憂(如過度關注嬰兒健康)、身體緊張(肌肉僵硬、頻繁心悸)及行為回避(抗拒親友探視)。此時產婦雖能維持基本生活,但常出現入睡困難、易激惹等輕度功能受損。約10%~20%的產婦會經歷此類焦慮狀態,多與激素驟降、育兒壓力及社會支持不足相關。
產后焦慮雖然可怕,但并非不可戰勝。別擔心,有一種康復治療手段—— 正念療法,能有效幫助產后女性恢復情緒穩定。正念療法是一種基于冥想的心理干預方法,它強調有意識地覺察當下,并對每時每刻所覺察的體驗不加評判,從而產生一種覺察力。
正念療法之所以對產后焦慮有效,是因為它能夠幫助產婦打破焦慮的惡性循環。當陷入焦慮時,人們往往會陷入對過去的懊悔或對未來的擔憂之中,這些消極思維不斷強化焦慮情緒。而正念療法引導產婦將注意力聚焦在當下的感受、想法和身體感覺上,使她們能夠以旁觀者的身份看待自己的情緒,而不是被情緒所左右。
在正念訓練中,媽媽們通過專注于當下的身體感受、情緒和思維,學會與負面情緒和平共處,而不是被其控制。研究表明,長期堅持正念訓練能夠改變大腦結構,增強大腦前額葉皮層的活動,從而有效調節情緒,減輕焦慮癥狀。那適合產后媽媽的正念訓練方法有哪些呢?
找一個相對安靜、舒適的角落坐下或躺下,輕輕閉上眼睛。將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感受空氣緩緩地吸入鼻腔,順著喉嚨進入肺部,腹部微微隆起;呼氣時,感受氣息從肺部慢慢排出,腹部逐漸回落。不需要刻意調整呼吸節奏,保持自然呼吸即可。當腦海中出現雜念時,不要自責或抗拒,只需溫柔地將注意力重新拉回到呼吸上。每天練習5~10分鐘,在感到焦慮時也可隨時練習,它能幫助你快速平靜下來,重新找回內心的安定。
這與正念訓練中常見的身體掃描類似,但更貼合產后媽媽的需求。平躺在床上,從腳部開始,將注意力依次集中在身體的各個部位。感受雙腳與床單的接觸,體會腳部是否有酸痛或放松的感覺;接著向上移動注意力,關注小腿、大腿,覺察產后身體的變化和感受,比如剖宮產媽媽腹部傷口附近的皮膚感覺,順產媽媽盆底肌肉的狀態等。繼續將注意力移至腹部、胸部、雙手、雙臂、肩膀、頸部,最后到頭部。在掃描每個部位時,保持專注,若發現緊張的區域,可通過深呼吸將放松的感覺帶入其中。每次身體掃描大約15~20分鐘,能有效緩解身體的緊張,減輕焦慮帶來的身體不適。
在給寶寶喂奶時,全身心投入當下。感受寶寶依偎在懷中的溫暖,留意寶寶吸吮的節奏,觀察寶寶的小臉,聆聽寶寶吞咽的聲音。不要一邊喂奶一邊想著其他事情,比如家務沒做完、寶寶未來的教育問題等。如果在喂奶過程中出現焦慮情緒,不要抗拒,而是輕輕地將注意力拉回到當下的喂奶情境中,覺察自己的呼吸,讓情緒像云朵一樣在意識的天空中飄過,不被其帶走。喂完奶后,不要立刻起身,而是抱著寶寶安靜地坐一會兒,回味喂奶過程中的溫馨感覺,然后再輕輕放下寶寶,進行其他活動。
同樣,在陪伴寶寶玩耍時,專注于與寶寶的互動,感受寶寶小手觸摸自己的感覺,對寶寶的微笑和咿呀學語給予積極回應。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能增進親子關系,還能讓媽媽在與寶寶相處的過程中,沉浸在當下的美好,忘卻焦慮。
產后的飲食營養豐富,但許多媽媽在進食時往往匆匆忙忙,沒有用心感受食物的味道和身體的反饋。在吃飯時,靜下心來,仔細觀察食物的顏色、形狀,聞一聞食物的香氣。慢慢咀嚼每一口食物,感受食物在口腔中的味道變化,體會吞咽時的感覺。用心覺察自己吃到幾分飽了,避免過度進食。這種正念飲食的方式,能讓媽媽在滿足身體營養需求的同時,獲得更多的愉悅感,緩解焦慮情緒。

正念訓練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產后媽媽們堅持練習。建議每天固定一個時間進行正念訓練,將其融入日常生活中。隨著練習的深入,你會逐漸發現自己能夠更從容地面對產后生活中的各種挑戰,焦慮情緒也會得到明顯改善。產后焦慮雖然痛苦,但并不可怕。正念療法作為心理治療的一種手段,就像黑暗中的一盞明燈,為產后女性照亮恢復情緒穩定的道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應用正念也不能緩解癥狀,持續存在過度警覺、反復災難化思維且影響正常生活和育兒,則需警惕焦慮癥,應及時到醫院就診。祝福每一位產后媽媽都能走出焦慮的陰霾,擁抱屬于自己和新生命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