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18歲的高中時光,是人生最美好的成長階段,也是心理發展的關鍵期。就像小樹需要陽光雨露,高中生的心理健康也需要特別呵護。
在當今社會,高中生面臨著來自學業、家庭、社交等多方面的心理壓力,這些壓力成為困擾他們成長的主要因素。
高中階段學習任務繁重,加之家長對成績的高期望,致使部分學生感到不堪重負,尤其是在備戰高考的關鍵時期,壓力進一步加劇,容易引發焦慮、煩躁等負面情緒。
進入高中后,學生的人際關系呈現出新的復雜性。面臨更激烈的學業競爭,容易產生攀比或孤立現象。教師對學生的自主性要求提高,但部分學生仍依賴“保姆式”管理,易產生矛盾。青春期獨立意識增強,而家長可能未調整溝通方式,導致沖突升級。這些變化若處理不當,可能引發孤獨感、自我否定等心理危機。
“我是個什么樣的人?”“將來要做什么?”這些問題是每個高中生都會思考的。但由于經驗不足、認知發展尚未成熟,會有部分學生難以形成穩定的自我認同,陷入迷茫和困惑。
高中生處于心理“斷乳期”,渴望獨立決策,但家長常因高考壓力加強管控,這種矛盾易引發劇烈沖突。高中生已具有一定的情緒敏感度和認知成熟度,能深刻感知家庭問題,當家庭存在矛盾(如父母婚姻危機)或功能失調(如暴力溝通)時,他們容易陷入“學業—家庭”的雙重壓力漩渦。
上述壓力源往往相互交織,形成“壓力網絡”,比如學業焦慮可能惡化親子關系,自我認同困惑又會加劇社交退縮。傳統的“問題修復式”心理輔導往往滯后于壓力產生,而積極心理學則通過培養抗壓能力,幫助學生從根源上應對壓力,有助于預防心理問題的發生。
積極心理學強調關注自己的獨特優勢和潛能,而非僅僅關注缺點或問題。通過識別和培養優勢,高中生能夠更全面地認識自己,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優點和進步,從而形成更積極的自我概念。
通過發掘和運用自身優勢,高中生能夠在學業、社交等領域獲得成功體驗,從而增強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積極心理學提倡成長型思維,相信能力可以通過努力提升,這樣的思維方式,能夠幫助高中生面對挑戰時保持信心,從而提高面對逆境時的心理韌性。
快樂、感恩、希望等積極情緒,能夠拓展個體的思維和行動范圍,并幫助構建持久的心理資源。這些積極情緒,還能夠幫助高中生更好地調節負面情緒,緩解壓力,從而提升整體的情緒狀態。通過培養積極情緒和關注生活中的積極面,能夠幫助高中生提升對生活的整體滿意度,找到生活的意義和設定可實現的目標。
通過發掘和運用自身優勢,高中生能夠在人際交往中展現自信和魅力,這有利于建立同伴關系。積極情緒具有傳染性,高中生自身擁有積極的情緒狀態,也會感染他人,從而促進良好的人際互動。通過構建積極的人際關系,高中生能夠感受到來自重要他人的關愛,增強歸屬感和安全感。
(1)營造積極的校園氛圍
學校應注重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氛圍,如在校園中張貼積極勵志的標語,美化校園環境,提升校園美感,營造舒適的學習環境;組織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如社團活動、體育比賽、文藝匯演等,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滿足學生的不同興趣;建立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開放溝通渠道,鼓勵學生表達想法和意見等。
(2)開展積極心理健康教育
學校應將積極心理學理念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例如,開設專門的積極心理學選修課,普及相關知識;在團體輔導活動中融入積極心理學元素,引導學生發掘自身優勢,體驗積極情緒等。
(3)提供心理支持服務
學校要建立功能完善的心理輔導中心,配備專業的心理輔導老師,提供專業的心理輔導服務;定期開展心理健康講座,幫助學生應對壓力和情緒問題;成立學生心理社團,發揮朋輩互助的力量,讓學生感受到同伴支持。
(1)進行認知調整
面對學業、人際等壓力,高中生要學會正面思考,遇到困難時尋找解決方案而非抱怨;樹立“壓力不是壞事”的信念,學會從積極的角度看待壓力,如把考試壓力視為學習的助推器,把人際矛盾看作是提升溝通能力的機會;認識到每個人都會犯錯,學會從失敗中吸取教訓。
(2)練習情緒管理
高中生提高自我覺察能力,敏銳地覺察自己的情緒狀態,避免壓抑;可通過書寫日記、與人傾訴等方式宣泄情緒;使用放松技巧,如深呼吸、聽音樂等,緩解壓抑,平復情緒波動。
(3)多做積極行為
發展個人興趣,嘗試培養一項體育或藝術特長,豐富課余生活,并從中獲得更多積極情緒;參加社團活動,在集體歸屬感中獲得滿足;為班級、學校的發展獻計獻策,增強責任感和參與感;在學校的心理健康課中學習心理調適技巧,
當感到壓力過大或情緒低落時,要及時尋求心理老師的幫助。
(1)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
父母要用愛為孩子營造溫馨的家,多陪伴孩子,傾聽孩子的心聲,及時給予支持和鼓勵。家人之間要經常溝通交流,創造輕松愉悅的氛圍。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能有效緩解孩子的焦慮和孤獨感,讓他們生活在愛的港灣中健康成長。
(2)尊重孩子的獨立性
孩子在高中階段渴望得到更多的獨立自主權,家長要尊重孩子的這種成長需求,在安全合理的前提下,給予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間去探索世界、發展興趣、歷練自我。同時,家長也要做好必要的引導,在關鍵問題上與孩子保持溝通,用平等理性的方式交換意見,做孩子成長路上的智慧導師。
(3)關注和培養孩子的積極品質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特質和優勢潛能,家長要用發現的眼光挖掘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并給予肯定和贊美。平日可創設機會讓孩子進一步施展長處,在孩子取得進步時給予積極反饋。
(4)與學校和老師保持溝通
家長要主動與老師建立良好的溝通,多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在必要時尋求老師的意見建議。遇到問題要與老師共同探討應對策略,形成教育的合力。同時,家長要支持配合學校開展的各項活動,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其學習生活的重視,增強其安全感和歸屬感。
就像園丁既需要除草也需要施肥,心理健康教育不僅要解決問題,更要培養優勢。讓我們用積極心理學的智慧,幫助每個高中生發現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