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輔導室內,高一女生曉煜(化名)正傾訴著她的人際煩惱:
“我和同桌關系一直不錯。但是,寫作業的時候她總想讓我給她講題,可我得先顧自己的作業,有時候就沒顧上給她講題。雖然她沒說什么,可我心里老打鼓—— 她會不會不高興啊?我不給她講題,會不會影響我們的感情啊?”
“我還有個非常好的朋友,以前經常形影不離,我也非常信任她,連心里的小秘密都跟她分享。可是,最近她卻跟另一個同學好了,放學都不等我一起走了。更氣人的是,她還把我們之間的悄悄話告訴了那個同學。她這算不算‘背叛’我?我以后還能不能跟她掏心掏肺了?”
“學校組織了傳統文化知識競賽,每班選三個人組成代表隊參賽,我們班選了我和另外兩個同學,由我擔任隊長。我提議周末一起為競賽做準備,沒想到惹來其中一位隊友不滿,說周末是用來休息的,叫我別占用大家的私人時間。可我不是為班級榮譽著想嗎?他為什么不能配合呢?”
該怎樣化解諸如此類的人際困擾?阿德勒的課題分離理論,能為曉煜提供有效的引導和化解途徑。
阿德勒心理學中有個特別實用的概念,叫作“課題分離”。簡單來說,就是把生活中的人際關系問題分成“你的”和“我的”,分清楚之后,各人管各人的事。
阿德勒認為,一個人要在社會中生存,免不了要處理三大“人際課題”—— 工作課題、交友課題、愛的課題。這里的課題,可以理解為人際關系方面的問題。所謂三個課題,也就是三類人際關系問題:工作關系中如何相處的問題、朋友關系中如何相處的問題、親密關系中如何相處的問題。
這些人際關系課題雖有不同,但是,解決它們的秘訣卻是一樣的,那就是“課題分離”。為什么這樣說呢?阿德勒認為,人際關系是生活中所有煩惱的根源,而這些煩惱的產生,往往是因為我們總是忍不住去插手別人的課題,或者讓別人來干涉我們的課題—— 說白了,就是沒能做到“課題分離”。
比如曉煜,就是因為沒有進行課題分離,把別人的課題當成了自己的課題,導致了在人際關系中煩惱不斷:
在與同桌的關系中,曉煜的課題是完成自己的作業,而同桌的情緒反應和如何處理情緒,是同桌的課題;
在與好友的關系中,曉煜的課題是選擇信任誰、分享什么,而好友選擇和誰玩、說什么話,是好友的課題;
在與競賽隊友的關系中,曉煜的課題是提出合理的建議,而是否接受這個建議,是隊友的課題。
如果曉煜能夠做好課題分離,人際關系就會變得簡單,就能減少很多不必要的人際煩惱。
筆者將課題分離的理論講給曉煜后,她提出一個問題:“如果課題分離就是互不干涉、各負其責,那豈不成了老話說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大家豈不是都會變得冷漠疏離、自私自利?”
這其實是對課題分離的誤解。
在阿德勒心理學中,課題分離只是人際關系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良好的人際關系并不是止步于“各管各的”,而是以此為開端,最終走向“共同體感覺”。
那么,什么是“共同體感覺”呢?簡單來說,就是把別人看作伙伴,而不是對手。當我們把別人當成伙伴時,就能在群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感受到自己對群體的貢獻。這種歸屬感和價值感,就是“共同體感覺”。
這種共同體的范圍可以從小到兩個人,逐漸擴大到家庭、學校、社會,甚至整個世界。要找到共同體感覺,需要我們主動邁出一步,去思考“我能為別人做什么”,而不是“別人能給我什么”。通過幫助他人,體驗到自己的價值,并且不求回報。
阿德勒強調的是“援助”而不是“干涉”,是“協作”而不是“控制”。只有放下自我中心,主動融入集體,關心他人,才能真正找到共同體感覺。
課題分離和不分離的區別,也正在于此:課題分離后的人際關系是相互援助,而不分離的關系則是彼此干涉。援助是在別人需要時,幫助他們用自己的力量解決問題,就像“把馬牽到水邊,讓它自己喝水”。而干涉則是強行插手別人的事情,不管對方是否需要,就像“牛不喝水強按頭”。
課題分離讓我們學會尊重彼此的界限,而共同體感覺則讓我們在獨立的基礎上,建立起真正的聯結與合作。
筆者指導曉煜,日后在處理人際關系時,要兼顧這兩點:先學會課題分離,再找到共同體感覺,這樣才能真正建立健康的人際關系。
區分課題
想要區分課題,首先要學習課題分離理論。你自己的課題,是指你能夠直接控制和影響的事情,比如你的行為、你的情緒、你的價值觀、你如何應對困難、你如何與他人溝通,這些都屬于你的課題。
他人的課題,是指你不能夠直接控制和影響的事情,比如他人的想法、他人的情緒反應、他人如何看待你、他人是否接受你的意見等。
明確邊界
學習了理論,能夠區分自己的課題和別人的課題之后,要在實際生活中開始應用,做到明確邊界。
很多人太在乎別人的看法,擔心拒絕別人或劃清界限會讓別人覺得自己冷漠或自私,或者單純是出于好意,看到別人有困難就要主動幫忙。這樣的觀念和習慣,常使我們模糊課題的界限。其實,真正的幫助是有前提的—— 那就是別人確實需要,且明確表示需要我們幫助。總是習慣性地把別人的事當成自己的事,通常都是對別人的“干涉”,是在強行插手別人的事,而不是對別人真正的關心。
專注自我
課題分清了,邊界明確了,最后就該專注于自己的課題了。這時候,就不要再去為別人的課題而糾結了,而要把精力和努力集中在自己的課題上。具體來講,曉煜不用管朋友傳不傳話,只需決定自己要不要說心里話;不用管同桌高不高興,只需決定自己要不要講題;不用管隊友休不休息,你只需決定自己要不要準備競賽。這樣,人際關系就簡單多了,煩惱自然也減少了。
專注于自己的課題,需要一個人明確自己的需求和責任,但有很多人不清楚自己的需求是什么,或是因為不敢面對自己的課題,才通過干涉別人的方式來逃避自己的責任。這樣的人要去增強自我認知,認識到自己其實有能力處理自己的課題,學會為自己的課題負責。

自我接納
你要接受自己的不足,而不是硬撐。放在人際關系中,是指你要接受無法改變的,關注自己能改變的。
比如曉煜在寫作業時先顧自己,顧不上同桌,這不是自私,而是正常選擇,這種選擇傾向很可能也是無法改變的。接納這一點,她的內心會更平和,就不會總在心里琢磨同桌會怎么看待自己,也能更好地與同桌和諧相處。
他者信賴
信賴與信任不同。信任是有條件地相信他人,信賴是無條件地信任他人。他者信賴,就是在相信他人的時候不附加任何條件。
曉煜看到朋友和別人走得近時,不要輕易認為朋友背叛了自己。朋友可能只是碰巧和另一個同學結伴回家,兩個人又聊得比較投緣,所以隨口說了些無關緊要的話。
信賴他人,不把他人當成“敵人”,才有可能與他人形成深厚的良好關系,進而體驗到共同體感覺。
他者貢獻
在人際關系中,要多想想“我能為別人做什么”,而不是“別人能給我什么”。通過幫助他人,體現自己的價值,找到歸屬感。
他者貢獻,就是對他人給予影響,為他人提供幫助,為他人做出自己的貢獻。更重要的是要認識到,他者貢獻,并非自我犧牲,而是通過對共同體的參與和融入,體會“我對他人有用”,找到自己在共同體中的位置與價值,找到共同體感受,獲得真正幸福的人際關系。
比如,曉煜雖然不是每次都能顧上給同桌講題,但可以在有空時幫忙;雖然隊友不想周末準備競賽,但曉煜可以在他們需要時提供幫助。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他者貢獻不是強制性的干涉,而是不帶任何強制性的援助。也就是說,一定是在對方有需要、表達求助愿望,并且自己又有條件提供幫助時,向對方伸出援手,不求任何回報。

總之,課題分離讓我們學會尊重彼此的界限,而共同體感受讓我們在獨立的基礎上,建立起真正的聯結與合作。通過這兩步,相信曉煜可以更好地處理人際關系,減少煩惱,找到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