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象一下這樣的畫面:房間里一片狼藉,兩個孩子哇哇大哭,叫喊聲此起彼伏,簡直快把屋頂掀翻了!這畫面是不是格外熟悉?這不是災難片,而是二胎家庭的“日常名場面”。在二胎家庭互動的溫馨畫卷中,孩子之間的沖突似乎總是不可避免的一筆。如果你正為這種“雞飛狗跳”的畫面感到頭痛,那你絕對不是一個人在戰斗。二胎家庭的孩子沖突,幾乎是每個父/母都會面臨的“世紀難題”。
二胎家庭中孩子們之間的關系很特別—— 綜合了親子關系和同伴關系。這種關系與生俱來,持續時間長;個人無法自主選擇,非努力所能得;具有相對平等性,不存在輩分差異;既擁有相似的共享經歷,又擁有獨特的非共享經歷,這種復雜的關系讓沖突變得幾乎不可避免。心理學研究發現,溫暖和諧的同胞關系僅占36.5%,而敵意沖突型的同胞關系占20.7%,剩下42.8%是溫暖與敵意共存,也就是說大多數情況下孩子之間都可能出現敵意甚至沖突。
為啥孩子們總愛“掐架”?一方面,在孩子們的世界里,零食、玩具、父母的關注都是寶貴的資源,需要依靠競爭甚至搶奪才能獲取。當二孩出生后,原本獨享的玩具可能要被分享,全部的愛也被分走了一部分,大孩心里難免會想:“這是我的,憑什么給他?”于是,沖突就爆發了。
另一方面,年齡差異造成的認知和行為能力不同,導致孩子們很難同頻交流。大孩可能已經學會了用語言表達需求,而二孩可能還在用哭鬧來“搶地盤”,這種“頻道不同”的交流方式很容易引發“戰爭”。
孩子間沖突一旦出現,消極影響較大。研究發現,同胞沖突和個人的情緒、適應性、心理健康發展和行為問題都有關,且可能具有長期影響,甚至會持續一生,同胞沖突和成年期抑郁、焦慮、不法行為等相關。因此,尋求應對孩子間沖突的有效方式迫在眉睫。那么作為家長,要如何巧妙地解決孩子們之間的爭執,從“滅火隊員”順利升級為“和平使者”呢?

在二胎或多胎家庭中出現同胞沖突司空見慣,尤其是在童年早期。父母也不必視之為洪水猛獸,實際上孩子之間的沖突可以成為他們學習情緒管理、社交技能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絕佳機會。關鍵在于,父母如何引導孩子正確處理這些沖突。而在面對孩子們因不同情況產生的沖突時,父母可以根據具體情境靈活運用多種方法加以應對。
對于相處情況大體和諧,或者已具備一定沖突處理能力的孩子,父母可以采用不卷入的方式,秉持一種自主性的價值觀念,允許孩子去自由探索沖突解決的方法,從而逐漸發展沖突應對的技能,父母不必干涉其中。例如兩個孩子因為玩具歸屬爭執不休,父母可以問:“你們覺得怎么解決這個問題比較好?能不能輪流玩?”
以往研究發現,介入到孩子間的沖突中并解決問題,也即父母干預,是父母使用最為普遍的沖突處理方式。對于激烈的沖突(如爆發了肢體碰撞),或孩子嘗試后無法緩解的沖突,父母可以參與裁定是與非。但要注意避免偏向年幼的孩子,因為這會為將來的沖突埋下隱患—— 當父母不在場時,年長的孩子更可能主導整個過程,剝奪年幼孩子的發言權。例如當孩子們打架時,父母可以先安撫他們,然后問:“你們覺得這樣解決問題好嗎?”而不是直接指責某一方。
調解是一種“授人以漁”的方式,也是心理專家較為推薦的方式。不管是對正在學習社交技能的兒童,還是處于青少年期的孩子,實證研究均發現:在父母的調解下,孩子的沖突處理能力顯著提升,進而得以促進同胞關系質量的改善。由此可以看出,父母調解是適用性最廣、令孩子獲益最多的沖突應對方式。
“調解”,指父母給出指導建議,即父母扮演中立的第三方,促進沖突雙方的協調溝通,以達成一致的解決方案。在此過程中,父母雖然參與沖突解決的過程,但實際上由孩子們進行決策。
完整的調解過程包括澄清角色、調解過程、提供信息、回顧總結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澄清角色。父母要明確,沖突是孩子之間的事情,他們才是主角。父母的任務是引導孩子自己解決問題,而不是替他們做決定。比如,當孩子吵架時,父母可以問:“你們覺得怎么解決這個問題最公平?”而不是直接說這個玩具歸誰。
第二部分則是最為關鍵的調解過程。調解過程可細分為四個階段。
①制定基本規則和行為規范。父母可以提醒孩子設定規則,限制某些言行舉止,如身體攻擊、言語攻擊、打斷他人發言、責備他人,避免循環重復同一內容,以盡量降低敵意增加、沖突升級的可能性。此外,父母也可要求沖突雙方共同商討制定其他重要的規則,如積極傾聽、充分表達情緒。最重要的是,制定的規則需要得到沖突雙方的一致通過,如有必要可以簽訂書面協議。
②明確沖突事件。由沖突雙方輪流陳述各自的觀點,并進一步討論,澄清爭論的焦點,發現并關注雙方的一致之處。這一步常常會被遺漏,因為沖突雙方可能也無法明確他們究竟為何而爭吵,或者對于問題的本質可能持有不一致的看法。比如,當兩個孩子因為玩具歸屬權爭吵時,父母可以問:“你們覺得這個玩具對你們來說意味著什么?”這樣既能幫助孩子表達自己的需求,也能找到解決問題的切入點,有利于提出滿足各方利益的有效解決方案。

③建立共情理解。這是調解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階段,因為在沖突發生過程中幾乎不存在自發的相互理解,而這種理解的缺失會使沖突的解決愈加困難。對于情緒的討論是這一階段的核心,很多時候情緒是加劇沖突升級和影響沖突解決的重要因素。另外,父母可以要求孩子復述同胞的話語,引導孩子思考對方的感受,比如:“你覺得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這樣不僅能讓孩子理解對方的立場,還能避免沖突升級。
④鼓勵沖突雙方提出、評估、采納解決方案。在這一階段中,父母需要鼓勵孩子們頭腦風暴,盡可能提出解決沖突的方案,并幫助核查這些方案實現的可行性,最終由發生沖突的同胞共同決定雙方均可接受的解決方案。最終的解決方案是指向未來的計劃,而非過去的錯誤,并列出處理未來可能出現的差異、爭議時雙方的職責。
第三部分,提供關于如何使用積極溝通技巧的信息。例如,指導孩子使用積極傾聽、情感反映、積極再定義等技術以促進孩子理解他人的觀點。
第四部分,回顧總結。沖突解決后,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回顧整個過程,總結經驗教訓。比如:“這次我們是怎么解決沖突的?下次遇到類似的情況,我們可以怎么做?”這樣不僅能鞏固孩子的學習成果,還能讓他們在未來的沖突中更加從容。
同胞沖突是當前二胎家庭面臨的較為普遍、棘手的問題,父母可以綜合運用不卷入、介入和調解三種方式,不僅能幫助孩子解決當下的沖突,還能培養他們的社交技能和情緒管理能力,讓孩子間的“戰爭”轉變為成長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