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鄉教研共同體的不良現狀
(一)社會支持相對薄弱
城鄉教研共同體活動的有序開展,需要健全的運行機制,包括建立機構、制定章程、明確職責、設定標準等。然而,一些鄉村學校缺乏先進的管理理念、教學設備和優質的教育資源,教育信息化水平低,信息化建設滯后,資金投入有限,社會關注度不高,這些因素都阻礙了城鄉教研共同體的良性發展。
(二)持續性效果不明顯
城鄉教研共同體的建設是一個需要持續投入的過程,但自前其持續性效果并不明顯。首先,教研活動的頻次和質量難以保證。專家、教研員的指導往往在特定的教研活動中進行,屬于短期內的有效指導,缺乏后續的持續幫扶,任務進展缺少系統性和持續性,致使共同體應有的活力未能充分展現。其次,共同體成員之間的合作缺乏深度和廣度,交流多局限于“送課支教\"“結對幫扶\"“名師示范\"及上級檢查等活動,日常交流和教研活動較少開展。合作的深度與廣度不足,使智慧與資源的共享成為空談,協作機制難以真正形成并發揮效用。最后,共同體建設缺乏系統的規劃和評估,導致建設目標不明確,效果難以衡量。
(三)忽略了鄉村教師的真正所需
鄉村教師是城鄉教研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實際需求對共同體的建設至關重要。然而,當前城鄉教研共同體建設易忽視鄉村教師的實際需求,導致共同體難以真正服務鄉村教育。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教研內容脫離鄉村教育實際,難以解決實際問題;2.培訓發言多由城市優秀教師代表主導,缺乏針對性,難以滿足鄉村教師的實際需求;3.共同體建設缺乏與鄉村教師的有效溝通和互動,部分教師只是單方面分享自己的精彩課例、教學設計、作業案例等,導致鄉村教師的參與度和積極性不高。
二、優質教育集團的優勢
(一)“二師附小”作為優質教育集團的優勢
“二師附小\"擁有先進的教育理念、豐富的課程資源以及優秀的名師團隊等優勢。學校以“信息技術2.0示范校\"為立足點,積極推進智慧教育項目。在探索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學校努力破解教師數字素養與技能不足、跨校區教師教研過程中數字化運用水平不高、學生發展不全面不均衡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優勢能夠為城鄉教育提供有力支撐,推動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同時,優質教育集團還具備強大的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能夠吸引更多優質教育資源向農村地區傾斜,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
(二)以“名工作室”為抓手,引領教師專業發展
通過整合名校長工作室、省級名師工作室、省級名班主任工作室、省級教師發展學校等資源,形成一個“資源包”,初步構建起數字化城鄉教研共同體。
1.孫永杰中原名校長培育對象工作室
孫永杰作為省中原名校長培育對象工作室主持人、最具發展力校長、省中小學班主任研究中心副主任,充分發揮名校長的領航作用,構建“ 1+9+N? 的研修共同體模式。通過積極實施智慧教育項目,以數字化建設促進城鄉區域內外更多教師、校長的全面發展,實現城鄉薄弱學校管理和教育教學的逐步提升。
2.中原名師孟宇杰小學語文工作室
孟宇杰小學語文工作室圍繞“課題研究、專題閱讀、課堂教學、教學論文、專題講座\"五位一體的工作機制整體推進。通過“共行、共研、共享\"的方式,依托數字化智能孵化平臺,做好成員培育和引領輻射工作;以學校“數字生態校園\"為基地,做好成果檢驗工作;借助教學比賽推動成果轉化;利用數字化信息技術平臺,通過線上線下、成員校、聯盟校等多種途徑展示觀摩課,開展鄉村首席教師的幫扶活動。工作室現有成員36人,包括核心成員、鄉村首席教師、一般成員等,其中縣工作室主持人2人,鄉村首席教師33位,成員所在學校達24所。
3.省葛瑞華名班主任工作室
葛瑞華老師秉持工作室“唯真同行,齊美共生,融智相與,立德眾修”的宗旨,通過數字化平臺引領和帶動本地區的班主任提升專業化水平,探索新形勢下班主任成長發展的新途徑,指導區域班主任工作,努力發揮工作室的輻射引領作用。工作室現有核心成員15名,其他成員12名,2023年新增蘭考縣1名老師,成員總數達27人,來自9所不同的學校,覆蓋小學、中學等不同學段,其中省級名師1人,省級骨干教師3人,市級學術技術帶頭人1人,市優秀班主任12人。
4.市汪莉芳汴梁十大名師工作室
學創新,充分發揮輻射和引領作用,注重名師培養,實現“名師引領、團隊合作、全員提高、資源共享\"的教師專業發展數字化戰略。通過數字化城鄉教研共同體平臺分享優質教育資源,培育教育教學人才,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的優質均衡發展。
三、數字化城鄉教研共同體的構建
(一)構建理念
以優質教育集團為引領,借助數字化手段整合城鄉教育資源,構建城鄉教研共同體。數字化城鄉考研共同體模型如圖1所示,通過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先進管理經驗和豐富教學成果,以共建共融共贏的態度開展教研活動,最終實現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縮小城鄉差異,促進互利共生,助力城鄉教育資源均衡發展。
(二)實施路徑
一是以優質教育集團為核心,搭建數字化平臺。由教育理念和管理經驗先進的城市學校牽頭,與農村學校緊密合作,共同組建數字化城鄉教研共同體。該平臺應具備信息發布、在線研討、資源共享等功能,方便教師隨時隨地參與教研活動。
二是以數字化平臺為載體,開展教研活動。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印發的《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規劃》提出:加快建設“互聯網 + 教育\"大平臺,快速實現教育資源優質共享。依托數字化載體,推進教研活動常態化實施。具體措施包括:利用數字化技術開展遠程在線教研活動,如二師附小孟宇杰小學語文工作室的“邂逅經典·云間閱讀\"讀書會,與鄉村首席教師共同開啟項目化學習的共讀之旅,在交流分享中提升鄉村教師的研究意識;開展遠程教學示范觀摩,讓鄉村教師學習城市優質教師的教學方法并學以致用;建立教研資源庫和案例庫,為城鄉教師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和案例參考。

三是以項目驅動為手段,實現優勢互補。項目驅動是城鄉教師共同提升的重要途徑。城市教師通常能接觸到更多的教育資源,擁有先進的設備、廣泛的網絡資源和專業培訓機會,使他們的理論更具高度。鄉村教師長期扎根于鄉村教育一線,對鄉村教育的特殊環境有著深刻理解和豐富實踐經驗。在項目驅動下,城市教師和鄉村教師可以相互借鑒長處,實現理論和實踐的有機融合。同時,應鼓勵城鄉教師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和地方特色產業發展需求,設計實施一系列教育項目,推動城鄉教育走向高質高效。
四是以培訓指導為主線,強化教師發展。依托優質教育集團的教師資源,如骨干教師、工作室主持人、學科技術帶頭人、師德標兵等,根據鄉村教師的成長需求,定期組織包括師德建設、教學技能、班級管理、信息技術等方面的培訓活動,以優秀引領成長。同時,建立教師成長檔案,跟蹤教師的成長軌跡;通過“一對一\"結對幫扶,有針對性地為鄉村教師提供個性化指導,幫助他們解決教學實際問題。在此過程中,城市教師也能從教育實踐、觀察研究中豐富理論研究的案例和素材。
五是以評價機制為導向,完善策略構建。完善評價機制是保障城鄉教研共同體有效運行的重要手段。相關部門應制定明確的評價體系,對城鄉教研共同體的教師給予優待,激發教師的積極性;采用多元化評價方法,及時將評價結果反饋給共同體成員,并進行調整和改進。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對數字化城鄉教研共同體的實施效果進行定期評估,總結經驗并不斷完善實施路徑和方法,可以為城鄉教研共同體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活力。
(三)構建城鄉教研共同體的意義
一是有助于整合共享優質教學資源。圍繞鄉村振興背景,在合作過程中,搭建共享的橋梁。城市教師可以向鄉村教師提供必要的教育資源和技術支持;而鄉村教師則可以向城市教師提供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教學案例。數字化城鄉教研共同體可以打破地域限制,讓農村地區學生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和服務,縮小城鄉教育差距,有利于激發教育創新活力,推動教育教學方式方法的創新。
二是有助于高效幫扶鄉村教師成長。在數字化城鄉教研共同體活動中,鄉村教師的教學技能得以提升。在活動的參與中,鄉村教師不僅掌握了更多的教學方法和技巧,還學會了如何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來輔助教學;鄉村教師的教育理念得以更新,城鄉教研共同體為鄉村教師提供了接觸和了解最新教育理念的機會,通過學習和交流,鄉村教師逐漸樹立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念,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鄉村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得以增強,在共同體的支持和幫助下,鄉村教師看到了自己在專業成長上的進步和成就,職業幸福感得到顯著提升。
三是有助于推動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師資水平、辦學條件、教學質量的差異造成了鄉村學校生源急劇減少,數字化城鄉教研共同體的建設是推動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必由之路。通過數字化平臺的建設和運營可以實現城鄉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進而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同時,共同體內部的協作機制和激勵機制也能加速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有助于實現教育公平和社會公正,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四、結語
本研究提出了基于優質教育集團的數字化城鄉教研共同體構建策略,旨在通過整合城鄉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有力推動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未來研究可進一步探討以下方面:如何擴大城鄉教研共同體的聯盟范圍,根據周邊農村學校的實際情況,邀請更多有意愿的學校加人數字化城鄉教研共同體;擬通過“走出去\"的方式,組團進行幫扶,以省名師為小單元,與城鄉教研共同體學校的相關年級、相關學科建立小教研共同體,促進深度交融與推進;同時,也要“請進來”,實現數字化教育的雙向互動,通過教研的共同參與,推動教育教學質量實現更大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林攀登.城鄉教師網絡教研共同體的“離心\"困境:現象、成因及破解[J].教育參考,2023(01):100-106.
[2]管培俊,劉利民.加快建設教育專網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J].中國科技產業,2021(03):48-49.
[3]楊廷.“聯體課堂\"環境下城鄉教師實踐共同體的構建策略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