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參照《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教職成[2020]7號),以促進就業和適應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把握課程地位,聚焦具體問題,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聚力“提質培優、增值賦能”,努力加快“接發列車工作\"課程改革和智能升級,落實“接發列車工作”職業教育國家教學標準(2023年版),回應三教改革,增強“接發列車工作\"課程改革的源動力[1]
本課程是鐵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針對課程思政改革有待深化、學生實踐能力與就業要求不匹配等問題,開展了“接發列車工作”課程的“課堂革命”。
1所要解決的問題
1.1教學內容滯后,與職業崗位不匹配
以往課程教學內容很少與崗位之間建立聯系,沒有精準對接,導致教學內容滯后,難以跟上鐵道車務系統產業升級和數字化改造對從業人員知識、技能、素質的新要求,使得高職鐵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人才無法靶向對接企業需求。例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鐵路法》《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放射性物品運輸安全管理條例》等法律、行政法規,接發列車崗位人員需要嚴格注重環保要求及化工物品的運輸安全性檢查,但這方面融入課程的痕跡卻少之又少[2]
1.2教學方法單一,學習興趣不濃厚
“接發列車工作”的核心在于實踐,鐵路運輸行業對學生的期望不僅限于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而且要注重培養其實踐能力。但是教學方式單一,依賴教材和PPT,理論和實踐教學不匹配,一味地教授知識與操作流程,導致實踐教學過程顯得單調乏味,學生逐漸對本課程的學習產生倦怠。課堂互動表現平平,教學成果較差。
1.3平時學習不積累,期末突擊嚴重
傳統的考試方式是將平時和期末成績相結合,其中三成是學生在平時學業上所取得的成績,而最后的考試成績占據七成。實踐證明,以成績評價為核心的評價體系存在不合理和不科學之處。為了更好地培養學員的實際運用能力,有必要結合“接發列車工作\"課程的特點,改革考試方式。
1.4課程思政教學資源不系統,融合度不高
課程思政尚未建立體系,對教學本身所蘊含的專業理性、職業道德、職業精神把握不足。進行事故案例分析時,過分注重負面的事后評價,缺乏積極的榜樣支持。當下化工行業迅速發展,化工運輸的壓力也促使鐵路運輸不得不聚焦安全。如何將這種生命安全意識教育融入課堂實踐依然不夠突出,教育的目標是要促使人才走入一線崗位,因此,學生是否具備人生道德、崗位底線、環保要求、遵守意識等都與課堂思政教學密切相關。
2解決問題的策略
2.1積極探索“崗課賽證”一體化教學,建立教學模式,打造“有鐵色”的課堂
基于鐵路企業的調研與分析,明確了本課程所對應的職級范圍。根據職級類別,該課程可以分為以下部分:助理值班員(內勤及外勤)車站值班員等現場崗位內容。按照各個現場崗位所需要的職業能力與職業素質,確定各行車崗位所對應的典型工作內容。依托學院“一基地兩中心”,基于鐵道機車運用與維護專業群育人氛圍和“鐵色”品牌,強化課程思政,注重德技并修、育訓結合。圍繞綜合育人目標,基于助理值班員(內外勤)和鐵路特有助理值班員以及車站值班員的崗位工作系統,把工作任務、理論知識、技能大賽和證書考點融合在一起,打破原知識體系,重塑以“安全-理論-實操”三位一體的課程結構。將工匠精神、職業榮譽感、新時代青年的擔當使命等精神融入教學,構建專業 + 思政課程。將鐵路運輸環??己藘热菁{入課堂教學,使學生在學習專業課時,更好地了解日后的工作崗位,將環保意識時刻放在重要位置。
2.2緊跟專業特點,對接崗位素養,打造匠心五步 “有情景”課堂
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法形成“匠心五步——觀、行、思、練、固”特色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課前探索、課中完善、課后拓展,促成“勤學”?!坝^”即觀看微課視頻,創設情境。各情境均從“鐵路接發列車”微視頻開始,提供知識點和技能點全覆蓋的微課視頻,用于預習及復習,讓學生了解崗位職責要求,培養職業意識?!靶小奔赐瓿身椖渴酱笞鳂I,以任務驅動學習,學以致用?!八肌庇伤颊掝}討論、思政微劇場等構成,是課程思政教育的顯性載體?!熬殹奔磳崙鹧菥?,校內接發列車實訓平臺根據學生實訓過程智能打分,并標注錯誤,讓學生自練、自測、自評、自改,進一步練技能?!肮獭奔挫柟虖娀?。組織課堂思政活動,促進學生職業操守養成,道德素質提升。學生在“海報制作”中進行思想的碰撞,在“角色扮演”中體會實際工作情境,實現親自參與、師生互動的“有情境”的課堂。
2.3創設學生口袋檔案,關注學生成長空間,打造“有效果”的課程
建立學生“學習空間\"評價檔案,“學習空間”檔案即增值評價依據,打破傳統學生學籍檔案模式。將學生每個子任務的課堂過程性評價和課程相關學習計劃、總結、課程拓展筆記、任務實施報告等整合為“學習空間\"評價檔案,課程結束后形成該學生增值評價結果。整體教學評價采用三維多元教學評價體系,即項目化評價( 60% )、過程性評價( 30% )與增值性評價( 10% )相融合的形式。最終的理論評估,依據車站值班員崗位技能測評的理論部分開展閉卷測試,占實訓考核的 20% 。通過平臺,教師、學生進行全過程考核,使教育教學考核更為真實、可度量、更全面,達到良好課堂有效管理。同時提升教學質量監測,智能平臺客觀考核學生記錄學生學習行為,發現教學難點,以促進個性化教學。
2.3.1項目化考核
從單線半自動閉塞區段接發列車作業、雙線自動閉塞區段接發列車作業、引導信號接車、電話閉塞法接發車和理論考核5個方面進行項目任務形式考核,占總成績的 60% 。各個項目評估過程包括系統評估、自我評估、小組互評以及教師評分。系統評分占比為70% ,從學習態度、合作精神、安全意識等方面實現自我評估、小組互評以及教師評分,占 30% 。
每次項目化考核中,每個小組會將本小組的考核過程用手機拍攝下來,然后通過增加字幕、解說、畫中畫等手段制作成考核視頻并提交老師。老師會對提交的視頻進行打分,被評為優秀作品的視頻將會作為本項目的教學資源,提供給下一屆使用,學生可以根據所學知識找到學長們指正錯誤點,引以為戒。考核時做到精益求精,這樣不僅增強了學生信息化使用水平,同時豐富了教學資源,提升了教學效果。另外,課外利用線上平臺設“學姐學長答疑”板塊,邀請優秀畢業生分享經驗、答疑解惑,以榜樣力量培育崗位素養。
2.3.2過程性評價
總成績的 30% 是通過過程性評價獲取。通過學習通平臺動態記錄,學生課前學習情況,課中考勤、課堂活動、課堂作業,課后作業和拓展作業等情況進行評定。
2.3.3增值性評價
增值性評價占總成績的 10% 。從節假日自愿職院車站服務工作、優秀作業獲得數量、課內技能比武等幾個方面綜合考量學生課程學習中的素養、知識和技能這三個維度的增長成效。
2.4聚焦交通強國,深耕三全育人理念,打造“有思想”的課堂
課程思政融于課堂,工匠精神更深入。在深入分析高職“接發列車工作”課程特點的基礎上,結合專業特點,根據本課程的5個教學模塊,做到“一任務、一篇章、一思政契合點”??傮w設計上,堅持顯隱融匯,突出課程思政,提升育人引導力。在課程教學中,充分發揮黨員老師和思政老師的積極作用,共同挖掘育人元素。這些元素包括正確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奮斗精神、責任擔當等。同時,教師深入基層站段的專家工作室,開展問卷調查、技術及企業文化交流,以此挖掘德育教學特色元素。
為豐富德育內容,教師組織學生觀看“最美鐵路人\"先進事跡介紹視頻,從中汲取德育元素。在整合德育元素與課程知識點、技術點時,教師們應注重內涵,深耕細作,力求讓學生全面理解、感性體驗和實踐內化。在此過程中,教師應避免生搬硬套,力求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工匠精神”和“勞模精神”。
此外,還可以引入2007年中國山東省臨沂市一列運輸液氯的列車在臨沂站附近發生泄漏,原因是罐車閥門松動,導致液氯泄漏并擴散到周邊地區的案例,讓學生在真實的案例中去感受鐵路運輸中積極踐行環保要求,安全接發列車確保化工產品運輸安全到站是對工作的負責,更是對生命的負責。
3結語
對接軌道交通行車崗位能力標準,利用真實案例,圍繞教學目標制定教學任務。經過“四有”課堂的探索與實踐,素質、知識、能力目標有效達成,育人成效顯著,學生展現自我、獲取高分的途徑更加科學,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增。
針對學生生源結構復雜,初始學業水平、認知能力、學習能力參差不齊的問題,以尊重學生間的差異為前提,在關注學生發展的最終結果的同時,也要重視學生的進步程度。引入“學習空間”評價檔案,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成長,更好地調動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構筑質量評價新體系。
為加強學生應對突發情況的能力,教學中應適時地為學生設置模擬的突發事件,鼓勵他們依靠團隊力量解決問題,從而提高應急處理水平。
參考文獻:
[1]李景華.基于工匠精神的“接發列車工作\"課程思政改革與實踐[J].時代汽車,2021(11):67-69.
[2]方國濤,李敬仕.過程考核在高職教學中的應用實踐[J].價值工程,2013(6):25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