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當今社會,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受到關注。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社會競爭的加劇,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種預防和干預手段,已成為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17年中央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在新形勢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意見》中提出的健康中國戰略均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定位與使命[]。《意見》指出“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形成教書育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文化育人、組織育人長效機制”。
同時,新時代職業教育已進入內涵式發展時期,提高質量成為促進職業教育持續健康發展的生命力和生命線,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效能則成為影響學校教育質量的重要因素。2021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2022年5月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2023年7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重點任務的通知》,多份文件均強調了職業教育的重要性,這要求職業學校不僅要培養學生專業的技術技能,更要健全并發展其心理素養。但職校學生在進入職校前的學習過程受挫、進入職校后的專業目標模糊、畢業工作后的社會價值缺失等一系列心理困境仍局限其發展,此類問題雖在近年逐漸得到關注,但程度遠遠不夠。
在上述時代背景與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本文以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教育學校為例,探討如何進一步完善職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服務體系,提高職業教育質量和成效。在實踐中探索出以全體學生心理需求為基石,以心理健康素養培養為核心,9個維度方法融合,整合學校、家庭、社會三方力量,打通“預防一輔導一融合”三環節,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參與職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體新格局[2],為促進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和學生的全面成長提供有力保障。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強化教師培訓,深化家庭和社區參與,形成協同育人的長效機制,本文旨在為職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完善提供新的思路和實踐路徑。
一、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總述
該心理健康教育服務體系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建立在全體學生心理需求之上,根據不同學生的心理需求,提供相應的心理健康服務,貫通“預防一輔導一融合教育”全過程,構筑從預防心理問題發生、輔導心理危機學生到幫助嚴重心理疾病等特需學生融入普通教學、促進其全面發展的閉環網絡,實現各層面學生心理需求的全覆蓋。在此教育服務體系實施過程中,專兼職心理教師、各科任老師、學生家長等全員均參與其中,通過課程建設、心理輔導室建設、專業隊伍建設、心理健康宣傳,危機干預體系建設、聯合評估干預、一生一檔建設,融合教育資源中心建設、家校社協同等全方位手段,將“三全育人”理念時刻貫穿其中,不斷進行完善與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本體系亦將融合教育納入其中,推動職業教育和特殊教育融合,為特需學生提供適合的個性化教學,通過融合教育資源中心建設、做好“一生一案”、家校社協同等多手段方法,幫助其與健全學生融為一體,同上課、同實訓、同活動,保障特需學生平等接受教育[3],使其順利完成職業教育,實現全面發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實施過程
(一)預防一全人群覆蓋,打造心理健康教育的預防機制
1.課程建設
為一年級學生開展新生入學適應、人際關系、挫折教育等專題講座,開設《高職心理健康》《心理學與生活》《人際交往的秘密》《發展心理學》等多門心理課,從高職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針對學生經常出現的心理問題,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發展,達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2.心理輔導室建設
(1)軟硬件同建,完善配置
學校在向10余所學校調研的基礎上,緊貼學生心理發展需求和學校心理工作發展需要,打造總面積 700m2 的一流心理輔導室,命名學生成長發展中心,設有接待大廳、個體/團體咨詢室、團體輔導室、心理·生涯成長教育中心、心理測評室、沙盤治療室、表達藝術室、情緒宣泄室、歌唱減壓室、音樂放松室、VR體驗室等四大基本功能區域和八大特色化輔導區域。同時配有心理服務機器人、心理自助查詢機、VR綜合訓練儀等智能設備,歌唱減壓艙、互動宣泄人、吶喊宣泄儀等宣泄設備,心理沙盤、藝術輔導箱、心理劇道具箱等輔導設備,整體環境溫馨、整潔、舒適,充分滿足服務需求。
(2)規范管理,健康運行
心理輔導室建立和完善了心理教師工作職責、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制度、保密制度、危機干預制度、轉介制度等多項制度,細心呵護學生的心理健康;開通線下線上兩種求助途徑:線下為每個工作日的課間、自由活動時間均面向全體學生開放,心理教師輪流值班;線上為電話預約熱線、“心語小屋”QQ熱線、“心語小屋”微信科普群等,為學生提供免費的心理科普與預約途徑,保證學生的心理困擾有效及時解決。
(3)發揮功能,展露特色
① 個體心理輔導。鼓勵學生主動前來了解心理知識、傾訴心理困擾,一對一輔導學生,解決心理問題。
② 團體心理輔導。通常以班級為單位,協同班主任,根據班級實際情況,開展不同主題的、更具針對性的團體輔導,解決班級共性困擾。
③ 自主心理宣泄。專業又智能的場所與設備,吸引大批學生前來體驗與宣泄,其中各類宣泄設備深受學生喜愛。
3.隊伍建設
(1)心理教師隊伍
目前有專職心理教師3名、兼職心理教師5名,其中心理學研究生1名,二級心理咨詢師2名,三級心理咨詢師4名。心理教師在履行職責的同時,持續進行學習和接受專業督導,接觸并深入理解多種流派和技術,通過系統培訓不斷提升和發展自身的專業能力。
(2)班主任隊伍
制作班主任學生心理危機工作手冊,為班主任危機應對工作提供理論指導和流程指引,包括心理危機的定義、識別、表現、評估、干預與轉介等。邀請多名專家對全體班主任開展心理專題系列培訓。
(3)心理委員隊伍
建立班級心理委員朋輩互助隊伍,讓班級心理委員成為聯系學校和班級心理工作的紐帶,成為老師和同學們進行心理溝通的聯絡人,實現“最懂你的人,最專業的幫助”。
4.心理健康宣傳
(1)線上宣傳
巧用學生成長發展中心官方QQ“心語小屋”,科普文章、活動宣傳、答疑解惑、咨詢預約等內容多種多樣,用貼近學生的方式傳遞學生需要的內容。
(2)線下宣傳
巧用班級心理委員,通過常態化集中培訓、班會課集中科普、重點學生主動關心等方式,完善與提升朋輩力量,把朋輩互助的效果發揮最大。抓住特殊時間節點,如新生入學季、期末考試期、生命教育月、 5?25 心理健康日等,在全校范圍開展面向全體學生的大型積極心理知識宣傳活動,如專題講座、社團活動等,帶動全體師生關注心理健康,提高對心理疾病的認識、發展自助及助人的能力,突出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打造全校性的心理支持氛圍。
(二)輔導——跟進困擾人群,構建專業化的心理輔導機制、“醫教結合”的心理診療機制
1.心理危機干預系統
該心理危機干預系統包括3個等級,分別是以班級為單位的一級預警機制,以學院工作小組為單位的二級預警機制,以學校危機干預工作小組為單位的三級預警機制。其中一級預警機制包括班主任、班級心理委員、學生家長,日常了解學生情況,對班內有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作重點預警,及時上報學院工作小組;二級預警機制包括學院德育主任、領導,把握學院學生的整體狀況,調動多種力量給予學生及時干預,將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及時上報危機干預工作小組;三級預警機制包括心理教師、學校分管領導,給予學生專業的心理干預,適時向有關醫療機構轉介。
2.聯合評估干預
形成“督輔教”三合一機制。針對部分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通過定期訪談和早期干預,盡早介入部分有心理問題學生的輔導,防止問題向更嚴重程度演變。通過心理教師回訪 + 班主任動態觀察的定期心理跟蹤機制,結合家校聯動、多方會談,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開展早期干預,在問題形成初期即開展心理輔導,提高心理健康素養,以達到更佳輔導效果,防止輕微心理問題演變成嚴重心理問題。在此過程中定期邀請專家教授、精神科醫生等督導師對心理教師、班主任進行專業督導,專業引領、指導、協助一線教師輔導學生。
針對極少數具有嚴重心理疾病的學生,通過聯合評估和聯合干預,建立“醫教結合”的診療機制,動員家長及時轉介到醫院心理科治療,學校心理教師跟進,班主任及學科教師調整教學策略,融輔于教,共同干預。目前已與聯勤保障部隊九O四醫院主任醫師進行多次合作交流、聯合會談,為學生心理健康保駕護航。
3.一生一檔建設
對存在心理問題及心理高危學生建立“一生一檔”,包含學生基本信息、危機預警登記、訪談內容記錄、多方會談記錄、心理健康狀況告知書、不自我傷害契約書、安全責任承諾書、復學會談告知書等資料,規范整理、存檔,嚴格遵循保密原則。此檔案的建立為學生心理成長與發展提供了動態的監測手段,有利于加強和改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為學校的科學管理提供宏觀的決策依據。
(三)融合教育一—關注特需學生,構建優質融合教育資源中心
1.融合教育資源中心建設
堅持“幸運教育,幸福成長”的生命關懷教育理念,致力于融合教育建設,在與校外融合教育專業機構多次研討交流、融合教育專家評估組多次評估指導后,已打造學生成長指導中心、學生閱讀指導中心、學生健康指導中心等多個融合教育場域設施,實現功能區綜合化、多元化,形成‘ ?1+3+1 ”場地布局的資源中心建設。融合教育,學校變得更有溫度,讓職業教育變得更有胸懷,給每個學生更專業地呵護和關愛,溫暖他們的心靈,助力他們茁壯成長。
2.家校社協同
通過家委會、家長會、家訪、來校溝通、線上心理專題講座等方式,多方面宣傳親子溝通、情緒管理、孩子心理問題的識別和干預等知識。同時,在家校共育基礎上繼續拓寬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外延,融合校外社會資源,就特需青少年的干預項目、校園心理文化的建設項目、一線教師心理的培訓與關愛工作等項目進一步交流合作,并邀請相關專家學者到校舉辦講座,進一步提升班主任等教師隊伍的心理健康知識與素養。
(四)主要成效
1.較大程度滿足學生的心理發展需求
在心理健康教育服務體系的建立過程中,無論是早期預防階段的課程覆蓋、專題活動、專題講座,還是后期輔導階段的個體咨詢、團體輔導、宣泄場所等,均可較大程度滿足學生的心理發展需求。學生們越來越重視心理健康,喜歡并積極參加各項心理活動,紛紛表示希望此類活動常辦多辦。
2.重視特需學生發展需求,促進教育公平化
職業學校實施融合教育,是落實《殘疾人教育條例》提出的“積極推進融合教育”“鼓勵和支持普通職業教育機構積極招收殘疾學生”進行職業教育的重要途徑,是全面保障殘疾學生公平接受職業教育機會、促進殘疾學生最大程度地融入社會、實現自身社會價值的保證,對于貫徹落實中央“著眼于解決殘疾人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的決策部署,促進特需學生更加平等地融入社會,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結語
當今社會,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種預防和干預手段,已成為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為例,通過構建“預防一輔導一融合”三環節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該體系在實踐中取得了顯著成效,滿足了學生的心理發展需求,促進了職業教育的公平化和質量提升。同時,重視特需學生的發展需求,保障其平等接受職業教育的機會。通過課程建設、心理輔導室建設、專業隊伍建設及家校社協同等多方手段,全員參與,形成協同育人長效機制,為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和學生的全面成長提供了有力保障。
本文系2024年校級課題《對職校學生社會與情感能力發展的影響因素及指導策略的研究一以常州市某五年一貫制高職校為例》(課題編號:202404)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龐紅衛.健康中國建設背景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使命、挑戰與推進策略[J].當代教育壇,2023,(04):1-8.
[2]梁偉,馬俊,梅旭成.高校“三全育人”理念的內涵與實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04):36-38.
[3]劉俊卿.發展中等職業學校融合教育的機遇、挑戰與策略[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4(06):84-89.
(作者單位:)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