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互聯網時代成長起來的新一代職業本科學生,接觸和使用新媒體具有多方面優勢,受新媒體影響也最為顯著,思想特征和行為方式都發生明顯變化。對于職業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必須適應新媒體的快節奏、廣覆蓋、影響大等特征,深刻認識新媒體對職業本科院校思政教育的顯性影響和隱性影響,深化思政教育模式、體系、流程和內容改革,開拓思政教育新境界,全面提升思政教育實效性,才能夠真正驅動思政教育創新發展,為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職業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一、新媒體對職業本科思政教育的影響
(一)新媒體對職業本科院校學生的顯性影響
1.學生使用新媒體的時長不斷增加
新媒體是移動終端和傳媒信息形式變化的結合體,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已成為信息交互的基本形式。相關數據調查顯示,當代大學生中, 50% 左右使用手機等新媒體終端已超過5年時間。接近 70% 的學生,每天使用手機時間超過3個小時,包括網絡教學等廣義的新媒體在內,多數學生每天使用新媒體平臺超過5個小時。在新媒體功能方面,使用比例最高是用來學習、檢索與課程學習相關的知識;其次是玩游戲或閱讀小說等;再次是用來購物、瀏覽新聞;利用新媒體與家人、朋友等進行聯系的時長占比最低,但部分學生使用比例較高。
2.轉變學生在信息傳播中的地位
新媒體平臺屬于新型傳媒形式,最為明顯的運行特征,是改變了傳統信息傳輸以點對面的單向傳輸為主的方式,形成了網狀信息交互模式。學生在接收信息的同時,也成為信息的制造者和傳播者,并通過個人觀點的表述,與其他網絡群體進行交流。將新媒體應用于思政教育體系,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能夠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將傳統的面對面交流轉變為研討、互動等形式,提升學生參與課程積極性1。由于新媒體信息具有海量特征,消極觀點、極端主義思想等對學生主觀思考能力、辯證思維等都會產生影響,學生還會在不加思考分辨情形下轉發傳播,因此對思政教育實效性產生明顯的負面影響。
3.思政教育體系發生明顯變化
當前職業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利用新媒體平臺構建多元化思政教育平臺,已成為教育體系改革的重要形式。基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導向,以三全育人體系構建為基本目標,充分發揮學校宣傳部門、創新創業教育辦公室、后勤服務部門等在思政教育活動開展中的優勢,利用微信公眾號、微信群、微博、微視頻、移動客戶端等,做好全面的方針政策宣傳、好人好事代表宣傳、國內外經濟政治形勢宣傳,能夠為思政課程教學活動開展提供更加良好的環境,激發學生參與思政課程學習積極性,更好地提升思政課程教育實效性[2]。同時,在課堂教學組織中,教師也應當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為學生展示教學內容相關的思政元素,推動教學成效不斷提升。
(二)新媒體對職業本科學生的隱性影響
1.學生虛擬與現實生活的隔離
社會是人與環境形成的關系總和,較之于動物的社會性而言,人類的社會性具有復雜性、現實性強、個體影響多元化等特征,也成為人的重要本質屬性。新媒體的廣泛應用,使學生以各種形式沉浸在虛擬場景中,現實生活和社會活動的占比不斷下降,進而對學生思想產生多元化影響。過于沉浸在虛擬生活中,使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明顯不足,在人際交往、思想觀念等方面,與思政教育導向要求背道而馳。在思想教育體系中,如何通過深層次改革推動教育成效不斷提升,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虛擬與現實生活,是教學改革應當關注的重點問題。
2.信息繭房的負面影響
新媒體技術高速發展背景下,所有媒體后臺都通過采集受眾群體閱讀關鍵詞、閱讀時長、閱讀時段等關鍵信息,基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分析,定向推送學生所關注的信息,在學生無法通過新媒體平臺了解興趣和知識范圍之外的信息時,便會產生明顯的信息繭房現象,并對學生的思想認知產生固化引導[3]。當前技術條件下,還無法有效破除信息繭房帶來的負面影響,使學生對思政教育理論知識產生認知層面的偏差,甚至是對思政教育產生抵觸心理。如何消除新媒體信息繭房現象對學生思政素養的負面影響,同樣是當前思政教育改革應當關注的重點問題。
3.思政教育話語權缺失
有效的話語權是職業本科思政教育成效顯現的基本要求,也是思政教育改革面臨的難點問題之一。新媒體信息傳播過程中,積極和消極的聲音,均通過各種形式展現出來。職業本科學生通常文化基礎知識較為薄弱,缺乏對信息真偽、思想引導的辨別力,情緒較為直接、沖動,希望通過新媒體展現自我。在思政課程依然采用灌輸式教育模式,思想道德修養無法貼近學生生活和思想實際情形下,就會逐漸喪失話語權,失去對學生價值觀的引導作用,無法達到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目標要求。
(三)新媒體對職業本科思政教育的影響
基于新媒體應用的一般特征,對職業本科院校思政教育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教育形式、教育場景和教育體系3個層面。就教育形式而言,新媒體教學平臺和微媒體客戶端的應用,能夠更好地豐富思政教育形式,有效改變灌輸式教學形式弊端,提升學生參與課程學習積極性;就教育場景而言,能夠基于新媒體視頻和圖片等信息,為教學活動組織提供更為豐富的場景,通過情境教學法的應用,提升學生對思政課程學習的重視程度,引導學生將思政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有機關聯,更好地實現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為提升思政教育成效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4;就思政教育體系而言,能夠利用新媒體實現課堂教學與課后實踐的有效對接,引導學生在關注新媒體信息時,從辯證視角出發,辨別信息真偽,逐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推動學生健康成長,培養更加優秀的職業人才。
二、新媒體背景下職業本科思政教育改革推進路徑
(一)引導學生正確使用新媒體
新媒體的廣泛發展應用,是技術進步的必然趨勢,是社會變革的重要形式,單純采用“堵”的形式,要求學生減少手機等移動媒體的使用時長、限制學生的使用場景,必然對思政教育實效性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在教育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正確認識新媒體應用的時代必然性,引導學生正確使用新媒體。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微課、新媒體內容的引用,教會學生正確檢索新媒體信息,引導學生關注更多積極向上的內容,敢于、善于和新媒體平臺中的負面內容做斗爭,在樹立正確價值觀基礎上,形成對新媒體反面內容的批判[5]。通過在新媒體平臺發出積極向上的聲音,實現正能量的廣泛傳播,為新媒體運行環境改善做出努力。
(二)提升教師群體新媒體素養
對于教師而言,要引導學生正確使用新媒體,利用新媒體在信息檢索和傳輸方面的優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就必須強化教師自身新媒體素養培養,熟練掌握各種新媒體平臺應用形式,優化新媒體教育資源內容,提升學生參與課程積極性,為職業本科思政教育改革深化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在思政教育體系中,思政教師要能夠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所具有數據統計功能,把握校園輿情特征,將學生關注的信息納入教學內容,有效激發學生參與課程學習和課堂討論興趣。通過新媒體平臺和輿情事件的合理導入,不僅能夠更好地提升學生辯證思維能力,還能夠提升學生思政素養引導水平,為學生正確使用新媒體奠定良好基礎。
(三)構建新媒體教育工作載體
基于職業本科院校學生身心成長特征,構建以常用新媒體平臺為基礎的新型教育載體,實現思政教育體系的全面覆蓋,是充分彰顯新媒體積極作用,創新思政教育形式,深化職業本科思政教育改革的實現路徑。在課堂教學組織中,教師要充分利用雨課堂、藍墨云班等專門的教學平臺,實現與手機對接,學生在手機上完成微課學習、回答問題等活動,教師能夠根據后臺統計功能,分析學生的出勤情況,回答問題頻率和正確率,利用統計曲線,分析學生個體學習動態,針對部分學生異常學習狀態,及時查找問題原因,并有針對地做好引導。在輔導員日常工作中,可以充分利用QQ群、微信群等載體,發送一些關于愛國主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的鏈接和話題,引導學生圍繞特定話題進行討論,將固化的課堂教學轉移至日常生活中,形成全覆蓋的思政教育體系。學校基層組織還應當專門在微博、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百度、網易等微媒體平臺注冊官方賬號,定期發送思政教育政策、先進人物事跡、輿情事件分析等方面內容,實現對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積極正向引導。在新媒體創作形式上,應充分利用新媒體小程序技術,融合教育、娛樂、交互等多種元素,提升學生參與積極性,改變傳統思政課堂教育枯燥、乏味現象,全面提升課程思政教育成效。
(四)優化新媒體思政教育內容
新媒體教育內容創新,是職業本科院校思政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也是教育成效充分體現的重要保障。內容優化應當注重如下方面要點:首先,明確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領作用,堅持以符合社會主義職業人才培養要求為基本方向,界定思政教育內容范疇;其次,充分考慮職業本科院校學生在新媒體應用過程中存在的沉溺問題、信息盲從問題、應用能力不足、法律意識薄弱。在利用新媒體平臺開展思政教育活動時,教師要做好教學設計,整合新媒體教育資源,準備更加豐富的教學內容,幫助學生轉變新媒體使用方面的錯誤認識,回歸新媒體平臺的“工具”本質,合理控制新媒體平臺應用時間,優化應用方式;再次,在《形勢與政策》課程、新時代社會主義思想等教學環節,要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在信息傳播效率方面的優勢,引導學生關注最新的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并基于中國化理論分析形勢變化,從而更好地提升學生辯證思維能力,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充分提升思政教育實效性。
(五)培養學生辯證思維
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思辨能力,是職業本科思政教育肩負的重任,在新媒體應用中,受信息繭房技術因素影響,西方敵對勢力文化侵蝕不斷推進因素影響,部分學生在使用新媒體過程中,依然存在較為顯著的信息盲從問題,甚至由此帶來認知錯誤,帶來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在學生接觸新媒體負面信息時,首先應學會利用不同新媒體平臺進行信息檢索,對不同視角對信息內容進行分析,保持獨立清醒的頭腦,逐漸引導學生形成懷疑批判的態度。在課堂討論環節,可以針對學生關注的輿情熱點問題,組織學生進行正反兩方面辯論,幫助學生筑起思維防線,在日常生活中踐行正確的價值觀。再次在學生使用新媒體過程中,教師應當采用鼓勵的態度,在教育過程中做好正面引導,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用鮮活的語言同負面信息做斗爭。
(六)提升思政教育話語權
強化職業本科院校思政教育主體整合,深入精準做好校園輿情分析,把握學生思想發展動態,有針對性地優化思政教育內容,提升思政教育話語權,是思政教育改革應當關注的重點問題。在新媒體教學和學生日常管理中,應堅持民主平等、開放透明、協作參與理念,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平等交流。針對新媒體平臺中出現的歪曲歷史、攻擊社會、抹黑社會主義發展成就、歷史虛無主義、泛濫自由主義等現象,思政課教師、專業課教師和輔導員等群體,要能夠利用史實證據予以反駁,用紅色文化景點、文史資料、發展現實等予以佐證,改變思政教育內容概念化、理論化問題,提升學生心理認同。在教學過程中,應使用學生能夠廣泛接受的、鮮活的語言將思政理論表述出來,選擇學生關注的熱點輿情問題深入討論,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構建通暢的交流渠道,為學生創設全面覆蓋的思政教育體系。
結語
新媒體的廣泛應用,已成為職業本科院校思政教育改革必須關注的內容,對于思政教師而言,要在客觀認識新媒體應用影響基礎上,不斷強化個人新媒體素養培養,提升個人職業素養水平。在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合理優化新媒體教學應用方式,推動學生主體地位轉變,推動教學模式改革,為培養適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職業人才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李文博,張臻.新媒體環境下高職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創新策略研究[J].公關世界,2025,(01):37-39.
[2]楊蘭英.全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研究[J].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學報,2024,40(06):90-100.
[3]杜艷婷.新媒體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影響及對策研究一—以山西旅游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4,24(05):52-54.
[4]徐珍珠.新媒體時代思政教育與大學生自我認同的關系探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4,15(16):214-218.
[5]宋國豪,井妍.新媒體視域下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析[J].中國軍轉民,2024,(12):202-204.
(作者單位: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大學)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