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當前,我國應急管理已從以事故應急為導向轉變為全方位常態化風險應對處置[1。高校應急管理水平不僅關乎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進程,更是維護高校穩定與社會和諧的重要保障。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準確把握全球發展大趨勢,創新性地提出了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大戰略思想。在2024年1月31日的一次高層集體研討活動中,系統闡述了新質生產力的科學內涵,明確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2],這一創新理論的提出,標志著社會各領域正經歷一場深遠而全面的變革,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強勁勢頭使其成為近年來學術界矚目的焦點議題,既有研究涵蓋工學、理學、經濟學、管理學等學科范疇,主要探討新質生產力科學內涵、價值意蘊、核心要素與驅動力、發展路徑與政策等方面,而新質生產力與高校應急管理能力現代化聯結機理尚缺乏討論,為此,系統梳理新質生產力助力高校應急管理能力現代化的邏輯理路,探究二者協同發展的共生路徑,為推動高校應急管理現代化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一、新質生產力賦能高校應急管理能力現代化理論邏輯
新質生產力在提升高校應急管理能力方面具有顯著的理論邏輯和實踐意義,需厘清3個關鍵性命題。(1)新質生產力與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提升互為賦能,發展新質生產力為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工作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契機,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提升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保障;(2)新質生產力視域下,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工作要精準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時代邏輯,對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工作“向何處去”的時代課題,要凸顯未來性特征;(3)新質生產力在高校應急管理技術應用中的創新作用,需深入分析新質生產力如何促進應急管理技術的革新。
(一)提供發展機遇:發展新質生產力與高校應急管理能力現代化互為驅動
當前高校面臨的突發事件種類愈加復雜化,而理論認知零碎和實踐效能分散構成了高校應急管理現代化的雙重掣肘。將新質生產力作為高校應急管理能力提升的關鍵內生動力,是適應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戰略選擇。因而,高校需錨定新質文明前景,在應急管理實踐中不斷探索和應用新質生產力的成果,以實現自身的創新和持續發展。一方面,新質生產力倡導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與高校應急管理能力提升的目標高度契合。新質生產力強調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而高校應急管理能力提升也需要不斷創新管理理念和方法,提高應急管理的質量和效率;另一方面,高校已經開始嘗試將新質生產力的理念和技術應用到應急管理中,如構建智能化的應急預警系統,實現對突發事件的快速預警和響應,通過建設數字化的應急管理平臺,實現信息的快速傳遞和共享,提高應急指揮的效率和決策的科學性。而高校應急管理能力提升作為賦能新質生產力的“軟要素”,高校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人才資源、科技創新、提升社會應急管理水平等支持和保障。發展新質生產力與高校應急管理能力提升之間形成了互為驅動、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是大勢所趨。
(二)強化戰略導向:提升高校應急管理能力現代化戰略水平
高校應急管理作為國家治理體系在非常態情形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戰略水平的提升對于維護校園安全穩定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新質生產力作為新型生產發展模式和生產力范式的代表,充分彰顯協調、創新、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通過引入新質生產力的理念,高校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分析突發事件的潛在風險和影響,從而制定出更加科學、合理的應急預案和戰略措施,提升應急管理工作的前瞻性和系統性。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大背景下,高校應主動承擔起更高階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致力于建立完善跨學科、跨領域的合作交流機制,積極整合各方資源,形成有效應對突發事件的合力。此外,新質生產力強調持續學習和適應變化的能力,深刻影響高校在應急管理工作中不斷反思與總結,從過往經驗教訓中汲取智慧,及時調整戰略導向,確保應急管理工作的局部部署的精細化程度、長期建設的可持續化程度、整體謀劃的戰略高度的有效提升。
(三)實現關鍵賦能:新質生產力視域下高校應急管理能力現代化的科技創新迭代動力
隨著信息技術革命走向縱深,大數據、人工智能、數字科技等新興技術不斷涌現,新質生產力的引入為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的改革創新賦予了新的動力和路徑。新質生產力發展帶來技術、業態模式的革新,是高校應急管理能力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新技術的迭代加速,意味著新模式、新觀念、新思維的提速更新,高校亟需打破傳統應急管理模式的桎梏,積極探索與時代需求相契合的應急管理機制與模式。若未能及時適應這一變革,將面臨被“技術鴻溝”邊緣化的風險,錯失應急管理能力提升的歷史機遇。新質生產力強調以數字技術為核心,要求高校在應急管理中深度融合5G、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前沿數字技術。這些技術的融入,能夠實現對突發事件的實時監測、智能預警和迅速響應,極大提升應急管理的時效性和精準度。同時,數字技術為應急管理工作提供了豐富而精準的數據支持,有助于高校準確評估突發事件的規模、影響范圍及潛在風險,從而制定出更加科學合理的應對措施。此外,數字技術還能夠提升高校對應急管理工作的監督和評價能力,確保各項應急措施得到有效執行和落實,推動高校應急管理體系的智慧化升級。
二、新質生產力視域下高校應急管理現代化多重困境闡析
(一)制度困境:應對重大突發風險的制度依據不足在當前國際國內形勢深刻變化的背景下,高校所處的外部環境日趨復雜,因此對高校的應急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與之對應的應急管理制度卻顯現出相對滯后與不足的現狀,成為制約高校應急管理能力提升的關鍵因素。2018年國家機構改革中,應急管理部的成立標志著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在組織結構上趨于穩定,而當前我國在應對突發事件方面的法律法規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等,尚未有專門針對高校突發事件的法律法規,導致高校在處理突發事件時只能參照相關的法律和規范,缺乏統一性和規范性。同時,大多數高校尚未建立完善的應急管理制度體系,導致在突發事件發生時無法迅速、有效地進行應對,部分高校雖然制定了相關制度,但這些制度往往存在規定性強于操作性、缺乏更新和修訂等問題,難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突發事件形勢。
(二)結構失穩:應急預案體系仍有缺陷
應急預案是高校應對突發事件的重要依據和行動指南。當前高校在應急預案體系方面存在明顯同質化問題。我國高校的應急處置預案基本是參照教育部或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應急管理文件進行“復制式”的編制文本,多數應急預案可操作性不強[3。(1)部分高校的應急預案內容過于簡單,往往籠統地描述了應急響應的流程和措施,而未針對具體的突發事件類型、規模、影響等因素進行細致的分析和規劃,導致在突發事件發生時,預案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2)部分高校在預案編制過程中缺乏科學的風險評估和應急能力評估,無法為應急響應提供有效的指導和支持;(3)部分高校在預案演練方面存在明顯不足,普遍存在師生對預案的熟悉程度不夠問題,應急響應能力也無法得到有效提升。
(三)貫徹失當:風險意識薄弱,應急理念落地偏移
當前高校應急管理能力現代化的推進面臨著理念落地偏差的挑戰。盡管國家層面的應急理念現代化持續深化,但高校在理念的傳導與個體的體悟過程中仍易出現弱化或異化,體現為高校應急管理中“就災論災”的傳統思維依然存在,這種以因果論為核心的線性思維方式,傾向于尋找并逐一化解突發事件的致災因子,而忽視了系統思維和底線思維的重要性。此外,在應急管理實踐中,不同主體間的風險意識差異會導致不同的行為動機和行為結果[4。由于個體認知水平的差異和理念本身的抽象性,高校應急管理者在理解和應用新理念時可能出現偏差。
(四)短板凸顯:應對重大突發風險的基礎設施薄弱
高校作為高密度人員聚集地,在遭遇火災、地震、公共衛生事件等重大突發事件時,對應急管理保障物資的需求會急劇增加,而目前部分高校在應急管理保障物資儲備方面存在失衡問題,主要表現為物資種類不齊全,部分高校可能只儲備了一些常見的應急物資,如滅火器、急救包等,對于一些特定類型的突發事件,如化學泄漏、自然災害等,所需的特殊應急物資儲備不足。同時物資更新不及時,目前部分高校可能由于資金、管理等原因,未能及時更新過期的應急物資,導致在應急響應時無法使用。
三、新質生產力視域下高校應急管理能力提升實踐路徑
(一)加強法律法規建設,完善制度依據
高校應急管理工作要取得良好效果離不開政府的支持,政府首先要強化依法治國,國家層面首先加快立法進程,盡快出臺專門針對高校突發事件的法律法規,以明確高校在應對突發事件中的權利、義務和責任,為高校提供明確的法律指導和保障。高校必須樹立依法依規的應急管理理念,建立健全應急管理制度體系和政策體系建設,注重制度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確保高校應急管理工作始終處于國家法律和校內制度的約束下。此外,高校應定期對已制定的應急管理制度進行審查和更新,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突發事件形勢,確保制度的時效性和適應性,尤為關鍵的是要注重加強應急管理和教育培訓,提升師生的應急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二)優化高校應急預案體系,加強突發事件的預警和處理能力
高校首先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和應急需求,制定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應急預案,避免簡單復制上級文件,加強預案編制的科學性,引入風險評估和應急能力評估機制,確保預案能夠準確反映學校的實際情況和應急需求,為應急響應提供有力支持。同時注重預案的更新和修訂,及時根據形勢變化進行調整和完善。預案制定后,加強預案演練的實戰性和多樣性,以提高帥生對預案的熟悉程度和應急響應能力,確保在突發事件發生時能夠迅速、有效地進行應對,以此提高突發事件的預警和處理能力。
(三)強化應急理念與風險意識,提升高校應急管理能力
高校需強化系統思維與底線思維,打破“就災論災”的傳統局限,從全局視角審視和應對突發事件,構建全面、系統的應急管理體系,加強風險意識教育,提升高校管理者及師生的風險認知能力,通過定期培訓和案例分析,增強對潛在風險的敏感性和主動性,深化師生對應急管理理念的理解和認同,形成共識與合力,推動應急管理理念在高校內部的深入貫徹與有效落地。充分發揮現代科技作用,如實時數據分析與智能預警系統,避免主觀經驗判斷的依賴,提高應急決策的科學性和準確性。此外,建立健全風險管理機制,推動風險識別、評估、監控和處置等環節的規范化和制度化。
(四)加強高校應急物資儲備與管理,提升重大突發風險應對能力
面對高校在應對重大突發風險時基礎設施薄弱、應急管理保障物資儲備失衡的問題,高校在科學評估應急物資需求量后,應全面梳理各類突發事件所需的應急物資清單,要加強常規和特殊應急物資的儲備,確保物資種類齊全,以滿足實際應急需求。通過建立健全應急物資管理制度,明確物資檢查、更新、補充等流程,確保應急物資始終處于良好狀態。加強高校與地方政府、社會組織的合作,建立應急物資共享機制,減輕高校單獨儲備物資的壓力。加強師生應急教育和培訓,提升其對應急物資的認識和使用能力,確保在突發事件發生時能夠迅速、準確地利用應急物資進行自救互救。
結語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對高校應急管理能力現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不僅是對高校管理能力的挑戰,更是對教育體系適應現代社會快速變化能力的考驗。通過深入分析新質生產力賦能高校應急管理能力現代化的邏輯機理以及面臨的現實困境,提出了一系列專業性的應對策略,包括加強法律法規建設、優化預案體系、強化應急理念與風險意識及加強應急物資儲備與管理等。綜而觀之,新時期要以創新求變的思維,不斷探索和深化相關研究,為高校應急管理注入新的活力,以確保在面對突發事件時能夠有效響應,為師生提供一個更加安全、可靠的校園環境。
本文系2024年度廣西學校安全穩定與應急工作研究課題《新質生產力視域下廣西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提升研究》(項目編號:GXAW2024C038)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蔡梓涵.以新質生產力助推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J].人民論壇,2024,(14):73-75.
[2]徐敏,汪語桐,劉靖北.新質生產力視域下新時代統一戰線工作的效能提升與圖景拓展[J].統一戰線學研究,2024,8(03):1-12.
[3]楊力,邢娟娟.學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與預案模式探討[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10,6(01):139-143.
[4]馬寶成,趙懷宇.新質生產力如何助推基層應急管理現代化?——一個“事前一事中一事后”全面深化改革的框架[J].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24,26(06):26-36.
(作者單位:1.廣西民族師范學院2.廣西工商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