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A8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711(2025)03-0011-03
市場經濟作為政治經濟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馬克思、恩格斯研究的重點,在列寧的思想中也占據極其重要的地位。列寧對世界市場理論的闡發和利用極大地改變了社會主義國家對待世界市場理論的態度,在當今依然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價值。
一、思想源流:論戰、繼承與客觀現實的綜合結果
列寧通過對世界市場作用的思考,判斷出資本主義處于由自由走向壟斷的進程,要以世界市場為窗口來理解資本主義最新發展形勢和未來發展趨勢。而蘇俄民粹派基于小資產階級的局限性,四處兜售其有關世界市場的錯誤觀點,這也亟須列寧撥清迷霧,在繼承馬克思、恩格斯相關理論的基礎上,對世界市場理論進行闡釋。
列寧對世界市場的研究始于與民粹派的論戰。面對全球資本主義市場的發展,民粹派始終站在小資產階級的立場,堅稱資本主義之所以需要并不斷開拓廣袤的世界市場,是由于“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額外價值不能實現,社會財富不能發展;由于額外價值在國內不能實現,必須尋求國外市場”1]。民粹派認為,國內市場會由于資本日益集中而萎縮,無法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提供空間,與資本主義逐利的本能產生了巨大矛盾,世界市場因此而生。列寧通過對民粹派理論的研究,批判了這種小資產階級的觀點。他認為民粹派僅僅看到了資本主義試圖突破國界發展的表面現象,而未深人探究其背后的根本原因。為了對這種觀點進行駁斥,列寧闡述了世界市場形成的原因。
第一,列寧繼承了馬克思關于分工與市場發展正相關的思想,指出跨國商貿與國際分工的蓬勃發展促使世界市場不斷吸納新地域,而這些新興市場又進一步推動了國際貿易與國際分工的擴展與細化。可見,列寧贊同資產階級對新市場的渴求源于資本主義的內在發展,但不是民粹派所謂的“國內市場萎縮”,生產力躍升與國際分工才是資產階級渴望世界市場的原因,駁斥了民粹派對世界市場的狹隘理解。
第二,列寧援引了恩格斯的觀點,即生產力發展速度與國內市場增量存在不匹配現象,進而提出世界市場的形成與資本主義生產規模的擴張緊密相連。大工業帶來了生產力的提高,生產規模不斷變大,國內市場無法承載過剩的產品,需要更多的消費者,更廣闊的市場,因此全球性市場的開拓并非國內市場的萎縮,而是基于生產力驚人地自行發展,資本價值的快速增加。世界市場的擴張與資本主義生產增速的不匹配使得壟斷集團放松國內市場競爭,從而產生國內市場萎縮的錯覺。這種不匹配引發的競爭才是驅使資產階級開拓世界市場的重要原因。
二、趨向演變:廣度拓展和深度延伸的雙向演進
在分析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原因后,列寧探索了世界市場向“廣度”和“深度”發展的兩種趨向,即“(1)資本主義在舊的人煙稠密的地域或這一地域的一部分地區的發展;(2)資本主義在‘新的土地’上發展”。因此,在列寧分析世界市場時,他除了談論面積擴大的廣度發展外,還關注了世界市場的深度利用。
面對世界市場廣度發展的問題,列寧認為,世界市場與資本主義的形成和發展是相互促進的。這種認為世界市場的擴展是由于生產力提升而不斷超越原有地域的看法是馬克思、恩格斯在談論世界市場擴張的主要思路。列寧也堅持了這一看法,認為推動市場打破民族國家和地理限制,形成世界市場不斷擴大的趨向正是資本主義再生產的結果。
列寧創新地提出了深度利用世界市場的途徑,實際上破除了“某國國內市場”這一狹義的概念,揭示了某國的國內市場又會成為其他國家的國外市場,即“如果國民經濟其他方面的落后使舊區域內的市場縮小,那么他們將在其他區域、其他國家或老國家的移民區內去尋找市場”[2]。列寧深刻洞察到,對于蘇俄而言無法拓展的舊市場,恰恰是英國及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特定工業部門所必需的海外市場。國外資本主義勢力的介人,不僅推動了這些地區的發展,還為蘇俄掃清了發展障礙,催生了所謂的經濟“移民區”。這種經濟移民區的存在是與世界市場的存在密不可分的,所以,列寧提出了疑問:“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界限在什么地方呢?采用國家的政治界限,那是太機械的解決方法,而且是否是解決辦法呢?”列寧此時通過對國內國際市場的聯合考察,實際上已經認為資本主義市場已經形成世界性的整體市場,應該從整體的視角看待資本主義市場的發展,即各國之間通過相互利用對自己來說屬于是新市場的世界市場份額而不斷為世界市場的深度發展創造條件[3]
列寧通過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相關新情況的研究,繼承了馬克思、恩格斯以空間不斷變大為特征的世界市場理論的研究;同時,依據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的客觀現實總結出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在深度上也不斷深化的情況,從而提出了世界市場實則是在“廣度”與“深度”上雙向拓展的新穎見解。
三、方式方法:社會主義國家利用世界市場的途徑
十月革命前后,俄國飽受戰爭摧殘,沙俄時期遺留的微薄工業基礎幾近毀滅,同時,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與小農經濟之間存在難以調和的矛盾,新生的蘇俄政權還面臨著資本主義國家的嚴密封鎖與圍堵。面對國內外不利的發展形勢,列寧依據馬克思世界市場理論,以及自身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思考,認為新生的蘇俄應主動利用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恢復并促進自身的發展。他提出:“要在資本主義包圍中利用資本家對利潤的貪婪和托拉斯與托卡斯之間的敵對關系,為社會主義共和國的生存創造條件。社會主義共和國不同世界發生聯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在目前的情況下應把自己的生存同資本主義的關系聯系起來。”[4]基于這種觀點,列寧采取了間接與直接兩種方式并行的方法利用世界市場。
第一,實行租讓制,間接通過世界市場吸收外國資本,促進自身的經濟恢復。租讓制是指在蘇維埃政權的監督下,通過與主要資本主義直接訂立書面合同的方式,將世界市場上的外國資本吸引到蘇俄的企業中,以此促進蘇俄經濟的發展。列寧提出:“如果我們不能實行租讓政策,不能把外國資本吸收到租讓企業中來,那就根本談不上采取重大的、實際的措施來改善我們的經濟狀況。”可見,列寧認為,租讓制是切合蘇俄經濟實際情況的、能夠切實促進蘇俄發展的政策[5]。通過租讓制,蘇俄可以與全球最大的資本家壟斷同盟建立聯系,借助整體世界市場吸引外國資本,以促進自身學習先進的經驗與管理技術,恢復本國的大工業發展,切實扭轉經濟滑坡的局面。
第二,恢復對外貿易,積極走進世界市場。對外貿易是在整體的世界市場上,在雙方或多方的利益驅使下進行的一種貿易活動。馬克思的世界市場理論指明了全球經濟已經成為一個整體,即“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須到處落戶,到處開發,到處建立聯系。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列寧已經清楚地意識到,蘇俄的發展離不開與世界市場各國資產階級政府的經貿往來;同樣,世界市場以及各國資產階級政府也需要蘇俄廣袤的市場,蘇俄的發展對于歐洲的發展是具有一定促進作用的。因此,列寧積極推動蘇俄與歐美國家簽訂經貿協議,如《俄英通商條約》就成為打破蘇俄與世界市場的貿易壁壘,逐步化解帝國主義國家對蘇俄經濟封鎖鏈的重要環節。此外,列寧更進一步轉變思路,主動引領蘇俄轉換角色,以商人的姿態與各國締結通商協議。列寧直言,只要資本主義國家還照樣存在,我們就必須同他們做生意。可見,列寧積極推動蘇俄利用對外貿易的方式,積極走向世界市場,體現其借助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促進蘇俄經濟發展的態度。
四、列寧世界市場理論的當代價值
在新經濟政策開始實施后,列寧積極推動蘇俄發展對外貿易,主動利用世界市場上的國際資本,打破帝國主義國家的封鎖與壁壘,推動經濟恢復與發展。習近平基于馬克思主義理論,深入分析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歷程,強調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積極利用經濟全球化機遇,不斷拓寬對外開放水平,從而實現了我國與世界關系的深刻變革。列寧在蘇俄的實踐以及我國的改革開放的輝煌成就證明,只有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主動把握與利用世界市場,國家才能實現更好的發展。正是在這種歷史實踐與國際大背景下,“一帶一路\"倡議應運而生。它不僅向世界發出中國聲音,提出中國方案,還主動利用世界市場,順應全球經濟發展的規律,推動全球經濟的良性增長。這一倡議立足于列寧的理論構想,同時,它也符合當前世界市場經濟發展和推動的新方案,已經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和沿線國家的經濟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
列寧有關世界市場的形成原因、發展邏輯的思考和利用世界市場促進蘇俄發展的實踐,不僅在帝國主義的包圍中促進了蘇俄經濟的恢復與發展,更對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身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中國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當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秉承列寧主義的經濟理論精髓,結合當代社會發展的特點,對列寧關于世界市場的理論進行了創造性的拓展與應用。這一系列理論與實踐的創新,不僅推動了中國經濟的進一步飛躍,為全球經濟增長開辟了新的空間與動力,同時也為中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和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轉型提供了明確的方向。
[參考文獻]
[1]顏廷雙.列寧殖民主義批判思想研究[D].濟寧:曲阜師范大學,2024.
[2]王碩.新時代中國對外開放理論與實踐的創新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23.
[3]龐旭.論列寧關于資本主義研究的理論創新[D].秦皇島:燕山大學,2023.
[4]陳婷.世界經濟與社會主義的內在邏輯與現實向度:基于列寧“世界經濟體系論”的分析[J].漢江師范學院學報,2023,43(1):86-93.
[5]焦悅.當代世界歷史發展的實踐邏輯研究[D].上海:上海財經大學,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