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565.1;S513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8.014
縣位于省西南部,地處魯中低山丘陵與魯西平原交接地帶,總面積 889.1km2 。地理坐標為北緯 35°31′~35°35′ 、東經 116°18′~116°40′ 。整體地勢由東北緩傾西南,中部地勢平坦,為黃河沖積平原。氣候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無霜期長,年均降水量 628mm ,降水年季變化大。縣農業(yè)資源較為豐富,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大豆生產基地之一。近年來,縣因地制宜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在確保玉米產量基本穩(wěn)定的前提下,增加大豆的種植面積和產量,對促進農業(yè)經濟發(fā)展、推動農業(yè)綠色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1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概況
近年來,縣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大力實施油料作物擴種行動,因地制宜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新模式。該模式能夠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在玉米基本不減產的情況下,實現增收一季大豆的目標,助力解決糧豆“爭地”矛盾。縣堅持穩(wěn)糧增豆、規(guī)模生產和多措并舉的原則,結合當地實際,探索出“4行大豆2行玉米”和“6行大豆3行玉米”等帶狀復合種植模式,促進大豆與玉米協調生長。近年來,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面積保持在0.33萬 hm2 左右,分布在街道、中都街道、南站街道等地。縣農業(yè)農村局專門制定了技術指導意見和配套機具指引,優(yōu)化資源整合,強化科研教學和技術推廣,推薦了一批高產優(yōu)質品種。同時,出臺扶持政策,如每 667m2 補貼200元,重點支持種子、化肥、農藥、機具等物化投入和社會化服務,有力提高農戶的生產積極性,為縣穩(wěn)定玉米生產、擴大大豆種植奠定堅實基礎。
2 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存在的問題
2.1 品種選配不當
縣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實踐中,品種選配問題較為突出。1)目前縣農戶種植的大豆品種大多是傳統單作品種,這些品種耐陰性和抗倒伏性能較差,在與玉米套種時極易出現開花結莢數量減少、產量下降等問題[1]。2)玉米品種的選配存在不足,很多農戶仍然習慣種植高稈大穗型高產品種,這些品種株高過高、密植后通風不良,不利于大豆正常生長。3)種子價格昂貴,農戶無法負擔,多數仍自留自用舊品種,品種的更新換代嚴重滯后。4)一些品種的生育期差異較大,大豆和玉米的收獲期無法完全吻合,給通過機械化方式實現“一季雙收”帶來了一定困難。
2.2套種模式選擇不科學
在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實踐中,套種模式的選擇存在一些不合理之處。一些地區(qū)盲目照搬外地推廣模式,未充分考慮當地的氣候和土壤條件、農民種植習慣和農機裝備狀況等,導致推廣過程中遇到重重阻力。例如,在一些平原地區(qū),直接推廣“6行大豆3行玉米”的模式,影響了播種、管理和收獲的機械化作業(yè),給農戶增加了額外的人力、物力投入。部分地區(qū)為了追求單位面積產量,增加了玉米行數或大豆行數,導致作物行距過窄,影響了光照條件,降低了玉米、大豆產量。還有少數地方為了方便管理,將大豆、玉米行比設置為 1:1 ,但這種等行模式無法充分發(fā)揮兩種作物的優(yōu)勢互補作用。不科學的套種模式,必然影響大豆、玉米的正常生長。因此,應根據不同區(qū)域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選擇行比模式,既要發(fā)揮玉米的種植優(yōu)勢,又要滿足大豆生長需求。
2.3施肥管理有待規(guī)范
當前,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中施肥管理有待規(guī)范。由于農戶對大豆、玉米兩種作物的肥料需求認識不足,施肥管理存在片面性。有些農戶仍然按照單作玉米的習慣用量施肥,忽視了大豆的需肥特點,導致大豆營養(yǎng)不良,產量無法達到預期。部分農戶則施肥量明顯不足,影響玉米的正常生長[2]。此外,施肥方式不合理。少數農戶仍沿用一次性施底肥的傳統做法,營養(yǎng)無法及時高效釋放供應給作物。部分農戶施肥深度控制不當。有的地方施肥太淺,肥料容易流失;有的地方施肥過深,作物根系難以吸收。還有的農戶直接撒施肥料,無法精準控制施肥量。不規(guī)范的施肥管理直接影響大豆、玉米的生長,進而影響其產量和品質。
2.4病蟲草害防控困難
1)由于大豆和玉米的生長環(huán)境緊密相連,一種作物的病蟲害很容易傳播給另一種,造成整片作物受到侵害。例如,大豆病毒性病害極易通過媒介傳播給玉米,玉米的部分害蟲可能遷移為害大豆。2)由于大豆和玉米的抗性明顯不同,防治病蟲害的農藥品種和用量也有區(qū)別,很容易出現用藥過度或用藥不當的情況,既浪費資源,又可能加重藥害。尤其是在大豆開花結莢期用藥不當,極易導致大量花萼脫落,影響產量形成。3)大豆玉米生長的行距有限,植株較為密集,給機械化噴霧除草、除蟲、防病帶來很大阻力,難以徹底根除病蟲害的危害。一旦錯過了最佳防治時期,極易導致病蟲草害大面積蔓延。
2.5農機裝備配套滯后
目前,農戶大多還在使用傳統的單作機具開展播種、施肥、植保和收獲等作業(yè),這些機具無法滿足帶狀復合種植的特殊要求,給作業(yè)帶來諸多不便。例如,現有的大豆或玉米播種機無法一次完成兩種作物的播種,必須要分次作業(yè),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普通施肥機無法精準控制兩種作物的不同施肥需求;現有噴霧機難以實現對大豆和玉米帶狀作業(yè)的分區(qū)噴霧,極易產生藥害;現有谷物收獲機無法完美契合帶狀模式的行距要求,收獲損失嚴重。另外,專業(yè)的大豆收獲機由于價格昂貴,農戶無力購置;現有機具無法針對倒伏等情況進行高效作業(yè)。
3 加強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 的對策
3.1 合理選配優(yōu)質品種
縣應立足當地實際情況,合理選配優(yōu)質的大豆、玉米品種。1)應重點選育和推廣適合帶狀復合種植的大豆品種,注重品種的耐陰性、抗倒伏性和有限結莢特性,盡可能縮短其與玉米的生育期差異。2)玉米品種的選配應與大豆品種相匹配,株形緊湊的玉米品種有利于與大豆共生,中矮稈、適宜密植有助于發(fā)揮邊際效應[3]。3)應加大力度扶持和引進優(yōu)質種源,并結合縣大豆制種的優(yōu)勢,鼓勵種子企業(yè)加快品種創(chuàng)新步伐,不斷優(yōu)化大豆、玉米品種組合。4)應注重開展品種的區(qū)域適應性試驗,選育出更多適宜當地氣候、土壤條件的優(yōu)良品系。同時,應加強品種推廣,采取示范基地和高產典型的形式,讓農戶充分認識到優(yōu)良品種在提高產量、促進增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主動更新品種。
3.2優(yōu)化套種模式布局
縣應立足地理環(huán)境和發(fā)展實際,因地制宜選擇最佳套種模式。在平原地區(qū),可優(yōu)先推廣“4行大豆2行玉米”等窄行模式,有利于發(fā)揮玉米的優(yōu)勢;在丘陵山區(qū),可優(yōu)先推廣“6行大豆3行玉米”的寬行模式,擴大大豆的生長空間。在確定模式的同時,確保所選模式與播種、管理、收獲的機械化操作相適應。預先評估機械進出地塊的便利性,特別是要為收獲期的機械作業(yè)預留足夠的空間,留出適當機具通道[4]。
如果具備條件,可優(yōu)先選擇便于一體化機械化作業(yè)的模式,減少人力投入。同時,應統一模式標準,確保行比、行株距等參數的科學性;應通過多種方式引導農戶認識和接受最適宜的套種布局,從而確保復合種植技術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3.3規(guī)范化實施施肥管理
針對施肥管理有待規(guī)范的問題,必須從制度層面加以規(guī)范,做到科學施肥、精準施肥。縣農業(yè)農村局應加大宣傳和培訓力度,讓農戶全面了解大豆和玉米兩種作物的需肥特點及差異,樹立“兩種作物、兩種肥料”的理念。應根據作物生長階段、土壤測土配方結果等,制訂合理的施肥方案,明確肥料品種、施肥時間、施肥方式和施肥量等,避免出現施肥過量或不足的情況。同時,應大力倡導分施、測土配方等科學的施肥理念,摒棄一次性施底肥的陋習。建議采取種肥控釋肥與葉面肥相結合的方式,既能滿足作物整個生育期的需求,又能提高肥料利用率。在具體操作時,可借助植保無人機等先進設備,實施精量連噴,減少肥料流失。此外,充分利用有機肥源,如農家肥、秸稈肥等,不斷改良農田,為大豆、玉米的可持續(xù)生產奠定良好基礎。
3.4加大病蟲草害防治力度
縣在大豆玉來帶狀復合種植實踐中,應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切實把病蟲草害防控工作前移。從源頭抓起,采取種子包衣等措施,有效預防苗期病蟲害;及時清除病株、蟲源等,切斷病蟲害傳播途徑。同時,加強病蟲草害監(jiān)測,密切跟蹤其發(fā)生動態(tài),做到及時發(fā)現、及時處理。在具體防治過程中,應因地因害制宜,綜合運用多種防控手段,如采取生物防治、理化防治等無公害綠色防控技術,或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實施精準防治[5。特別要重視化學農藥的科學使用,避免盲目施藥導致污染環(huán)境或產生藥害。對于部分難防病蟲害,可制訂專項防控方案,采取集中連續(xù)防治方式。此外,在防控工作中,應充分發(fā)揮技術人員的作用,加大服務指導力度,為農戶提供及時有效的技術支持。
3.5 加快農機裝備配套
縣應立足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的實際需求,大力扶持當地農機企業(yè)發(fā)展壯大,不斷推陳出新,研制出更多適用性強的農機裝備,使之真正滿足作業(yè)要求。例如,可研發(fā)兼容兩種作物的復合播種機,實現一次完成播種,提高播種效率;研制精準施肥的智能設備,精確控制兩種作物的不同施肥量;加大無人機等先進設備的配置力度,借助先進技術實現差異化噴霧防治,避免藥害發(fā)生;研發(fā)集中式高效噴霧裝置,提高作業(yè)效率。當然,收獲期的農機裝備配備無疑是重中之重。未來可重點研發(fā)行距可調的高效收獲機,既能適應不同帶距模式,又能縮短作業(yè)時間,減少收獲損失。此外,對于一些常見的問題如作物倒伏,研發(fā)配套的機具。同時,縣政府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過補貼等方式鼓勵農戶購置農機裝備,提高機械化生產水平。
4結語
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實踐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品種選配、套種模式、施肥管理、病蟲草害防控和農機裝備配套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縣應在品種培育和引進、科學布局模式、精準施肥管理、綜合防控病蟲草害、加快農機裝備配套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切實加以改進和完善。同時,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為種植戶提供更多技術指導和資金支持,推動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持續(xù)健康發(fā)展。只有解決了現存問題,充分發(fā)揮大豆、玉米兩種作物的優(yōu)勢互補,才能真正釋放出復合種植帶來的增產潛力,為確保農糧供應鏈穩(wěn)定和農民增收致富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呂威,郭承杰.平與縣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實踐與思考[J].湖北植保,2024(4):86-88.
[2] 黃秋香,何錦,譚瓊,等.旺蒼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探索[J].中國農技推廣,2024,40(1):26-28.
[3] 賈靜麗,李曉生,付落霖.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河北農機,2024(2):100-102.
[4] 袁曉春,張文玲,萬秀娟,等.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種子科技,2023,41(16):63-65.
[5] 付寶國,曹逢春.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機械化技術推廣之我見[J].農業(yè)機械,2023(7):45.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