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127;S42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8.080
農業生產與氣象條件密切相關。優越的氣象條件可促進農作物生長發育,但干旱、暴雨洪澇、風雹、冷凍害等將會對農業生產構成嚴峻威脅[]。據統計,2023年第一季度我國主要發生干旱、風雹、低溫冷凍、雪災等氣象災害,由此造成的農作物受災面積達28.98萬 hm2 ,直接經濟損失高達25.5億元[2]。農業氣象災害監測作為救災減災的一項重要環節,必須引起高度關注。
以往傳統的農業氣象災害監測主要采用田間調查、田間取樣等方法,不僅費時費力,還存在著時效性差、主觀性強、以點帶面的代表性差等弊端,無法與實時監測大范圍氣象災害的嚴格要求相適應。此外,多數農業氣象災害發生后,農田、交通等受損嚴重,致使很多受災地塊人力無法及時到達,最終由于錯失最佳救災減災時機而造成慘重損失[3。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遙感技術作為一種集遙感傳感器技術、通信技術等于一體的創新技術手段,為農業氣象災害監測提供了技術支撐。采用這一技術不僅可在短時間內覆蓋廣闊區域,還可獲取高分辨率的圖像與數據,助力農業氣象災害監測效率與準確性顯著提升。霍邱縣作為安徽省的農業大縣,境內農產品資源豐富且多樣化農業特征顯著。然而,隨著全球氣候異常變化,霍邱縣干旱、暴雨、風雹等氣象災害時有發生,嚴重威脅當地農業安全生產。因此,霍邱縣迫切需要采取遙感技術高效開展農業氣象災害監測[4]。
1霍邱縣農業生產及氣象災害概述
霍邱縣( 115°50′~116°32′E , 31°44′~32°36′N) 地處安徽省西部、大別山北麓,轄30個鄉鎮、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區域總面積
。境內包括南部低山丘陵區、北部河谷平原區兩大地貌單元,整體呈南高北低的特點。霍邱縣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適中且光照充足,為水稻、小麥等農作物的種植與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據統計,霍邱縣常年種植水稻18.67萬 hm2 、小麥11.33萬 hm2 、油菜1.33萬 hm2 、玉米0.67萬 hm2 ,是安徽省第一產糧大縣,有“魚米之鄉”之美譽。
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加劇變暖,各地區極端天氣事件頻發,霍邱縣也不例外。在這一背景下,霍邱縣干旱、暴雨洪澇、風雹等氣象災害頻發,輕則直接影響水稻、小麥等農作物的正常生長發育,重則導致當地農作物大幅減產、歉收,甚至絕收,由此造成的經濟損失慘重。
2 農業氣象災害監測中應用遙感技術的必要性
霍邱縣農業資源豐富,然而當地的農業生產高度依賴氣象條件,而氣象災害卻嚴重威脅了當地農業的穩定發展。在這一背景下,在農業氣象災害監測中推廣應用遙感技術非常有必要。借助遙感技術可從高空同步觀測大面積的農業區域,而且不受地形地貌限制,在平原、山區或丘陵地帶均可快速獲取數據,有效彌補地面監測站點稀疏存在的缺陷[。同時,利用遙感技術搭載的多光譜、高光譜等不同波段的傳感器,可精準探測可見光、紅外線、微波等多種電磁波信息。例如,在干旱監測中,可依據植被對不同光譜的反射特性,以及土壤濕度對微波的吸收與發射特征,精準反演土壤含水量與植被受旱程度;而暴雨洪澇災害發生時,可通過識別水體光譜特征,確定受災范圍與積水深度;低溫凍害發生前后,運用熱紅外波段監測作物表面溫度變化,提前預警并評估受災情況。遙感技術還具備動態監測能力,可按照一定時間間隔對同一區域進行重復觀測,進而清晰捕捉氣象災害的發生、發展過程以及災害發生后的農業恢復情況[。利用遙感技術及時、全面、精準獲取信息,既可為農業氣象災害預警預報、防災減災策略制訂與農業保險理賠等提供關鍵依據,又可有力地保障農業生產的穩定性與可持續性發展。
3 遙感技術在霍邱縣農業氣象災害監測中的具體應用
3.1在旱災監測中的應用
1)對農作物生長狀態的監測。遙感技術借助多光譜、高光譜傳感器收集數據。在正常生長且水分充足時,農作物對近紅外光反射作用較強,并吸收較多紅光,致使歸一化植被指數(NormalizedDifferenceVegetationIndex,NDVI)處于較高水平。而旱災發生時,農作物受水分脅迫,葉片卷曲、發黃,光合作用減弱,對近紅外光的反射率降低,NDVI值也隨之減小。霍邱縣可通過定期獲取農田區域的NDVI數據,并與歷史同期數據或設定的正常閾值進行對比,精準判斷哪些區域農作物發生旱災及旱情的發展程度。2)對土壤含水率的監測。遙感技術運用微波遙感原理實現對土壤含水量的監測。微波可穿透植被冠層,并深入土壤一定深度。當土壤含水率較高時,其對微波的吸收與散射作用較強;而在旱災發生時,土壤水分減少,微波的發射與反射特性也將發生一定改變。霍邱縣可運用特定的微波傳感器接收上述信號,并運用專業算法開展反演計算,獲取不同地塊土壤含水率分布圖,既有助于確定土壤干旱范圍及其嚴重程度,又可為精準灌溉提供依據[8]。
霍邱縣可利用遙感技術,結合農作物生長狀態與土壤含水率的監測結果,全面、系統掌握當地旱災的發生、發展態勢。相關部門也可根據獲取的信息及時制定強有力的抗旱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減輕旱災對霍邱縣農業生產的影響,為區域農作物安全生長與農業經濟的穩定發展提供保障。
3.2在暴雨洪澇監測中的應用
1)對降水過程與強度的監測。氣象衛星攜帶的傳感器可有效探測大氣當中的水汽分布、云層厚度、云頂溫度等。例如,通過分析紅外通道數據獲得云頂溫度,云頂溫度越低,則云層當中水汽含量越高且上升運動愈加強烈,此時發生強降水的可能性較大。微波遙感技術則可穿透云層直接對大氣中的水汽含量進行測量,根據測量數據提前預測霍邱縣暴雨發生區域、強度及其持續時間,為農業防澇減災措施落實提供充足的準備時間[9。2)對水體面積與水位變化的監測。光學遙感可精準識別不同地物光譜反射特性,并清晰區分河流、湖泊、池塘等水體在正常與洪澇階段的狀態。災前詳細記錄水體的范圍與面積,洪澇發生時,對比實時影像,可直觀確定水體擴張范圍。另外,合成孔徑雷達不受云霧、光照等條件制約,對水體有強烈的后向散射信號,可精確測量水位高度的細微變化,并據此繪制詳細的水位淹沒圖,明確農田受淹區域及程度,為制訂科學有效的農業救災計劃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3)對農業設施與農作物受災情況的監測。借助高分辨率遙感影像可清晰呈現農田當中的灌溉設施、溫室大棚等農業基礎設施是否被洪水沖毀及其損壞程度。另外,不同農作物的光譜特征存在差異,而且洪澇災害發生前后,受災農作物光譜曲線必然發生變化。對比光譜變化,可精準判斷受災農作物的種類、農作物受災范圍及程度等,并據此估算農業損失,既可為后續農業保險理賠、補種或改種等提供科學的數據參考,又可助力霍邱縣農業生產災后恢復工作有序、穩步開展[10]。
3.3在風雹監測中的應用
1)監測大氣環境。借助氣象衛星,可精準探測大氣當中水汽含量、溫度垂直分布、對流不穩定能量等關鍵信息。通過分析大氣中水汽聚集情況、溫度隨高度的變化曲線等,判斷是否存在有利于風雹等強對流天氣形成的條件。一旦發現水汽大量聚集且大氣不穩定性較差,即可提前預警霍邱縣極有可能會出現風雹災害,確保當地農業部門與廣大農民能提前做好防護。2)監測受災區域。運用光學遙感衛星實時獲取受災區域的高清圖像,再與災前土地利用類型、農作物種植分布進行對比,可快速確定風雹影響的農田范圍、受損農業設施所處位置等[]。另外,氣象雷達可密切監測雹云的移動路徑、強度及其高度等。雹云內部結構復雜,運用雷達回波可精確反映其中冰雹粒子的大小、數量及運動速度等,并據此精準確定風雹災害的核心影響區域及其移動方向,為及時通知周邊尚未受災區域做好防范準備提供便利。3)評估農業損失。風雹災害發生后,運用衛星或航空遙感平臺,可快速獲取受災區域的影像數據。利用多光譜、高光譜遙感數據,可精準識別受災農作物的種類、面積與分布范圍。例如,正常植被在特定光譜波段有反射特征,在遭受風雹危害后,其光譜反射率會發生一定程度改變,據此可區分受災與未受災區域。通過對比災前災后影像,分析植被指數差異,可量化葉片受損比例、植株倒伏情況等,從而估算產量損失,為農業保險理賠、政府救災決策提供科學、高效且精準的數據支持。
4遙感技術應用于農業氣象災害監測的建議
4.1構建專屬監測體系
1)相關部門應結合霍邱縣農業產業分布與地理特征,部署多元化的遙感監測設備。在主要糧食產區、特色農產品種植區設置高分辨率光學傳感器,以精準捕捉區域內農作物生長狀況與氣象災害發生跡象。在干旱、洪澇等災害多發區域配備雷達遙感裝置,以便穿透云層、植被,進而實時監測土壤水分變化及降水動態。2)構建本地化數據處理中心,將衛星、無人機等多源遙感數據與氣象站、地面傳感器數據深度融合,運用地理信息系統技術進行圖層疊加分析,精準定位災害發生位置與范圍。3)建立與霍邱縣農業生產相適宜的監測指標體系,針對不同作物生長周期設定特定的光譜、植被指數閾值,以便更高效地識別干旱、洪澇、風雹等災害的發生及危害程度,為及時開展防災減災工作提供有力支撐。
4.2 強化技術人才培養
霍邱縣相關部門應多管齊下,強化技術人才培養。1)應強化與周邊高校、科研機構之間的合作,開設與農業遙感、氣象災害監測相關的專業課程,構建定向人才培養計劃。如果有條件,應強化實踐項目訓練,使學生可熟悉當地農業氣象特點與監測需求,使畢業生可直接投人實踐工作。2)可定期組織現有農業技術人員、氣象工作人員參加專業培訓與進修班,也可邀請業內專家開展遙感技術原理、數據處理分析軟件操作、災害監測模型應用等專題講座與培訓,提升其技術水平與業務能力[12]。3)應鼓勵技術人員積極參與行業研討會與學術交流活動,了解前沿技術動態,促使其將新知識、新技術帶回霍邱縣并應用于實際監測工作中,為霍邱縣農業氣象災害監測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
5結語
遙感技術在霍邱縣干旱、暴雨洪澇、風雹等農業氣象災害監測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既可第一時間發現農業氣象災害并進行預警,又可及時掌握災害發生區域、強度及危害程度,為當地人及時采取防災減災措施創造有利條件。霍邱縣相關部門應通過構建專屬監測體系、強化技術人才培養等手段,強化遙感技術在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領域的應用,以最大限度提升農業抗風險能力,助推農業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偉漢.淺析遙感技術在農田灌溉中的應用[J]農業科技與信息,2024(8):41-43.
[2] 上猶縣人民政府.轉發|應急管理部發布2023年一季度全國自然災害情況[EB/OL].(2023-04-10)[2025-02-20].http://www.shangyou.gov.cn/syxxxgk/xzwdtfegdscqkevgeg/202304/d571d39485bb4f9798ae3a810a2fdce7.shtml.
[3] 隋學艷,王汝娟,姚慧敏,等,農業氣象災害遙感監測研究進展[J].中國農學通報,2014,30(17):284-288.
[4] 楊柳.無人機遙感技術在林業資源調查中的作用[J].現代園藝,2024,47(20):160-161.
[5] 秦學月.關于鄉鎮經濟發展的現狀與對策討論:以霍邱縣為例[J].村委主任,2023(3):91-93.
[6] 戴爽,李建平.基于遙感技術的農業氣象災害與農業風險管理研究[J].農機市場,2024(11):94-96.
[7] 朱娛瑩,姜璐,姜萬達.遙感技術在農業氣象災害監測中的科普研究[J].農業災害研究,2024,14(2):143-145.
[8] 周若笑.基于多光譜遙感技術的農業氣象災害監測研究[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24(15):126-128.
[9] 杰爾格勒.農業氣象服務中遙感技術的運用[J]安徽農學通報,2023,29(22):144-147.
[10]帕提曼·阿布都艾尼,阿依仙木古麗·阿布來提,努爾帕提曼·買買提熱依木,等.衛星遙感技術在農業氣象災害監測研究中的應用[J].農業災害研究,2018,8(4):48-49.
[11]徐立強.衛星遙感技術在氣象災害調查中的應用實踐[J].科技與創新,2022(15):152-154.
[12]陳淑敏,張紅艷,曾奧麗,等.遙感技術在農業災害監測中的應用[J].衛星應用,2020(8):19-24.(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