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324.6;F326.11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8.078
三明市地處福建省中北部,是全國雜交水稻種子生產第一大市。2015年以來,三明市聚力做大做強“中國稻種基地”。三明市雜交水稻制種基地建設對福建省乃至全國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1。三明市科學技術協會作為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主力軍,在推進水稻種子產業發展和“中國稻種基地”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其通過為種子企業、制種大戶等牽線搭橋,成功對接并引進了高端智力人才。這些人才不僅帶來了前沿的農業技術和知識,而且為水稻種植過程中的技術難題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
1三明市“中國稻種基地”建設現狀
三明市地處武夷山脈與戴云山脈之間,具有雜交水稻制種天然隔離帶保護和水稻育種逆境選擇的自然條件,每年產生水稻種子組合700多個,被譽為“兩系雜交水稻制種樂園”。該市制種單位面積產量水平位列前茅,制種規模增長較快[2]。2022年公布的新一輪國家級制種大縣中,三明市有4個縣(建寧縣、泰寧縣、寧化縣、尤溪縣)入圍;2023年,三明市雜交水稻制種面積2.31萬 hm2 、產量7萬t,穩居全國雜交水稻種子生產第一大市;2024年,三明市雜交水稻制種面積超過2.33萬 hm2 。截至2024年7月,三明市建成高標準制種田超2.00萬 hm2 、種子區域服務站20個、種子加工生產線17條。
2 三明市科學技術協會助力“中國稻種基地”建設的實踐與成效
三明市科學技術協會充分發揮黨和政府聯系科技工作者的橋梁紐帶作用,采取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搭建科技服務平臺、開展“院士專家八閩行”活動、開展實用技術培訓和組建科技志愿服務隊等舉措,引進高端智力人才,培養基層種業技術、科研人才,以科技力量為三明市“中國稻種基地”建設賦能,加速推動三明市現代種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
2.1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
院士專家工作站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圍繞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組織和動員廣大科技工作者服務基層、服務企業,推進產學研結合的好創意、好形式[3]。通過建設院士專家工作站,引導院士專家成果在三明市落地,柔性引進高端智力人才,為增強種業自主創新能力提供人才支撐。
院士團隊的高端智力支持,是三明市種業“芯片”技術創新的引擎,院士團隊的建言資政則強有力地助推了三明市“中國稻種基地”加速建設。例如,2015年6月,劉旭等15位兩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在參加“院士專家三明行”期間,倡議支持三明市國家級雜交水稻制種基地建設,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出臺了《關于支持三明市建設“中國稻種基地”六條措施的通知》,三明市人民政府制定并下發了《三明市“中國稻種基地”建設實施方案》;2020年9月,在福建三明·中國稻種基地發展大會上,謝華安等10位兩院院士聯名發布了題為《關于加快中國稻種基地建設推進三明現代種業高質量發展的建議書》(以下簡稱《建議書》)的文書。《建議書》被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采納,福建省人民政府明確“十四五”期間每年安排預算資金2000萬元,福建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為“中國稻種基地”建設項自提供前期工作經費100萬元,用于支持三明市雜交水稻種子產業發展。
2.2搭建科技服務平臺
科技服務平臺作為科技工作者共享學術成果及尋求合作的關鍵途徑,對三明市“中國稻種基地”建設至關重要。三明市科學技術協會以服務為核心,精心打造“科技工作者之家”服務平臺,為科技工作者構建網上溫馨家園,同時為科技工作者搭建展示自我、發揮潛能的平臺。例如,2020年5月28日組建三創專家智力服務團,匯聚駐站的兩院院士、三明籍院士、高級職稱人才及博士等頂尖科技人才,構建科技人才智庫。該智庫促進人才交流,推動創新創業,聚焦關鍵技術攻關與科技成果推廣。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2023年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推出“智慧科協”門戶和APP。三明市科學技術協會緊跟時代步伐,積極參與數字化轉型,推動“科普中國”落地。此平臺使科技工作者便捷獲取前沿資訊,參與學術交流,有效激發創新思維,促進知識共享與合作,為三明市種業科技創新與發展注入新活力。
2.3開展“院士專家八閩行”活動
“院士專家八閩行”活動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省工作期間親自倡導、親自推動的創造性實踐[4。該活動從2001年開始組織實施,由福建省科學技術協會牽頭聯合多個部門共同組織開展,成為福建省踐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平臺。三明市“中國稻種基地”建設的高效推進也得益于“院士專家八閩行”活動中院士專家們留下的寶貴“智囊”。例如,2022年“院士專家八閩行”一三明稻種產業行活動走進將樂縣,謝華安、羅錫文、張洪程等多位院士在大會上發表學術報告,開展了學術交流,分享了科研成果;2024年,“院士專家八閩行暨一產業一院士一團隊”活動深入建寧縣,匯集了14位院士及眾多專家進行實地考察與交流,為三明市“中國稻種基地”建設貢獻新策略與力量。據統計,自2015年第十五屆“院士專家八閩行一三明生態文明行”活動開展以來,已有97人(次)院士、170余人(次)專家先后深入三明市開展科研指導與攻關,加快推進現代種業高質量發展。
2.4開展實用技術培訓
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是鄉村振興人才建設的關鍵,旨在培育有文化、技術、經營和管理能力的農村實用人才,構建高效農村種植與經營體系。三明市科學技術協會以福建省農村致富技術函授大學(三明分校)為重要抓手,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邀請農業領域的專家和技術推廣人員,針對農民開展技術培訓或現場教學。農村實用技術培訓活動的開展有效提高了農民的制種技術水平,促進了雜交水稻制種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據統計,截至2024年12月,三明市共舉辦了182場次水稻種植培訓班,累計培訓學員達9263人;組織了62場水稻新品種現場觀摩活動,吸引了4254人次參與。
2.5組建科技志愿服務隊
科技志愿服務隊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牽頭建立的科技志愿者組織,突出科學技術協會組織“四服務”(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職責定位,廣泛號召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技志愿服務,鼓勵他們秉持“以科研報效祖國為志,以學識服務人民為榮”的奉獻精神。三明市科學技術協會于2019年5月在福建省率先成立三明市科技志愿服務團,并積極建設科技志愿服務組織。截至2025年1月,三明市有124支科技志愿服務隊、6833名志愿者在“大美志愿”注冊,有效促進了志愿服務制度化、常態化、規范化。三明市科學技術協會持續推進“三明實踐智惠行”“一月一服務”等科技志愿服務品牌建設,主動摸清該市產業技術需求,針對三明市“中國稻種基地”建設進行精準服務。近5年來,三明市科技志愿服務種業基地、企業和種植戶累計超3萬人次,參與的科技志愿者超1200人,取得了較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2022年,三明市科學技術協會“打造中國稻種基地科技志愿服務行動”項目獲福建省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銀獎[5]
3 三明市科學技術協會助力“中國稻種基地”建設現存問題與對策
3.1做好人才服務工作,破解人才短缺困局
近年來,三明市科學技術協會通過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搭建各類服務平臺以及多渠道柔性引智等,在助推種業高質量發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三明市科學技術協會在有效服務科技工作者及激發科技工作者創新活力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種業科技工作者長期服務于三明市的積極性。為了改善這一現狀,三明市科學技術協會可以建立常態化聯系機制,與科技工作者常態化聯系,定期進行探訪與調研,以深入了解他們的實際需求,為他們提供及時有效的幫助和支持;強化榮譽激勵和宣傳推廣,對在種業科技創新領域取得突出成果的個人或團隊予以表揚,提升種業科技工作者的職業歸屬感與成就榮譽感。同時,三明市科學技術協會應加大對種業科技創新成果的宣傳力度,提升社會對種業科技創新的認知度和認可度,更有效地激發種業科技工作者的創新活力。
3.2拓展服務平臺功能,破解服務方式單一困局
為了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協會的“四服務”職責,有效助力三明市“中國稻種基地”建設,當前還需要解決服務平臺功能單一的問題。自前,科技工作者之家、專家智力庫等服務平臺的功能尚不完善,難以滿足種業科技工作者的多樣化需求。針對這一現狀,三明市科學技術協會可以在平臺建立專家庫和案例庫,線上提供咨詢服務,為稻種基地建設提供豐富的經驗和參考;在平臺提供個性化服務,智能推薦相關的科研項目、學術會議和培訓資源等信息,大大提高科技工作者獲取信息的效率;利用應用程序接口(ApplicationProgramInterface,API)等方式,與其他科技服務平臺進行數據交換和功能對接,實現信息服務的無縫銜接,向科技工作者提供更為高效的服務。
3.3加大科學普及力度,提升農民安全用種意識
三明市水稻制種產業規模大、影響力廣。然而,農民安全用種意識相對薄弱。三明市科學技術協會應充分發揮其在科普工作中的主力軍作用,針對農民安全用種意識薄弱的問題,采取豐富宣傳內容、拓寬宣傳渠道、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科普等措施,加大種業科學普及力度,提升農民安全用種意識。在宣傳內容上,三明市科學技術協會應制作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科普材料,直觀展示安全用種的重要性;在宣傳渠道上,三明市科學技術協會應充分利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優勢,拓寬傳播渠道,提升信息傳播的時效性和受眾互動性。同時,三明市科學技術協會應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科普事業,壯大科普力量。
4結語
立足種業發展實際,三明市通過做好頂層設計、強化要素保障、做長產業鏈條、筑牢產業根基,構建起中國稻種基地建設的“四梁八柱”,全力推動種業高質量發展。三明市科學技術協會在推進水稻種子產業發展和“中國稻種基地”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從人才服務、平臺建設、科學普及等方面采取措施,進一步助推“中國稻種基地”建設,進而推動鄉村產業轉型升級、加速農業現代化進程。
參考文獻
[1]李齊向,陳由禹.福建省三明市“中國稻種基地”建設的對策研究[J].福建農業科技,2018(11):30-33.
[2] 石彥琴,李樹君,紀高潔,等.福建省三明市雜交水稻制種基地發展模式與提升途徑研究[J].雜交水稻,2020,35(6):9-14.
[3] 華律.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通知關于印發《中國科協關于推進院士專家工作站建設的指導意見》的通知[EB/0L].(2019-06-24)[2025-01-16].https://www.66law.cn/tiaoli/70661.aspx.
[4] 曾程.2024年“院士專家八閩行”活動在三明舉行[N].福建日報,2024-07-31(2).
[5] 樂仁昌,王浚杰.創新333”科普模式驅動三明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J].學會,2024(7):52-55.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