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512.1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8.012
小麥是河南省新鄉市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新鄉市根據小麥的生物特性和生長周期,同時結合當地獨特的種植條件,大力發展優質小麥產業。通過引進和培育優質小麥品種,普及先進種植技術并全面實施生態化的病蟲害防控策略,為當地農業經濟的生態化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
1科學選種
優質品種的選擇是實現小麥高產與品質提升的基礎。新鄉市地處黃淮平原麥區中部,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和氣候條件,是小麥生產的優勢區域,擁有多個優質小麥品種,如輪選49、中麥578等高產品種均適宜在新鄉市種植。輪選49為半冬性小麥,分蘗力較強,種子質量穩定,具有抗倒性好、整齊度好、穗層較整齊、熟相和飽滿度好等特點。中麥578在大面積種植中較容易實現高產,主要用于制作面包、餃子、面條,具有優質強筋、高產穩產、抗病抗逆廣適的特點。
2 種子處理
在小麥播種之前,對小麥種子進行妥善的處理,有助于加速出苗并提高苗勢。首要步驟是精選小麥種子,剔除那些遭受蟲害、破損、帶病及混雜的顆粒,確保種子的高品質。隨后,在晴天將精選的種子晾曬2~3d ,旨在消除附著在種子表面的病菌與蟲卵,進而激發種子的活力。為了進一步預防小麥攜帶病菌,播種前還需要將種子浸泡在 0.25% 的氯化鈣溶液中,持續 24h ,之后撈出晾干即可播種。此浸種步驟對培育壯苗、促進分蘗及最終提升產量均有著積極作用。
3科學播種
小麥播種是一項講究天時地利的農事活動,新鄉市秋季降溫早,土壤溫度下降快,小麥播種時要做到以下5點。1)要深耕細作,打破犁底層,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的通氣性和保水能力;平整土地,確保播種均勻,避免種子因土壤高低不平而深淺不一,影響出苗整齊度。2)要結合土壤測試結果,合理施用底肥,為小麥生長提供充足的養分儲備。3)要根據當地的氣溫、降水及土壤熵情等因素綜合考量播種時間,既要避免過早播種導致小麥冬前旺長,易受凍害;又要防正過晚播種,使得小麥生長周期縮短,影響籽粒灌漿和產量[1。例如,在新鄉市輪選49通常適宜在10月中旬至下旬播種,以充分利用秋季溫光資源,促進小麥根系發育和分蘗生長,為冬季安全越冬和春季返青壯苗奠定基礎。4)要根據小麥品種特性、土壤肥力、氣候條件及預期產量目標等因素決定播種密度。在高肥力土壤上,由于小麥生長旺盛,分蘗能力強,可適當降低播種密度,以減少群體內競爭,優化通風透光條件,提高小麥品質;而在低肥力土壤或干旱條件下,則需要適當提高播種密度,以增加基本苗數,以彌補個體生長勢的不足。5)要注意保持適宜的播種深度,一般控制在 3~5cm ,以確保小麥種子處于最佳的萌發環境,提高小麥的抗逆性和產量潛力。同時,根據土壤類型和墑情,適時鎮壓土壤,促進種子與土壤的緊密接觸,有利于小麥根系的生長和發育[2]。
4 田間管理
4.1施肥管理
小麥種植初期,即播種至苗期階段,由于土壤中的基礎養分往往難以滿足小麥種子萌發和幼苗生長的需要,因此在土壤肥力不足或未施足基肥的情況下,應及時進行苗期追肥。此時,追肥應以氮肥為主,適量配合磷肥,以促進小麥根系發育和分蘗增多,為后期生長打下堅實基礎。追肥量應根據土壤測試結果和小麥生長情況靈活調整,避免施肥過量導致出現養分浪費或燒苗現象。返青期至拔節期是小麥生長最為旺盛的階段,也是決定小麥穗數和穗粒數的關鍵時期。此階段,小麥對氮、磷、鉀等營養元素的需求急劇增加,尤其是對氮肥的需求更為迫切。因此,應及時進行追肥,以氮肥為主,適量增施鉀肥,以促進小麥莖稈粗壯、葉片濃綠,提高光合效率和物質積累能力,為小麥灌漿和籽粒飽滿創造有利條件。追肥時應采用溝施或穴施的方式,將肥料施于小麥根系附近,以提高肥料利用率,減少養分流失[3]。進人孕穗期至灌漿期,小麥對養分的需求依然旺盛,但此時應更加注重磷肥和鉀肥的補充,以促進小麥籽粒發育和品質提升。小麥孕穗期追肥應以磷鉀肥為主,適量配合氮肥,以提高小麥的抗逆性和灌漿速度,增加粒質量。灌漿期是小麥籽粒形成和充實的關鍵時期,此時應適量噴施葉面肥,如磷酸二氫鉀等,以快速補充小麥葉片所需養分,延長葉片功能期,提高光合產物的積累和轉運效率,進一步增加粒質量和產量。
在追肥過程中,還應注意以下3點。1)要根據土壤測試結果和小麥生長情況,制訂個性化的追肥方案,避免盲目施肥。2)要嚴格控制追肥量,避免過量施肥導致養分浪費、土壤污染和作物生長受阻。3)要選擇適宜的追肥時機和方式,確保肥料能夠及時、有效地被小麥吸收利用。
4.2灌溉管理
4.2.1 播種期
小麥的種子需要充足的水分來萌發,土壤含水量應為田間持水量的 70%~75% 。當土壤情不足時,應及時進行“蒙頭水”灌溉,確保小麥種子順利發芽出土。這一階段要注意控制灌水量,避免過量澆水導致土壤板結,影響小麥根系呼吸和出苗。進入苗期后,麥苗出土,根系相對較淺,水分需求也相對較低。在冬小麥種植區,必須確保冬季的“越冬水”澆灌到位。一般在日均氣溫降至 3~5°C ,土壤開始夜凍日消時進行澆灌,不僅能夠穩定土壤溫度,降低麥苗凍結風險,還能踏實土壤,避免冷空氣侵入造成小麥根系損傷。對于春小麥區,苗期時應根據土壤情適時灌溉,確保土壤濕潤,促進分蘗。
4.2.2返青期和拔節期
在返青期,小麥開始加速生長,此時水分需求顯著增加。“返青水”的澆灌時機至關重要,過早澆水可能會影響土壤溫度的快速回升。通常,在氣溫穩定在 5°C 以上,且土壤熵情欠佳時,可以“小水輕澆”。要均勻灌溉,避免局部水分過多或過少。拔節期是小麥生長的重要階段,莖稈迅速伸長、幼穗分化,需水量大增。此階段應確保土壤含水量在 70%~80% ,以滿足小麥快速生長的需要。澆水時要觀察天氣情況,避免在干燥大風的天氣進行澆灌,以防小麥倒伏。同時,要注意灌溉的均勻性,確保整個田塊的小麥都能獲得充足的水分。
4.2.3 孕穗期
孕穗期是小麥對水分需求最為迫切的階段,缺水會導致小花退化、結實率下降。因此,應時刻關注土壤墑情,一旦發現土壤含水量不足,務必及時灌溉。此階段的灌溉要適量且均勻,以確保小麥小花分化、花粉粒形成正常。
4.2.4灌漿期
灌漿期是小麥籽粒逐漸飽滿的階段,仍需要適量水分以維持一定的濕度。但澆水要適量且避免過晚,以防小麥晚熟或倒伏風險增加。這一階段,適量灌溉可促進小麥籽粒灌漿,提高粒質量。在灌溉方式上,可采用畦灌、溝灌或噴灌等方法。畦灌適用于土地平整、水源充足的地區;溝灌則常用于地勢較平的平原地區及稻麥兩熟地區;噴灌具有節水、均勻灌溉等優點,尤其適用于地形不平整或水源不足的地區。在選擇灌溉方式時,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以達到最佳的灌溉效果。
5 病蟲害防治
5.1 常見病蟲害
5.1.1 小麥白粉病
小麥白粉病是新鄉市小麥常見的一種病害,其主要為害小麥的葉片,且在病情嚴重時,會為害葉鞘、莖稈乃至穗部。在病害初期,小麥受害部位會出現黃色小點,隨著病情惡化,這些小點會逐漸擴展成橢圓形或圓形的病斑,其表面會覆蓋一層白粉狀的霉層。這一霉層在病害中期會轉為白灰色,到了后期則變為淺褐色,并伴隨閉囊殼的產生,最終可能導致小麥植株整體倒伏。此外,受害的小麥植株通常長得矮小且細弱,穗部變小,籽粒數量減少,千粒重顯著降低,從而對小麥的產量造成嚴重影響。
5.1.2 小麥紋枯病
小麥紋枯病是一種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小麥紋枯病在小麥的各個生長階段均可發生。一旦發生小麥紋枯病,會出現爛芽、病苗死亡、花稈與莖部腐爛、植株倒伏及枯株白穗等多種病癥。
5.1.3 小麥赤霉病
小麥赤霉病也被稱為爛穗病、麥秸枯病、爛麥頭病、紅麥頭病或紅頭瘴,是由多種鐮刀菌引發的,專門侵害小麥的病害。小麥赤霉病在小麥苗期至穗期都可能發生,能引發苗腐、莖基腐、稈腐和穗腐,其中穗腐的危害最為嚴重。
5.1.4小麥葉銹病
小麥葉銹病又稱黃疸病,是典型的遠距離傳播的流行性病害,擴展蔓延速度快、成災頻率高,主要為害小麥葉片,使葉片上產生皰疹狀病斑,嚴重影響小麥的光合作用,導致千粒重大大降低,嚴重發生時導致小麥產量損失 30%~40% ,甚至絕收。
5.1.5 小麥蚜蟲
小麥蚜蟲通常也被稱作油蟲、膩蟲或蜜蟲,這些別稱形象地反映了蚜蟲的外貌特征和生活習性。小麥蚜蟲體型微小但數量眾多,繁殖力極強,主要寄生在小麥的莖、葉和穗部,可吸食小麥植株的汁液,奪走養分,還可能傳播病毒病。病毒病會導致小麥植株出現各種異常癥狀,如葉片畸形、生長遲緩、產量下降等,嚴重影響小麥的品質和產量。
5.2防治措施
5.2.1小麥白粉病防治措施
防治小麥白粉病可使用三唑酮、烯唑醇等殺菌劑。同時,為防止干熱風和早衰,應加入磷酸二氫鉀等葉面肥,以提高小麥的抗逆性。噴施時間應選擇在無風晴天的上午或傍晚,避免在中午高溫時段噴施,以減少藥液蒸發,提高噴施效果。噴施次數一般根據病蟲害發生情況及小麥長勢來確定,通常噴施1~2 次。
5.2.2 小麥紋枯病防治措施
井岡霉素是一種廣譜、內吸性殺菌劑,對小麥紋枯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使用時,可在小麥紋枯病發生初期,每 667m2 用 5% 井岡霉素水劑 100~ 150mL ,兌水 50~75kg 噴霧,間隔 7~10d 噴施一次,連續噴施 2~3 次,可有效控制病害的擴展。另外,烯唑醇是一種高效、低毒、廣譜的殺菌劑,對小麥紋枯病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在小麥紋枯病發生初期,每 667m2 用 12.5% 烯唑醇可濕性粉劑 40~60g ,兌水 50~75kg 噴霧,同樣需要間隔 7~10d 噴施一次,連續噴施 2~3 次,以達到最佳防治效果。
5.2.3 小麥赤霉病防治措施
在小麥赤霉病重發區,采用的防治藥劑多樣,戊唑醇、氰烯菌酯等均為優選,應科學搭配、交替施用,以確保防治效果。需要適當增加噴施次數,每次噴施應間隔 7~10d ,以確保防治效果[4]。此外,在配制藥劑時,需要嚴格按照說明書中的比例進行混配,切勿隨意加大藥量,以免產生藥害。同時,應注意藥劑的二次稀釋,即先用少量水將藥劑化開后再倒入施藥器械內攪拌均勻,以確保藥液混合均勻。
5.2.4小麥葉銹病防治措施
防治小麥葉銹病,推薦施用酵素菌發酵的堆肥或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并增加磷鉀肥的施用量,同時科學配比氮、磷、鉀元素,以提升小麥的抗病性能[5]。在小麥葉銹病大田防治方面,推薦使用高效且低毒的三唑類或烯唑類內吸性殺菌劑進行噴灑。例如,每667m2 可使用 15% 三唑酮粉劑 80~100g 或 25% 烯唑醇粉劑 30~40g 兌適量水進行噴霧,以有效控制病害。
5.2.5小麥蚜蟲防治措施
防治小麥蚜蟲,可在播種前使用吡蟲啉等藥劑進行拌種處理,降低苗期小麥蚜蟲基數;加強田間監測,定期檢查,一旦發現小麥蚜蟲及時噴藥防治,可選用吡蟲啉、阿維菌素等高效低毒的農藥,并嚴格按照說明書使用;同時,保護瓢蟲、食蚜蠅等天敵,發揮其自然控制作用。
6 結語
新鄉市作為農業大市,一直注重培育適應地氣候和土壤條件的小麥品種,成功培育出了優質、高產、抗逆能力強的小麥新品種,也一直注重科學種植技術的普及與應用,全力推動小麥的優質生產,并通過科學的小麥病蟲害防治,促進了小麥種植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牛加立.小麥秸稈還田及免耕播種機械化技術[J].中國農機裝備,2024(6):28-30.
[2] 李明.小麥農機農藝配套主要任務與環節探析[J]南方農機,2024,55(5):195-198.
[3] 費金昊,王柏林,馬婭,等.小麥全程機械化高產栽培配套技術[J].南方農機,2024,55(2):57-59.
[4] 祁士軍,祁明星,劉鵬,等.小麥綠色優質高效標準化生產技術[J].種子科技,2022,40(10):31-33.
[5] 胡俊敏,崔黎艷,焦竹青,等.焦作市優質小麥種子生產技術體系[J].種業導刊,2022(1):28-31.
(責任編輯:劉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