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725.7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8.046
營造林工程是林業經營中的一項重點工作,對改善生態環境、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數、帶動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山東省東阿縣積極開展營造林工程,在改善生態條件方面取得一定成效。然而,受氣候、土壤、技術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東阿縣的營造林工程仍面臨諸多挑戰,工程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筆者深人分析東阿縣營造林工程的現狀,探討影響工程質量的主要因素,并提出針對性的改進措施,以期為提高東阿縣營造林工程質量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同時為類似地區的營造林工作提供有益參考。
1東阿縣營造林工程概況
東阿縣位于山東省西部,聊城市東南部,總面積729km2 ,轄2個街道、8個鎮。該縣地處魯西平原、黃河之濱,屬溫帶季風大陸性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4.48°C ,年平均降水量 556.9mm 。東阿縣生態環境相對脆弱,為改善生態條件,該縣積極開展營造林工程。近年來東阿縣大力推進國土綠化行動,重點實施了黃河沿岸防護林建設、農田林網建設、城鄉綠化等工程。營造林工程的實施有效提升了該縣森林覆蓋率,改善了生態環境。然而,由于東阿縣屬于半干旱地區,水資源相對匱乏,加之土壤鹽堿化問題突出,營造林工程面臨諸多挑戰。此外,受限于技術、資金等因素,部分林木品種選擇不當,造林密度不合理,撫育管理不到位等問題也制約了營造林工程的質量和效益。因此,東阿縣正積極探索適合當地條件的造林模式,通過采取優化樹種配置、改進造林技術、加強后期管護等措施,努力提高營造林工程的質量和成效。
2東阿縣營造林工程質量現狀分析
2.1 主要造林樹種
東阿縣主要造林樹種為耐干旱、適應性強的樹種,如刺槐、國槐和側柏。刺槐生長迅速,根系發達,有固氮作用,適合用于保持水土;國槐耐瘠薄,抗逆性強,是良好的行道樹和生態防護林樹種;側柏耐寒耐旱,適應性廣,是優良的水土保持樹種。此外,楊樹作為速生樹種被廣泛應用,尤其是歐美楊107號、毛白楊等品種,具有生長快、木材利用價值高的特點。在水源較好的地區,東阿縣還種植了銀杏、柳樹等樹種,以增加生物多樣性。為改善土壤條件,東阿縣還引入一些固氮樹種,如紫花刺槐、花椒等。在城鎮綠化和景觀營造中,常見的還有白蠟樹、欒、紫葉李等觀賞價值較高的樹種。
2.2 造林技術
東阿縣營造林工程采用的造林技術主要包括5個方面。1)整地。根據地形條件采用全面整地、帶狀整地或穴狀整地等方式。例如,對于平原地區,多采用機械化作業,如深耕后開溝起壟;在坡地,則主要采用人工挖穴或帶狀整地。2)苗木選擇。優先使用當地培育的壯苗,確保苗木品質達標。3)設計造林密度。根據不同樹種和造林目的確定種植密度。在東阿縣,一般采用 3m×4m 或 2m×3m 的株行距。4)確定造林時間。在東阿縣,多選在春季3一4月或秋季10—11月開展營造林工作。5)選擇造林方式。造林方式以人工造林為主,在部分生態條件較好的地區也采用飛播造林。在造林過程中,重視采用深栽、保水、施肥等措施,以提高苗木成活率。
2.3質量控制措施
東阿縣采取了一系列營造林工程質量控制措施,旨在確保造林工程的長期效益。1)在造林前期,建立了嚴格的苗木品質檢驗制度,對苗木的高度、根系、地徑等指標進行嚴格把關,確保種植材料達到規定標準。2)在造林過程中,實施全程質量監督機制,由專業技術人員對整地、栽植、撫育等各環節進行現場指導和檢查,及時糾正不當操作。為提高造林成活率,東阿縣制定了詳細的技術規程,規范造林作業流程,同時建立了造林檔案管理系統,詳細記錄每個造林地塊的基本信息、作業過程、成活情況等,為后續管理提供依據。3)在造林后期,通過定期抽查對造林地進行系統評估,包括苗木成活率、苗木生長狀況、林分結構等指標的檢查。
2.4存在的主要問題
東阿縣營造林工程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例如,樹種選擇存在單一化趨勢,過度依賴少數幾種速生樹種,如楊樹和刺槐,導致林分結構簡單,生物多樣性不足,抵御病蟲害和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造林技術應用不夠精細化,部分地區仍沿用傳統粗放式方法,導致整地深度不足、栽植密度不合理等,影響林木的長期生長。在質量控制方面,雖然建立了相關制度,但執行力度不夠,特別是在后期撫育管理環節,存在重造輕管的現象,導致部分林地郁閉度不足,林木生長狀況不佳。技術人員隊伍建設滯后,專業技術人才缺乏,難以滿足現代化造林工程的需求。
3 影響東阿縣營造林工程質量的主要因素
3.1 技術因素
技術因素是影響東阿縣營造林工程質量的關鍵要素之一。1)樹種選擇技術不夠精準,未能充分考慮當地氣候、土壤條件和生態系統需求,導致部分樹種適應性差,生長狀況不佳。2)整地技術有待改進,部分地區整地深度不足或方式不當,影響樹木根系的發展和水分吸收。3)造林密度設計也存在問題,有些地方密度過大或過小,不利于林木的長期生長和林分結構的優化[1]。4)育苗技術有待提升,部分苗木品質不達標,影響造林成活率和林木后期生長。5)病蟲害防治技術還不夠先進,主要依賴傳統化學防治,生物防治和綜合防治技術應用不足。6)水土保持技術在某些地區應用不到位,導致水土流失問題仍然存在。7)新技術的引進和應用較慢,如衛星遙感、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System,GIS)等現代化管理技術未能廣泛應用,影響造林工程的科學規劃和精準管理。
3.2設備設施因素
設備設施因素是影響東阿縣營造林工程質量的重要方面。1)造林機械化水平不足,大部分地區仍以人工作業為主,效率低下且造林質量不佳。現有的機械設備如整地機、植樹機等數量不足,性能也相對落后,難以滿足大規模高質量造林的需求。2)灌溉設施不完善,特別是在干旱地區,缺乏高效節水灌溉系統,如滴灌、微噴等設備,導致新植苗木在干旱季節存活率低。3)苗木培育設施也存在不足,如育苗溫室、苗圃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影響優質苗木的供應。4)林業有害生物防控設施不完善,缺乏先進的監測預警設備和防治設備,難以及時有效地控制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5)森林防火設施有待加強,如瞭望塔、防火通道等建設不足,影響森林資源的安全。
3.3 人員因素
人員因素是影響東阿縣營造林工程質量的關鍵要素之一。1)專業技術人才短缺,尤其是高層次的林業專家和研究人員不足,難以為營造林工程提供持續的技術支持和創新。基層林業工作人員的專業水平參差不齊,部分人員對現代造林技術和生態系統管理理念的理解不夠深人,影響工程實施的質量。2)勞動力結構不合理也是一個突出問題,造林工人多為當地農民或臨時工,專業技能不足,且年齡結構偏大,難以滿足高質量造林的要求。3)培訓體系不完善,缺乏對各層級人員的繼續教育和技能提升的系統性規劃,導致新技術、新方法難以有效推廣和應用。
3.4管理因素
管理因素是影響東阿縣營造林工程質量的重要方面。1)規劃管理存在不足,部分造林項自缺乏長遠和系統的規劃,未能充分考慮地區生態系統的整體需求和長期發展。2)質量監管機制不夠完善,雖然建立了相關制度,但執行力度不夠,特別是在后期撫育管理環節,存在重造輕管的現象。3)項目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部分項目負責人對現代項目管理方法掌握不足,導致資源配置不合理,進度控制不當。4)資金管理也存在問題,如資金使用效率低,分配不均衡,影響工程各環節的質量保障。5)信息化管理水平較低,缺乏完善的數字化管理系統,難以實現精準化、實時化的管理。
4提高東阿縣營造林工程質量的對策建議
4.1優化造林技術
為提高東阿縣營造林工程質量,優化造林技術是關鍵。1)提升樹種選擇的科學性。根據當地氣候、土壤條件和生態系統需求,選擇適宜的鄉土樹種和優良品種,增加混交林比例,豐富生物多樣性。2)改進整地技術。例如,可采用深耕、深松等方法改善土壤結構,增強水分保持能力[2]。3)合理設計造林密度。根據不同樹種和造林目的設計造林密度,科學確定最佳株行距。4)提升育苗技術水平。例如,可采用容器育苗、基質育苗等先進育苗方法,提高苗木品質。5)創新病蟲害防治技術。例如,可大力推廣生物防治和綜合防治方法,減少化學藥劑使用。6)加強水土保持技術應用。例如,在坡地造林中,可采用等高線造林、魚鱗坑造林等措施。同時,可引入先進的灌溉技術,如滴灌、微噴等節水灌溉方式[3]。7)加強新技術應用。例如,可引入精準造林技術,如全球定位系統(GlobalPositioningSystem,GPS),開展定位栽植,確保造林精度。或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如遙感、GIS等,加強林木生長監測和評估技術,建立長期監測樣地,及時掌握林木生長動態。
4.2加大設備設施投入力度
加大設備設施投入力度是提高東阿縣營造林工程質量的重要措施。1)增加造林機械化設備的投入,如購置先進的整地機、植樹機等,提高作業效率和質量。2)完善灌溉設施,在干旱地區建設高效節水灌溉系統,如滴灌、微噴設備,確保新植苗木的成活率。3)加強苗木培育設施建設,如現代化育苗溫室、智能化苗圃等,提高優質苗木的供應能力。4)投資建設林業有害生物防控設施,包括自動監測預警系統和高效防治設備,提高病蟲害防控能力[4]。5)完善森林防火設施建設,如增加瞭望塔、修建防火通道等,保障森林資源安全。6)大力推進林業信息化建設,引入無人機、遙感設備等現代化數據采集和分析工具,實現精準管理和科學決策。
4.3 加強技術人員培養
加強技術人員培養是提高東阿縣營造林工程質量的關鍵對策。1)建立系統的人才培養計劃,通過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合作,定向培養林業專業人才,提高專業技術人員的整體素質。2)優化勞動力結構,提高專業化水平。鼓勵年輕人加入造林隊伍,通過為其提供穩定的就業機會和職業發展路徑,吸引更多年輕勞動力參與營造林工作[5。3)建立多層次的培訓機制,針對不同崗位和層級的人員制訂專門的培訓方案,如對基層技術人員強化實操技能培訓,對管理人員加強現代化管理方法的培訓。鼓勵技術人員參與科研項目和技術創新,提供資金和政策支持,激發創新動力。
4.4完善管理體系
完善管理體系是提高東阿縣營造林工程質量的核心對策。1)完善規劃管理體系。建立跨部門協調機制,確保林業、農業農村、水利等相關部門在規劃過程中實現有效溝通與合作。2)強化質量監管機制。建立全過程、多層次的質量監管體系,從苗木培育到后期撫育管理的各環節實施嚴格監管。3)提升項目管理水平。建立項目管理標準化體系,制定詳細的操作規程和管理流程。4優化資金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資金管理制度,制定詳細的資金使用計劃和預算。實施全過程資金監管,建立資金使用臺賬,定期進行審計。5)推進信息化管理建設。構建東阿縣營造林工程信息化管理平臺,整合GIS、遙感等先進技術,實現工程全過程的數字化管理。
5結語
提高東阿縣營造林工程質量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多方面協同努力。筆者通過對東阿縣營造林工程質量現狀進行深入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改進對策。通過采取優化造林技術、加大設備設施投入力度、加強技術人員培養和完善質量控制體系等措施,有效提升東阿縣營造林工程的整體質量,為建設美麗東阿提供有力支撐。此次研究成果可為類似地區的營造林工作提供有益借鑒。
參考文獻:
[1] 徐春龍.營造林工程質量提高措施探析[J].中國林業產業,2023(12):52-54.
[2] 胡建榮.林業工程營造林質量的影響因素及對策[J].山西林業科技,2023,52(S1):66-67.
[3] 吳李清.提高營造林工程質量對策分析[J].山西林業,2023(4):18-19.
[4] 郝亞峰.新時期營造林工作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山西林業科技,2023,52(S1):73-74.
[5] 吳李清.提高營造林工程質量對策分析[J].山西林業,2023(4):18-19.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