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436.67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8.003
在當今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大背景下,糯米蕉產業面臨病蟲害帶來的嚴峻挑戰。傳統化學防治雖能在短期內控制病蟲害蔓延,但長期使用導致農藥殘留超標、生態失衡、病菌和害蟲抗藥性增強等諸多問題,嚴重威脅糯米蕉品質、生態環境及產業的長遠效益。生態調控作為一種新興的綠色防控理念,強調遵循生態系統自身規律,利用生物間相互關系及生態環境因子的調控作用,實現病蟲害的自然抑制。基于此,根據貴州省冊亨縣糯米蕉實際種植經驗,分析病蟲害綠色防控過程中存在的難點,并提出相應策略,以期為糯米蕉病蟲害綠色防控提供參考。
1冊亨縣糯米蕉產業發展現狀
冊亨縣位于貴州省西南部,地理坐標東經 105°27′~ 106°12′ 北緯 24°38′~25°19′ 。冊亨縣平均海拔 830m 平均日照時間 1 492.3h ,年平均氣溫 19.8°C ,降水量1 297.3mm ,無霜期 365d ,素有“天然溫室”之稱,適宜各類作物生長。
近年來,冊亨縣糯米蕉種植面積持續擴大,截至2024年,冊亨縣糯米蕉種植面積達到0.67萬 hm2 。從分布區域來看,冊亨縣糯米蕉種植主要集中在巖架鎮、高洛街道等地,這些區域的土壤富含有機質且水源充沛,非常適合糯米蕉生長,其中巖架鎮糯米蕉種植面積占全縣總種植面積的 38% ,達0.26萬 hm2 。隨著糯來蕉市場逐漸拓展,農戶參與種植的熱情高漲。目前,冊亨縣參與糯米蕉種植的農戶數量超過10000戶,許多種植大戶通過土地流轉,整合零散土地資源,打造連片糯米蕉種植基地,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1]。
隨著種植規模的擴張及種植技術的優化,冊亨縣糯米蕉產量呈現逐年遞增態勢。2023年,冊亨縣糯米蕉總產量達6.5萬t,較2020年的5.6萬t增長16.07% 。在經濟效益方面,冊亨縣每 667m2 糯米蕉產值約為3000元,按全縣0.67萬 hm2 的種植面積計算,總產值可達3億元,帶動當地農戶增收。冊亨縣還積極探索糯米蕉深加工產業,延伸產業鏈條,目前已建成香蕉果蜜廠、香蕉面膜廠、香蕉飲料廠等加工企業,日加工糯米蕉量在 10t 以上,進一步提高了糯米蕉產品附加值及品牌知名度。
冊亨縣糯米蕉種植雖然成果斐然,但仍面臨一系列挑戰。除了自然災害和市場波動給當地糯米蕉產業造成的影響,病蟲害也對其發展造成嚴重阻礙[2]。近年來,冊亨縣糯米蕉病蟲害發生面積達
,糯米蕉產量和品質逐年下降,農戶收益受到威脅,嚴重影響了當地糯米蕉產業的健康發展。
2 糯米蕉病蟲害綠色防控的意義
2.1維護生物多樣性穩定
糯米蕉病蟲害綠色防控對維護地區生物多樣性意義重大。傳統化學防治措施雖然能夠殺傷病菌和害蟲,但也會大量殺傷有益生物,如捕食害蟲的天敵昆蟲、分解土壤養分的微生物等。冊亨縣自然條件優越,自然資源豐富,通過使用綠色防控策略,可避免化學藥劑的無差別殺傷,形成復雜穩定的生態網絡,保障區域生態系統物種的豐富度與多樣性[3]
2.2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
站在農業產業整體發展的角度,糯米蕉病蟲害綠色防控是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環節。過分依賴化學農藥進行病蟲害防治,不僅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一定污染,而且會導致病菌和害蟲的抗性隨之提升,用藥量和用藥成本不斷增加,進而陷入惡性循環。綠色防控策略通過生態調控對病蟲害進行有力控制,不僅對自然生態的影響較小,而且降低了種植成本,推動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冊亨縣林木、林下菌藥、蔬菜、水果等種植產業逐漸興起,糯米蕉病蟲害綠色防控不僅能夠保障糯米蕉種植產業長期穩定發展,而且可以為其他農作物的生態種植提供范例與支持,積極引領冊亨縣農業向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方向發展[4]。
2.3 助力生態環境美化
糯米蕉植株高大,具有熱帶植物的特點,可作為生態景觀的一部分。例如,冊亨香蕉大數據產業園將糯米蕉種植和當地布依文化結合,開發集田園觀光、研學教育、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特色景區。在此背景下,充分應用綠色防控手段防治病蟲害,能夠減少農藥漂移、殘留污染等問題,讓周邊水體、空氣保持潔凈,維護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不僅可以滿足農業生產需求,還可以提供愜意的生態休閑空間,實現資源的充分利用,促進生態與經濟、人文協同發展。
3糯米蕉病蟲害綠色防控難點
3.1 病害難以識別
糯米蕉病害在初始階段的表現具有迷惑性,如香蕉枯萎病在發病初始階段,植株僅呈現葉片色澤略微發黃、生長速度稍微放緩等癥狀,這些細微變化與日常栽培中植株缺水、缺肥的狀態非常相似,因此種植人員很難憑借觀察第一時間精準識別出香蕉枯萎病。同時,引發糯米蕉病害的病原菌不僅種類繁多,而且會隨著環境變化與種植年限的增加發生變異,為識別和防治帶來困難。
3.2 天敵昆蟲培育困難
利用天敵昆蟲防治害蟲雖然是精準控制害蟲的有效措施,但在實現過程中在天敵昆蟲的培育方面存在困難。以紅蜘蛛的天敵捕食螨為例,其作為一種對生存環境要求較高的生物,溫度的些許波動、濕度的微妙變化及光照時長與強度的改變,都可能直接影響其正常的繁殖節奏與捕食活力。同時,在人工培育捕食螨的過程中,飼料的篩選成為一大難題,既要充分考量營養成分的全面性,確保捕食螨生長發育、繁衍后代所需營養充足,又必須巧妙控制飼料配方,避免捕食螨因長期食用單一或特定飼料而形成食物偏好,進而降低對害蟲的捕食興趣,影響田間控蟲實效[5]。
3.3生物農藥作用受限
生物農藥雖然具有環境友好的優點,但是存在固有短板,在糯米蕉病蟲害綠色防控過程中無法充分發揮作用。以應用較為廣泛的蘇云金桿菌制劑為例,這種生物農藥的最大問題為藥效施展緩慢,從施藥到有較明顯的防治效果,往往需要7d甚至更長時間,其間害蟲依舊有機會繼續為害。此外,穩定性欠佳是生物農藥的一大問題。例如,在高溫天氣下蘇云金桿菌的芽孢易失活,活性成分大打折扣,影響防治效果。
3.4生態調控較為困難
營造一個既可以為糯米蕉茁壯成長提供有益條件,又可以抑制病原菌和害蟲滋生的生態小氣候,往往較為困難。例如,糯米蕉周邊的植被可能會為各類病菌和害蟲提供隱匿棲息、繁衍后代的條件,等到時機成熟,這些病菌和害蟲就會向蕉園傳播,影響糯米蕉生長;但如果完全破壞周邊植被,則可能影響生物多樣性,破壞生態平衡。土壤微生物群落改良也是一項耗時耗力的長期工程,有益微生物可能難以在與有害菌群搶奪生存空間的競爭中獲勝,不僅會導致防治效果不理想,而且會進一步影響生態環境[。
4糯米蕉病蟲害綠色防控策略
4.1精準監測病害
為精準識別及監測病害,建立智能化監測體系非常重要。冊亨縣可在蕉園內合理布局多個點位安裝傳感器,實時采集溫濕度、光照等關鍵數據,結合大數據分析技術,精準預測病害的高發期,為提前防控提供科學依據與支持。同時,充分利用無人機搭載高清攝像頭,定期對蕉園進行航拍,通過先進的圖像識別技術,敏銳捕捉葉片變色、斑點等病害細微癥狀,迅速定位實際發病區域,方便及時采取措施進行處理。在糯米蕉種植區域內,按照一定的間隔設置固定監測點。每個監測點選取 5~10 株具有代表性的糯米蕉植株,定期進行詳細檢查。檢查內容包括葉片、莖稈、果實等部位是否有病害癥狀,如葉斑、腐爛、變色等,以及是否有蟲害的跡象,如蟲洞、蟲糞、蟲體等。此外,加強對農戶的專業培訓與引導,幫助農戶熟練掌握便攜式病原菌檢測試劑盒等簡易病害監測方法,使其能夠在現場快速采集樣本并初步判斷病原菌類型。
4.2 高效培育天敵昆蟲
冊亨縣糯米蕉種植園可積極與科研機構開展深度合作,大力引進先進的天敵昆蟲規模化養殖技術,通過優化養殖環境,精準調控溫濕度、光照等條件,盡可能模擬自然生境,顯著提高天敵昆蟲的存活率與繁殖能力。同時,投入資源研發專用飼料,用天然谷物或營養均衡的人工飼料替代單一飼料,有效防止天敵昆蟲產生食物偏好,確保其在田間能夠保持良好的捕食能力。在蕉園周邊設置天敵昆蟲保育區,種植豐富的蜜源植物,為天敵昆蟲創造優良的棲息、繁殖場所。合理控制天敵昆蟲投放數量,如在紅蜘蛛初發期,每 667m2 投放1萬~2萬捕食螨,從而構建穩定的控蟲生物鏈,從根本上降低害蟲基數,實現綠色、可持續的蟲害防控。在糯米蕉的種植過程中,要合理使用農藥,避免在天敵昆蟲活動高峰期使用廣譜性殺蟲劑,盡量選擇對天敵昆蟲毒性較小的生物農藥或低毒農藥。同時,加強對種植區域的日常管理,及時清除病殘體和雜草,減少病蟲害的滋生,為天敵昆蟲創造良好的生存環境。另外,定期對天敵昆蟲的數量和分布情況進行監測,根據監測結果調整培育和保護措施。
4.3科學使用綠色農藥
針對生物農藥藥效較為緩慢、穩定性較差的問題,可使用復配技術,將生物農藥與化學農藥當中的增效、穩定成分進行科學合理的搭配,顯著縮短起效的時間,大幅度提高藥效持久性。此外,注意在施用生物農藥時,密切關注天氣預報,謹慎選擇在晴好、溫度適宜的時段施藥,有效避免高溫、降雨等不利天氣對藥效造成影響。針對植物源農藥,可以建立原料種植基地,保障原料的穩定供應。同時,不斷優化提取工藝,切實降低生產的成本。進一步加強與農技專家的合作交流,通過大量的田間試驗,明確新型綠色農藥的作用機制與作用模式,并將其作為依據,制訂詳細、準確的用藥指南,有效指導農戶用藥,提高防治效果。嚴格按照藥品說明書要求的計量和濃度配藥,不得隨意增加或者減少用量,使用天平、量筒等量具準確量取農藥和水,保證藥效和避免藥害。根據種植規模和施藥方式選擇合適施藥器械,小規模可以使用背負式手動噴霧器,大規模可選機動噴霧器進行無人機施藥,確保噴霧均勻、霧化良好,提高農藥的利用率。
4.4開展可持續生態調控
糯米蕉種植期間,冊亨縣需要全面推行蕉園生態化管理模式,在蕉園周邊保留適當寬度的植被緩沖帶,有針對性地種植薰衣草、薄荷等驅蟲植物,不僅可以有效阻擋外界病菌和害蟲的人侵,而且可以為天敵昆蟲提供庇護場所。還可以定期對土壤進行翻耕,合理補充有機肥、生物菌肥,持續改善土壤結構,促進有益微生物群落的大量繁衍。在引入有益微生物菌劑期間,提前對土壤進行科學的預處理與優化,精準調節酸堿度,補充必要養分,從而幫助菌群順利定植。同時,蕉園需要建立完善的生態監測檔案,長期、系統地跟蹤記錄病原菌、害蟲、天敵生物、土壤微生物等生態指標的變化情況,根據監測數據動態調整生態調控過程,營造有利于糯米蕉生長的持久健康生態環境,進而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5結語
基于生態調控的糯米蕉病蟲害綠色防控策略作為一種綜合性、可持續的病蟲害管理方法,在維護生物多樣性、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精準檢測病害、高效培育天敵昆蟲、科學使用生物農藥、開展可持續生態調控等策略互相配合、相輔相成,能夠形成更加完善的綠色防控技術體系,有助于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提高糯米蕉的產量與品質,保障農戶的經濟效益,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冊亨縣糯米蕉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與進步。
參考文獻:
[1] 郭沙.冊亨糯米蕉種植情況及寬行種植模式對糯米蕉生長和產量的影響[J].種子世界,2025(1):36-38.
[2] 楊潔.“糯米蕉”鋪開鄉村致富振興路[N].中國證券報,2021-12-14 (A7).
[3] 匡奇燃,方林,劉朝富.冊亨糯米蕉串串金果俏市場[J].當代貴州,2021(42):70-71.
[4] 樊一麟,歐陽川,李穎.基于農業產業價值鏈的縣域農業產業升級路徑:以冊亨糯米蕉產業為例[J].貴州農業科學,2021,49(5):151-158.
[5] 劉榮,王澤豪,何鳳平,等.冊亨縣糯米蕉加工技術集成與應用[R].黔西南州:貴州籬豪供應鏈科技有限公司,2020-12-18.
[6] 龔德勇,王順勇,黃海,等.貴州冊亨山地糯米蕉無公害生產技術規程[J].熱帶農業科學,2019,39(5):21-25.
(責任編輯:劉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