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當鄉村振興的春風掠過遼南大地,大連市以黨建為筆、改革為墨,在廣袤的田野上繪就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的壯美畫卷。近年來,這座濱海之城按照“黨委領導、政府推動、市場主導、因地制宜”的發展思路,推動村級集體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全市經營收益超20萬元的行政村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占比達69.7%,實現“一年一臺階、三年大變樣”。
釋放組織優勢,變“經濟答卷”為“政治答卷”
“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大連市充分發揮黨的組織優勢,將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作為各級黨組織的政治課題,統籌力量同題共答、合力推進。
四級書記聯抓。堅持黨政“一把手”親自謀劃部署,市委書記定期召開書記專題會,聽取工作進展匯報,市領導每年到鄉村振興聯系點開展至少2次現場調研,幫助理清思路、解決實際問題。各區市縣委將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納入縣域發展布局,每年采取現場觀摩、座談交流等形式促進工作落地。鄉鎮(街道)黨(工)委實行包村聯戶,幫助各村量身制訂產業發展規劃。村黨組織書記充分發揮帶頭致富和帶領致富作用,調動一切資源力量發展村級集體經濟。
黨政部門聯動。統籌各涉農部門資源力量,推動資金、政策、金融、電商、科技、供銷、人才等“七進村”,每年集中1.5億元政策資金支持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村全面發展。明晰組織、財政、農業農村等部門在扶持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工作中的職責任務,專門下發管理辦法,建立聯動協商機制,推動政策資金落實到位。先后組織在普蘭店區、瓦房店市、莊河市召開現場會、拉練觀摩會,推動“黨群共同致富”、發展集體經濟等重點任務落實落地,形成全市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一盤棋”。
城鄉資源聯建。持續從機關企事業單位中選派2225名干部到村工作,成立44個科技特派團,選派897名農業特派員走進田間地頭指導生產,評選總結兩批“十佳工作法”,建立“1+2+1”干部下沉工作機制,組織920個村與派出單位結對共建,各派出單位確立結對共建項目1300余個,籌措幫扶資金1400余萬元,幫助鄉村開展黨建、農科、普法等教育培訓2000余人次。創建“農村發展需求項目”清單,發動企事業單位建立“全市社會資源項目”清單,搭建駐村第一書記項目對接平臺,組織全市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實施“愛心助農行動”,每年會同供銷社、農業農村局等部門開展農產品展銷系列活動,推動農產品進城市小區、進商業街區、進機關高校,形成“城鄉聯姻、互惠扶貧”新模式。
建強頭雁方陣,變“單一管理”為“多元賦能”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大連市聚焦打造政治過硬、本領過硬、作風過硬的鄉村振興骨干隊伍,實施頭雁工程,推動村干部從村級事務管理者向全方位發展集體經濟的領航者轉變。
強化村干部帶領致富能力。持續實施鄉村振興主題培訓,市級專門針對集體經濟薄弱村、軟弱渙散村、集體經濟中心村等類別,開展點調示范培訓,區市縣對村“兩委”干部進行全員輪訓,鄉鎮(街道)對農村黨員進行專門培訓。堅持“理論學習”和“實踐教學”相結合,在抓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理論學習的基礎上,邀請涉農部門業務骨干解讀最新涉農政策,組織到先進地區現場參觀見學,全面提升村干部能力素質。
打造專業化干部隊伍。創新開展“村干定培”工程,聯合本地大專院校,探索面向全市在校大專生和鄉村優秀青年,通過定向摸底、定向招生、定向培養、定向上崗,培養年輕化、專業化村級后備干部隊伍。加大從本村致富能手和外出務工經商人員中儲備后備干部力度,目前全市村級后備力量中致富能手占比達53.6%。
激勵村干部擔當作為。持續加強基層基礎保障,市、縣兩級財政每年下撥2.2億元,專門用于村黨組織和村干部基礎保障。指導各區市縣進一步細化和規范村干部績效獎勵制度,對于集體經濟發展成效明顯的村,年底由鄉鎮(街道)拿出專門資金對村干部進行獎勵,并按要求組織對集體經濟增量部分進行分紅,2024年村黨組織書記績效獎勵平均每人達1.8萬元,進一步激發了村干部干事創業動力。
多維杠桿撬動,變“被動幫扶”為“主動經營”
“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眾篇明。”大連市委通過黨組織領路、發展典型示范、獎補機制激勵,進一步調動各級黨組織發展集體經濟主觀能動性。
組織引領帶動黨群共富。充分發揮村黨組織引領作用,在全市各村組建8967個黨群共富責任區,黨組織領辦創辦440個合作社(村辦企業),聚焦本地特色農產品建立69個產業聯合黨委,動員115戶企業與合作社搭建“社企聯盟”,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擴大外聯市場。去年以來,累計為村集體增收379萬元,帶動村民累計增收7829.8萬元。
總結五種模式示范帶動。結合大連市鄉村實際,總結5種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在全市確定20個不同類型示范標桿村集中宣傳推廣,通過資源經濟整合陸海資源、物業經濟盤活閑置資產、產業經濟打造特色品牌、多元服務經濟延伸產業鏈、鄉村旅游經濟融合生態文旅,讓資源稟賦和基礎條件各異的村都能找到可以學習借鑒的樣板,有效發揮“培育一個、影響一片、帶動一方”的示范效應,形成百花齊放的集體經濟發展格局。
建立獎補資金競爭機制。改變傳統扶貧幫困“先定村、再定項目”的扶持模式,建立各村發展集體經濟項目庫,對于申請扶持項目的村,采取組織、財政、農業農村、自然資源等多部門聯合評審的方式現場協商確定,近年來,擇優扶持539個村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同時,加大市管黨費支持力度,近年來下撥市管黨費1638萬元,用于強化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村黨組織建設。
優化管理考核,變“粗放發展”為“精細管理”
“欲知平直,則必準繩;欲知方圓,則必規矩。”近年來,大連市相繼出臺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行動計劃、村級集體經濟財政獎補資金管理辦法等制度性文件,進一步明確發展目標,不斷規范項目管理。
細化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任務。研究出臺全市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行動計劃(2024—2025年),細化四大項12條具體舉措,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水平逐年提升。市、縣兩級組織,農業農村部門加強工作指導,幫助全市各村摸清家底、建立臺賬、制訂計劃,結合實際形成每年具體發展目標。2024年年底,全市村級集體經濟經營收益20萬元以上村由425個增加到641個。
完善考核體系促進健康發展。充分發揮“指揮棒”作用,構建完善立體式考核監督體系,把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納入對市級層面鄉村振興督查重要內容,納入各區市縣工作實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并作為縣、鄉黨委書記抓基層黨建工作述職評議考核的重要內容。強化實地督導。市、縣兩級分別組建專班對2021年以來扶持項目開展“回頭看”,確保資金落實到位、項目進展順利、按期產生收益。組織開展農村集體“三資”領域腐敗問題專項整治,對村級集體經濟進行專項審計,確保村級集體經濟健康運行。
規范資產管理促進保值增值。持續加強扶持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項目的日常管理,按照“當年建檔、即時更新”的原則,對每個扶持集體經濟項目實行“建檔立卡”,制定購置入股類項目和工程類項目檔案管理規范制度,細化形成購置入股類項目和工程類項目兩大類23個子項目和29個子項目的檔案管理規范。積極推進“農村三資”在平臺公開交易,出臺《關于加快健全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體系的實施意見》及系列配套制度文件,將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項目中擬發包的項目納入流轉交易市場交易,有效盤活集體資產,實現溢價增值,杜絕暗箱操作,不斷促進村集體資產保值增值,為強化村黨組織“兩個功能”提供物質保障。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大連市正以黨建引領為舵,以改革創新為槳,在鄉村振興的浩瀚藍海中破浪前行。從組織優勢到治理效能,從人才振興到產業興旺,這座濱海之城正以“統”的智慧、“合”的力量,譜寫新時代“山海共富”的壯麗詩篇,讓集體經濟的“致富花”在黃渤海畔綻放得更加絢爛!
(大連市委組織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