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號]G258.6
1引言
學科交叉融合是當前科學技術發展的重大特征,是培養復合型創新人才的有效路徑,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需求。在新一輪“雙一流\"建設啟動背景下,推動學科交叉融合的思想成為貫穿高等教育各層面的熱點。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清華大學時指出,要用好學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劑”,加強基礎學科培養能力,打破學科專業壁壘,對現有學科專業體系進行調整升級,瞄準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加快培養緊缺人才。這一重要指示對統籌辦學資源、協調學科關系、精準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2022年《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若干意見》發布,明確提出要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建立交叉學科發展引導機制,搭建交叉學科的國家級平臺,創新交叉融合機制,打破學科專業壁壘,完善管理與評價機制。2023年2月,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強調加快調整優化學科專業結構,打破學科專業壁壘,深度學科交叉融合2。高校圖書館作為學校的文獻信息資源中心,是學校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輔助性學術機構,應當契合學科交叉融合發展的要求,探索開展創新學科服務的新路徑。
2 學科交叉融合背景下學科服務的特征
學科交叉融合是在多個學科的特色優勢上發展起來的,是以國家戰略性發展的重大需求與發展目標為引領,在多學科研究領域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共享中突破單一特定學科的界限,相互融合、創新思維,形成新的理論與方法論,從而促進不同學科間知識相互滲透、融合的活動3。學科交叉融合代表創新發展的服務理念與趨勢,是變革、發展、融合、共享的價值理念,正日益成為提高高校教育質量的新的強大動力。在此背景下,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應把握學科融合背景下的服務理念,以戰略需求為導向,立足本校學科特色與優勢,尋求服務內容與服務模式的突破與創新,形成具有特色的學科服務體系。
2.1服務理念的提升—從用戶導向到戰略需求導向
學科交叉融合是學科發展的趨勢,也是適應知識生產模式變革和產業變革的趨勢。各行業研究前沿領域與發展領域的重大前景中通常涉及多種學科領域技能的融合,要求具備多學科綜合的方法與技術合作。傳統學科服務是以單一用戶需求為中心的服務模式,旨在滿足用戶個人的資源需求與信息服務。學科融合背景下學科服務需以提升創新能力與人才培養質量的戰略需求為服務導向,協助學校相關部門、院系開展學科支持服務與學科協同規劃,助力科研成果產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推動構建學科新發展格局,實現高等教育縱深內涵式發展4。
2.2服務內容的深化——從單一學科到系統化統籌
學科交叉融合的趨勢促使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關注不同學科專業之間的知識交叉融合,強調打破單一學科特定的學科界限性。傳統的學科服務針對特定院系、特定學科提供服務,強調以單一學科的專題需求為導向,以滿足某一學科、專業、課題、用戶的個性化需求為宗旨,以學科為單元進行資源建設和知識整合5。學科交叉融合背景下則需要打破特定學科界限,系統化統籌跨學科、交叉學科等領域的學科資源,促進人文社科與自然科學的交叉融合、學科與專業的互動融合、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的有效融合。學科服務內容表現為多學科教育與學習輔助性服務、跨學科科研申報、交叉融合學科評估、智庫建設等同一學科不同方向、不同學科之間覆蓋面更廣的深度學科服務。
2.3服務模式的重構——從單一部門到多部門協作共享
學科交叉融合的學科服務是一項需要調動多方力量、協同多元培養元素和環節的系統工程,其整體服務過程注重協作共享與學術交流。根據不同院系的不同架構、學科特色、培養目標以及不同學科專業、院系的跨學科合作,統籌學科交叉融合領域的學科資源,搭建學科交叉領域知識平臺,精準服務學科用戶。多部門協作共享要求聯合校內不同院系、部門力量,組建多部門學科館員或兼職學科館員,基于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術資源和人才資源,挖掘相關學科優勢,明確學科研究方向、課程體系、師資隊伍、產教融合、科教融合等要素的協同作用,明晰學科交叉領域的發展趨勢與前沿動向,精準實施學科服務,實現交叉融合領域資源與服務。
3 學科交叉融合背景下學科服務路徑探索
學科交叉融合背景下的學科服務,在服務的實施與開展中具有其獨特的服務體系,建立學科服務的路徑需準確反映出學科交叉融合背景的服務特色、要素與功能。學科交叉融合背景下構建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路徑主要包括基于用戶需求的多學科資源交叉融合、以多學科知識交流為重點的服務環境構建和以跨學科協同創新為重點的團隊嵌人式服務路徑。
3.1基于用戶需求的多學科資源交叉融合
學科資源交叉融合是以知識組織方法為依據,對學科數據、學科信息等資源進行整合,以知識組織體系作支撐,用以實現學科知識發現、重組和增值的一種關聯知識的方法。多學科知識資源的形成是多背景知識關聯的結果,各學科因其獨特的學科體系、特有的思維方式和特定的學科理念而產生知識框架與體系的差異,各學科也因此產生明顯區分而區別開來。在特定學科的知識體系下,具有不同學科知識背景的學科用戶往往具備不同的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從而產生不同結論,這就將學科間固有的特色顯現出來。因此在整合多學科資源時,圖書館應結合不同學科的特點,基于學科用戶的需求,在學科用戶資源需求與利用的全過程中進行交叉融合。多學科資源交叉融合路徑如圖1所示。
3.1.1多學科資源整合類型
(1)多學科學術資源
學術資源指在從事相關學科研究時所需的數據信息、文獻資源、數據庫資源、工具方法等。學科交叉融合領域的學術資源是基于領域專家資源、相關研究動態與進展的學科信息資源、跨項目基金和跨項目學術成果的前沿數據資源,以及參與學科融合領域的課程體系建設、教學研究環節、科研支持環節等整合后能夠為參與學科交叉融合領域的用戶群體提供的各類知識資源。學科館員通過對不同類型學科知識進行描述組織、交流整合,識別各類知識資源在學科交叉融合領域研究中的價值地位,積極挖掘整合跨學科知識,創新構建學科交叉融合領域的資源體系。
(2)多學科人才資源
學科人才資源是指由具有豐富跨學科領域研究經驗的人才及跨項目研究團隊形成的多學科人才庫,包括各學科教學科研者、決策管理者以及學科帶頭人等各學科領域研究的重要價值信息提供者,能夠為學科交叉融合領域的資源建設提供豐富的價值參考。
3.1.2多學科資源整合路徑
(1)學科細分和內容深度關聯重組
多學科知識的融合不是學科間的知識堆砌,圖書館學科館員應針對用戶所屬學科及交叉領域特點,在注重各學科內在邏輯的基礎之上建立學科間的聯系,在多學科知識關聯關系揭示的過程中根據跨學科元素來豐富學科資源內容。要求學科館員了解用戶的學科研究方法與知識體系,同時關注學科交叉融合領域的研究趨勢與熱點信息,在滿足用戶本學科知識需求的基礎上,將其他學科知識與本學科知識進行關聯組織,形成以本學科資源為主的多學科交叉融合資源,從而建立學科間有價值的聯系。
(2)建成動態的學科信息服務平臺
構建動態的多學科信息服務平臺是面向交叉融合學科領域,按學科主題來組織學科資源、創建學科資源導航、提供多學科內容的集成式服務,能夠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系統功能性的知識整合內容,實現學科服務成果的積累和呈現。在學科服務平臺建設中,不僅要重視資源的開發,以豐富、精彩的資源內容增強對用戶的吸引力,而且需提供不同學科、不同院系、不同階段學科用戶之間的資源共享與學術交流,營造交叉融合領域學科知識交流與共享氛圍。
(3)資源整合流程嵌入用戶需求
將整合的資源、服務和人員嵌入用戶需求,構建從成果創新到成果保存全流程支持學科用戶的數字化研究平臺,為交叉融合的學科用戶提供集成研究工具和服務的完整資源整合流程方案,將資源整合與資源服務有機融合。圖書館學科館員需要深耕學科專業能力,幫助不同學科用戶群體了解和使用不同學科的數據庫資源,通過特定交叉融合領域的學科資源整合的整體性設計與實施,形成資源整合流程方案,嵌入用戶的教學科研需求,推動交叉融合領域的學科理論和實踐共同發展。
3.2基于學科交叉融合的知識交流環境構建
學科交叉融合領域的知識交流活動是由用戶內在需求與外在驅動的信息行為,能讓用戶在知識交流活動中感受學科知識的碰撞融合,加深學科間內在聯系,促進學科間的溝通協調,保障學科信息的雙向傳輸與交互。因此,在圖書館內建立以學科交叉融合領域知識交流為重點的環境,將學科用戶的多維度視角進行多元化元素的融合,能夠在服務師生學科知識交流學習的基礎上,帶給用戶更加完美的效果體驗,促進用戶學科融合的知識行為。學科交叉融合的知識交流環境構建路徑如圖2所示。
3.2.1 知識交流環境構成(1)知識交流活動
知識交流活動包括學術交流活動和學科咨詢服務。學術交流活動的開展能讓用戶在知識交流碰撞過程中真實感受學科間的內在聯系,提升學科交叉融合的認知。圖書館可通過開展多學科學術交流會、專家研討會、學術文化講座等交流類活動,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上開展學科交叉融合領域的學術交流和研討,拓展學科用戶的思維,激發創新靈感,促進學科交叉融合領域知識的交流。學科咨詢服務主要包括面向用戶的學科知識檢索、情報分析服務、學科態勢分析等為各學科量身定制的個性化咨詢服務。
(2)知識交流空間
空間環境是圖書館構建學科交流中心的重點內容,包括物理空間和虛擬空間。在物理空間方面,圖書館需打造多學科交流空間,提供多學科協作場所、配備各學科所需軟硬件設備來支持多學科協作共享活動,實現不同學科間的知識交流與共享。對于面向不同學科專業的用戶,需全方位考量布局及設施。例如,面向人文學科領域的用戶應提供利于閱讀思考的空間環境,面向學科融合領域的研究人員應提供互動交流的展示設施。在虛擬空間方面,學科用戶間的學術交流不僅限于實體空間,基于網絡環境的多學科虛擬平臺可實現用戶間的在線學術互動問答與多樣化協作交流,通過發揮知識聚集的作用,學科用戶能夠在虛擬空間主動參與不同學科主題的討論,實現多學科知識的遷移共享。
3.2.2學科知識交流環境構建路徑
(1)\"物理 + 虛擬\"空間互為融合
圖書館對學科用戶而言是學術交流、學術研究和知識創造的最佳陣地,同時也是開展學科服務的核心支撐。隨著用戶信息需求的轉變,圖書館實體空間所具備的場所價值不斷深化,能夠為用戶提供學術研討空間、沉浸閱讀空間、科研設施共享空間、創新體驗空間。圖書館作為虛擬空間具備資源信息中心、知識服務中心和教研輔助支持中心的服務價值。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圖書館應兼顧虛實空間,互相融合,變革以文獻為核心的傳統服務模式,真正融人用戶知識環境和學術科研過程,為交叉融合學科領域用戶需求的各個階段提供相應的服務支持,促進知識的交流和共享。
(2)挖掘用戶信息環境與知識需求
學科知識交流環境是有效支持學科用戶發現分析、交流共享交叉融合領域學科資源的系統環境,是支持用戶從信息檢索到資源獲取、學科咨詢、知識交流等為一體的服務體系。圖書館需深層次挖掘用戶在學科交叉融合領域的信息環境與知識需求,關注學科交叉融合領域發展動態,了解學科交叉融合成果、理念和思維方式,同時結合學科融通、學科交叉建成的特色學科研究方向以及人才培養方案的階段性目標,從多個維度了解用戶的信息環境,建立起服務用戶信息環境的服務體系,深度挖掘用戶的知識訴求。
3.3基于團隊協作的嵌入式服務模式
學科館員嵌入式服務的重點是以師生用戶為主要服務對象,通過學校的學科融合、學科交叉形成多個特色研究方向,涵蓋課程體系、產教融合、科教融合等諸多要素和環節協同的關鍵要素和資源,嵌人用戶的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團隊協作的嵌人式服務模式如圖3所示。
3.3.1嵌入式服務模式構成(1)嵌人教學服務
多學科整合的課程資源是圖書館嵌入教學服務的基本支撐點,強調打破學科專業的實體性界限,將不同學科專業的課程資源以一定的知識重組規范組合在某個特定研究領域內。整合圍繞共同研究問題或主題領域的知識,在學科交叉融合領域間建立內在的邏輯聯系,從而加強學科交叉融合領域學習的廣度和深度,做好各學科交叉領域學習的銜接和貫通[1]。一是嵌人課程體系,提供跨學科資源推薦、文獻檢索方法與技巧等信息檢索方面知識的教學或專題講座,提升學生跨學科知識素養。二是嵌人跨學科教學課堂,配合教師給學生的任務布置,以學科主題的形式呈現不同的知識內容,以主題作為不同學科領域知識教學的紐帶,促進學生獲得與交叉融合領域學科主題相關的理論知識,提升自身跨學科領域的學習能力。
(2)嵌人科研支持
嵌入科研過程是學科館員參與相關課題研究,直接有效為學術科研活動提供情報研究信息支持,以開展跨學科項目基金申報、課題文獻檢索、課題跟蹤、課題策劃、內容分析、創新性論證、研究過程、論文發表、成果評價、知識產權等學科交叉融合領域的深化服務為主要內容[]。
(3)嵌入人才培養
嵌入人才培養是從提升創新能力與人才培養質量以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學科交叉融合的戰略需求出發,關注學科交叉融合背景下的人才培養與創新性培養。如學科交叉的信息素養教育過程要注重多學科學生間的密切合作,通過開展多種學科交叉融合合作探究活動、學科交叉的科研項目等引導學生協作完成多學科交叉的任務。在跨學科融合、學習方式融通中進一步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學生的科研創新思維與創新實踐能力[12]
3.3.2嵌入式服務路徑
(1)構建多部門團隊協作模式
學科交叉融合背景下,單一學科館員的知識范疇不足以解決多學科科研服務的需求。這就需要將具有不同需求、背景和專業知識的學科館員、學科專家以及學科用戶整合為一個綜合有效的學科服務團隊,將學科服務環節中交叉融合領域需要的學科專長及知識相結合,協作完成學科服務的各個環節。構建多部門學科服務團隊,實現協作聯動需要學校發揮主導作用,通過相關政策引導吸引帶動各部門服務主體建立跨學科服務團隊,積極參與團隊協作。一方面要完善頂層設計,制定統一的學科服務團隊管理方案,明確各部門職責建立聯動機制;另一方面要完成服務的整合,通過探索建設學科交叉融合領域學科服務平臺,對接多學科差異化服務需求。
(2)建立高效的溝通反饋機制
與學科用戶建立密切有效的溝通是為學科交叉融合領域提供高質量學科服務的前提。除了原有的面對面交流、主動推送服務、個性化信息定制服務外,從嵌入服務初始,學科服務團隊應定期參與包括立項、決策、開展等整個過程的信息支持,動態掌握交叉融合領域學科文獻、學科領域、學科動態前沿趨勢,及時為學科用戶提供學科發展分析報告,為實現跨學科研究、教學科研支持及人才培養等提供深度嵌入服務支撐。
4 結語
學科交叉融合代表創新發展的服務理念與趨勢,是變革發展、融合共享的價值體現,正日益成為提高高校教育質量的強大動力。在此背景下,高校圖書館應立足學科優勢,注重交叉融合領域知識的挖掘、整合與揭示,探索服務內容與服務模式的突破與創新,從而構建具有特色的學科服務體系,促進圖書館服務轉型升級,助力高校學科建設的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趙敏,于靜,黃運紅.學科交叉融合驅動下的學科服務再造——以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為例[J].山東圖書館學刊,2023(3):65-69.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等五部門關于印發《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的通知[EB/OL].[2023-03-0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304/t202300404_1054230.html.
[3] 顧志勇,和天旭.學科交叉融合:高等教育質量提升的新路徑[J].湖北社會科學,2019(3):169-173.
[4]晁明娣.數字環境下的圖書館數字人文科研支持服務研究[J].晉圖學刊,2021(5):62-67.
[5] 蘇杰初.面向新文科建設的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適應性問題及對策研究[J].圖書館,2022(10):8-14.
[] 范靜怡.新文科背景下的數據素養框架及高校圖書館服務策略[J].圖書館界,2022(4):30-38.
[7]隆新文,俞立平.新文科視域下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實踐探索與思考——以東南大學圖書館人文學院學科服務為例[J].新世紀圖書館,2023(5):41-47.
[8]包冬梅.場景化思維:重構學術圖書館與科研用戶的連接[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8(5):55-60.
[9]曹國鳳.面向創客的圖書館虛實空間重構[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7(10):11-16.
[10]程晉寬,李云鵬,薛李.如何改進跨學科研究生教育?——基于美國的經驗與啟示[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2(4):90-97.
[11] 趙晏強,周伯柱.學科館員3.0及其服務體系構建[J]圖書館學研究,2021(14):79-86.
[12]于穎.新信息環境下基于跨學科視角的信息素養教育轉型[J].圖書館學研究,2019(9):10-16,66.
朱敏女,1995年生。碩士,館員。研究方向:學科服務、閱讀推廣。
(收稿日期:2023-12-04;責編:鄧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