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出版刊物考證及其價值輯述

2025-06-25 00:00:00張麗靜覃嘉欣吳冕
圖書館學刊 2025年5期

[分類號]G255;G256

1引言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以下簡稱“西南聯大”誕生在抗戰烽火中,由遷至西南后方的北大、清華、南開三校聯合,創造了與全民族全面抗戰同步,為國育才、教育救國的歷史奇跡。西南聯大雖只存在了短短8年11個月,但因其在近代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相關研究的史料豐富,發表的學術文章、著述也琳瑯滿目。筆者在2022年10月以知網數據庫為數據源,以“西南聯大”為題名檢索到860余篇學術文章。正如《近三十年關于西南聯大研究論文簡評》2中所述,近三十年關于西南聯大的研究論文按照內容來分,大致有西南聯大人物、師生活動、聯大精神、研究路徑四大主題,涉及刊物方面的研究則較少。筆者通過北京大學圖書館未名學術搜索,以西南聯大為題名能檢索出著作五百余種,其中《西南聯大與現代中國研究》第五章《西南聯大對社會文化的影響研究》中提到了西南聯大學術期刊及其科學傳播,但并未羅列窮盡。

從現有文獻調研可以發現,較為全面地對西南聯大時期的出版刊物進行整體收集和介紹的著作或文章甚少,有些只在其中部分提及或零星涉及。西南聯大時期形成的優良學術傳統與學風、培養出的人才和科學研究成果等,都在中國教育、學術、科技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也吸引著國內外眾多學者對其進行研究。有鑒于此,筆者基于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民國文獻,在對館藏西南聯大出版刊物進行梳理的同時,將在此過程中從各種文獻中查閱和收集到的西南聯大相關刊物,一并進行整理和研究,其中包含49種期刊、84份壁報和9種報紙副刊,以期充實和完善西南聯大出版物的相關史料,并通過考證校核資料中有關刊物的信息,為學者研究西南聯大提供可靠的刊物來源,便于學界研究之用。

2 西南聯大簡史

西南聯大是中國抗日戰爭開始后高校內遷,設于昆明的一所綜合性大學。1937年11月1日,由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在長沙組建成立的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在長沙開學上課,此日即為西南聯大校慶日。由于長沙連遭日機轟炸,1938年2月中旬,經教育部批準,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分三路西遷昆明。1938年4月,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從1937年8月教育部決定組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開始,到1946年7月31日西南聯大停止辦學,西南聯大存續時間共8年11個月。在特殊時期建立的西南聯大,不僅保存了抗戰時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培養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優秀人才,同時也產生了大批學術研究文獻,對抗戰學術發展做出了不朽的貢獻。“內樹學術自由之規模,外來民主堡壘之稱號\"4,西南聯大紀念碑上的這句話,正是西南聯大在中國歷史上發揮過重要作用的高度概括。西南聯大時期,校內師生的學術研究和理論著述,在學術界都產生了重大影響,給當代中國學術發展以重要啟示。

3 西南聯大出版刊物界定

西南聯大的創建歷史為筆者界定西南聯大出版物的收集范圍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筆者所言西南聯大出版刊物主要是指在1937—1946年間,由西南聯大的師生、院系、組織、機構、社團等創辦或參與出版的,或以北京大學(以下簡稱“北大”)清華大學(以下簡稱“清華”)南開大學(以下簡稱\"南開”)原三所學校或組織的名義,主要在昆明出版發行的刊物,統稱為西南聯大出版刊物(詳見表1),具體界定范圍如下。

表1西南聯大時期出版期刊
續表
注: ① 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其中無月份或日期的放在同年或同月后面,相同年月日的按刊名首字母先后排序;② 張麗靜、吳冕、孫雅馨《民國時期北京大學創辦刊物初探——以北京大學圖書館館藏為例》一文中亦曾涉及《北大化訊》和表1中《時代評論》,經進一步研究后筆者做了相應調整。

(1)按時間范圍劃分。從1937年11月1日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成立算起,直到1946年7月31日西南聯大停止辦學,清華、北大和南開遷回原校址復校為止,在此期間,凡有關西南聯大出版發行的刊物均計算在內。如1937年11月12日在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期間,由火線下三日刊社編輯并發行的《火線下》,1940年西南聯大師范學院國文社創辦的《國文月刊》等。姚遠在《西南聯大學術期刊及其科學傳播》一文中提及《五華》《現代文錄》《國立清華大學工程學報》也為西南聯大刊物,但經考證,《五華》于1947年1月在昆明創刊,《現代文錄》于1946年12月在北平出版發行,《清華大學工程學報》1947年12月在北平復刊,故這些刊物不在西南聯大刊物討論范圍內。

(2)按編輯者范圍界定。主要是指國立長沙臨時大學以及西南聯大的教師、學生、組織、社團、學會等創辦、參與、出版發行的,或以國立長沙臨時大學、西南聯大、北大、清華、南開的名義,主要在昆明出版的刊物,都歸為西南聯大的出版刊物。如1940年3月創辦的《史學季刊》,雖創刊在成都,但該刊是由西南各省包括內遷的十幾所高等學校史學系教授吳晗、錢穆、雷海宗、蒙文通等七十余人發起創辦的大型學術性史學刊物,1940年由北京大學旅港同學會在香港創辦的《北大通訊》,1943年由曾昭搶參編的《青年與科學》都屬于西南聯大出版刊物。再如1944年3月北大化學系同學會創辦的《北大化訊》,1943年4月清華地學會創辦的《地學集刊》,以及1943年9月南開文科研究所邊疆人文研究室創辦的《邊疆人文》。

(3)按刊物出版方式說明。原北大、清華、南開創辦的刊物眾多,戰爭爆發加之校址南遷,有些刊物由此中斷,不再繼續刊發,但有些刊物在遷到昆明后在西南聯大又組織人力繼續出版或復刊,也都列入西南聯大刊物范圍內。如北大《治史雜志》、清華《工程季刊》等都曾在西南聯大期間復刊,繼續出版發行。

(4)特殊情況注釋。在1937—1946年間,在北京或天津,仍以北大、清華或南開的名義出版的刊物,暫不納入此范圍內。還需說明的是,1948年西南聯大新詩社仍以其社名出版發行了文學刊物《詩聯叢刊》,但此時各校已遷回原址復校,故此刊未納入。

4 西南聯大出版刊物揭示與分析

在存在的短短幾年時間內,西南聯大的出版刊物經考證統計就有49種期刊、84份壁報和9種報紙副刊,因西南聯大涉及北大、清華、南開三校組合,刊物情況也相對比較復雜,可以按照刊物出版方式、刊物類型及出版單位等不同類別,以及北大圖書館收藏情況分別加以分類揭示,以更好地了解西南聯大時期的出版情況。

4.1按刊物出版方式分類

4.1.1 西南聯大時期創辦的刊物

西南聯大時期,以西南聯大或北大、清華、南開等學校名義創辦的刊物較多,共41種。如表1所示,除標注復刊刊物外,其他均為新創辦刊物。其中有以西南聯大或原學校名義創辦的,有由社團組織或學術團體,以及教師或學生個人等創辦的刊物。從刊物創辦的時間以及西南聯大的界定范圍來看,《火線下》應為西南聯大前期的第一份刊物,1937年11月12日由火線下三日刊社創辦,其以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學生為主體,為三日刊,為認識西南聯大初期國立長沙臨時大學的政治文化環境提供了諸多便利因素。而真正以西南聯大名義創辦的第一份期刊為《西南聯合大學校刊》,1938年7月6日在昆明出版,為周刊,但只短暫出版,8月份停刊,其內容主要為布告法令、校內各種學術團體的各項活動,并附有該校新編中西文圖書目錄等。縱觀西南聯大時期創辦的所有刊物,從創辦時間來看,1940年后創辦的刊物逐漸增多,從刊物內容來看,主要以學術類刊物為主。

4.1.2 西南聯大時期復刊的刊物

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導致刊物的出版發行受到嚴重的摧殘和影響。在日寇步步緊逼的情況下,北大、清華和南開南遷辦學。主辦單位的遷徙離亂,使得刊物跨地域大范圍轉移,影響了三校在原校址創辦出版刊物的按期刊發,導致部分期刊永久停辦。幸而有些刊物在西南聯大成立后,逐漸復刊或繼續出版,這些刊物共有8種,如表1中標注所示。自1939年起,清華陸續復刊或繼續出版原有刊物,這類刊物占比最多,包括《清華學報》《工程季刊》《社會科學》等,北大只有《治史雜志》。這些刊物的復刊或繼續出版使得原刊物得到了很好地延續,保證了刊物的完整性和連續性。

4.2按刊物出版類型分類

4.2.1 西南聯大時期的期刊

在抗戰期間,西南聯大創辦、復刊及繼續出版的期刊有49種。包括周刊、旬刊、季刊及不定期刊物。按照主題可分為時政評論性刊物、學術類刊物、文藝類刊物及其他。其中以時政評論為主的綜合性刊物有《民主周刊》《今日評論》《當代評論》《自由論壇》《戰國策》《渝風》《時代評論》《民主通訊》《火線下》《學生報》《蕩寇志》11種。在眾多抗戰刊物中,有西南聯大教授不滿足在特定報紙雜志上發表觀點而自己創辦的一系列刊物,其中《今日評論》《當代評論》《自由論壇》被稱為西南聯大的三大政論刊物,《戰國策》也特別引人關注,充分體現了“教授論證\"的特點。學術類刊物有《國文月刊》《學術季刊》《地學集刊》《人文科學學報》《國立清華大學土木工程學會會刊》《治史雜志》《清華大學農業研究所匯報》《航空工程》《公路月刊》《史學季刊》《社會科學》《工程季刊》《清華學報》《科學報告》《清華昆蟲學會通訊》《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川康科學考察團展覽會特刊》《公路叢刊》《語言人類學專刊》《青年與科學》《邊疆人文》《地學專刊》《北大化訊》《清華工學院研究叢刊》23種,其中以自然科學和文理綜合期刊居多,充分體現了聯大師生學術報國的愛國情懷及教育救國理念的實踐。文藝類刊物有《文聚》《微波》《十二月》《新地文叢》《時與潮—文藝》《大路周刊》《文藝新報》《原野》8種。其余為校刊、學生刊物或校友會、同學會等創辦的綜合類刊物7種,如《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刊》《清華同學會總會校友通訊》《北大通訊》《清華同學會重慶分會會刊》《聯大青年》《聯大通訊》《聯友》。這些期刊記錄著西南聯大學術活動、愛國運動、聯大師生日常生活、學術成就、社團組織等各方面內容,極具史料價值。

4.2.2 西南聯大時期的壁報手抄報

西南聯大學生的課余生活豐富多彩,各種學生社團有百余個,可分為政治、戲劇、體育、學習、壁報、讀書會、文學等多種類型。其中數量最多的是壁報類社團,有群聲、大家看、臘月、春秋、游擊、燎原、神曲、流火、山泉、野草、紅葉等,據西南聯大北京校友會編撰的《西南聯合大學校史》記載,“1944年5月4日,民主墻上壁報,有文藝、生活、現實、耕耘、民主、潮汐等20余種,1945年,兩大民主墻上壁報達30多種,壁報上會刊登文學作品,因為有些就是文學社團的壁報,比如:冬青、文藝、新詩等。\"西南聯大文學社團的數量也十分眾多,這些社團不僅在詩歌和小說方面都產生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而且其活動與政治形勢密切相關,通過創作壁報或者手抄報的方式抵御外侮,與中華民族的命運前途緊密聯系在一起,積極投身抗日救國和愛國進步運動的洪流,同反動當局進行了堅決斗爭,爭取抗戰的勝利。壁報手抄報由于受創辦與傳播方式所限,其收藏也較有局限,能夠保留至今的并不多,目前通過西南聯大相關資料收集到的壁報手抄報共84種,如圖1所示。

4.2.3 西南聯大時期的報紙副刊

西南聯大的出版物以期刊和壁報手抄報為主,除此之外,還有少量由西南聯大社團組織創辦或西南聯大教師學生參與及負責主編的報紙副刊。具體包括以下幾種。

(1)《獨立周報》副刊《文聚》。1945年由西南聯大文聚社主辦,沿用原《文聚》刊頭兩字的字體,發表了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

(2)《中央日報》(昆明版)副刊《文林》《史語》。為西南聯大教授在昆明出版的《中央日報》上編輯的兩個副刊。

(3)《中南報》副刊《中南文藝》。1943年5月,由冬青文藝社創辦,劉北汜任主編,以散文和詩歌為主,注重發表文學論文,眾多冬青社成員及西南聯大學生曾在這份報紙上發稿。

(4)《貴州日報》副刊《冬青》詩刊。《貴州日報》原名《革命日報》,冬青文藝社于1941年3月刊發副刊,由劉北汜負責聯系、集稿、組稿、選稿并初步編輯,每月一期,從第2期發表西南聯大作品,除第4期外刊頭上均標明“昆明西南聯大冬青文藝社集稿”或“昆明西南聯大冬青文社集稿\"字樣,共刊10期8

(5)《中央日報》(昆明版)副刊《科學》。1939年在《中央日報》(昆明版)開辟《科學》專欄,由曾昭搶主持,于當年6月10日刊出第1期。在《發刊詞》中,曾昭搶闡述了“傳播科學知識在今日的中國尤其有必要\"的辦刊宗旨]。

(6)《掃蕩報》副刊《詩葉》。西南聯大新詩社創辦,1944年4月由學生何達等組建,聞一多、李廣田、朱自清、馮至等教授參加活動。10月8日,西南聯大新詩社所編《詩葉》刊于《掃蕩報》,以紀念該社成立六周月[0]。

(7)《中央日報》副刊《平明》。1939年經沈從文先生推薦,西南聯大學生流金(原名程應修)負責《平明》副刊的編輯工作。

(8)《觀察報》副刊《新希望》。1945年,西南聯大教授沈從文負責主編該副刊。

(9)《大公報》(重慶版)副刊《戰國》。1941年12月創刊,1942年7月停刊,由云南大學教授林同濟任主編,西南聯大歷史學家雷海宗和尼采研究專家陳鈺大力支持參與,并為此刊主要撰稿人[]。

4.3按刊物創辦單位分類

西南聯大期間,除了以西南聯大為創辦單位外,有些刊物還是以原各自學校名義或師生為主體進行創辦。按照刊物的創辦單位名稱來區分,分別統計北大、清華和南開這個時期的刊物情況。(1)北大主要創辦刊物為北大化學系同學會出版的《北大化訊》和北大旅港同學會創辦的《北大通訊》,復刊刊物為北大史學會編輯的《治史雜志》,第2期起在昆明出版。(2)清華的刊物除了清華在昆明編輯創辦的《地學集刊》《地學專刊》《航空工程》《公路月刊》《清華大學農業研究所匯報》《清華昆蟲學會通訊》《清華同學會重慶分會會刊》外,其余都是在清華創辦而在西南聯大復刊或繼續出版,包括《清華學報》《清華同學會總會校友通訊》《國立清華大學土木工程學會會刊》《國立清華大學科學報告》《工程季刊》《社會科學》《清華工學院研究叢刊》7種。(3南開在西南聯大時期的刊物,主要有創辦的《邊疆人文》《語言人類學專刊》。特別說明,《火線下》為西南聯大初期在長沙成立的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時期創辦,其余29種均為以西南聯大為創辦單位的刊物。

4.4按刊物在北大圖書館的收藏分類

西南聯大出版的四十余種期刊中,經與北大館藏目錄核查比對,現保存有西南聯大刊物19種,即《今日評論》《國文月刊》《當代評論》《學術季刊》《人文科學學報》《時與潮文藝》《自由論壇》《民主周刊》《聯友》《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川康科學考察團展覽會特刊》《邊疆人文》《火線下》《地學集刊》《史學季刊》《北大化訊》《社會科學》《工程季刊》《治史雜志》《清華學報》。從內容和影響力來看,西南聯大時期出版的重要的、有影響力的、流傳較廣的刊物,在北大圖書館收藏較多。經與《1833一1949全國中文期刊聯合目錄》比對,其中《聯友》為北大圖書館獨有館藏刊物。《聯友》為校友會刊物,于1946年創辦,僅見第一期“校慶專刊”,主要報道西南聯大南京校友會的成立及工作概況,刊登校友錄。

5 西南聯大出版刊物的價值

西南聯大歷史雖短暫,但期間出版的刊物數量較多且內容豐富,期刊自創辦之日起就肩負著傳遞信息的重任,不同時期不同類型期刊擔負著不同使命,發揮著不同作用,無論在學術上還是抗戰中都作出了突出貢獻,不僅很好地記載了聯大校史,充分展現了抗戰時期社會面貌,同時為當今社會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充分體現了其價值與作用。

5.1推動學術發展

西南聯大時期出版的刊物中,以自然科學和文理綜合的學術期刊居多,涉及政治、歷史、語言、化學、文學、地學、工程等多個學科領域。在當時抗日戰爭特定的現實背景下,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師生匯聚于西南聯大,這是當時知識分子的重要集聚地,西南聯大學人將學術研究看作是報效祖國的重要途徑,正是在這一思想的熏陶下[13],學者們克服重重困難,創辦、復刊或續辦一系列學術期刊,使得學術研究沒有受到戰時影響而出現斷層,如清華的《清華學報》等一直延續出版,確保了學術刊物的完整性。此外,在西南聯大期間,也有創辦研究當地民俗文化的學術刊物,如《語言人類學專刊》主要刊載針對云貴地區少數民族語言、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可見,西南聯大出版的學術刊物不僅有力推動了戰時學術發展,也具有地方特色。

5.2促進抗戰勝利

西南聯大是在抗戰大環境下應運而生,因此這一時期出版的刊物都承載著時代特色,與社會時局緊密相關,其中涉及時政和宣傳抗戰的刊物不少,如《今日評論》是抗戰時期刊載國內各界著名專家學者著作的重要論壇,其創辦的直接目的就是要為抵抗外來侵略、挽救民族危亡盡一份力量。在嚴酷的戰爭期間,以學校教授為代表的知識分子懷揣愛國情懷,為更好地動員全國力量、增強國力、爭取抗戰勝利提出的一些獨到見解和觀點,對時局產生了一定影響。西南聯大期間教師、學生都積極投身抗日救國和愛國進步運動中,學生社團的壁報、手抄報大多也都因積極支持和宣傳抗戰而創辦,如《街頭詩頁》等,從刊登內容上來看,同反動當局進行堅決斗爭,為抗戰勝利作出了貢獻。

5.3提供史料記載

西南聯大的刊物內容豐富,記載的史料涉及各學科領域,包括學術研究史,抗日戰爭史以及校史等。西南聯大出版的學科類刊物,有利于研究了解我國高等教育在西南聯大這段特殊歷史時期的學科發展,如《北大化訊》詳細評述了北大化學系的誕生、發展和未來前景,為研究民國時期北大化學系的發展保留了很多資料,保存了重要的高等教育史料,有利于學科的溯源研究[4]。西南聯大刊物還全面記載了聯大歷史,可從中獲取學校校史信息、教學科研方面內容,也記錄了這段時期學生的學習生活,不僅可以從中了解西南聯大校史,還可以更多地挖掘出北大、清華以及南開三校當時的史料。此外,西南聯大時期國家正處于殘酷的戰爭期間,刊物內容或多或少都會涉及抗戰相關信息,如《蕩寇志》等。這些刊物對于抗戰歷史、社會史研究等都是很好的資料補充。

5.4在賦予時代價值方面

西南聯大由北大、清華、南開三校聯合組建,不僅傳承了優良的學術作風,更延續了光榮的革命傳統。北大是五四愛國運動的發祥地,清華則是“一二·九”愛國學生運動的指揮部,在“五四\"和“一二·九\"期間,南開也是天津地區學生運動的領導和中堅力量。西南聯大與生俱來地繼承了三校的光榮革命傳統,并在八年多的艱苦歲月里將其發揚光大。西南聯大青年學生心系中華民族的命運與前途,積極投身于抗日救國和愛國運動中,教授群體也成為救國運動的重要力量,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對西南聯大出版刊物如《民主通訊》《渝風》《學生報》等刊物進行深度挖掘,可豐富紅色教育素材,并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體現出新的時代價值[15]。

6結語

西南聯大在辦學過程中產生了數量頗豐的文獻資料,這些資料承載著西南聯大厚重而又珍貴的歷史記憶。但隨著清華、北大和南開各自復校及人員流動,有關西南聯大的文獻資料分散于世界各處,被眾多機構和個人所收藏,呈現多元收藏主體的特征,無法形成系統、集中的文獻集。通過對西南聯大刊物的收集與梳理,將散見在各種研究文章和圖書中有關西南聯大出版的刊物匯集在一起,可為研究民國社會史、抗戰史、西南聯大校史等提供重要的參考資料,方便研究者使用。

參考文獻:

[1]陳海玉,趙冉,萬小玥.抗戰文化記憶下西南聯大文獻資源整合現狀及推進策略[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20(5):36-37.

[2]曹姍姍.近三十年關于西南聯大研究論文簡評[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19(2):28-32.

[3]伊繼東,周本貞.西南聯大與現代中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西南聯大《除夕副刊》.聯大八年[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9.

[5]清華大學工程學報編輯部.編輯部啟事[J].工程學報,1947(3):1.

[6]吳寶璋.近代云南文化史[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

[7]張愛華.1921—1949馮至的人文世界[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9.

[8]李光榮,宣淑君.冬青文藝社及其史事辨正[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7(6):125-142.

[9]曾昭搶.發刊詞[J].科學[《中央日報》(昆明版)],1939(1).

[10]蒙樹宏.云南抗戰時期文學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

[11]楊聯芬,等.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期刊與思潮1897—1949[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6.

[12]張麗靜,吳冕,孫雅馨.民國時期北京大學創辦刊物初探——以北京大學圖書館館藏為例[J].大學圖書館學報,2022(5):90.

[13]楊紹軍.西南聯大與抗戰時期學術發展[J].學術探索,2017(1) :99.

[14]全國報刊索引.北大化訊[DB/OL].[2023-04-20].https:/www.cnbksy.com/literature/literature/O98f457be06f702efb505f678da1257f.

[15]王德強,保躍平.論西南聯大紅色資料當代轉化[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6):96-97.

張麗靜女,1981年生。碩士,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特藏文獻整理與研究。

覃嘉欣女,1996年生。碩士,館員。研究方向:近代藏書史。

吳冕男,1990年生。碩士,館員。研究方向:歷史文獻整理與研究。

(收稿日期:2023-12-19;責編:呂曉琪。)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最爽的乱婬视频国语对白| 亚洲一道AV无码午夜福利| 97视频免费看| 亚洲大学生视频在线播放| 啦啦啦网站在线观看a毛片| 国产成人夜色91| yjizz视频最新网站在线| 精品人妻AV区| 亚洲成综合人影院在院播放| 激情成人综合网| 伊人福利视频| 又大又硬又爽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毛片波多野吉| 欧美在线国产|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44| 欧美精品成人| 99精品视频九九精品| 亚洲系列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久久人妻xunleige无码| 片在线无码观看|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国产原创演绎剧情有字幕的| 97综合久久| 欧美日韩在线亚洲国产人| 中文纯内无码H| 国产精品网曝门免费视频| 欧美在线三级| 国产在线观看人成激情视频| 亚洲v日韩v欧美在线观看| 自拍偷拍欧美| 欧美一区福利| 麻豆精品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欧美激情| 亚洲婷婷在线视频| 国产午夜福利在线小视频| 国产av剧情无码精品色午夜| 一本色道久久88亚洲综合| 免费人成黄页在线观看国产| 国内老司机精品视频在线播出| 日韩少妇激情一区二区| 亚洲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 永久成人无码激情视频免费| 亚洲中文精品人人永久免费| 久久精品嫩草研究院| 国产97公开成人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V| 日韩小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在线|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 国产在线观看高清不卡| 国产精品亚洲天堂| 日韩小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日韩| 亚洲中字无码AV电影在线观看| 99精品福利视频| 欧美在线导航| AV在线天堂进入| 好吊色国产欧美日韩免费观看| 波多野结衣无码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国产伦片中文免费观看|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水蜜桃| 57pao国产成视频免费播放| 白丝美女办公室高潮喷水视频 | 亚洲浓毛av|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小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亚洲欧美激情| 凹凸国产熟女精品视频| 在线观看无码av免费不卡网站| 亚洲AV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无码高清免费视频亚洲| 欧洲亚洲欧美国产日本高清| 国产无码在线调教| 秋霞国产在线| 久久精品娱乐亚洲领先| 人妻精品久久久无码区色视| 国产精品va免费视频| 免费毛片视频| 国产无遮挡裸体免费视频|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