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進入新時代,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呈現全方位躍升態勢。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在基礎設施、服務效能、投入保障、民眾滿意度等方面都實現了突破性的增長,充分保障了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但是現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區域資源配置均衡性、服務內容適配度以及精準供給能力等方面仍面臨結構性挑戰,特別是基層文化供給與人民群眾個性化、多樣化、品質化的文化期待之間尚存在一定差距。
在基層文化陣地建設中,圖書資源配置、專業化人力儲備及服務能力等環節存在明顯薄弱點。當前文化產品供給與人民需求仍存在適配性落差,盡管服務品類持續豐富,但在群眾滿意度及參與體驗感等方面還需構建更精細化的服務模式。這些問題的本質反映出當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亟須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進行發展方式的轉換。
破解這一難題的關鍵,是以創新機制為突破點實現公共文化領域的提質增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健全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機制,推進公共文化設施所有權和使用權分置改革2]。
《決定》明確提出了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的任務,并將其作為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是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的具體做法,是一個重大的創新舉措,展現了黨中央對新時代文化惠民工程的深度布局,為進一步推動文化產品供給側改革指明了前進方向。
另外,《決定》提出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分置改革,就是推進政府建設的公共文化設施實行社會化運營管理4。近年來,在一系列相關政策的支持和引導下,社會力量逐漸發展成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力量之一。社會化運營主體在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的實踐中,已然成為連接優質文化與基層群眾的紐帶和橋梁,在形成供需精準匹配、資源高效配置的現代基層文化服務體系,建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惠民長效機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2社會化運營賦能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的理論基礎
2.1核心概念
研究社會化運營賦能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路徑的首要前提是對相關概念的內涵作出清晰界定,在此基礎上明確該課題的內在理論邏輯,促進理論成果的實踐轉化。
201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提出“創新公共文化設施管理模式,有條件的地方可探索開展公共文化設施社會化運營試點,通過委托或招投標等方式吸引有實力的社會組織和企業參與公共文化設施的運營\",鼓勵通過引入社會化運營主體的方式來激活公共文化設施的活力。所謂公共文化場館的社會化運營,是指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等文化機構,將原本由自身承擔的全部或部分業務,通過政府采購、社會化競標的方式,委托給具備相應資質和能力、滿足采購需求的運營委托主體開展運營管理服務的一種模式。這種模式具備優化文化資源配置、破解人才短缺難題、降低政府成本、提升資金使用效益、強化政府監管、保障服務效能與質量等多項優勢。
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是新時代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實踐,該機制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通過建立需求導向型資源配置模式,系統構建標準化、可推廣的制度框架。既實現優質文化資源的高效輸送,又切實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動形成城鄉均衡、普惠共享的文化發展新格局。
綜上,從本質上看,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就是要實現公共文化產品與服務的精準匹配,讓有限的公共文化資源產生最大程度的實效。而社會化運營在豐富產品供給、激活設施活力、創新服務樣式等方面的顯著優勢為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實踐帶來了更多可能。
2.2 理論框架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既是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的本質要求,更是遵循公共文化服務理論指導的必然選擇。這種戰略部署不僅體現了對文化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更是實現文化惠民工程的科學路徑。
從公共文化服務理論的視角來看,公共文化資源的普惠性與可及性是保障公民文化權利、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核心原則。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歸根結底是要從群眾出發,通過實地探訪、問卷調查等方式獲取公眾真正需要的文化服務,并及時動態調整供應內容及形式,同時通過與社會化運營主體的合作來共同發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性與可及性。
多元主體協同治理理論是公共管理領域的重要框架,強調政府、市場、社會組織、公眾等不同主體通過協作與資源整合,共同參與社會治理。以故宮博物院為例,故宮通過與多方合作,成功地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結合,推出了數字化展覽和互動體驗項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學者。這種協同治理的模式不僅保護了文化遺產,還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和創新。
社會化運營通過引入多元化的社會力量,能夠破解政府單一供給的局限性,充分利用多元主體的創新視角,以及所具備的多領域資源,探索實現文化資源的高效配置與精準觸達,對推動文化服務均等化、激活基層文化內生動力具有現實意義。
3社會化運營賦能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的挑戰
社會力量參與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的管理運營,有助于激活場館的運營活力,推動我國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完善與發展。但是,社會化運營的市場化邏輯,基層公共文化的供需失衡、數字化鴻溝以及服務效能難以評估等問題,讓社會力量在參與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的過程中面臨嚴峻挑戰。
3.1市場邏輯與公益屬性的矛盾
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強調文化資源分配的普惠性、均等性,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益為宗旨,尤其注重向經濟欠發達地區、弱勢群體傾斜,因此其公益屬性明顯;社會化運營強調的則是市場化邏輯,追求資源利用效率和商業模式的可持續性,通過市場化機制滿足差異化文化需求。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的公益屬性要求文化資源分配突破市場規律,而社會化運營則必須遵循市場規律以實現生存發展,兩者在行動邏輯上存在結構性矛盾。
然而,這種矛盾并非絕對對立,而是現代化文化治理體系中需要容納的動態平衡。關鍵在于明確政府與市場的邊界,政府應聚焦市場無法顧及的領域,而非完全替代市場功能,在努力確保群眾公平享受文化權利的前提下,允許公共文化的部分領域存在合理的差異性。
3.2公共文化產品與基層群眾需求不匹配
從供需結構性來看,我國公共文化產品與基層群眾的需求依舊存在內容結構不匹配的問題,這既影響了公共文化的服務效能,也關系著基層群眾的獲得感。
當下,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內容同質化,與需求多元化、個性化矛盾明顯。基層文化服務產品多表現為圖書借閱、文化展覽、文化講座等常規形式,而基層群眾對職業技能培訓、地域藝術演出、沉浸式體驗等新興需求增長迅速。
例如,農民工群體更需職業技能類培訓,民族地區期待本土文化傳承項目,但供給端往往缺乏精準分類。
除此之外,部分文藝作品脫離基層生活場景,過分追求“陽春白雪”或時下流行的熱門;文化講座重理論輕實踐,與基層群眾接受習慣不匹配,無法滿足其生產和生活方面的直接需求。這些都是導致群眾參與公共文化活動興趣低迷的原因之一。
3.3城鄉數字化鴻溝依舊存在
大數據時代,數字文化資源能讓群眾足不出戶就能獲取所需服務,這為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改革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但是當前我國城鄉之間的數字化鴻溝依舊存在,這讓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困難重重。
根據2024年發布的第5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農村地區的互聯網普及率為 63.8% ,遠低于城鎮地區的 85.3%[8] 。這種發展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民獲取文化資源、參與文化活動的能力,城鄉之間在數字基礎設施覆蓋上存在明顯差距,部分偏遠山區或經濟落后地區仍需針對性地加大政策傾斜和技術投入。
公共文化服務中消除數字化壁壘需要的不僅是技術供給思維,還要從內容適配、能力建設、制度設計等多維度系統性推進。例如,農民缺乏操作智能手機、電腦、網絡平臺等工具的技能,導致即使政府或社會提供了在線文化資源(如數字圖書館、線上展覽、教育課程等),許多農民也難以有效訪問。短視頻、直播、文化類App等新興傳播方式成為文化資源下沉的重要渠道,但數字技能不足會削弱農民對這些平臺的參與度,形成“資源在云端,群眾看不見”的困境。
4社會化運營賦能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策略
隨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持續推進,公共文化設施的數量不斷增多。然而,設施總量和面積的增加并不能直接轉化為服務效能的提升,尤其在基層和農村區域,存在大量設施“未得其用\"甚至“建而無用”“閑而未用”的狀況。面對這一系列問題,公共文化設施社會化運營作為一種解決問題思路應運而生。社會化運營機構利用市場的手段和力量,對基層公共文化空間進行運營管理,通過整合資源、專業運營、創新探索、精準對接等方式實現優質文化直達基層的高質量供給,讓公共文化場館成為連接優質文化與基層群眾的紐帶和橋梁。
4.1以普惠性低收費服務反哺公共文化服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規定,公共文化設施\"免費或者優惠\"向公眾開放(第三十一條),公益性文化單位“免費或者優惠\"向公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第二十九條)。所謂“優惠”,就是相對于免費或比市場價格更低的收費。發展優惠收費的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是優化公共文化服務和產品供給機制的重要途徑,是健全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機制的重要內容,是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增效、持續創新的重要動力[4]。
社會化運營主體具備更加靈活的市場屬性,可探索“基礎服務免費 + 普惠服務低償”的運營模式。立足場館所在地域文化特色,開發文創產品、文旅研學、場地租賃等盈利模式。在保障基層群眾能享受到基礎公共文化服務的同時,通過增值服務獲取一定經濟收益,從而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平衡,保持場館的持續運營能力,為優質資源持續直達基層提供經濟支撐和動力。比如,通過圖書租借、活動資源置換等方式實現社會化運營主體與企業攜手共建收費書房,整合企業資源,以商業手段促進文化資源下沉基層,形成新的文化服務場所。深入挖掘當地文化底蘊,精心開發極具地域特色的研學付費產品,將特色文旅資源轉化為商業產品,吸引基層群眾參與,實現優質文化資源的傳播。
4.2精準對接需求,提升資源利用率
了解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是資源直達基層的前置要求。社會化運營主體在促進文化資源直達基層的過程中,需要完善前期需求調研機制,以及后期的用戶體驗評價機制,打造精準對接的供給調控體系。
詳細來說,就是在文化資源輸送到基層前期,運營團隊需深度挖掘屬地文化特色、全面開展群眾需求調研,精準勾勒基層用戶畫像。在此基礎上,有序推進群體細分、資源適配、分級配送以及動態策略調整等手段,提升優質文化資源與基層群眾實際需求的精準匹配度,全力以赴推動優質文化資源以最高效的方式直抵基層,為基層文化建設注入強勁動力。
基于社會化運營的資源調配和規模化運營存在先天優勢,運營者要以此為契機打破公共文化服務項目的行政壁壘,廣納各方資源,聯動各級政府、高校、企業、文化機構等多元主體,精心構筑起緊密協作的文化服務聯合體,采用資源置換策略,建立“需求一供給一反哺”閉環生態,激活有效公益資源,降低優質文化資源投送至基層的成本,在不依賴高額資金投人的前提下,為基層高品質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探索出一條高效、可持續的全新路徑。
4.3縮小數字化鴻溝,推動資源下沉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要求“國家統籌規劃公共數字文化建設,構建標準統一、互聯互通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網絡,建設公共文化信息資源庫,實現基層網絡服務共建共享。[\"破解基層數字化鴻溝是社會化運營主體在參與基層文化服務中的關鍵挑戰,運營者結合自身實際,可重點從供給資源內容適配、應用能力培訓方面著手,為基層群眾普惠享有數字資源奠定堅實基礎。
資源內容適配方面,社會化運營主體可聯合文化志愿者和基層文化工作者,發起針對群眾數字資源需求的線下調研和線上行為分析,通過科學算法對調研數據進行分類和研究,并根據分析結果定期更新文化供給資源池,也可基于單個或群體用戶的個性畫像(如“50歲 + 務農\"等)實現資源精準推送。
應用能力培訓方面,可通過“課程設計 + 導師隊伍建設\"雙軌制構建基層數字化人才培養體系。在適老化數字教育領域,創新推出“銀發數字素養提升\"計劃,依托老年大學、文化場館等建立分層課程體系,為老年群體提供系統化的數字化技能培訓。同時,選拔優秀志愿者、退休科技工作者共同組建“數字化技能導師團”,根據基層群眾的數字化能力培育需求,構建學習社群,線上實時解答群眾數字化產品使用問題,線下定期組織相關課程培訓。在課程設計和導師隊伍建設方面雙向發力,使數字服務真正融入基層群眾的生活場景,最終形成“需求一供給一反饋—優化”的良性循環。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是一項意義重大的任務,直接關系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服務水平的提質增效,以及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社會化運營主體積極參與到這項任務的實踐探索中非常有必要,為提升農村、基層公共文化從設施到服務的質量水平注入了強有力的能量。應在扎實分析相關理論內在邏輯的基礎上,開展扎實的調研和現狀分析,結合自身多重優勢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城鄉一體化建設,形成公共文化服務的全社會合力。
參考文獻:
[1]中國網.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現跨越式發展丨非凡十年[EB/OL].[2024-08-31].http://www.china.com.cn/opinion2020/2022-10/13/content_78463588.shtml.
[2]新華社.受權發布l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EB/OL].[2024-08-31].http://www.news.cn/politics/20240721/cec09ea2bde840dfb99331c48ab5523a/c.html.
[3]人民網.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解讀丨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EB/OL].[2024-10-31].http://politics.people.c0m.cn/n1/2024/0722/c1001-40282108.html.
[4]李國新.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中的公共文化服務[J].圖書館雜志,2025(2):4-9.
[5]中央政府門戶網站.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全文)[EB/OL].[2024-08-28].https://www.gov.cn/xinwen/2015-01/14/content_2804250.htm.
[6]張廣欽.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的結構、發展與保障[J].圖書館雜志,2025(2):10-17.
[7]習近平.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8]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5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0L].[2025-01-13].https:/www.cnnic.cn/NMediaFile/2024/0911/MAIN1726017626560DHICKVFSM6.pdf.
[9]阮榮平,鄭風田,劉力.中國當前農村公共文化設施供給:問題識別及原因分析——基于河南嵩縣的實證調查[J].當代經濟科學,2011(1):47-55,125-126.
[10]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EB/OL].[2024-08-31].http://www.npc.gov.cn/zgrdw/npc/xinwen/2016-12/25/content_2004880.htm.
王浩男,1981年生。碩士,副研究館員,北京國圖文化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研究方向:文化場館社會化服務。
(收稿日期:2025-01-14;責編:婁明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