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號]G258.6
1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指出新質生產力是以創新為主導,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與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新質生產力的\"新\"既包括技術革新、產業轉型升級和生產要素的創新配置,也包括管理與制度層面的創新,是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2。
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涉及多個領域,文化新質生產力與文化科技發展密不可分。文化新質生產力是新質生產力在文化領域的新質態、新形式,是新質生產力在新時代文化生產、消費、交換等領域內具體延展的結果4。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下簡稱“傳統文化”及文化精神為內容,強化文化認同感并堅定文化自信,培養優秀文化人才,在新質生產力理論下將聚焦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驅動文化新質生產力躍升。
2 研究概述
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召開以來,高校圖書館文化育人實踐不斷延伸,文化育人研究掀起熱潮。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載體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研究是高校圖書館文化育人研究的重要分支。目前我國高校圖書館主要圍繞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推廣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工作,例如高校圖書館基于傳統文化閱讀推廣活動開展文化教育工作,探討傳統文化閱讀推廣現狀與對策,其中包括地方歷史文獻等特色資源的閱讀推廣研究[10]。在資源建設中,學者通過調研高校圖書館傳統文化數字資源建設現狀,提出相應的發展對策]。此外,高校圖書館的古籍保護與利用工作也在積極探索文化育人路徑,重視古籍資源的活化利用[2。其余部分學者則主要圍繞高校圖書館的非遺保護工作[13]、傳統戲劇育人工作[14]等相關主題展開研究。
師曉青等1提出未來高校圖書文化育人研究將探討如何應用智能技術升級文化育人服務,將傳統文化植人新場域、新平臺。目前國內高校圖書館的傳統文化教育研究側重于傳承與推廣等實踐工作研究,對于如何系統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工作輔助人才培養的研究有所欠缺,此外針對如何以智能技術融合推動傳統文化教育這一課題也缺少充分的探討。
3 高校圖書館傳統文化教育與新質生產力的相關性
3.1傳統文化與新質生產力的相關作用路徑
張巍等就文化的生產力屬性對文化進行拆解,認為文化中關于物質生產、知識、科學技術的部分能夠納入生產力范疇,而制度、價值觀和生活習慣等則屬于意識形態領域,對生產力有間接影響。屬于生產力范疇的文化生產力是社會生產力的重要組成。
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源所在,也是中國文化新質生產力的根基所在。傳統文化、文化新質生產力與新質生產力這三者之間密切相關,形成一個相互作用、協同發展的整體(如圖1所示)。
3.1.1傳統文化助推、激活新質生產力發展
(1)直接作用路徑
傳統文化中屬于生產力范疇的一部分是傳統文化中的知識與科技轉化,另一部分則指承載著傳統文化的物質產品與數字產品生產,兩者分屬于精神生產力與物質生產力層面。
傳統文化中的知識與科技是我國當代科技創新優勢與競爭優勢的重要源泉,在傳承過程中得到創造性轉化,涵養文化新質生產力,從而進一步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如傳統醫學推動我國中醫藥科研創新取得重要進展,《天工開物》中勞動人民的智慧影響后人對科技文化的認識與利用,傳統文化中豐富的思想觀念是當代先進思想的沃土。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就根植于傳統文化中\"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經濟思想[8]。
傳統文化中的物質生產力主要指具有傳統文化要素的產品的生產過程,包括有形的物質產品、無形的文化產品以及虛擬電子產品。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通過文化產業、業態、產品等載體創新發展,使文化產業在技術融合與轉型升級中煥發新動能,賦能文化新質生產力[9]。
(2)間接作用路徑
意識形態范疇內的傳統文化主要指傳統文化中的制度、價值觀和生活習慣等部分。傳承傳統文化的過程也是自覺利用傳統文化充實自身、提升修養的過程。
以修身處世、安邦理政等中國哲學思想為內核的傳統文化可化解社會矛盾,為人生困惑提供價值幫助2,是新時代人才培養的重要基礎。應以傳統文化培養文化自信、文化自覺,培育古今貫通的高水平人才,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思想道德與價值觀念等維度約束人們的行為,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更為良好穩定的社會環境。
3.1.2新質生產力保護、創新傳統文化傳承
新質生產力為傳統文化共享、傳承與傳播提供更為豐富的平臺和途徑,主要從兩個方面對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起到推動作用。
一方面是“保護”,即以新技術手段將傳統文化數字化保存,賦予傳統文化以長久的數字生命。新質生產力為傳統文化提供了更高效的技術支撐,數字技術、智能技術、通信技術等成為文化基因提取與保存、文化內涵傳遞與傳播的新媒介[21]。
另一個方面是“創新”,數字藏經洞、VR、元宇宙、虛擬人等成果表明新質生產力為傳統文化高質量發展賦能,不斷助力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22。新質生產力以創新技術激活傳統文化的各個領域,以創新精神帶動文博行業探索新質生產力與傳統文化的碰撞融合,以創新產品激發傳統文化鮮活生命力。
3.2高校圖書館“催化”傳統文化與新質生產力相互作用
高校圖書館對傳統文化與新質生產力相互作用的催化主要體現在傳統文化資源建設、文化傳承活動、傳統文化課程建設和傳統文化科技融合4個方面。
其一,高校圖書館完善傳統文化資源的建設,為師生充分利用高校訂購與建設的資源庫提供基礎保障,在教學科研中發掘傳統文化深層價值,實現傳統文化中的知識與科技創新發展,助推文化新質生產力的躍升。
其二,圖書館以傳統文化傳承活動作為高校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脈絡,構建多元主體參與的文化傳承場域,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托舉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共創公平競爭的良好市場環境,保障新質生產力的可持續發展。
其三,高校圖書館推進傳統文化融合高等教育,貫通高校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多元協同過程,推動傳統文化中的智慧、價值深入課堂,培養具備傳統文化智慧的優質文化人才,有利于完善基于文化自信的人才自主培養道路,實現以高水平創新人才驅動新質生產力的變革與發展23]。
其四,高校圖書館將傳統文化與新興技術融合,探索技術和形式創新,賦予傳統文化創新活力,實現以新質生產力保護、創新傳統文化傳承與推廣,不斷豐富與衍生新質生產力理論在文化領域中的意義。
4 高校圖書館傳統文化教育實踐
筆者抽樣調研了110家“雙一流\"高校圖書館的傳統文化教育工作開展情況,對其傳承活動、資源保障、課程嵌入與科技融合情況進行統計,分析高校圖書館傳統文化教育工作開展現狀,并提出相應的發展對策。
4.1傳統文化資源建設與開發
“雙一流”高校圖書館普遍建有傳統文化資源數據庫。在110所“雙一流\"高校中共有18所高校依托獨有的資源優勢自建古籍資源庫、數字化平臺或特色資源庫,積極推動特色資源建設與開發。如華中農業大學圖書館建成古籍數字化服務平臺,對館藏古籍進行數字化處理;湖南大學圖書館自建湖南民俗數據庫、湖南人物庫與李佑增藏品數據庫,揭示館藏豐富特色資源;合肥工業大學圖書館基于文獻信息資源建設與建筑藝術專業師生及科研人員需求,建設徽州建筑文化特色數據庫。“雙一流\"高校圖書館在傳統文化資源建設與采購工作中充分結合辦學特色與地方文化,保障傳統文化資源開發與使用。
4.2傳統文化傳承推廣活動
“雙一流”高校傳統文化傳承活動以傳統文化體驗活動、講座、閱讀推廣與作品展覽等一系列活動為主。從調研統計結果看,絕大多數高校圖書館每年均有開展文化傳承活動,僅外交學院、中國人民公安大學、華北電力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廣州醫科大學、西南石油大學、貴州大學與西藏大學8所高校未在其官網或公眾號等平臺查找到與傳統文化傳承相關的活動介紹。根據詞云圖(如圖2所示)對傳承活動的開展形式進行分析,可知“雙一流”高校圖書館文化傳承活動形式普遍為講座與體驗,其次是作品展覽、讀書沙龍與研修班等。
版權挑戰賽 教學利用 風箏數字系列講座人生英才物 中華文明拓片網絡書法作品古詩詞 國學智慧 物質專題 研討會南音校慶常識用戶原 藝術展人文國畫堂記憶美學 人類學建筑北京思想民族 碑帖繪畫學生 大學新書 合浦團扇文花精神文化遺產大學生攝影燈謎魅力國資源丹青 征文項目公益永樂紙壽品鑒 珍品展 椰校年華 永花手工藝紙術研修班書法藝術。
4.3傳統文化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培養具備優良人文知識和精神素養的大學生,實現全面教育[24]。將傳統文化教育嵌入通識教育,是目前“雙一流\"高校探索傳統文化教育新思路的重要實踐。就調研結果看(如表1所示),已有部分高校嘗試將傳統文化嵌人通識教育,其中有11所高校的圖書館主辦或參與通識教育課程建設。
在11家高校圖書館參與建設的傳統文化通識課程中,部分以單元課程的形式面向學生,其中一些單元主題與傳統文化相關,如清華大學的“文化素質教育講座\"課程和南開大學的“名家讀經典”課程。部分課程則以傳統文化為支點,發散式向學生傳授傳統文化中蘊藏的知識,如湖南大學圖書館開設的“閱讀實踐訓練”。還有部分課程始終圍繞圖書館的古籍保護職能,如武漢大學的“圖書的學問與藝術\"課程、南京大學的“傳統印刷裝幀體驗與文化傳承\"課程等。
就調研結果而言,高校圖書館在傳統文化通識教育課程建設中的參與度不高,多數高校圖書館尚未重視傳統文化通識教育課程建設。
4.4傳統文化與科技融合
從調研結果看(如表2所示),110所“雙一流\"高校中不乏一些圖書館已然開始嘗試融合新興技術創新文化傳承形式,其中9家高校圖書館以科技融合賦能傳統文化創新,推動傳統文化教育發展。
在\"雙一流\"高校圖書館的文化科技融合案例中,VR技術在展覽活動中得到廣泛運用。其中山西大學圖書館聯合舉辦的云岡石窟線上展運用VR技術,提供全景漫游;華中農業大學圖書館聯合舉辦清明上河圖VR展,館內設置VR可視設備;北京大學圖書館舉辦“翰苑英華\"珍藏古文獻展,運用VR技術“云覽\"館藏珍稀古文獻;天津大學圖書館“虛擬展廳\"運用VR技術,搭建書法展、非遺技藝結業作品展等云展覽。
VR、AI等技術同樣運用于傳統文化閱讀推廣等領域。清華大學圖書館舉辦\"古韻今聲·虛實共生\"沉浸式閱讀體驗,借助AR、VR技術,將傳統文化閱讀與科技相融合;中國音樂學院圖書館建設的線上智慧型樂器博物館資源庫具備虛擬全景體驗、智能交互等多種功能,同時應用AI技術實現樂器掃圖識器、聽音識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圖書館舉辦“AI墨韻,故鄉詩篇”詩詞創作大賽,引導學生運用數字技術提升詩詞創作能力。
5 新質生產力視域下高校圖書館傳統文化教育發展策略
目前,高校傳統文化教育存在力度不夠、質量不高等問題,傳統文化教育多元協同過程不通暢,資源整合效果不佳2。高校圖書館是傳統文化傳承工作的中流砥柱,應充分發揮古籍文獻資源的育人作用,激發青年學子內心的文化自信2。從調研結果看,高校圖書館傳統文化教育缺少形式的創新與內容的差異化,多數圖書館尚未重視傳統文化課程建設和科技融合,未能在傳統文化教育中起到組織、協調與整合的主導作用。
5.1深化傳統文化通識教育課程建設,保障高校人才自主培養
推動高校傳統文化教育突破學科壁壘,高校圖書館應深化傳統文化通識教育課程建設。在傳統文化通識教育課程建設的工作中,高校圖書館不僅是課程資源的保障者,更是課程設計、開發與落實的重要參與主體。
高校圖書館以課程資源保障者的身份參與傳統文化通識課程建設中,應充分調動資源,依托完備的館藏,拓展傳統文化通識課程中的文化知識,以推陳出新的方式推動古今文化的交流、融合與創新。
圖書館不僅具備資源保障職能,還承擔著保護古籍文獻、提供傳統文化交流場所、組織傳統文化活動等多重職責,需圍繞圖書館的日常工作開展傳統文化通識課程建設。高校圖書館將古籍資源檢索納入信息資源檢索課程,不僅能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還能“授人以漁”,便于學生在日常或科研中檢索需要獲取的古籍文獻資源。針對高校通識教育水平失衡等問題2,高校圖書館應聯動各部門各學院,開設傳統文化在線通識教育課程并打造課程專屬的資源獲取平臺,推進傳統文化教育資源整合開發,拉動學生對圖書館傳統文化資源的檢索與利用,貫通傳統文化轉化的路徑。
5.2重視傳統文化教育“產學研”融合,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張大良2指出:“高等教育是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高校要深化科教融匯、產教融合。\"高校圖書館發掘傳統文化的深層價值,服務于科研、教學與產業發展,而高校科研的創新成果又能保障并賦能傳統文化傳承。
5.2.1 以傳統文化嵌入教學科研
高校圖書館推動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知識與科技得到創新應用,形成文化新質生產力。高校圖書館的古籍保護工作正是以古籍資源的活化利用為教學和科研工作提供學術便利,如北京大學圖書館古籍中心與院系合作,配合教師開展相關教學和科研合作,整理古籍成果并服務于多元化的研究課題。此外,高校圖書館能將傳統文化經典著作的推廣工作與人文社科專業的教學發展相結合,發揚經典書目中的傳統文化精粹。未來高校圖書館的傳統文化教育工作應當重視傳統文化知識的嵌入式應用及轉化,結合高校教學特色,與各院系展開合作,進一步服務高校的教學與科研需求。
5.2.2 推動科研成果轉化賦能文化傳承
促進高校科研成果轉化是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關鍵[29]。高校科研成果不僅能催生新產業、新模式和新動能,也能服務于傳統文化傳承與保護。高校圖書館作為傳承傳統文化的關鍵部門,應探索跨部門、跨學科合作,為科研創新成果轉化提供實踐平臺,助推科研成果轉化應用于傳統文化傳承。如武漢理工大學圖書館陶瓷藝術廳收藏的部分展品應用了該校材料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高校各學院對新興技術的創新研發將賦能高校圖書館的傳統文化教育工作,如創新物理技術、計算機技術支持圖書館古籍的保護與開發等。高校圖書館在傳統文化教育工作中聯合探索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于文化傳承,正是加快科研成果轉變成新質生產力的過程。
5.2.3 建設傳統文化創客空間
文化產業數字化轉型是新質生產力賦能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體現[3。正如《黑神話:悟空》實現數字游戲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當前傳統文化產業的轉型發展仍需探索嵌入數字技術驅動創新引領,由內向外滲透,并與教育互相融合[31]。
高校創客空間能夠實現創新創業創意的融合銜接,具備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功能32。高校圖書館傳統文化教育應以積蓄人才力量、推動傳統文化產業數字化轉型為導向,搭建傳統文化創客空間,如大連醫科大學圖書館創立大學生文化創意空間一“留白創客團”,以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工匠精神與美學思想[33]。高校圖書館的傳統文化創客空間將兼備文化傳承體驗與文化創造轉化雙重職能,激勵學生以微信程序開發、游戲開發、數字展品設計、數字文創產品設計等形式探索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助力傳統文化產業的數字化轉型。
5.3探索數智技術賦能傳統文化,激發傳統文化創新活力
高校圖書館傳統文化教育未來應追求與現代科技深度融合,為傳統文化傳承開拓更廣袤的發展領域。高校圖書館能以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對傳統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保存,開發智能推薦系統為學生推送符合其閱讀需求或興趣的內容,實現傳統文化資源在高校人才培養中的定向開發利用。
AI技術能夠生成傳統文化的詩詞歌賦,賦能文學教育,如清華大學研發的九歌人工智能詩歌寫作系統即是如此。高校圖書館通過開展AI詩詞創作、AI經典著作閱讀等活動,能夠鼓勵學生合理使用AI技術輔助創作,鍛煉學生對新技術手段的掌握能力,同時激發學生對古典文學的興趣。
在文化傳承空間構建層面,VR等沉浸式虛擬現實技術應用于傳統文化展覽或體驗活動中,以虛實相生的形式突破時空壁壘,帶領學生感受古人的風雅意趣,為師生營造虛實融合、古今交匯的傳統文化傳承體驗場域。
6 結語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依托高質量人才教育,高校應完善人才自主培養機制,托舉新時代高水平人才。高校圖書館以文化育人的主要職能輔助高校人才培養工作,通過傳統文化知識創新加快轉化形成新質生產力,以輸出文化自信的高水平創新人才驅動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隨著新質生產力理論與高校傳統文化教育工作的深度融合,高校圖書館未來將積極開拓傳統文化教育受眾面、引入創新技術融合文化傳承,為高校傳統文化教育與傳承注入新活力。
參考文獻:
[1]中國政府網.習近平: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EB/OL].[2024-06-05].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5/content_6954761.htm.
[2]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新質生產力”[EB/OL].[2024-06-05].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4/0318/c40531-40197632.html.
[3]中國經濟網.文化領域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路徑[EB/OL].[2024-06-05].http://views.ce.cn/view/ent/202406/03/t20240603_39023848.shtml.
[4]華東師范大學.速繼明華諾: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文化新質生產力[EB/OL].[2024-05-02].https://www.ecnu.edu.cn/info/1425/65816.htm.
[5]張文強,朱桂琴.培根鑄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及實現[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1):48-57,206.
[6]同濟大學新聞網.臧志彭:加快培育文化領域新質生產力[EB/OL].[2024-06-05].https://news.tongji.edu.cn/info/1007/87264.htm.
[7]劉夢佳.新時代高校圖書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閱讀推廣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4(27):18-22.
[8]龍春芳,董夢華.高校圖書館傳統文化經典閱讀推廣創新探索——以\"百部經典校園行\"活動為例[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24(4):84-90.
[9]孫媛媛,等.高校圖書館中華傳統文化立體閱讀推廣探究——以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二十四節氣”閱讀推廣為例[J].圖書情報工作,2020(9):57-64.
[10]湯萌.高校圖書館特色資源閱讀推廣實證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學館藏地方歷史文獻為例[J].圖書館雜志,2024(1):70-76.
[11]朱文秀,汪全莉.文化自信視域下湖南省高校圖書館傳統文化數字資源建設現狀調查與對策[J].新世紀圖書館,2021(10):69-74.
[12]劉萍.高校圖書館古籍保護育人功能實現路徑[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23(9):89-93.
[13]陳淑君.論高校圖書館在非遺保護中的參與路徑[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1):111-115.
[14]劉京京.高校圖書館傳統戲劇文化育人功能的探索與實踐[J].戲劇文學,2022(9):100-103.
[15]師曉青,姜玉晶,程蓓.高校圖書館文化育人研究現狀與未來展望——基于2013—2023年度的文獻統計分析[J].圖書館雜志,2024(9):63-70.
[16]張巍,胡鞍鋼,葉子鵬.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生產力:新中國70年總結與展望[J].財經問題研究,2021(1):3-13.
[17]中國社會科學院.探索中國古代科技傳統[EB/OL].[2024-06-].p://ww.cascnzhant/gjwa-cz/xljd/202110/t20211009_5365541.shtml.
[18]張麗.以文化賦能高質量發展[N].人民政協報,2024-03-25(09).
[19]光明網.以產業、業態、產品創新激發優秀傳統文化生命力[EB/OL].[2024-06-11].https://news.gmw.cn/2023-03/22/content_36445704.htm.
[20]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中國哲學智慧系列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EB/OL].[2024-06-11].https://www.ccdi.gov.cn/yaowenn/202201/t20220106_162572.html.
[21]尹傳剛,楊義成.加快發展文化新質生產力助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N].深圳特區報,2024-04-30(B02).
[22]郭海瑾.讓高科技助力文化繁榮發展[N].人民政協報,2024-03-18(09).
[23]人民論壇網.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做好\"人才\"文章[EB/OL].[2024-12-24].http://www.rmlt.com.cn/2024/0222/695671.shtml.
[24]徐國利.史學經典與高校通識教育中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J].歷史教學問題,2022(6):83-88,58,206-207.
[25]莫憂.新時代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多元協同路徑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3(2):130-134.
[26]吳巖.加快高校圖書館現代化建設助力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J].大學圖書館學報,2022(1):7-8.
[27]張亮,郭明姬.新文科背景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識課程建設的思考[J].廣西社會科學,2022(8):148-155.
[28]人民網.張大良: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EB/OL].[2024-12-24].http://edu.people.com.cn/n1/2024/0426/c367001-40224612.html.
[29]宋保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有效路徑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24(5):4-7.
[30]向勇.新質生產力與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價值建構[J].江蘇社會科學,2024(5):68-76,242.
[31]曹麗萍.新時代優秀傳統文化產業轉型發展的實踐路徑[J].產業創新研究,2024(13):91-93.
[32]劉巍偉,尹向毅,虞曉芬.美國高校創客空間組織:內涵、架構與啟示[J].科技管理研究,2021(22):83-89.
[33]呂曉妍,姜海.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校圖書館美育實踐路徑——以大連醫科大學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學刊,2022(11):26-29.
曾湘瓊女,1974年生。碩士,研究館員,碩士生導師,副館長兼副書記。研究方向:知識產權研究、智慧圖書館建設、古籍保護。
汪曉娜女,2001年生。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智慧圖書館建設、古籍保護。系本文通訊作者。
(收稿日期:2024-11-02;責編:呂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