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曾說:“時間是優秀企業的朋友,平庸企業的敵人?!睙o數的事實案例證明,所有基業長青的企業都是長期主義的堅守者,越是在艱難時期,越要堅持長期主義。
從心理學角度講,我們認為長期主義的心理儲備應該包括希望、樂觀、心理韌性、幸福感和福流體驗等內容,我們將其統稱為“心理資本”。為企業的長期主義儲備心理資本,最需要的就是心理韌性——偉大的企業家能夠將事業做到極致,其背后有一種共同特質,就是必須能抗住這些壓力,有一種堅韌不拔的精神。這是保證企業長期主義得以實現的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什么是“心理韌性”?
心理韌性通常指個人面對逆境和困難時能夠獨立做出理性的、建設性的、正向的選擇,在處理方法上具有韌度和柔軟性。舉例來說,心理韌性就像竹子壓彎后立即反彈的恢復力、網球凹陷后彈回的反彈力。一句話解釋,心理韌性就是在嚴酷環境下的心理適應力。它是個人的一種資源和資產,是從逆境、矛盾、失敗中恢復常態的能力。在心理學上,它被認為是一種穩定的人格特質。
2004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安杰拉·達克沃思通過在西點軍校的研究發現,一個人成功的核心要素,不是智商,不是情商,不是家境,更不是所謂的考試成績,而是這個人堅韌不拔的心理韌性。心理韌性,其實是企業家成功的一個支柱。那些能夠從逆境中挺過來、熬過來的企業家,都非常堅強,非常樂觀,他們具備對命運不服輸的抗爭精神。
我認為心理韌性包括三層含義。
第一,復原力,也叫心理彈性,指人們在痛苦、挫折、磨難、打擊、失敗、壓力的挑戰下,能夠迅速恢復到正常狀態的能力。南非前總統曼德拉曾說:“生命的偉大不在于永不失敗,而在于失敗后能再度崛起。”生命的反彈力和韌性,是我們笑對人生的基石。
第二,堅毅力,指面對長遠目標時體現出的努力和耐力。心理學家安吉拉·達克沃思稱之為“堅毅”(Grit)。“Grit”在英文里的本意是砂礫,引申為無論怎么碾壓都不變形、不走樣。堅毅就是學會面對失敗和對抗逆境,并在此過程中提升抗逆力、鍛煉意志力,這也是人一生最大的資本。就像達爾文所說:“生存下來的往往不是最高大、最聰明的,是適應環境變化最強的物種。”
第三,創傷后成長,指從失敗中學到成功的經驗,從打擊中得到進取的力量。尼采曾說:“殺不死我的都會讓我變得更強大?!边@再一次給我們啟示,能在危機中不斷成長,我們才能更容易成功,不要怕變化,不要怕挫折,不要怕折騰,這些過程會讓你心中更有力量。人不是被過去的經歷決定的,最主要的是對未來的希望和奮斗的精神。人生是一場馬拉松,真正能夠走到最后的人,靠的一定是心力。在日本,有種工藝叫金繕,是指用金粉來修補破損陶瓷器、漆器。被修繕的物件重新復合為一體而且更加堅固,因為金粉對裂痕處的醒目修飾,讓修好的物件有了一種別具一格的美感。人們發現,修繕后的物件反而更美麗。這其實蘊含著一種人生哲學,就是坦然接受過錯,用更好的方式修補傷疤并展示出來,將會獲得更完美的成長。
心理韌性是企業家巨大的無形財富,也是企業家能夠完全自我控制的最有價值的資本。心理韌性受到遺傳的影響——有的人天生樂觀、快樂、耐磨。但遺傳的影響只占20%~30%,更多的是靠經驗、經歷和后天的努力,例如學習、交流、溝通、表達,還有親情、友情、愛情,對心理韌性的提升都有幫助。人需要互相合作、互相成全、互相體貼,單打獨斗做不成事。另外,還有環境因素——你再努力、再有韌性,可遇上天災人禍,也有可能崩潰,但這不超10%。市場經常發生革命性的變化,企業家需要認識到這種風險,以堅韌的內心應對激烈的競爭、變化的世界。對企業家來說,當危機來臨,我們無處逃避,只能在承受的同時快速適應這一狀況,并做出積極應對,這是現代企業家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
心理韌性有六個重要特質。
·特別積極的認知風格。大部分時候決定我們生活幸福的要素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怎么看待這件事情。
·樂觀的情緒調節。情緒的起伏波動是很正常的,人不可能沒有消極情緒。關鍵是,當我們遇到消極情緒時,如何快速復原,這才是重要的。
·健康的身心狀態??雌饋沓瘹馀畈?、走路虎虎生風的人,心理韌性大都很強。如果一個人總是躺著、睡著,那相對來說其心理韌性可能較弱。
·自我效能感。認為自己有用、能成事——這是非常重要的。
·解決問題的行動精神。有了想法之后能否付諸行動,也是心理韌性的重要指標。
·良好的人際關系。如果一個人的人際關系很好,多半是因為這個人的容忍度非常高,遇到挫折和打擊時,不會遷怒于他人。這樣的人一般來說,更容易討人喜歡,更容易得到別人的支持、理解和欣賞。
企業家為什么要提高心理韌性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VUCA”這個詞開始被普遍使用,它是指易變性(Volatility)、不確定性(Uncertainty)、復雜性(Complexity)和模糊性(Ambiguity)。VUCA原本是一個軍事術語,用來描述作戰環境的高度復雜性,后來戰略管理領域的學者將這個概念應用于風云變幻的商業環境。進入21世紀,一方面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引發了顛覆性革命,醫療技術的高速發展正將人們帶入超高齡化社會;另一方面,全球變暖引發的異常天氣和自然災難一直威脅著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加之各種軍事沖突不斷升級,從全球化到反全球化浪潮一浪高過一浪,這都使得未來充斥著更多的不確定性,VUCA一詞已經很難概括當今時代的特征。2016年,美國未來學學者賈邁斯·卡西歐提出了一種新的模型——BANI,即脆弱(Brittle)、焦慮(Anxious)、非線性(Nonlinear)、不可理解(Incomprehensible)?,F今,我們正走向一個“混沌”時代,過去穩定的事物將不再可靠,人們除了感到深深的不確定性,還涌現了巨大的焦慮感、脆弱感,無法看清未來方向。
這對于任何國家、企業或個人,都是前所未有的大挑戰和壓力。在這種極度未可知的商業環境中,過去儲備的知識經驗、工作技能可能無法幫助我們應對眼前的BANI時代。讓我們更好地生活下去的信心,也許不再來源于外部力量的儲備,而是內在力量的積蓄,即我們擁有多大的心理韌性。
在很多災難和危機面前,人們最先崩潰的可能就是脆弱的內心。傳統觀念認為,人要變得堅強,一定要把自己打造成一個能承受任何打擊的鋼鐵堡壘——強壯的軀體和頑強的斗志。在商界,企業家不頑強嗎?很多人的創業都是九死一生,他們建立了頑強的心理屏障,看似任何困難都不能將其擊倒;可是,有時候面對一個細微的問題,甚至在別人眼里不是問題的問題時,他們卻突然崩潰了,原因恰恰就在于其心理屏障過于頑強。以往的危機雖然沒有把企業家的心理屏障擊穿,但多次的傷害累積,讓企業家的心理負擔不斷加重,久而久之,等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落下,他的心理屏障就突然碎裂了。我們可以稱這些人為心理頑強的人,但他們不是心理韌性強的人。因此,我們需要區分這兩種心理概念。
心理頑強是對抗壓力的力量,而不是接受壓力、化解壓力的力量。許多企業家就像故事里堅毅勇敢的騎士一樣,身披盔甲,一路披荊斬棘,最終收獲了屬于自己的榮譽,受到了大家的認可。但習慣了盔甲庇佑的他們,沒有注意到盔甲可能會生銹。直到有一天,一個突發事件讓曾伴隨他頑強地走過輝煌歲月的盔甲完全裂開,堅強的企業家轟然倒下,從此不得不放下事業,去尋找自己的救贖。其實這個自我救贖的方法,正是心理韌性。擁有心理韌性的企業家,在面對問題、困難、壓力時,不會將所有期望都押在外部保護上,而會用強大的內心力量靈活柔韌地與之相處,與壓力和解,形成更強大的抗壓能力,從而確保自己與企業不會輕易被壓垮。
在我們與企業家的訪談中,很多心理韌性強的人向我們列舉了高心理韌性的種種好處。我們做了如下匯總:
·提高專注力和工作效率;
·創造性地、綜合性地解決問題;
·提高有效利用有限資源的能力;
·恰如其分地發揮自身作用;
·提高識別并應對風險的能力;
·對消極現象采取積極應對措施;
·提高抗壓能力;
·惹出麻煩問題的行動會減少;
·提高企業營業能力。
如何培養企業家的心理韌性
對于這個問題,我們有如下幾點建議。
冷靜客觀直面現實。心理韌性強的領導者,能沉穩地看待問題,即使遇到嚴重的突發問題,也能冷靜地直面現實,做出最佳選擇,將問題的影響降到最低。冷靜應對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有助于人們客觀、理性地分析問題。心理韌性弱的領導者在遇到問題和麻煩時,會暴跳如雷,把下面的員工罵得戰戰兢兢,再開會討論,揪出一個“麻煩制造嫌疑人”,最后把這個人開除或者降級處理。簡單粗暴的處理方式,反映了管理者既沒有心理韌性,也沒有擔當。
多角度把握問題點。在一個傳統領域里做出自己的特色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長時間受一種技術、一種想法的禁錮,也是百年企業經常遇到的難題之一。如何在一個固有的環境下突破自己,更多需要企業家的心理韌性。通過積極的轉換思維,找到觀察社會、自然的獨特視角,形成自己獨一無二的思考,才能立足于行業。當企業利益受損時,嘗試多角度思考,既能有助于企業家解決當下問題,也能讓他們在問題中看到機遇,壞事也能變好事。
保持無理由的樂觀心態。雖然概念時代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但不確定性的增加也讓我們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壓力。企業內外部的各種變化與突發事件、行業與競爭伙伴的加速變遷、工作邊界的模糊化與虛擬化、相關各方利益者的要求或質疑等,都會讓企業家疲于奔命。這個時候,他們容易產生大量的負面情緒與負面心態。這正是保證企業繁榮的大忌,因為企業家一旦失去了定力、陷于不良情緒與氛圍中,員工的歸屬感就會消失,工作環境可能變得不和諧,創意和合理化建議可能會被扼殺,士氣低落等問題也會隨之出現。所以,我們建議,無論何時,企業家都要保持最大的樂觀。
不苛責自己。自我譴責傾向性強的人,總是對自己過分嚴苛,習慣把責任全部歸結到自己身上,并進行自我譴責。這很容易給當事人帶來精神上的障礙,最終會導致他們不能客觀面對事實??霖熥约焊掠诔袚莾纱a事。勇于擔責是為了解決問題,有時候也是為了保護他人;但是苛責自己,常常讓人背上沉重的心理負擔,而無益于解決問題。培養心理韌性并不是讓自己無限地承受壓力、懲罰自己,而是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增強戰勝困難的意志力。
中國人受傳統文化影響,習慣“嚴于律己”,這當然是沒有問題的。企業家作為企業的領頭人,自然要以身作則,以更嚴格的標準要求自己,上下一心,把企業搞好。但嚴于律己跟苛責自己也是兩回事,苛責自己并不是美德。現實中,很多企業家在遭遇重大挫折后,往往難以快速恢復。特別是對企業、對員工造成損失后,企業家往往陷入深深的自責中。雖然推卸責任不可取,但苛責自己也不可取,因為這并不會改變現狀,只能讓現狀更糟。心理韌性好的企業家遇到問題,不是急著追責,而應分析原因、解決問題,只有渡過危機,解決了所有難題,才能把那些讓人自責的事情變得有意義。
科學應對壓力。在我們的大腦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器官叫作“杏仁核”,位置大概在鼻子后方。當我們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時,杏仁核就會變得特別活躍,它負責加工我們的負面情緒。焦慮、恐懼、憤怒,甚至壓力性的社交,都會讓杏仁核充血。所以應對壓力的一個特別簡單的方法,就是抑制杏仁核活動。企業家可以嘗試以下做法:
·當杏仁核溫度升高時,多吸幾口涼氣,讓杏仁核的溫度緩解下來。很多人在山上呼吸新鮮空氣時會感到心曠神怡,其實也是類似的道理;
·使用香氣緩解心情。心情不好時,聞一聞香氛,或者抱抱孩子、寵物,都有緩解壓力的功效。有時候洗個澡、換件衣服、噴一點兒香水,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讓人的心情變好;
·寫日記。大詩人歌德曾經想要自殺。自殺前,他決定寫一封遺書,結果寫著寫著,他的心情好了很多,于是就把槍放下,專心寫作。到了第三天,這本書完成了,它就是《少年維特的煩惱》。
另一個應對壓力的腦組織叫腦腹側被蓋區,這個地方負責釋放各種積極的神經化學遞質,激發人類快樂、期待、學習、利他等各種積極情緒。目前,我們發現的積極神經化學遞質主要有四種——多巴胺、血清素、內啡肽、催產素。
·激發多巴胺:做自己愛做的事。一個聰明的人,一定要讓自己的快樂延續一段時間??鞓返母杏X如果延續超過4分鐘,我們的大腦就會形成對這個快樂體驗的記憶,并由此形成一個與之相關的神經網絡。以后即使我們沒有實際參與,僅僅是看別人做這件事情,我們的快樂神經也會被激發,給我們帶來同樣的興奮和快感。這就是很多球迷看球賽可以獲得極大愉悅感的原因。我們應該多做一些自己喜歡和擅長的事情,讓自己形成各種各樣的快樂神經網絡,增加我們隨時隨地獲得快樂的能力。同樣,這些技巧也可以放在組織里面進行。如果一個員工業績很好,老板會發獎金,團隊伙伴會擁抱他。讓這樣的快樂體驗持續4分鐘以上,該員工就會形成積極的大腦記憶——如果自己做得好,就會得到類似的成就和快樂。
·激發血清素:有意識地幫助別人。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邁克爾·霍頓教授,他的成名就來自對血清素的發現。他發現,血清素能夠振奮人的心情,防止情緒低落。當我們意識到自己有幫助別人、成全別人的能力,感受到自我價值時,大腦就會分泌出血清素,這讓我們感到振奮。反之,當感受不到自身價值時,對周遭環境失去掌控感時,血清素的水平就會嚴重降低。現在,我們已經發現太陽光是合成血清素的天然“催化劑”,曬太陽能夠刺激大腦中血清素的產生。這也解釋了困惑心理學家很長時間的一個問題:為什么自殺率在春夏之交的四五月份最高?因為冬天沒有足夠的陽光,這消耗了人們大量的血清素;而到了春天,血清素不足就導致人們心情低落。
·激發內啡肽:保持定期運動。內啡肽是一種非常特別的激素,它只有在人感到身心痛苦時才會被釋放出來,發揮減痛作用。有規律地運動能產生內啡肽。如果你經常鍛煉,你會發現每當你完成一組劇烈的運動,你的內心就會生出一種成就感和滿足感,疲勞感也似乎一掃而空,這就是內啡肽在發揮作用。同理,所有先苦后甜的體驗,背后都有內啡肽的刺激。比如,燒腦的幽默,一個要思考后才能領悟的笑點,等。過程越痛苦,得到答案之后就越快樂。
·激發催產素:增加愛的體驗。催產素也是我們應對壓力的一個天然解藥。過去我們以為催產素是女性特有的激素,后來發現并非如此,男性也擁有催產素。要說明的是,催產素不是催產,其主要作用是增加愛的感受和體驗。如何獲得催產素呢?笑、擁抱、夸獎和贊美、富有同理心的對話、陪伴家人等,任何能夠增強愛、歸屬感和信任感的人際互動行為,都會讓我們分泌催產素,感受到快樂和開心。
本文摘自由彭凱平、后藤俊夫所著,中譯出版社出版的《企業的品格》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