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與文獻綜述
糧食安全是關系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戰略問題。在新常態下,中國糧食對外依存度有所提高,受國際糧價波動的影響也逐漸增大,加之金融資本對糧食價格決定機制的影響有所加大,糧食金融化對我國糧食安全的影響日漸引起重視。
近年來,已有不少學者從不同角度對糧食金融化的內涵進行闡釋:一是糧食金融化的實質是實體經濟金融化的一個縮影。實體經濟金融化是在遠超實體經濟發展合理需要的過剩流動性和金融資本全球化的共同作用下,金融因素對相關資產價格影響加深的過程。糧食金融化即糧食產業被廣泛金融化的結果(溫鐵軍等,2014)。二是糧食金融化的本質使糧食價格的決定機制發生扭曲。糧食金融化意味著糧食從單純的商品屬性向商品和金融屬性并重轉換(李援亞,2012)。糧價不再完全受供求關系支配,與糧食作物收成的豐兼情況關聯也逐漸淡化,進口依賴、匯率波動、投機活動等資本面因素對糧價頻繁波動的貢獻度加大(Sadler和Magnan,2011;樊琦和劉滿平,2012)。三是糧食金融化表現為期貨市場與現貨市場的聯動效應不斷增強。隨著糧食金融化向整個產業延伸,糧食期貨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進一步得到加強(Bruno等,2016;王東和王遠卓,2021)。
關于糧食金融化的成因,學術界達成了一些共識,普遍認為美元霸權是糧食金融化的重要推手。次貸危機以來,美聯儲為刺激經濟實施量化寬松政策,大量增發美元,過剩的流動性源源不斷地沖擊糧食市場,造成國際糧食價格大幅攀升(王東和王遠卓,2021)。同時,美聯儲實施的注水政策導致美元走低,美元的持續貶值使得以美元報價的糧食價格不斷上升,伴隨糧食的國際運輸成本和以石油為原料的農資價格上漲,引發國際糧價屢創新高(Fernandez-Perez等,2016;辛毅等,2015)。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內外糧食市場關聯性問題受到廣泛關注。我國糧食的總體需求比較平穩,糧食產量穩步增長,儲備能力顯著增強,糧食自給率高,但我國糧價卻在連續增產的情況下持續上漲。這表明我國的糧食金融化進程是被動的、脫離實體經濟的,其過程極大地受到了美元周期的負面影響(張鵬和鄒家俊,2018)。隨著研究的深入,學術界對中外農產品價格間的互動關系展開了積極探析。王耀中等(2018)采用分位數方法進行研究,指出國際農產品定價對中國農產品期貨市場價格和現貨市場價格均具有正向影響,且對期貨市場的影響力更大。鄭燕和丁存振(2019)借助TVP-VAR模型和DCC-GARCH模型驗證了中外農產品價格間的聯動效應在不同品種之間存在差異,且不同時期國內農產品價格與國際農產品價格關聯性具有時變性。花俊國等(2020)基于FAVAR模型的研究表明,開放經濟下,國際價格波動比較容易傳導至國內進而引起國內糧價的變動,長期而言,國際糧食價格對國內糧食價格的影響將滯后1期。
綜上所述,現有文獻關于糧食金融化的內涵、成因及其在中外農產品價格傳導中的作用研究和實證檢驗較為豐富,為本文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然而,大多數學者著眼于國際糧價波動對國內糧價的總體影響,或是針對不同大宗農產品研究其受到國際糧價異動的差異化影響,較少明確識別美元周期對糧食金融化的傳導方式和影響機制。基于此,本文綜合運用向量誤差修正模型(VECM),考察貨幣供應量、利率、匯率、國際油價等美元周期因素通過股票市場、期貨市場、流動資本、糧食進出口等渠道對我國四種主要糧食價格波動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政策建議。
二、美元周期、糧食金融化與我國糧食安全的傳導機制
(一)糧食金融化的外在表象
1.糧食價格與市場供求的關聯緊密度有所下滑
自布雷頓森林體系破產至20世紀末,全球糧價出現過4次由供求失衡引發的周期性波動①,主要是緣于氣候變化、地緣沖突、經濟危機下主要糧食生產國大幅減產。但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供需基本面調整對糧食價格的影響力有所下降。1990年至今,全球四種主要糧食作物的產量整體呈穩健增長趨勢(見圖1),僅7個年度出現了幅度超過 1% 的供求缺口③(見圖2),即使在消費缺□率超過 4% 的2001年、2002年和糧食庫存量相對較低的2003年、2006年(見圖3),全球糧食價格④仍保持相對低價的狀態。反而在糧食價格高漲的2008年、2011年、2012年、2022年、2023年,全球糧食消費缺口率相對平穩,最高只出現0.699% 的消費缺口,其間全球糧食庫存均非處于歷史低位。1995—2023年間,糧食價格與糧食消費缺口率呈現負相關關系,系數為-0.297;與全球糧食庫存量呈現正相關關系,系數為0.462,這與數據來源:聯合國糧農組織,CHOICE、WIND數據庫,下同。



傳統供求理論出現明顯偏移。
2.期貨市場、股票市場等金融市場對糧食價格的中介效應進一步放大
一方面,期貨市場投機力量對糧食價格的影響能力明顯上升。商品指數交易產品的出現和美國《商品期貨現代化法案》僅規定的SEC對證券類場外衍生品的有限監管權,使得糧食期貨市場的投機力量明顯增強,具體表現為期貨交易持倉規模的持續擴大(見圖4)和非商業持倉占比的迅速提升。2023年末,CB0T(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小麥、玉米、大豆、糙米期貨非商業持倉占比已分別達 60.88% 、 41.35% 、 36.95% 和26.62% ,分別是1998年的2.22倍、2.11倍、1.60倍和1.37倍(見圖5)。同時,在逐利性的驅使下,期貨市場傳統參與方的行為也隨之調整,放大了糧食期貨價格的波動,高頻擾動沖擊最終傳導引致現貨市場糧食價格持續震蕩。
另一方面,股票市場與糧食期貨、現貨市場的關聯度進一步提升。美國《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開啟了金融業混業經營新形態,其他金融市場波動對糧食期貨市場和商品市場的溢出沖擊效應進一步放大。如2000年前后在互聯網泡沫破裂危機的影響下,納斯達克指數一度跌至1200點,累計損失超5萬億美元。傳統金融市場的劇烈震蕩使得投資者將投資渠道進一步拓展至以糧食為代表的大宗商品市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四種主要糧食期貨交易合約數量持續增長,次貸危機時期再次轉向下挫。


(二)美元周期、糧食金融化對糧食價格的經典傳導機制和現實表現
1.貨幣供應對糧食價格的傳導渠道
糧食金融化的本質是糧食美元化,美元貨幣供給對糧食價格決定機制的作用渠道可分為直接和間接兩種。一是直接渠道。根據費雪方程,美元貨幣供給加大會導致美元流動性過剩繼而引發貶值,導致其他糧食出口國在以美元計價時調整糧食定價。二是間接渠道。美元貨幣供應量的調整往往伴隨著利率、匯率等相應的聯動,通過影響糧食交易全環節的成本收益和資本市場預期及市場行為,最終傳導至糧食價格。此外,美國為應對金融危機采取的寬松貨幣政策,往往會引發歐洲國家貨幣政策的聯動傳導,加劇全球市場流動性過剩,助推通貨膨脹,強化國際熱錢投機,引發糧食價格劇烈波動。
聯合國糧農組織谷物價格指數與美國M2名義同比增速相契合的趨勢有力支持了這一論點。2008年以來,在美國數輪量化寬松政策影響下,兩者出現了高度同步性(見圖6)。盡管2016年美國逐步退出量化寬松政策后,趨勢一度略有分化,但新冠疫情后,二者再度轉為高度同頻。美國M2增速領先谷物價格變化3一5個月,顯現出美國是全球糧食金融化的核心推手。

2.利率對糧食價格的傳導渠道
利率主要通過間接渠道影響糧食價格。一方面,利率的調整往往通過現金價值等因素影響糧食市場參與者的行為決策,造成供需基本面波動。另一方面,低利率環境下,投資者投機成本更低,資金涌向具有國家準公益品和自然必需品屬性的低彈性、相對高收益的糧食市場,熱錢涌入下短期價格上漲。
聯合國糧農組織谷物價格指數與美國有效聯邦基金利率在次貸危機前的負向關聯走勢基本支持了上述觀點(見圖6)。但2008年以來,利率與糧食價格負相關的趨勢出現了一定的偏差,這主要是由于數輪量化寬松政策下,美國有效聯邦基金利率長時期內維持較低水平,降低利率對提升投資和需求的邊際效應有所減弱,同時市場流動性持續過剩,糧食企業的存貨投機和糧食期貨市場多空頭方投機對糧食價格的影響力不斷增強,多方的博弈增強了利率對糧食價格傳導的復雜性。
3.匯率變動對糧食價格的傳導渠道
匯率對糧食市場價格的傳導機制主要通過兩種渠道實現。直接渠道是美元作為主要結算貨幣,通過計價貨幣渠道影響糧食生產、交易、流通環節各方成本收益。間接渠道則主要影響投資者資產組合風險回報率和交易行為。美元匯率調整對糧食市場各參與國糧食價格的影響力取決于經濟體規模、進出口依賴度和市場話語權。相對而言,經濟體量較小、進口依賴度較高、市場話語權較弱的國家,其糧食價格受到匯率市場傳導影響的程度更高。
絕大部分時間美元指數與聯合國糧農組織谷物價格指數的走勢整體呈負相關,符合理論認知,僅有少數幾個年度受糧食價格主導因素變化的影響,使這一走勢存在差異。如1995—1996年間由于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的影響,全球糧食的階段性供應不足;2020年以來,新冠疫情和俄烏沖突共同導致運輸障礙和糧食減產風險,進而對糧食價格產生影響。
4.國際油價變動對糧食價格的傳導渠道
國際石油價格的直接渠道表現為高油價催生以乙醇燃料為代表的生物質能源需求,導致市場對玉米、大豆等主要糧食產品的工業化需求增長,抬高糧食價格。間接渠道主要是通過提高投入品成本和油價-物價的螺旋渠道來影響糧食價格。此外,受美國在能源領域和金融市場地位的影響,國際石油價格與美元往往處于聯動態勢。美元的強勢和原油價格的上漲,可能通過影響投資者資產組合風險溢價放大對糧食價格的影響。
2006一2008年間糧食價格持續增長,主要緣于能源價格持續暴漲引發的生物質能源需求攀升、投機活動趨于頻繁以及糧食國際貿易存在限制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隨著2008年后原油產品因金融危機引發需求萎縮,傳統產油國為應對生物質能源和頁巖氣技術革命的挑戰轉向大幅增產降價,生物質能源的發展有所降溫,糧食價格再度趨于穩定。
(三)美元周期、糧食金融化與我國糧食安全的傳導機制
開放環境下,美元周期、糧食金融化因素對我國糧食價格的影響機制整體成立,貿易渠道和信息傳遞效應在國內外糧食價格傳導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受政府價格支持政策、貿易格局、國內宏觀調控政策等多重因素的影響,這一傳導機制表現出一定的差異化特征。
1.國內糧食供需缺口主導的外貿進出口渠道仍是美元周期、糧食金融化影響我國糧食安全的主要傳導渠道
盡管我國糧食自給率超過 98% ,但在結構性短缺下,我國仍是世界第一大糧食進口國。國際糧食價格變動通過糧食及其加工品的進口成本、糧食交易方的異地套利行為、生產消費品類的替代選擇等多重渠道影響我國糧食價格。總體而言,糧食供需缺口越大的品種受國際糧價的影響越深。如進口依賴度常年超過 80% 的大豆與國際市場價格具有顯著的同步性。反觀我國大米進口依賴度常年低于 3% ,主要以品種調劑改善性需求為主,受影響程度偏低。2022年1一5月,國際大米價格上漲 19% ,國內價格僅上漲 3% 。
2.政府價格支持政策在應對美元周期、糧食金融化對我國糧食安全的沖擊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我國于2004年和2006年起對稻谷和小麥在主產區實行最低收購價格制度,并延續至今。玉米、大豆分別在2008—2016年間、2008—2013年間采取臨時收儲政策,臨時收儲量分別達3.68億噸和2342萬噸,較好地隔離了國內外糧食價格沖擊,確保了糧食安全。但政府價格支持政策也一度導致2015年前后市場價格出現明顯的倒掛現象,繼而轉向“市場化收購 + 生產者補貼”的目標價格改革機制。
3.貿易格局的轉變是影響美元周期、糧食金融化對我國糧食安全傳導的重要因素
2017年美國占中國谷物總進口額的 29.76% ,是中國的第一大谷物進口交易國。2018年以來,在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下,中國提高了以巴西、智利為代表的其他國家糧食進口份額。到2023年,美國占中國谷物進口總額的比重已降至 17.33% ,低于巴西1.4個百分點,在谷物進口交易國中排名第二,僅略高于智利0.27個百分點。在糧食進口來源多樣化主導下,美元周期對我國糧食價格的影響效力整體有所減弱。
4.“以我為主”的宏觀調控政策有助于應對美元周期、糧食金融化對我國糧食安全的沖擊
新冠疫情以來,在現代貨幣理論(MMT)指引下,歐美開啟多輪量化寬松政策,并引發高通脹,而為應對高通脹再次開啟了加息周期。美聯儲新一輪累計加息幅度超過了350個基點,對全球糧食市場和金融市場造成了深遠的沖擊。然而,我國國內經濟穩增長壓力較大,通脹走勢卻較為溫和,在“以我為主”導向下,貨幣政策繼續保持寬松取向。這種宏觀調控政策有力減輕了美元周期因素通過實體經濟總需求、國際收支和外匯儲備等渠道對我國基礎貨幣供應和金融市場的沖擊,也同時緩和了其對我國糧食市場的沖擊影響。
三、基于VECM模型的美元周期、糧食金融化與我國糧食安全的實證研究
(一)假設提出和模型設定
基于前文理論梳理,本文擬建立如下研究假設:
研究假設1:以美國貨幣供應量、聯邦基金利率、廣義美元指數、國際油價為代表的美元周期因素,通過糧食期貨市場、投機資本共同構成的復雜金融體系對糧食價格的影響進一步加深,供求基本面、庫存等傳統因素的決定作用有所削弱。
研究假設2:在“以我為主”的宏觀調控政策和“糧食安全戰略”的共同主導下,我國糧食市場現貨價格具有較高的價格剛性,抵御沖擊的能力整體較強。
研究假設3:受市場供需面、美國農產品話語權、衍生品市場與現貨市場聯動性、政府價格支持政策差異的影響,不同糧食市場的價格影響表現存在差異。
為驗證上述3個研究假設,進一步考察美元周期因素對糧食價格的影響因素和傳導路徑,本文計劃以我國玉米、大豆、小麥、大米市場價格為因變量分別構建向量誤差修正模型(VECM),考察變量之間的沖擊影響,并衡量上述變量偏離均衡狀態時的不同反饋效應。VECM模型不要求變量本身平穩,但變量必須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其表達式為:


其中, Yt-1 為 k 維內生變量向量, Xt-1 為 d 維外生變量向量, p 為滯后階數, t 為樣本個數, δAP 、B 和 Cp 為待估參數矩陣,
為服從白噪聲分布的向量, ECMt-1 為平穩的誤差修正項,其系數矩陣
反映 ΔYt 對偏離長期均衡的調整力度。
模型實證選取2003年1月至2023年9月的月度數據,共249期樣本,涉及變量見表1。為消除量綱,部分指標進行對數化處理。
(二)序列平穩性、協整關系、長短期均衡關系估計③
ADF檢驗結果顯示大部分指標為1階單整序列,僅部分指標平穩。協整檢驗結果顯示,各模型均拒絕不存在協整關系的假設,存在長期均衡關系。滯后階數檢驗結果顯示,四類糧食市場均適用滯后階數為1的VECM模型。單位根檢驗顯示,模型穩定成立。在長期均衡關系的基礎上,本文進一步運用VECM模型討論美元周期、期貨市場、股票市場、資本市場、供求因素、進出口等變量與我國糧食現貨價格之間的短期關系,四種主要糧食品種的價格誤差修正項系數的絕對值均相對較小,這說明在糧食市場,價格由短期均衡向長期均衡調整的速度相對較慢,價格形成博弈更為復雜。其原因可能是我國的糧食市場受政策因素的影響相對較大,市場化目標價格改革仍未得以全面深化,糧食期貨交易的品種相對單一、交易量較小,風險對沖機制尚不健全。如果偏離了最初的均衡位置,僅靠需求方的調節而沒有足夠的供給方杠桿,糧食價格將難以迅速恢復到均衡狀態。


(三)基于VECM模型的脈沖響應分析
基于VECM模型的脈沖響應結果見圖7一圖10。從圖中可以得出幾個基本結論。
1.在“以我為主”的糧食安全戰略部署下,我國糧食現貨價格受自身價格變動的正向影響較為明顯
四種主要糧食現貨價格對自身價格變動均表現為正向脈沖響應,且程度相對更為顯著,這表明我國糧食現貨價格波動具有明顯的路徑依賴特征,具有較強的獨立自主性,與假設2相符。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安全保障法》明確了政府做好糧食安全保障的職責,進一步增強了我國糧食生產能力,以及抵御外部風險、維持糧食市場穩定的能力。


2.美元周期、糧食金融化因素對我國糧食市場現貨價格的沖擊整體超過了傳統供求、庫存因素的影響
從美元周期因素對我國糧食市場現貨價格的沖擊響應看,匯率這一美元周期因素更為顯著。當給定廣義美元指數1個標準差的正向沖擊時,我國四種主要糧食品種的現貨市場價格均出現了持續的負向脈沖響應,且沖擊響應幅值超過模型中其他美元周期因素,說明匯率渠道是美元周期作用于我國糧食現貨價格的主要傳導渠道。當給定美國聯邦基金利率1個標準差的正向沖擊時,我國大豆、小麥、大米市場現貨價格均表現出持續的負向脈沖響應,玉米市場現貨價格在前期表現出正向響應,此后持續收斂為0。美國貨幣供應量、國際原油價格對四大主要糧食的脈沖響應走勢分化,整體相對不顯著。


從糧食金融化相關因素對我國糧食市場現貨價格的沖擊響應來看,我國四種主要糧食的現貨價格對國內外糧食期貨市場價格沖擊均具有正向的脈沖響應,且對我國糧食期貨市場價格的響應幅度更顯著,說明我國糧食期貨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得到強化,糧食金融化因素對我國糧食現貨市場的沖擊也將進一步放大。各類糧食現貨價格對國內外股票市場和資本流動沖擊的響應幅度較弱,表現分化,說明股票市場和資本流動對糧食市場價格的直接影響效果相對有限,資產組合間接渠道對糧食市場現貨價格的影響有待加大。
從國際現貨市場價格傳導和國內進出口渠道對我國糧食市場現貨價格的沖擊來看,國際糧食現貨價格的脈沖響應均表現為正向,且脈沖響應幅度在各類自變量中排名相對靠前,說明盡管政府價格支持政策能夠相對較好地隔離各類超預期因素對我國糧食市場的沖擊,但開放環境下國內外糧食市場價格傳導渠道總體較為暢通。糧食進出口金額對各類糧食市場現貨價格的沖擊不一,在玉米、大豆、小麥市場表現出負向響應,在大米市場表現出正向響應。
從傳統供求缺口、庫存因素對我國糧食市場現貨價格的脈沖響應看,我國糧食市場現貨價格對全球糧食的庫存和供需缺口、我國糧食庫存的脈沖響應方向不一,但整體幅度偏弱,與假設1較為相符。這主要是因為傳統供求缺口、庫存等因素對糧食價格的影響力有所削弱。同時,鑒于糧食具有“關鍵戰略品”屬性,各國政府有穩定自身糧食供儲、應對外部沖擊的天然動力。
3.較高的糧食自給率、完備的糧食產業體系、靈活適度的政府價格支持政策是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支撐
受市場供需面、美國農產品話語權、衍生品市場與現貨市場聯動性差異的影響,各類糧食品種對美元周期、糧食金融化因素的脈沖響應持續分化,與假設3相符,具體而言:
在大豆市場,我國大豆現貨價格的脈沖響應最為強烈,這主要是因為目前我國的大豆市場自給率仍不足 20% ,深受國際市場影響。美國作為世界第二大豆出口國,其大豆年出口量占全球出□量的比重超過1/3,美糧企在逐利性驅使下有借助其強有力的定價話語權、強勢壟斷地位謀取利益的強烈動機和能力。如2003—2004年間美國ADM公司、美國邦吉公司等四大糧商借助對全球80% 以上糧食貿易的壟斷,通過炒作大豆價格聯手做空中國,導致我國 85% 的大豆上下游產業被四大糧商以極低價格收購,大豆外貿依存度一度高達九成,成為世界第一大豆進口國。
在玉米市場,我國玉米現貨市場價格對全球糧食現貨價格、美元周期的脈沖響應值低于大豆市場,但仍強于小麥和大米。我國的玉米自給率整體在 85% 以上,進口來源地相對多元化,覆蓋巴西、美國、烏克蘭、保加利亞等國。玉米期貨交易品種出現較早,價格發現功能相對較為完備,加之以玉米制備乙醇為代表的生物質燃料產業金融化程度較高,對股票市場、資本流動的變動更具敏感性,脈沖響應相對強烈。
在小麥市場,受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及拍賣政策主導影響,2011年以來我國小麥生產整體處于自給自足甚至一度供大于求的狀態,較好地隔離了全球糧食市場、美元周期、糧食金融化因素的沖擊。但受玉米價格上漲帶動,國內飼用小麥替代消費數量出現大幅增加,進口需求明顯提升,對外依存度已超過 5% 。到2023年度,我國小麥累計進口數量同比增加 20.31% ,超過1000萬噸,沖擊傳導影響有所加大。
在大米市場,在“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總體框架下,自2004年起,我國政府對稻谷即實行主產區最低收購價格制度,大米常年處于自給自足狀態,進口依賴度低于 3% ,較好地隔離了美元周期、糧食金融化的沖擊。
(四)基于VECM模型的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結果如圖11一圖14所示,可以得到以下幾點基本結論。
1.在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指引下,我國糧食市場現貨價格具有較高的獨立性,對自身方差貢獻度整體較高
四種主要糧食品種的國內現貨價格對其自身價格的方差貢獻度始終在 50% 以上,證明我國糧食市場具有較高的自主性,價格黏性大,受糧食政策調控長期影響較大,美元周期、糧食金融化因素的沖擊對其影響相對較小,驗證了假設2。




2.美元周期、糧食金融化因素對我國糧食市場的作用渠道存在且顯著,其方差貢獻度超過了供求缺口、庫存等傳統因素
在排除我國糧食現貨價格自身因素后,美元周期因素和糧食金融化因素的方差貢獻度占總方差貢獻度的比重均超過 65% ,而傳統糧食供求、庫存因素的方差貢獻度所占比重則分別僅有 2.17% (大豆)、 2.32% (小麥)、 6.49% (大米)、 6.84% (玉米),有力支持了假設1。
3.國際糧食現貨市場價格、進出口等仍是我國糧食價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對現貨價格的方差貢獻度仍然可觀
國際糧食現貨市場價格、進出口等因素對我國玉米、大豆、小麥、大米市場現貨價格除自身因素外的方差貢獻度占比分別達 16.54% ! 23.83% /8.87% 、 12.28% ,顯示出作為全球第一大糧食進口國,我國糧食現貨市場與全球糧食市場處于相對隔離但又緊密相關的狀態,在極端天氣、地緣政治沖突、出口限制等因素對全球糧食市場穩定的沖擊日益加大的大環境下,我國難以獨善其身,有必要豐富糧食進口來源,將糧食安全納入重點國際合作領域。
4.受糧食供給結構、金融市場發展水平等因素影響,美元周期、糧食金融化因素對不同糧食市場現貨價格的方差貢獻度有所分化
新糧食安全觀引導下,我國小麥、大米等糧食自給率達 98% 以上,糧食儲備率遠超聯合國糧農組織規定的 17%-18% 的安全線,特別是小麥和稻谷兩大口糧能夠支撐全國1年以上需求,抵御沖擊的能力相對較強。大豆的自給率目前仍不足 20% ,對外依存度較高,更易受到影響。小麥、大米市場現貨價格的自身方差貢獻度均超過 85% 玉米市場現貨價格的自身方差貢獻度超過 70% ,僅大豆市場現貨價格的自身方差貢獻度在 53.33% 左右,這與我國糧食供給結構基本吻合。
5.隨著糧食金融化程度的持續加深,“以我為主”的宏觀貨幣調控政策有望在應對美元周期等因素導致的國際糧食市場風險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我國貨幣供應量、銀行間拆借市場利率對我國各類糧食現貨市場價格的方差貢獻率整體較弱,兩類因素對我國玉米、大米、大豆、小麥市場現貨價格除自身因素外的方差貢獻度占比分別達0.22% 、 0.95% 、 4.58% 、 8.03% ,但在美元周期沖擊影響加深的背景下,有必要對應對糧食市場價格非預期沖擊的宏觀調控政策工具進行儲備。
四、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主要研究結論
在美元周期、糧食金融化的影響下,糧食價格正在偏離傳統的糧食供求關系及價格波動特征,貨幣供應量、利率、匯率、國際油價等美元周期因素通過股票市場、期貨市場、投機資本等金融市場渠道對糧食價格的影響進一步加大。受市場供需面、美國農產品話語權、衍生品市場與現貨市場聯動性差異的影響,美元周期、糧食金融化因素對我國不同糧食品種現貨價格的沖擊效力存在明顯差異,其中美元匯率、國內外糧食期貨市場價格、國際糧食現貨價格的沖擊效力較為明顯。較高的糧食自給率、完備的糧食產業體系、靈活適度的政府價格支持政策、“以我為主”的宏觀調控政策是應對美元周期、糧食金融化因素對我國糧食市場沖擊、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支撐。
(二)政策建議
一是做好糧食安全頂層設計。一方面,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加強糧食保供穩價頂層設計。強化糧食安全宏觀調控機制建設,加強國內外糧食市場監測、預警和預案制定,優化農產品保護、儲備和應急供應機制,提高平抑國內糧食市場價格波動的能力。另一方面,健全全球農產品供應網絡體系建設,逐步增強我國在國際糧食定價體系的話語權。充分發揮我國作為全球農產品第一大進口國的市場規模優勢,積極推廣應用糧食進口區塊鏈溯源系統,構建多元化的糧食進口格局,降低對單一渠道的依賴風險。積極參與全球和區域性農產品貿易政策和規則的制定和談判,深化共建“一帶一路”和全球發展倡議等框架下的減貧和糧農合作,逐步增強我國在國際糧食定價體系中的話語權。
二是優化現代糧食產業體系。一方面,提高國內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生產效率,牢牢把握糧食安全主動權。處理好城鎮化與農業發展的關系,嚴守耕地紅線,完善農村產權制度,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糧食增產技術研發與應用,提高生產機械化程度,推動糧食生產實現規模經濟效應。另一方面,整合完善我國糧食產業鏈的關鍵環節,提升糧食生產流通效率。持續整合種業、糧食加工、流通、零售等關鍵環節,完善糧食供應鏈建設,支持公共區域品牌發展,提升糧食附加值,增強我國糧食企業話語權和應對市場挑戰的能力。
三是加強糧食相關金融市場建設。一方面,加快糧食現貨市場和期貨等衍生品市場機制建設,充分發揮其價格發現、風險規避和物價調節等功能。加快完善糧食現貨市場和期貨等衍生品市場相關法律法規,進一步豐富糧食期貨交易品種,豐富糧食市場投資者主體類型,同時,加強我國糧食期貨、現貨市場外商直接投資負面清單機制建設,鼓勵引導外商資金依法合規流入,增強本土企業在糧食期貨市場的參與度,提升我國糧食期貨市場影響力。另一方面,優化金融服務,提高金融對我國糧食安全的支持力度。用好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擴大政府財政貼息、風險補償基金和融資擔保機制覆蓋范圍,鼓勵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糧食安全重點領域的信貸支持力度,提高政策性金融對糧食產業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擴大農業保險覆蓋范圍,為糧食供給提供堅實的金融保障。此外,加強國際金融監管協調合作,共同應對金融市場投機資本炒作,更大程度地參與到國際糧食金融市場中來,提升我國話語權。
四是強化宏觀調控政策和人民幣國際化政策框架建設。首先,探索將以美元周期為代表的全球金融周期因素納人我國宏觀調控政策框架。密切關注跟蹤歐美國家貨幣政策和金融市場動向,積極應對全球金融周期影響,切實防范美元周期作用下內外部糧食、金融市場聯動引發的內部系統性風險。其次,堅持“以我為主”的宏觀調控政策導向。繼續保持宏觀調控政策定力,確保貨幣政策的力度和節奏與經濟發展和金融穩定的需求相匹配。堅持人民幣匯率由市場決定,為提升國內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調控空間貢獻力量。最后,緊抓歷史機遇,加速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構建與國際規則匹配的金融市場運作體系,優化人民幣跨境投融資、交易結算等基礎制度建設,加速金融市場的制度型開放。持續完善離岸市場人民幣流動性的供給機制,暢通離岸人民幣的供給和回流渠道。鼓勵在“一帶一路”、RCEP等框架下,使用人民幣進行境外信貸、基礎設施投融資、大宗商品定價和電子商務計價結算,加強與貿易協定國家的貿易和金融合作,提升我國在國際貨幣發行與配置上的話語權與地位,打破美元霸權的制約。
注釋:
① 分別是1973—1974年、1980—1981年、1989—1990年、1995—1996年。
②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我國主要農作物是指稻、小麥、玉米、棉花、大豆。同時,考慮到稻、小麥、玉米和大豆也是全球期貨交易市場主流的糧食品種,為方便后續市場數據分析,本文將大米、小麥、玉米、大豆作為主要糧食作物代表。
③ 消費缺口率 Σ=Σ (全球糧食消費量-全球糧食產量)/全球糧食產量。消費缺口率小于0,意味著供給能夠滿足需求;消費缺口率大于0,意味著消費大于供給。糧食消費缺口率越大,意味著供求越失衡。
④ 以聯合國糧農組織谷物價格指數(2014—2016=100)為代表。
⑤ 無論是否剔除中國相對較高的庫存影響,糧食價格與庫存量均表現出正相關關系。剔除中國糧食庫存后,相關系數為0.352。
⑥ 典型商品指數代表有路透商品研究局指數(CRB)、
標普高盛商品指數(Samp;PGSCI)、道瓊斯瑞銀商品指數(DJ-UBS)以及羅杰斯商品指數(RICI)。 雙m
⑦ 以對沖基金、指數交易者為代表。
⑧ 非商業持倉占比即非商業持倉占總持倉的比例,該指標由Sanders等(2004)提出,也常被用來刻畫金融投資者市場份額以及金融交易活動的變化情況,計算方法為(非商業空頭持倉數量 + 非商業多頭持倉數量 +2x 非商業套利持倉數量)/( 2x 總持倉數量),年度數據取每周結算未平倉數據加總。
⑨ ADF檢驗、協整檢驗、滯后階數檢驗以及單位根檢驗結果因篇幅有限,留存備索。
⑩ 此處指我國糧食期貨市場因素、全球糧食期貨市場因素、股票市場因素和資本流動因素。
① 方差分解圖中以藍色、灰色為主標識。
? 本文指國際、國內糧食期貨市場指標,在方差分解圖中以綠色系標出。
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
參考文獻:
[1]溫鐵軍,計晗,高俊.糧食金融化與糧食安全[J].理論探討,2014(05):82-87.
[2]李援亞.糧食金融化:界定、背景及特征[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2(10):42-45.
[3]SADLERM,MAGNANN.Grainimport dependency intheMENA region: Risk management options[J].FoodSecurity,2011,3(01):77-89.
[4]樊琦,劉滿平.國際糧食金融化趨勢與我國糧食安全對策[J].宏觀經濟管理,2012(07):33+51.
[5]BRUNOV,BUYUKSAHINB,ROBEM.Thefinancialization of food?[J].American Journal ofAgricultural Economics,2016,76(07):1-22.
[6]王東,王遠卓.貨幣超發、糧食金融化與糧食進口國糧食安全風險[J].保險研究,2021(07):3-22.
[7]FERNANDEZ-PEREZA,FRIJNSB,TOURANI-RADA.Con-temporaneousinteractionsamong fuel,biofueland agricultural commodities[J].Energy Econimics,2016,58:1-10.
[8]辛毅,李寧,溫鐵軍.我國應對國際糧食市場“金融化”的對策研究[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5(02):87-90.
[9]張鵬,鄒家俊.我國糧食金融化的特征、影響及對策分析[J].價格月刊,2018(11):88-94.
[10]王耀中,賀輝,陳思聰.國際大宗農產品定價對中國農產品價格的影響[J].系統工程,2018.36(01):111-119
[11]鄭燕,丁存振.國際農產品價格對國內農產品價格動態傳遞效應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19(08):47-64.
[12]花俊國,鄭釗,張俊華.國際因素對國內糧食價格的沖擊效應[J].世界農業,2020(09):81-93.
(責任編輯:張艷妮)
TheImpact of theDollar Cycle and Grain Financialization on China's Food Security
LI Wei1,ZHONGYuping2,LENG Jiaxuan
(1.The People'sBank ofChina Yongzhou City Branch; 2.ThePeople'sBankofChina Hunan Provincial Branch)
Abstrac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dolar cycle and grain financialization,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grain marketandfinancialmarkets,includingcurrency,stock,andderivativesmarketssuchas futures,hasintensified,leading toheightened price volatility.Asthe world'slargest grainproducerandconsumer,China's grain market is inevitably affected.This study employs a vector error correction Model (VECM) to dynamically examine the impact of the dollar cycle and grain financialization on price fuctuations of China's four major grain varietie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under these influences,grain prices are deviating from traditional supply-demand dynamics and price fluctuation paterns,increasing the complexity and uncertainty of both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grain markets.The transmission of shocks from the dollar cycle and grain financialization to China's food security is shaped by multiple factors,including market supply-demand conditions,U.S.dominance inagricultural pricing,the linkage between derivativesand spot markets,China's tradedependency,anddomestic macroeconomic policies.Notably, China's high self-sufficiencyrate instaple grains and agricultural price protection mechanism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risk insulation, thereby strengthening food security.Based on these findings,this paper proposes policy recommendations such as improving top-level design for foodsecurity,optimizing the grain industry system,and strengthening the developmentof grain-related financial markets.
Keywords:Dollar cycle; Grain financialization; Grain supply-demand relationship; Grain price volatility; Food secur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