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為了提高學生計算機基礎知識水平和計算機操作能力,本文以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為研究切入點,探索了數字化教學資源的開發與應用路徑,以便為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的提質增效奠定堅實的基礎。在研究過程中,本文先分析了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應用數字化教學資源的總體思路,明確了數字化教學資源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的應用價值,再深入探究數字化教學資源開發及其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的應用路徑。研究認為數字化教學資源的應用,是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有利于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提質增效,其中數字化資源開發、課程教學設計及教學方案實施是應用數字化教學資源的關鍵,需要教師把握好數字化教學資源的開發與應用方式,在課程教學中保證數字化教學資源的應用成效。
關鍵詞:數字化;教學資源;計算機應用基礎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是非計算機專業學生在大學階段接觸的第一門計算機課程,從課程實施狀況來看,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普遍存在教學成效不理想的情況,迫切需要對傳統課程教學方式進行創新或轉型,而數字化教學資源的應用為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提質增效創造了良好條件。目前,基于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學習,已經被證實是一種科學、有效的學習方式,會給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帶來巨大影響,為提升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實施成效提供了可能。
一、數字化教學資源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的應用思路
為挖掘和應用符合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需求的數字化教學資源,本文提出以在線教育平臺為基礎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觀點,結合在線教育平臺的功能特點,從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的前、中、后期進行探究,明確了數字化教學資源在教學設計、教學實施等環節的應用要點[1]。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中,數字化教學資源主要利用慕課、超星學習通等在線教育平臺進行挖掘和傳輸,在滿足教師教學設計與學生學習需求的前提下,提升數字化教學資源賦能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提質增效的作用。
基于數字化教學平臺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框架,見圖1。
二、數字化教學資源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的應用價值
(一)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教師在挖掘和應用數字化教學資源時,需要主動應用計算機網絡技術,而計算機網絡技術能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資源信息,為教學材料收集、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更廣闊的選擇空間,支持學生自主學習、協作學習。在數字化教學資源下,學生可以不只從教師渠道獲取知識,而教師也不再是學生獲取信息的唯一來源。學生可以與同學、社會人士、行業專家等進行合作,這種教學方式改變了傳統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學生學習環境和學習狀態,有利于學生在互相分享的過程中獲得完備的知識和愉悅的情感體驗,能讓課堂教學充滿活力。
(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益
數字化教學資源的開發與設計,需要以相應的數字技術或數字設備為基礎,這些豐富的教學資源能讓原本抽象的內容變得生動形象,讓枯燥的學習變得有趣、精彩,有利于營造良好學習氛圍,讓學生主動融入到學習氛圍中,喚起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情感體驗,有利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到學習的快樂,激勵學生在主動學習過程中獲得更好的學習效益。此外,數字化教學資源來源廣泛、種類繁多,能對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有效補充,有利于突破課程教學的重難點,提升課堂容量,提升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實施成效,更好地達成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既定的教學目標。
(三)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實施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過程中,數字化教學資源包括一系列由多媒體、虛擬現實、仿真、3D等技術開發的教學資源,如動畫、視頻、文字、聲音等,利用這些資源創設教學情境,能更直觀地展現抽象的知識,驅動學生探索事物本質,找到事物之間的發展規律,將各種思想、觀點與方法融會貫通,讓學生在思考和驗證教師所傳授的知識的同時,逐漸形成良好的形象思維、邏輯思維,有利于學生思維發展。數字化教學資源下,學生可以通過在線教育平臺交流互動、合作學習,有利于形成輕松、平等、自由的學習環境。在在線教育平臺的幫助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由討論、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探討各自的觀點。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得到有效調動,對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三、數字化教學資源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的應用要點
(一)教學資源開發
基于數字化教學資源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中,教學環境是利用在線教育平臺開發的網絡學習環境和線下課堂教學環境相結合,即實現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學生可以通過在線教育平臺了解教學目標,掌握每課的學習重難點知識,與教師進行交流,而教師可以通過在線教育平臺對學生提供指導,幫助學生建構完善的知識體系。在開展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前,教師要先通過在線教育平臺挖掘和開發數字化教學資源。
根據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特點,基于在線教育平臺的教學資源種類多樣,一是來自傳統課堂教學的教材資源、電子課件、教輔書等資源,二是基于在線教育平臺通過互聯網收集的教學資源,各類教學資源都可以通過短視頻、網絡鏈接、圖文資料、教學包等方式轉化為數字化教學資源,通過在線教育平臺上傳發送給學生[2]。在數字化教學資源開發過程中,教師要注意以下問題:
(1)保證數字化教學資源與課堂提供的實物資源吻合,避免因為教學資源不匹配導致學生在學習時產生困惑;
(2)在挖掘數字化教學資源時,教師要盡量選擇高品質且符合學生個性化特征的資源,利用數字化教學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利用數字化教學資源設計教學視頻時,注意控制教學視頻的時長,視頻中的內容盡量精煉、簡潔;
(4)數字化教學資源要與教學目標和教學知識點對應,基于教學資源的教學內容要體現出層次分明的特點,教學內容安排遵循突出重點、由易到難的原則。
在開發數字化教學資源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在線教育平臺挖掘文字、圖片、音視頻、網頁鏈接等教學資源。文字資源可以通過在線教育平臺的“頭腦風暴”“投票/問卷”等功能提供;其他類型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可以通過計算機網頁上傳資料,支持學生通過點擊網址鏈接登錄賬號、檢索信息。以“Word長文檔排版”為例,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挖掘以下教學資源,見表1。
(二)教學過程設計
1.課前
(1)目標設計:在課前,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要考慮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的內容,以及數字化教學資源的特點,做好教學設計工作,重點明確課程教學目標。以“Word長文檔排版”為例,教師可以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三個維度來設定本課的教學目標:
一是知識與技能:①學會新建樣式與多級列表,掌握格式套用的方法;②了解如何制作圖文表格,學會對圖文表格進行排版;③掌握使用分頁符和分節符的方法,學會設置頁眉和頁腳;④懂得如何自動生成目錄和制作封面。
二是過程與方法:①能靈活運用本課知識,獨立完成拓展練習;②能在自主學習、示范講解和合作學習后,完成Word長文檔的排版任務;③積極參與線上線下討論活動,主動表達自身觀點和想法;④在相互交流與合作過程中共同解決問題,克服學習中面臨的困難;⑤可以將案例學習中掌握的知識與技能運用到實踐操作中,在實踐操作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三是情感與態度:通過欣賞簡潔、精美的文檔,獲得良好審美體驗和形成良好文化素養,通過制作長文檔了解到自己的風格和喜好。
(2)布置任務: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的實踐性較強。學生在課前預習時需要通過上機操作才能掌握相關知識和操作技能,在課前了解和熟悉教學內容。由于許多學生在課前缺少上機操作的機會,教師可以整合數字化教學資源編制預習單,通過在線教育平臺發布預習單,指導學生通過預習單了解教學主題、主要知識點,自主完成課前預習任務,隨后通過學習在線教育平臺資料庫中上傳的案例與教學資源,幫助學生攻克課前預習環節面臨的難題[3]。在課前預習環節,教師除了可以通過在線教育平臺發布預習任務外,還可以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發布討論話題,引導學生進行線上討論,并對學生提出的預習問題進行個性化指導,利用少量時間幫助學生克服課前學習時遇到的難題,或者整理學生的問題,在后續課堂教學環節負責集中處理。
2.課中
課中學習階段即課堂教學活動開展的環節。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是一門理論與實踐聯系十分緊密的課程。根據前期設計的教學框架,課堂活動主要分為課堂導入、實訓操作、展示討論、總結歸納等環節。
一是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可以結合在線教育平臺收集的學生預習數據,基于對學生預習狀況的評價,結合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向學生展示教學案例,利用問題、視頻、圖片等方式創設教學情境,在引導學生回顧預習知識的同時,通過案例操作與演示,在導入環節幫助學生攻克教學難題、理解重點知識。
二是在實訓操作環節,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登錄在線教育平臺,將前期收集的案例素材、思維導圖等上傳至學生終端,指導學生進行實訓操作,讓學生結合課本、課件、案例視頻等進行操作,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共同解決實訓活動中的難題。在實訓操作中,教師可以在學生提交實訓成果后,為學生布置相應的拓展任務,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加深學生對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
三是在展示討論環節,教師可以將學生的實訓成果上傳至在線教育平臺,引導學生相互欣賞和點評實訓成果,分析不同實訓作品的優點與不足,共同探明原因和制定改善的方法,并對各自的實訓成果進行測評。
四是由教師圍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頻繁出現的問題進行總結、講解、演示,指導學生梳理知識點,深化學生的記憶,幫助學生更好地內化本課知識點。
例如,在“Word長文檔排版”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企業宣傳冊,指導學生思考自己在制作類似的長文檔時,需要做好哪些操作,指導學生回顧預習掌握的知識進行討論、分析,為創設情境、引入新知識做好鋪墊。在隨后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立足于教學情境,通過微課講解、視頻操作演示等方式,幫助學生掌握Word長文檔的排版方法與技巧,并對本課的教學重難點進行匯總,指導和提升學生的操作水平。
五是在課堂總結環節,教師在傳授了基礎知識、操作技巧后,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總結評價,先利用教學平臺整理和分析學生學習相關數據,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再采用多元化評價方式分析數字化教學資源下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的實施情況,明確教學實施過程中的長處和不足,為后續優化或改進教學方式,調節數字化教學資源的應用方法提供依據,并結合教學評價結果,針對識別出的學生學習問題,帶領學生制定科學有效的問題解決方案,在充分發揮數字化教學資源應用價值的同時,保障學生的學習成效。例如,教師可以將學生的作品作為評價對象,從學生完成教學任務的質量、速度,以及學生在教學實踐中的學習態度入手,編寫教學評價量表,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表現進行自主評價。如在“Word長文檔排版”一課中,教師布置了制作Word文檔的任務,可以將任務完成情況的評價標準設定為“能正確設置頁面背景、頁面邊框”“能正確插入藝術文字、圖片、文本框和自選圖形等對象”“能正確設置文檔的格式”,并設置評分標準,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表現進行打分,其余評價指標按照同樣的方式實施,通過這種方式提高學生自主評價效果,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優勢和不足。
3.課后
在課后鞏固階段,教師可以利用在線教育平臺向學生分享數字化教學資源,通過布置作業、設置任務等方式,利用數字化教學資源指導學生回顧課堂學習涉及的知識,加深知識點和操作技能在學生心中的印象[4]。例如,教師可以將教學知識點整理匯總后制作成微課或者思維導圖,通過在線教育平臺上傳給學生,為學生的課后學習提供豐富的數字化教學資源。例如,在“Word長文檔排版”的課后復習中,教師可以圍繞Word企業宣傳冊,從頁面設置、創建樣式、多級列表、分節符與分頁符、圖文表格等多個方面繪制思維導圖,幫助學生總結歸納本節課的知識點,提高學生對各類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為提高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成效,分析了數字化教學資源在課程教學中的應用重點,認為數字化教學資源的應用能改變傳統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形式,促進線上線下教學有機結合,有利于對課前預習、課中學習和課后鞏固提供更豐富的教學資源,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提高課程教學的整體效果。
參考文獻:
[1]佘朝兵.高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分級教學改革探討[J].中國新通信,2023,25(18):89-91.
[2]唐萍,張燕妮,武艷慧.應用型本科院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數字化教學改革探析[J].電腦知識與技術,2023,19(23):170-172.
[3]楊曉燕.高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分級教學改革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22,18(23):166-167+180.
[4]彭志勇,鄧世權.“課程思政”背景下高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與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21,17(17):132-133+153.
作者簡介:火一青(1979—""),女,漢族,上海人,本科,初級教師,研究方向:計算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