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上午第四節是語文課,我走進教室,發現只有二三十個學生坐著(全班一共53個學生),心里頓時一咯噔:“其他學生都干什么去了?”
這時班主任走進來,對我說:“學生就那么不愛上語文課嗎?”我看著座位上的學生喝水的喝水,吃東西的吃東西,喘大氣的喘大氣,沒一個想要上課的樣子,心情瞬間跌到谷底。
我讓學生先看會兒書,等下再講課。十幾分鐘過去了,一幫學生氣喘吁吁地跑到了教室門口,被班主任攔截到教室外的走廊。挨了一通訓斥后,這幫遲到的學生依次走進教室。他們被班主任罰站,只能在教室后面聽課,并且被罰抄課文。
課后,我對班主任說:“你罰他們抄課文,不如讓他們寫下犯錯的過程。”我不認同這樣機械的懲罰手段,他們已經是高中生了,可以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解釋并負責。
幾天后,我讀到煒城同學寫的周記:
這周五,一抹初霞升起,陽光灑在少年們的肩上。
由于體育課和物理課換了,第三節上體育課。體育館的大門竟被打開,而那求之不得的大課間更是錦上添花,我們將放空一切,在陽光下肆意地歡笑、奔跑,但后果也可想而知。
塵封已久的體育館大門打開,似是在這壓抑的校園生活中投射了一絲光亮。很快,這群少年將會把這一絲光無限放大。少年們的天性得到解放,普普通通的體育器材也能讓他們忘乎所以。不知有誰發現了“遠古時期”老師們玩的排球,他們像發現了新大陸般,一窩蜂地涌了上去,五個、六個、八個……加入的人越來越多,而扣殺帶來的狂笑也響徹蒼穹。女生們則在體育館門外打著羽毛球。“瞄、預、起、殺”,動作行云流水,在肌肉緊繃的時刻,女生完成了一個個扣殺。我在打排球時摘下眼鏡和手表,畢竟以前打籃球的記憶仍刻骨銘心。看不清是誰在打羽毛球,只看見翩若驚鴻、婉若游龍的曼妙身姿。
對沉浸在快樂中的人來說,時間是留不住的,它在我們歡笑時、起身時、跳躍時,在我們每一個不經意的瞬間流逝。我們進去后關了體育館的大門。它處在校門口旁邊的獨特位置,又比較隔音,抑或是我們全身心都投入到排球中,絲毫沒聽到上課鈴聲。體育館外打羽毛球的女生便是我們的“海東青”,她們離去時我們便會走。奈何視力有限,只見其影,不見其容,不知這門口竟已是其他班的女生了。后來,我們便在體育老師的呼喚聲中匆忙離開了,趕去教室時還有幾個沒穿好衣服的。就這樣,十幾個男生在陽光下狂奔,為這寧靜的校園留下最艷麗的一抹紅。當然,回去后的慘樣也有目共睹……
這節課怎么說呢?違反了課堂紀律,不尊重老師,毫無自制力,被處罰也是應該的,也的確有些對不住老師。但這也是我高中生活中最為精彩的一節課,將會在我日后的回憶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若是再來一次,我還是會選擇玩吧。畢竟,這也正如孔子理想社會的那個圖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讀完,我哈哈大笑,同時也分享給了班主任。班主任看了之后,也會心一笑:“他們事后和我解釋了,說上一節課本來是物理課,沒想到調成了體育課。”
我在煒城周記下留言道:“謝謝你記下這有趣的一節課。因為真誠地寫出來,我就了解了事情的原委。青春的你們貪玩很正常,能如此放肆地玩一節課,遲到十幾分鐘也是可以原諒和理解的。”
假如煒城沒有寫下這篇周記,假如班主任沒有告訴我他們遲到的原因,我可能就會誤認為他們是因為不喜歡語文課而故意遲到的。這不僅是對自己能力的自我否定,也會加深我對遲到學生的誤解,于是,師生之間就可能互生嫌隙。
其實,學生犯錯的行為背后必然有其原因。在不了解的情況下,班主任先誤認為學生不喜歡上語文課,這是對語文課的一種否定,尤其是當著學生的面如此評判,讓我這個語文老師的面子掛不住。幸好班主任事后耐心地與學生溝通,了解了遲到的原委,消弭了我對學生的誤解。在班主任否定語文課的時候,我雖然感覺有點沒面子,但對自己還是有足夠的信心和底氣的——我相信自己的課不會差到讓學生集體逃課的程度,我相信自己每天認真備課的努力,相信自己十幾年的教學功底。
至于學生因為玩得太開心而遲到,我其實非常理解。寄宿制學校,學生在校時間都被安排得滿滿當當。因為理解,所以寬容。對于高一學生,我始終相信他們有判斷是非的能力,有對自己行為負責的能力。因為玩得忘乎所以而遲到,偶爾為之,這算不上什么錯誤,只要向老師解釋清楚就行。
高中生學業壓力非常大,能盡情忘我地玩耍,釋放學習壓力,這對學生的身心健康還是有好處的。所以,老師不能揪住學生遲到這一行為不放,更不能因此而上升為不尊重老師、不喜歡語文課,老師應該看見學生遲到背后鮮活的生命力和勇于坦誠錯誤的天真爛漫。
煒城說,假如再讓他們選擇,他還是會選擇玩耍,因為這是他們高中生活里最開心的時刻,因為這是孔子所說的理想社會。瞧,煒城同學多會學以致用啊。我們不是剛學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這篇課文嗎?在課堂上,學生不是非常向往曾皙所描述的理想生活嗎?
忘記一切地玩耍,進入到自由快樂的境界中,這不就是學生們向往的生活嗎?我相信當學生自由快樂地玩過,會理解“自律即自由”,會承擔起學業重任,會更有力量克服困難,更有信心和希望活在這美好而珍貴的人間。
(作者單位:廣東興寧市齊昌中學)
責任編輯"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