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托管服務作為“雙減”政策背景下的重要舉措,旨在緩解家長看護壓力、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如何幫助學生在有限時間內快速適應新環境、融入新集體,成為暑托服務質量提升的重要課題。為此,筆者結合學校“詩禮育人”理念,從“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價值需求”三個層面出發,通過詩意氛圍營造、多元活動創設、項目式學習延展等舉措,助力暑期托班生(以下簡稱“暑托學生”)快速融入集體生活,從而提升托管質量,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一、基于需求層次理論的暑托學生融合困境剖析
將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應用于暑托學生的集體融入問題,系統地剖析學生在不同層次上的心理與行為困境,為策略設計提供理論支撐。
(一)安全需求層面:缺乏環境熟悉感與秩序感
由于暑托服務周期較短,加之學生來源多元、人員流動性強,集體構建缺乏穩定性,學生往往難以及時熟悉新的環境、人際關系與行為規范。這些問題不僅影響學生在新環境中的適應速度,還可能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和學習效果產生負面影響。
(二)社交需求層面:面臨人際互動的陌生與疏離
暑托班學生來源多樣,缺乏穩定的同伴關系基礎。在有限時間內,學生往往難以建立穩定的社交圈層,面對陌生同伴時更傾向于回避或依附既有朋友,導致互動圈層固化、交流淺表化。此外,缺乏系統的集體文化引導,也限制了學生社交能力的拓展與群體認同的形成。
(三)自我實現層面:個體價值感缺失與參與意愿不足
暑托班的師資安排,除班主任相對固定外,其他授課教師每兩天就進行一次更換。這就導致教師難以深入了解每個學生的特點,無法精準地挖掘并滿足他們的自我實現需求,從而降低了學生的參與意愿與積極性。這種狀態不僅影響個體發展,也不利于班級凝聚力的形成。
二、立足“詩禮育人”理念的融合策略探索
筆者基于學校“詩禮育人”的辦學特色,從氛圍營造、社交活動設計與項目化學習三個維度出發,形成了兼具文化底蘊與育人功能的融合路徑,助力學生實現從“物理匯聚”到“心理歸屬”的深度轉變。
(一)營造詩意氛圍,構筑安全感的心理基石
一是教室盈詩意,營造溫馨學習空間。在暑托開班前期,筆者在教室墻面設置“四季詩韻”區,張貼按春、夏、秋、冬季節主題分類的古詩詞與書法作品,在窗臺上擺放綠植并配以相應的詩簽。此外,筆者在天花板上懸掛了印有詩句的燈籠,營造了沉浸式詩意空間,讓學生置身詩境,倍感溫馨。同時,筆者還在教室里設置了“詩香閱讀角”、開辟了“詩詞創作墻”,鼓勵學生分享與創作,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二是校園品詩韻,增強歸屬認同感。在暑托學生開班第一天,筆者帶領學生參觀校園,邊走邊讀、邊賞邊悟,讓學生充分體驗學校深厚的詩禮文化底蘊,使其對校園心生喜愛。例如,筆者組織學生在“詩詞景觀”讀一讀古人詩詞;在“詩禮長廊”賞一賞學生詩詞作品;在“詩禮大廳”聽一聽唐詩宋韻等。
三是詩語啟“心”程,打通情感連接通道。開班第一課,筆者以學生耳熟能詳的詩句引入導語,開啟課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筆者進一步將詩詞融入教學指令,借助詩詞的韻律與意境,優化課堂組織與管理。課后,筆者用詩詞寄語鼓勵學生,以詩為媒、以情潤心,構筑充滿詩意的關懷通道,讓學生在詩詞浸潤中健康成長。
(二)創設多元活動,激發社交興趣與能力
一是以禮為范。在主題班會中,筆者通過“伯牙絕弦”“將相和”等經典故事,鼓勵學生反思自我,探索人際交往之道。此外,筆者將學校的“八禮”(課堂之禮、行走之禮、觀賞之禮、餐飲之禮、言談之禮、儀表之禮、待人之禮、游覽之禮)融入課堂教學,通過觀看視頻、學習模仿、小組評比等形式,引導學生內化禮儀規范,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感受“禮”之美好。
二是以詩激趣。首先,詩禮誦讀,古韻啟慧。筆者在每日晨讀時段設立“詩禮誦讀”環節,精選《弟子規》《詩經》《增廣賢文》等經典篇章,引導學生從“首孝悌,次謹信”中體會與親人、朋友的相處之道。此外,組織詩詞接龍、飛花令等詩詞趣味誦讀活動,激發學生誦讀興趣,提升語言表達與社交參與的積極性。其次,詩詞賞析,鑒美抒懷。在文學拓展活動課中,筆者設置了“詩詞鑒賞拓展”環節,帶領學生深入解析詩詞中的意象、情感與修辭手法,并比較唐宋詩詞的風格差異,幫助學生拓寬文學視野、提升審美能力。同時,筆者借助多媒體展示詩詞動畫,增強學生對詩詞意境的感知與理解。在此基礎上,筆者還引導學生學習對仗、押韻等基本知識,鼓勵他們嘗試詩詞創作,并將作品制作成“苕溪詩韻”小報,在班級宣傳欄張貼展示。最后,詩詞創意,藝韻融情。筆者搭建了詩詞創意展示平臺,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藝術之美,在合作中融入新集體。例如,筆者設立“詩詞手工坊”,鼓勵學生結合詩詞制作折扇、繪制《山行》秋景圖、用陶土塑造“牧童騎黃牛”形象等;設置“詩情畫意廊”,引導學生根據詩句進行詩配畫創作;設立“詩禮音樂廳”,讓學生將喜歡的詩句譜曲演唱;搭建“詩詞演藝臺”,引導學生以小組形式將詩詞改編成故事進行創作表演。
三是詩禮育人。在暑托結束前,筆者精心編排了《家風頌》節目,將詩詞誦讀、詩詞演唱、詩詞表演、詩詞書寫等多種形式融合在一起,并邀請家長到場觀摩。該節目不僅是對暑托學習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詩禮育人”理念的深度體現。在內容上,學生通過誦讀與演繹,理解傳統詩詞所蘊含的家國情懷與道德觀念,涵養文化素養;在形式上,融合音樂、美術與表演藝術,有助于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審美修養。同時,學生在舞臺上勇敢表達、自信展示,激發社交潛能,增強自我認同感。此外,家長的到場參與更促成了家校共育、詩禮共融的育人合力。
(三)延展項目式學習,激發自我實現的價值體驗
一是“詩禮尋根”,文脈相承。筆者結合學校“詩禮文化”的育人特色,設計了“苕溪詩韻:我來尋找家鄉苕溪”項目式學習活動。依據不同學段學生的學科素養要求,筆者制定了分層研究任務,并鼓勵學生根據任務自由組隊、分工協作,開展研究性學習。在小組合作下,學生呈現出多樣化的學習成果:手工制作、繪畫創作、手繪地圖、自然筆記、旅行手賬、朗誦視頻等。該項目式學習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合作探究與實踐能力,展現了學生在詩詞項目學習中的綜合素養,更激發了他們對家鄉的認同感與文化自豪感。
二是“詩禮助益”,啟智潤德。筆者組織開展了“詩禮助成長”志愿服務活動,組織學生走進社區孤寡老人家庭,為老人表演詩詞節目、吟誦經典篇章、傾聽老人講述人生故事,并與他們分享詩詞背后的文化意蘊。學生在溫暖互動中學會了關愛他人、理解包容,也提升了社會責任感與社交技巧。
三是“詩禮雅韻”,非遺傳承。筆者結合周邊教育資源,組織開展“詩禮雅韻”研學活動。筆者組織學生前往學校附近的蔣家洪玉雕工作室,欣賞精美玉器,了解玉器的歷史淵源與文化價值,觀看玉雕制作流程視頻,系統學習玉雕制作的工藝過程。此外,學生還親手體驗玉雕創作,在專注中感悟工匠精神與文化傳承的力量。活動尾聲,學生根據親身體驗,為自己創作的作品賦詩。此次活動不僅讓學生了解玉雕文化的非遺脈絡,更在動手創作與詩詞表達中增強文化自信,促進其價值認同與自我實現,真正實現“以文化人、以美育德”的育人目標。
三、取得的成效
筆者結合學校特色,以“詩禮育人”理念為核心,通過一系列精心設計的多元舉措,助力暑托學生迅速融入新集體,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安全需求得到滿足
全方位詩意氛圍的營造迅速拉近了學生與教師的距離,也進一步增進了學生對校園的親近感,使其能夠快速融入新集體。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在校園中找到了文化認同的根基,內心的安全感與自信心不斷增強,也為其在暑托期間的學習與生活奠定了堅實的情感基礎。
(二)社交融入成效顯著
“詩禮誦讀”“詩詞賞析與創作”等多元互動形式,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讀寫能力,也促使那些較為內向的學生積極參與集體討論與交流。豐富多彩的活動增進了班級的集體凝聚力,增強了學生間的社交互動與情感鏈接,推動學生在與同伴的互動中提升社交能力,構建了和諧的集體關系。
(三)價值實現成效斐然
苕溪文化的實地探究、志愿服務活動和非遺傳承研學活動有效拓展了暑托學生的知識視野,提升了他們的文學素養。通過這些形式多樣的學習和實踐活動,學生的潛能得到了充分激發,成就感與自信心得到極大提升,順利地融入新集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