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況對其成長至關重要。然而,在現實中,高中生面臨諸多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這些因素相互交織,給高中生心理健康帶來了嚴峻挑戰。因此,深入分析高中生心理健康問題并制定個性化干預策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多元分析
(一)家庭因素埋下心理隱患
作為高中生發展的首要環境,家庭對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具有深遠影響。一方面,家庭教養方式的選擇是其中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在專制型的教養方式中,家長過分地管制子女,苛求子女的絕對順從,會讓子女膽怯懦弱,缺乏自信心或者出現逆反甚至暴力對抗等行為;而溺愛型的教養方式易使孩子以自我為中心,責任感不強,挫折承受能力較弱。另一方面,家庭結構也是影響高中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身處單親家庭或者重組家庭的高中生,可能會因為家庭關系復雜動蕩而缺乏安全感與歸屬感。他們在感情方面會有所欠缺,呈現出孤僻、敏感的心理特質,在人際交往中易出現問題[1]。
(二)學業壓力加重心理負擔
高考競爭壓力就像一座山,壓在了每個高中生的頭上。就繁重的課程設置而言,高中階段不僅學科多,知識難度也大大提高,學生要花很多的時間與精力來進行學習與消化。頻繁的考試更使學生始終處于一種緊張的狀態中,考試結果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自信心與自我認知。學校及家長對成績的過分看重,進一步加重了學生的心理負擔。許多學生把成績作為評價自己價值高低的唯一標準,成績一旦不盡如人意,他們便會陷入自我否定之中,出現焦慮、抑郁等消極情緒。長此以往,學生就會產生學習疲勞和厭學情緒,出現學業倦怠。比如,有的學生為提高成績而夜以繼日地苦讀,長時間處在高度緊張的狀態下學習,結果考試成績未達預期,身心疲憊,出現了畏懼、抵觸學習的心理。
(三)社交環境造成心理困境
在高中階段,學生的社交圈子逐漸擴大,社交環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在校期間,同學關系屬于最主要的一種社交關系。同學的隔離或排擠,將嚴重損害學生的自尊心與自信心,使其出現自卑、孤僻等心理問題。師生關系同樣不可忽視。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給予學生支持與鼓勵,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反之,緊張的師生關系會使學生害怕上學、抵觸上學[2]。另外,戀愛問題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對高中生造成心理上的困擾。如果戀愛關系處理不當,學生可能會陷入情感的糾葛,產生痛苦、焦慮等負面情緒,從而影響他們的學習和生活。
(四)網絡文化引發心理偏差
網絡中的信息泥沙俱下,有些不良信息,如暴力內容、色情信息、虛假新聞等易給高中生的價值觀及心理帶來不良的影響。具體來說,長期暴露在暴力內容下的學生,可能會對生命漠不關心,缺乏敬畏。網絡社交所具有的虛擬性易使學生沉溺其中,從而造成其現實社交能力的退化。有的學生在網上滔滔不絕,而在現實中卻是沉默寡言,害怕社交。另外,高中生網絡游戲成癮的問題比較突出。沉溺于網絡游戲的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常常忽略了學習與人際交往,出現成績滑坡、人際關系緊張等問題,繼而產生焦慮、抑郁、煩躁等情緒。
(五)個人性格形成心理特質
個性開朗、樂觀向上的學生往往能積極面對困難與挫折,具有很強的心理調適能力;內向、敏感的學生則受負面情緒影響較大。比如,性格內向的學生,遇事可能不善于對人吐露心聲,把負面情緒積壓在心底,時間一長,很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個性倔強的學生身處與其看法不一致的場合時,易鉆牛角尖,常常出現焦慮不安、易怒等心理。另外,自我認知偏差還和個人性格有一定的關系。有的學生期望值過高,一旦達不到目的,便有很強的挫敗感;而有的學生太自卑,沒有自信,面對挑戰時易畏縮不前。這種自我認知偏差會給高中生心理健康帶來負面影響[3]。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個性化干預策略
(一)心理疏導:針對家庭教育隱患
作為高中生重要的成長環境,家庭深刻影響著學生的心理健康,學校需要系統而深入地開展針對家庭教育隱患的心理疏導工作。許多學校經常與社區一起為家長舉辦心理教育講座。如,某市一高中聯合社區活動中心每月組織家長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并請資深心理咨詢師授課。在演講中,咨詢師不僅揭示了識別學生心理問題的技巧,還深入探討了各種教養方式對學生心理的影響。在一次講座上,咨詢師結合大量案例分析,指出過分苛刻的教養方式易使孩子自卑,過分溺愛又會使孩子責任感不足、挫折承受力不強。一位參與講座的家長表示,他一直對孩子的教育持嚴格態度。平日里,孩子們在他面前總是顯得小心翼翼。然而,在聽取了講座之后,他意識到自己的教育方法存在不足。從那時起,這位家長試著轉變和孩子們交流的方式,他不再老是批評責備,而是學會傾聽孩子想法,鼓勵孩子抒發情感。過了一段時間,孩子們的個性漸漸開朗,學習積極性也有所提高。專業心理咨詢機構還會對有需要的家庭進行一對一心理輔導。比如,因父母長期關系緊張,常常吵架,某學生在高二的時候焦慮不安,學習成績急劇下降。心理咨詢師了解了相關信息之后,先和該生家長單獨交流,使家長意識到其行為會給孩子帶來心理上的危害。接下來,采用家庭療法,為三口之家創造一個安全且開放的空間,讓他們能夠坦率地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思考。經過咨詢師的指導,該生家長漸漸認識到了家庭和諧對于孩子的重要意義,并開始嘗試著改善家庭氛圍與家庭關系。接受心理輔導6個月后,該生的情緒漸趨平穩,學習成績緩慢提高。
(二)心理調適:緩解學業負擔
一方面,學校可以引入彈性作業制度,設計符合學生學習能力與水平的分層作業。以某重點中學為例,該校把作業劃分為3個等級:基礎作業、提升作業、拓展作業?;A作業以鞏固基礎知識為目的,是為所有學生而設計的;提升作業主要集中在知識的實際應用和進一步的拓展上,供學有余力的學生選做;拓展作業旨在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促進學生深入研究,從而全面培育他們的技能。通過這一分層作業制度,教師可以讓不同水平的學生在做作業的同時,產生成就感,緩解學習壓力。另一方面,學校也要大力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常規講解心理健康知識的同時,引進各種互動式教學方法。例如,某校推出壓力應對工作坊,讓學生以角色扮演和小組討論的形式一起探索學業壓力應對之道。一些學生建議通過體育活動來緩解壓力,而另一些學生則主張制訂合適的學習方案,避免在緊急情況下盲目跟風。通過溝通與分享,學生學會了正確地看待學業壓力問題,并掌握了各種緩解壓力的有效方法。此外,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也是減輕學業壓力的重要手段。學??山M織校園文化節、科技節和體育比賽等,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臺,使學生在緊張的學習之余放松身心,發展興趣愛好,有效減輕學業負擔所造成的心理壓力。
(三)心理支持:改善社交困境
當高中生遇到社交上的困難時,適時有效的心理支持可以幫助其走出迷霧,構建良性的人際關系[4]。教師可開展專業的社交技能訓練,內容包括溝通技巧、情緒管理和團隊協作。在進行溝通技巧訓練時,教師可通過情景模擬讓學生實踐怎樣清楚地表達思想,怎樣聽取別人的建議。比如,在模擬小組討論的場景下,學生要一起完成項目策劃。通過模擬演練,學生會懂得尊重別人的意見,學會如何高效表達思想,從而避免因為交流不暢引發的沖突與矛盾。相關數據顯示,在參與社交技能培訓的學生群體中,大約有 75% 的學生在與他人交往時展現出更強的自信,并且與同學的關系也變得更為和諧。教師對學生社交起著監督與引導的作用。當發現學生受到隔離或者排擠的時候,教師應該趕緊行動起來。例如,筆者執教班級的一名學生由于性格比較內向,不善于和同學積極溝通,漸漸在班里處于邊緣地位。筆者發現這一情況后,先與該生進行了深度的心靈交流,以更好地了解他的內心感受和想法。隨后,筆者舉辦了以“友誼的魅力”為主題的班會活動,通過分享動人的友誼故事、進行互動游戲等方式,讓班級學生體會友誼的意義,并鼓勵他們積極主動地關心、幫助該生。
(四)心理引導:糾正網絡偏差
學校和家庭要建立合作機制,加強網絡素養教育。許多學校設置了“網絡素養”這門課程,在多元化教學手段的幫助下,指導學生獲得分辨網絡信息真假和優劣的本領,養成正確使用網絡的習慣。如,北京市海淀區某校在信息技術課程體系中加入了網絡素養教育,并開設了專門的教學時段。通過展示網絡謠言、虛假新聞及不良信息等典型事例,該校教師采用信息分析和危害研討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分析這類信息給個人心理和社會秩序帶來的消極影響。同時,組織學生進行“理性審視網絡”專題研討,促使學生從自己的認知和經驗出發,深入挖掘使用網絡的界限和價值,幫助學生通過互動交流,建立科學、合理的網絡價值觀。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進行的一項研究調查顯示,在參與這類課程的學生群體中,大約有 70% 的學生在網絡行為和認知方面有了明顯的提升,他們能夠更加理智地處理網絡信息。家庭對于指導學生正確利用網絡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家長要和孩子一起建立網絡使用規則。在留意到孩子有沉迷于網絡游戲等情況時,家長需要和孩子深度交流,尋找導致他們沉迷網絡的內在心理因素。在充分交流的前提下,雙方一起制定科學、合理的網絡使用規則,比如,每天做完作業之后游戲時長不得超過1小時;周末可以適當延長游戲時長但是不得超過2小時等。同時,家長要積極地引導學生進行戶外活動與運動,轉移他們對虛擬世界的注意力。
(五)心理培育:契合性格特質
高中生的性格特質存在顯著的多樣性和獨特性,基于不同性格特質進行心理培育工作可以為高中生心理健康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針對內向的學生,學??梢酝ㄟ^打造多樣化展示平臺來逐漸引導他們打破心理舒適區,提升社交自信[5]。如,某校在圖書館成立了“閱讀分享角”,組織學生每周定時交流讀書心得體會。剛開始,內向的學生常常不敢表達,但是在教師的積極鼓勵和引導之下,他們開始努力地投入分享活動中。在分享過程中,學生所收獲到的專注傾聽和積極反饋能有效提升他們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在上海師范大學的深入追蹤研究中,我們發現在參與這種活動的內向學生中,大約有 75% 的學生在社交能力和溝通技能上都有了顯著的進步,他們的性格也逐步變得更為樂觀。針對外向、有活力的學生,學校要舉辦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和競賽項目,讓他們有充分釋放活力和施展才華的空間。
結語
高中生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忽視,本文通過對家庭因素、學業壓力、社交環境、網絡文化及個人性格等多元因素進行分析,明確了問題根源,提出了個性化干預策略,旨在為高中生心理健康保駕護航。未來,教育者還需持續關注高中生心理健康,不斷優化干預措施,助力他們健康成長,讓他們以良好的心理狀態迎接未來的挑戰。
[參考文獻]
[1]李華華,羅嘉儀.家庭功能與高中生心理健康狀況的關系研究[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4(32):12-14.
[2]盧培.如何疏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問題[J]:科學之友,2024(7):67-68.
[3]李鳳杰,李玉榮.高中生心理適應主題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究與指導[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4(14):62-65.
[4]鄭州市信息技術學校課題組.高中生心理健康問題及矯正策略研究[J].河南教育(基礎教育),2024(4):34-36.
[5]苗欣榮.家庭、學校環境對高中生心理健康素養的影響:處理心理問題的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