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一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讓幼兒保持有規律的生活,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其中,作息習慣與時間觀念是密切相關的,前者是后者的有力印證,后者是前者形成的基礎。幼兒教師要嚴格遵循《3一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要求,加強對幼兒時間管理能力的培養,讓幼兒樹立良好的時間意識、時間觀念,為其良好作息習慣的形成奠定基礎。
一、提升大班幼兒時間管理能力的重要性
提升大班幼兒的時間管理能力至關重要,本文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分析:一是有利于幼兒養成良好的時間管理習慣。當幼幾具備良好的時間管理能力后,他們能夠根據自己的情況來進行時間的分配、利用,合理、有序地完成日常學習或生活中的任務,有效避免形成“磨蹭”“拖拉”的習慣,獲得更多自由支配的時間,發展自身興趣、特長,讓生活愈加多姿多彩。二是有利于幼兒計劃性思維的培養[]。通過提升幼兒的時間管理能力,教師可以有效喚醒其計劃性思維,讓其在做任務、事情之前進行規劃和準備,從而更加順利地完成某個任務或某件事情,達成預期的目標。
二、提升大班幼兒時間管理能力的策略
大班幼兒時間管理能力的培養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項循序漸進、逐步提升的系統工程。教師要腳踏實地,從識別時間、感受時間、規劃時間、管理時間四個方面入手,逐步培養和提升大班幼兒的時間管理能力,為其未來的學習和成長筑牢根基。
(一)利用生活工具設計趣味活動,讓幼兒學會識別時間
在幼兒園教育中,要想讓大班幼兒樹立良好的時間觀念,具備管理時間的能力,首要任務就是幫助他們學會認識時間。如何做到這一點呢?教師可以從幼兒熟悉的生活事物入手,從中挖掘切實有效的育人資源并發揮其作用,輔助幼兒認識時間,為幼兒時間管理能力的培養奠定堅實基礎。具體而言,幼兒園的各個教室往往配備了各種工具,其中就包括時鐘。不少幼兒對時鐘有著極強的好奇心、興趣,時常觀察時鐘,甚至會展開各種“奇思妙想”,提出各種問題[2]。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在幼兒園的各個區域放置時鐘,讓幼兒隨時隨地都能看時鐘,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和動機。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把握契機,圍繞“認識時間”這一主題,開展趣味十足的活動,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學會認識時間。
以“鬧鐘我會認”這一活動為例,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基本情況,將他們合理劃分成不同的小組,并將事先準備好的小鬧鐘分發給各個小組,讓他們細致觀察小鬧鐘,了解其組成。在此過程中,教師要適時引導,讓幼兒明確鐘面主要由三個部分(即時針、分針、秒針)組成。同時,教師可以給幼兒提供親身體驗的機會,即觸摸指針,感受其長短、粗細,對其形成更加清晰的認知:秒針最長、最細,運行速度最快;分針長度、運行速度均屬中等;時針最短,且運行速度最慢。
在上述環節結束后,教師可以開展“玩轉鬧鐘”活動。一開始,教師要引導幼兒再次觀察時鐘,使幼兒留意到時鐘背后的按鈕,并思考其用途。接著,教師可以讓幼幾轉動按鈕,并觀察鐘面發生了哪些變化,從而對指針之間的差異形成一定的認知。隨后,教師可以發布具體的指令,如“轉動半圈”“轉動一圈”等,使幼兒在動手操作中明確什么是“半點”,什么是“整點”,進而對時間形成更加深刻的認知。教師還可以鼓勵幼兒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完成時鐘的繪制。在此期間,幼兒可以發揮自身的奇思妙想與創意,設計出風格不一的時鐘。當然,教師也要做好指導工作,提醒幼兒將秒針、分針、時針等要素標注出來。同時,教師還可以讓幼兒聯系生活實際,說說自己在每個時間段完成的事情,將其標注在時鐘對應的時刻點旁。如,七點半起床、八點入園、十二點吃午餐這樣可以深化幼兒對時間的認知,為其后續規劃、管理時間做好鋪墊。
(二)基于親身體驗創造實踐機會,讓幼兒切實感受時間
時間是一個抽象性較強的概念,大班幼兒因知識、經驗有限,難以深刻理解其具體含義。為了幫助幼兒更好地感知時間的含義,教師要想方設法地轉化時間,將其變成能具體感受的事物。具體而言,教師可以開展一系列實踐活動,為幼兒創造感受時間的機會,讓其在親身體驗中感受時間的流逝,感知時間長短[3],從而樹立良好的時間觀念,學會珍惜時間,合理規劃和利用時間。
以“一分鐘有多長”體驗活動為例,教師可以先拋出引導性問題,啟迪幼兒的思維:“小朋友們,你們認為一分鐘有多長呢?”幼兒紛紛發言,有的表示很長,有的則表示很短。教師不要直接判定幼兒的回答,而可以邀請幼兒參與以下體驗活動:1.用時鐘或其他智能設備進行一分鐘計時,讓幼兒在這個時間段做手工、玩游戲。2.時間依舊是一分鐘,幼兒必須端正坐姿且保持安靜。完成上述活動后,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回顧活動過程,并表達自己的感受、體會。如,有的幼幾表示一分鐘時而長,時而短。在完成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時,時間過得快,反之則過得慢。顯然,幼兒的感受正在發生變化。
為了給幼兒帶來更深刻的感受,教師也可以開展“一分鐘能做什么”體驗活動。教師依舊可以先拋出趣味話題:“想必大家對一分鐘有多長已經有了一定的感受,現在,如果給你一分鐘時間,你能完成哪些事情呢?”鼓勵幼兒直抒己見,闡述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接著,教師可以將舞臺交給幼兒,鼓勵幼兒利用一分鐘時間完成一些事情。許多幼兒基于先前體驗活動中的經驗,開始爭分奪秒,盡可能地完成更多的事情。一分鐘后,教師可以提醒幼兒,暫停手中的事情,并鼓勵幼兒分享自己的“戰績”。這樣能夠幫助幼兒明確時間的多少、快慢是相對的,和完成事情的速度、專注力密切相關,要學會珍惜時間,將其價值發揮到極致。
此外,倒數口令在幼兒園教育中是極為常用的,教師可以從這一角度切入,設計體驗活動,幫助幼兒進一步感知時間,形成良好的時間觀念[4]。如,教師可以開展“我會做日歷”體驗活動。活動背景:一個月后,幼兒園將開展一項親子活動。教師可以動員幼兒進行“倒計時日歷”的制作,引導幼兒選擇具體物品,以此取代天數。如,有的幼兒選擇用樹枝來代替天數,每度過一天,就從盒中拿出一根樹枝。當盒中的樹枝都清空后,也就意味著親子活動到來。這樣能夠讓幼兒更好地感知時間的長短、快慢,學會珍惜時間。
(三)適時、適當、適度指導活動安排,讓幼兒學會規劃時間
當大班幼兒對時間形成一定的認識后,教師應當指導他們科學、合理地規劃時間,使他們就各項活動進行選擇、安排,從而提升他們的時間管理能力、決策能力,為他們后續的學習和成長打下良好基礎。在此期間,教師要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適時、適當、適度地指導和點撥幼兒,讓幼兒具備良好的時間規劃意識和能力,成為一名合格的時間管理者[5]。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落實這項工作。
首先,制作晨間計劃表。教師可以從俗語(如“一日之計在于晨”等)入手,讓幼兒明白時間的珍貴,尤其是要利用好早晨這個時間段,規劃并完成相應的事情。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啟迪性較強的問題,如“早上醒來要完成什么事情?”引導幼兒聯系生活實際,說說自己的晨間活動。有的幼兒表示要穿衣、疊被,有的幼兒則表示要刷牙、洗臉當幼兒發言完畢后,教師可以鼓勵他們將這些活動繪制出來,并將其排序,明確先完成什么,后完成什么。在此基礎上,幼兒可以適當裝飾表格,增添一些趣味元素,如卡通形象等,完成晨間計劃表的制作。
其次,合理規劃“課間十分鐘”。大班幼兒即將結束幼兒園學習生涯,步入小學,成為一名小學生。為了讓幼兒更快地適應這一變化,筆者組織他們去附近的小學參觀。此后,幼兒對“課間十分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诖耍P者抓住機會,詢問幼兒:“小朋友們,假設你們有了課間十分鐘,你們會做些什么呢?”鼓勵幼兒自主思考,并與伙伴交流、探討,談談自己的觀點。隨后,筆者讓幼兒進行整理,并以繪畫的形式呈現,從而完成對“課間十分鐘”的合理規劃。
最后,制作一日生活計劃表。教師可以緊扣一日生活,設計問題:“小朋友們,一日活動豐富多樣,我們應該如何管理自己的時間,有序完成這些活動呢?”從而引出活動一完成一日生活計劃表的制作。教師可以先讓幼兒回顧以往,說說一日生活包括哪些內容。對幼兒來說,這一任務難度不大,他們基本上可以完成。接著,教師可以讓幼兒根據活動內容、事項等,科學規劃自己的作息時間,并以表格的形式呈現。當然,表格要體現出各個時間段的安排、耗費的時間等??紤]到這項任務具有一定的難度,幼兒一人的力量有限,難以自主完成。因此,教師可以鼓勵幼兒尋找伙伴,創建小組,共同完成這項任務。
(四)家園合作形成育人合力,讓幼兒科學管理時間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其一生的成長發展中發揮著不可小覷的作用。要想將大班幼兒時間管理能力的培養工作落到實處,僅憑幼兒園一方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幼兒園還需要積極尋求家庭的支持和配合,二者攜起手來,形成合力,共同開展相關工作。如此,才能夠讓大班幼兒的時間管理能力得到新的突破,為其未來適應小學學習生活筑牢根基。
例如,教師可加強與家長之間的溝通、聯系,與其建立良好的伙伴關系,共同開展“我是小小時間管理者”活動[6]。其一,教師可以利用微信或QQ等社交軟件創建家長群,并邀請全體家長進入群聊。接著,將幼兒園作息表分享到群里,號召家長以此為參照,結合幼兒的身心特征、年齡、喜好等,進行假期作息表的制作。其二,教師要肩負起自身的職責,將幼兒在園內的情況、表現等記錄下來,并與家長建立良好聯系,對幼兒在家中的表現形成一定的了解,從而有側重地開展教育工作。其三,教師要定期和家長溝通,互相分享幼兒的實際表現,及時發現其在作息方面的閃光點、不足,并以此為主要依據,對計劃表進行調整、優化,幫助幼兒彌補不足,發揚閃光點。這樣的家園合作,可讓幼兒隨時隨地接受良好的指導,樹立正確的時間觀念,形成良好的作息習慣,并學會規范和約束自己。其四,教師要動員家長積極參與這項工作,成為幼兒的學習榜樣,每天準時準點起床,并為幼兒提供“叫醒”服務。家長以身作則,能夠在不知不覺中感染和熏陶幼兒,讓其更愿意遵守相關安排。
為了更好地調動幼兒的參與積極性和熱情,教師還可以提醒家長將獎勵機制融入其中。具體而言,當孩子認真、按時完成某項活動時,家長應當準備一些獎勵,或是物質上的獎勵,或是精神上的獎勵,抑或是將二者結合,發揮獎勵的激勵作用,讓孩子在后續有更加精彩、出色的表現。如,孩子按時起床、睡覺,可以獎勵他們“三十秒購物”,或是陪伴他們玩游戲等。這樣能夠讓孩子獲得滿足感、愉悅感和成就感,讓孩子持之以恒,變得更加自律,學會科學規劃、管理自己的時間,在推動其學業進步的同時,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
結語
總而言之,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大班幼兒時間管理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并將其滲透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提升教育教學有效性,在引領幼兒習得基礎知識、技能的同時,使幼兒形成良好的時間意識和時間管理能力,從小就成為時間的管理者,為幼兒結束幼兒園學習生涯,順利向小學學習生活過渡提供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王瑾.幼兒時間管理教育的目的、原則與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2022(11):87-90.
[2]高燕,幼小雙向銜接背景下提升大班幼兒時間管理能力的策略研究[J].互動軟件,2022(10):1481-1482.
[3]陳雅婷,大班幼兒時間觀念養成記[J].動漫界,2023(44):50-51.
[4]金雨沁.引導大班幼兒逐步樹立時間觀念[J].幼兒教育,2023(25):32-35.
[5]王藝棋.幼兒時間概念的認知與守時習慣的養成[J].教育,2023(33):85-86.
[6]熊楨.如何培養時間觀念?[J].家教世界·V 家長,2022(4):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