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情境創設作為一種現代教育策略,打破了傳統課堂的局限,能使平面化、抽象的生物學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初中生物教師利用豐富的教學情境開展課堂教學,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學習和理解生物學知識,還能增強師生互動,提升教學效果。
二、情境創設對生物教學的意義
(一)提升課堂趣味性
將抽象的知識置于具體的情境中,可以讓學習更加生動有趣、貼近生活。例如,教師可以利用有趣的生物故事或科普短片作為課堂引子,既能有效集中學生注意力,又能自然過渡到生物教學,使枯燥的知識變鮮活。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進一步利用多媒體資源豐富情境創設,借助直觀形象的表現形式,展示生物體的精細結構、生態系統的運作規律,甚至遺傳密碼的奧秘。這種沉浸式體驗可以滿足學生的認知需求,引導其深入思考和探索科學本質。多元化的情境設計突破了傳統課堂的時空限制,能構建充滿活力、開放包容的學習環境,有效提升課堂趣味性。
(二)加強師生互動
生動的情景框架能夠有效促進師生之間深層次的思想交流與知識共享。教師可以精心設計情境,引發學生的好奇心,鼓勵他們積極參與討論、提出假設、尋求解答,并適時給予引導,加強師生間的情感聯結,營造尊重、開放的課堂氛圍,為學生提供心理支持和安全感。與傳統“教師講授、學生聽講”的教學模式相比,情境創設更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實現了從“教師主導”到“師生共建”的課堂轉型,有效促進了師生間的互動。
(三)推動概念具象化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主要通過課本講解來傳授抽象的生物學概念,學生不僅難以理解吸收,甚至可能產生畏難情緒。在現代科學技術的支持下,情境創設能夠將抽象知識與生活實際有機結合,使復雜概念變得直觀易懂。例如,教師可以創設實驗情境(如DNA提取實驗、酵母發酵觀察等),讓學生親身參與操作過程,直接觀察生命現象,從而推動概念的具象化。這種“做中學”的教學方式能激發學生的科學探究興趣,鍛煉他們的觀察力、分析能力和實踐技能,為他們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奠定基礎。
三、情境創設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措施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生活情境是情境教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學科的教學工作都應當注重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想要構建真實生動的情境,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合理設計生活情境,拉近生物知識與學生之間的距離[1]。基于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創設情境,能夠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促使他們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探索。
以蘇科版生物學八年級上冊“人體的神經調節”一課為例。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可以聯系生活,提出問題:“當手碰到熱水壺噴出的蒸汽時,為什么會立刻縮回?”由此引入“神經調節”的概念。接著,教師可以邀請一名學生進行膝跳反射實驗——讓學生坐在椅子邊緣,輕輕敲擊其膝蓋下方的韌帶,觀察其腿部的自然彈起反應。全班輪流嘗試這一實驗,討論反射弧的作用機制。隨后,教師進行追問:“在膝跳反射中,是什么在控制腿部的快速反應?大腦又是如何參與這一過程的?”引導學生思考神經系統的分工與協作。
在學生初步理解概念后,教師可以再次結合實際生活創設情境,例如開展角色扮演活動,讓4名學生扮演患者,1名扮演醫生。“患者一”的癥狀:腦顱內腫瘤壓迫大腦的視覺中樞,導致失明。“患者二”的癥狀:由于搬運重物,腰部扭傷壓迫坐骨神經,導致右下肢疼痛麻木。“患者三”的癥狀:腦血栓導致局部供血不足,一側肢體無法正常活動。“患者四”的癥狀:在劇烈運動中摔傷腰部,脊髓嚴重損傷,導致下肢截癱且大小便失禁。在活動中,“醫生”負責分析病因,其他學生協助補充,教師適時點評并糾正錯誤。活動的最后,教師要讓學生思考:“為何患者病變部位與癥狀表現的位置不一致?”引導學生總結歸納神經系統對人體生命活動的調控規律。
聯系學生的生活創設情境,不僅能利用學生熟悉的現象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還能促進知識遷移,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抽象概念,強化記憶效果,實現由理論到實踐的無縫銜接。生物學的本質是生命的科學,教師應善于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通過情境化教學提升學生的概念理解能力。
(二)創設問題情境,引發深入思考
質疑與思考是提升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問題化的情境教學能顯著提升學生的課堂專注度,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了解生物知識的欲望,更加積極地參與課堂學習[2]。問題情境通常具有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不僅要求學生獲取信息,還需要他們進行分析、推理和論證,因而能促進學生深度思考,深化其概念理解。
以蘇科版生物學七年級下冊“魚類”一節為例。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可播放游泳比賽視頻,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積極討論:“大家在游泳時遇到過哪些困難?”當學生提到“游泳時在水中會受到阻力”時,教師順勢追問:“魚為什么能在水中自由游動?”以此導入新課內容。隨后,教師可引導學生預習教材,了解魚的生理結構,再通過問題鏈逐步分解核心知識點:“魚在水中運動時是否會受到阻力?”“魚的哪些生理結構特征有助于克服阻力?”學生依據問題進行自主探究,了解到魚在水中用鰓呼吸,鰭是魚主要的運動器官,魚類的流線型(紡錘形)體型、體表黏液以及鰭的協調運動,都能有效減少水中阻力。此時教師可回歸初始情境,提出遷移性問題:“根據魚類的特征,你認為人類可以如何改進自己的游泳方式?”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可類比遷移得出“擺動腿部,將手臂前伸模仿紡錘形”等方法。在此環節,教師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不僅僅停留在理論探究層面,更推動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深刻體會生物學的奧妙。教師首先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隨后以遞進式問題鏈引導學生逐步探究生物知識。當學生完成基礎知識建構后,教師再次回歸初始情境,提出應用型問題,促使學生遷移新知,幫助學生深化概念理解,培養他們的高階思維能力,使學生能將知識活學活用。
問題情境教學的優勢在于它以真實現象為切入點,使學生從熟悉的事物出發,建立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形成直觀深刻的概念表征。在問題情境教學中,教師應設計層層遞進、具有邏輯梯度的問題鏈,以“情境一問題一探究一應用”的教學流程拓展學生的思維廣度和深度。
(三)創設實驗情境,培養實踐能力
情境具有趣味性、形象性、生動性等特點,能夠促進學生的問題理解與知識建構[3]。實驗情境提供了一個直觀的學習平臺,將抽象概念轉化為可觀察的現象,讓學生可以“在做中學”,通過親自觀察、操作,加深對生物學原理的認知,提高知識記憶效率。
以蘇科版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的“生物體有相同的基本結構”為例,教師可以創設實驗情境:制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和人口腔上皮細胞的臨時裝片,用顯微鏡觀察細胞結構。教師提供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滴管、新鮮洋蔥、消毒棉簽、稀碘液、清水、鑷子、刀片等實驗材料,并指導學生按照以下流程開展實驗:第一,調整顯微鏡(目鏡、物鏡、光圈)至清晰狀態;第二,制作洋蔥表皮臨時裝片,切取一小塊洋蔥鱗片葉內側薄片,在載玻片上加一滴清水,放置樣本,蓋上蓋玻片,加入碘液進行染色;第三,將裝片置于顯微鏡下,觀察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用彩色鉛筆簡單繪制細胞結構簡圖;第四,參照上述步驟制作人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進行觀察和繪圖。
學生仔細觀察和對比兩種細胞的結構可知,植物細胞的典型結構包括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而動物細胞由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構成。根據觀察結果可以總結出,細胞的基本結構包含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植物細胞還額外具有細胞壁這一特殊結構。在實驗操作中,學生能夠直觀觀察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的微觀結構,形成清晰、具體的概念認知。此前,學生已學習過顯微鏡的基本結構和使用規范,本次實驗幫助學生復習顯微鏡的操作方法,促進了理論知識與實踐的結合,能夠增強學生對生物學的興趣,同時提升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
這種基于實踐的學習方式能促進有意義的知識建構,深化學生對核心概念的理解和記憶。通過實驗,學生可以直接驗證教材知識的科學性,理解生物學理論的實際應用價值,深刻感受學科魅力。教師精心設計的實驗情境,既能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又能幫助學生聯系舊知,實現知識的融會貫通,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探索精神。
(四)創設故事情境,促進自主探索
故事情境教學是以故事情節為載體,以學生興趣為出發點,將教學目標和內容融入故事的一種教學方法。故事可以是科學故事、歷史典故或寓言故事等[4]。故事情境可以使枯燥的生物學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情感層面建立與課程內容的深層聯結,促進學生對生物知識的自主探索。
以蘇科版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的“生態系統中不同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一課為例,本節課主要介紹了食物鏈這一概念。在教學時,教師可設計如下故事情境:過去,羊是人類重要的生活資源之一,而狼作為捕食者,經常襲擊羊群,給牧民帶來不小的損失。為了維護自身利益,牧民大規模捕殺狼群。隨著狼的數量減少,羊群過度繁殖,它們大量啃食植被,最終引發草原退化、土地沙化。同時,由于缺乏狼群的捕食壓力,羊群體質逐漸下降,更易感染疾病。
這一故事具有趣味性,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自主探索的欲望。教師可引導學生分析食物鏈,根據故事情境列出“草 $$ 羊 $$ 狼”的食物鏈,理解能量流動關系。接著,通過討論故事中的生態失衡情況一一由于牧民的人為獵殺,狼群數量驟減,羊群因失去捕食者的威脅而過度繁殖,吃掉更多的草,使草場資源過度消耗,進而引發生態失衡學生能更深入地理解食物鏈的概念,認識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從而強化生態平衡意識和環保觀念。在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維護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方法,讓學生在分析后認識到,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能力,人類應當尊重生態規律,避免過度砍伐、捕獵等破壞行為。
生動的故事情節能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學生沉浸其中,從而提升其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隨著故事發展,學生能在腦海中構建具體畫面,將抽象的生物學概念形象化,加深知識理解。特別是故事中的矛盾沖突(如狼群減少引發的生態連鎖反應),能夠自然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質疑,推動學生自主探究,逐步培養生物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王勝蘭,葉舒.情境教學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教師,2023(4):51-53.
[2]池群珍.創設真實有效教學情境提高初中生物教學效果[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3(29):143-145.
[3]陳金花.淺析實驗教學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J].快樂閱讀,2016(24):54.
[4]徐玉仁.情境教學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實踐應用[J].教師,2022(15):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