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品德啟蒙教育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幼兒在園的一日生活圍繞著諸多生活活動展開,這些活動包括用餐、飲水、洗漱、如廁及午睡等。它們不僅滿足了幼兒的基本生活需求,還是培養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重要途徑。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與日常生活細節有關。為了推動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和提升他們的自理能力,教師必須在生活活動中對幼兒進行有效的指導,確保幼兒在成長過程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品德啟蒙教育的作用與存在的問題
(一)品德啟蒙教育:幼小銜接的關鍵橋梁
在幼小銜接的過程中,品德啟蒙教育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是幼兒園日常教育的核心內容,而且對于塑造幼兒良好的道德品質具有重要意義,影響著幼兒適應能力的發展及行為表現,是確保幼兒從幼兒園階段平穩過渡到小學階段的關鍵要素。幼兒的認知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判斷力還不夠強,易受到外界環境及他人的影響。因此,教師需要緊密結合實際情況,開展品德啟蒙教育,以提升幼兒的道德水平。
教師通過實施品德啟蒙教育,能夠引導幼兒認識到自己是國家未來的希望與接班人,培養幼兒愛國奉獻的情感,進而促進幼兒主人翁意識的形成[1]。
同時,能夠讓幼兒更深刻地理解社會規則與道德規范,學會尊重他人、關心集體等。
(二)品德啟蒙教育存在的問題
當前,部分教師在開展品德啟蒙教育時,往往傾向于采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法,過于重視幼兒對知識的記憶與背誦,而忽視了他們的主體地位及其對品德內涵的深入理解。教師運用這種教學模式不僅難以激發幼兒的興趣,而且會極大地降低品德啟蒙教育的實效性,難以達成既定的教育目標。
品德啟蒙教育既是幼兒園的常規教育工作之一,又是每個家庭的重要工作[2]。然而,在部分家庭中,幼兒的智力開發與技能培養被過度強調,家長熱衷于讓孩子加入各種課外輔導班。相比之下,品德啟蒙教育被置于次要位置,家長往往無條件滿足孩子的各種需求,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孩子道德觀念缺失,甚至出現攻擊性行為等負面現象。
二、基于品德啟蒙教育的幼小銜接工作實施策略
(一)探索多元活動,強化實踐能力
1.提升幼兒的自理能力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小學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幼兒常常缺少自主動手的機會,這會導致幼兒的自理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對此,教師需著重培養幼兒的自我服務意識,向其強調具備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具體而言,教師應鼓勵幼兒積極參與各類生活活動,如澆花、整理餐具等,以此減少他們對教師的依賴,為他們提供更廣闊的自主探索與成長的空間。同時,家長也應發揮積極作用,引導幼兒從家中的小事做起,參與家務勞動,通過實踐積累自理經驗,逐步形成自立意識,以此為其將來的升學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當幼兒體驗到勞動的樂趣后,他們會更積極主動地投入其中,并樂于與家人、朋友分享自己的勞動成果,從而提升自理能力。
2.組織幼兒進行體育鍛煉
在幼小銜接的關鍵時期,教師應密切關注幼兒的情感變化,組織幼兒進行體育鍛煉,并根據每個幼兒的特點,為他們制訂個性化的體育鍛煉計劃,從而增強幼兒的體質,引導幼兒養成克服困難、吃苦耐勞、積極向上的良好品格。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晨練等日常時段,開展如“歡樂晨練”等富有趣味性的體育活動。此外,教師還可以結合本園的文化特色,編排獨特的課間操,讓幼兒在愉快的氛圍中享受體育鍛煉的快樂。為了減輕幼兒升學的學習和心理壓力,教師應給予幼幾充足的自由活動時間,積極鼓勵幼兒參與多樣的體育活動,以此使幼兒在體育運動中學會正面應對挑戰,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幼兒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
3.培養幼兒的時間管理意識
在教育實踐中,教師應以身作則,為幼兒樹立良好的時間管理榜樣。同時,教師應關愛和呵護幼兒,與幼兒建立深厚的情感,成為幼兒成長道路上的良師益友。面對幼兒表現出的懶惰、拖沓等不良習慣,教師應及時予以正面引導,以幫助幼兒逐漸養成健康、積極的生活習慣以及自律等品質。
針對即將步入小學的大班幼兒,在教育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他們制訂詳細的時間安排表,讓他們學會合理安排每一天的活動。通過這種方式,幼兒可以逐漸學會珍惜時間,并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時間管理能力。同時,建立獎勵機制也是一種促進幼兒形成正確時間觀念的有效方法。每當幼兒根據時間安排表準時完成任務時,教師應及時給予幼兒肯定和獎勵。這些獎勵可以是實質性的小獎品,如星星貼紙等,也可以是言語上的表揚和鼓勵。為了更好地發揮獎勵的激勵作用,教師還可以在教室的一體機上循環展示獲得獎勵的幼兒的照片或事跡。這樣不僅能增強幼兒的榮譽感,還能激發其他幼兒的進取心,促使整個班級形成積極向上的氛圍。同時,教師也要關注那些暫時還沒有獲得獎勵的幼兒,給予他們更多的指導和鼓勵,幫助他們逐漸建立起正確的時間觀念。
(二)開展主題活動,形成健全人格
1.在體育活動中塑造健全人格,培養良好品德
幼小銜接階段的教育教學工作,對于幼兒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每位幼幾教師都應深入思考如何科學、有效地開展品德啟蒙教育,以幫助幼兒形成健全的人格,培養積極的品德。在幼兒園時期,出于對幼兒安全的考慮,許多教師傾向于避免開展高難度的體育活動,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兒體質的增強和心理素質的提升,會使他們缺乏面對挑戰的勇氣與韌性。進入小學后,幼兒會面臨更多樣化的挑戰,這要求他們必須具備敢于挑戰、勇于面對困難的勇氣以及自我保護的能力。因此,在幼小銜接階段,教師應積極設計并開展主題不同、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以全面促進幼兒體質和心理素質的發展。這些活動既應包含個人參與的項目,又應涵蓋團隊協作的內容。幼兒園還可邀請小學體育教師為幼兒講解體育鍛煉的益處以及安全防護措施,以此進一步激發幼兒對體育活動的興趣,并增強他們的安全意識[3]。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幼兒能學會如何在面對困難時保持冷靜,如何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如何在團隊中發揮自己的作用,為團隊的成功貢獻力量,這有助于幼兒形成積極向上、勇于挑戰的人格,培養團結協作的品德,能為幼兒未來的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2.培養幼兒的社交能力,建立和諧的同伴關系
受多種因素影響,部分幼兒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孤僻、膽怯的性格,不愿意與同學交往。教師應密切關注幼兒的行為表現,及時發現并糾正其不良傾向,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集體,創設溫暖、關愛、平等的集體生活氛圍。教師還應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向幼兒深入淺出地闡述社交的重要性,提高幼兒的社交技能。
進入小學后,幼兒將面對更為復雜的社交環境,不僅需要與教師、同學互動,還需要在社會實踐、知識競賽等各種活動中與人交往。因此,做好幼小銜接階段的社交技能培養工作至關重要,這將直接關系到幼兒是否能積極主動地參與社交活動并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為了幫助幼兒更好地適應復雜的社交環境,教師應積極策劃并組織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讓幼兒有機會接觸和了解不同類型的人,促使他們在互動中快樂成長。此外,教師還可以每天安排兩名幼兒擔任接待員,負責迎接家長并致以親切的問候。這樣的活動不僅能夠培養幼兒的禮貌習慣,還能顯著提升他們的自信心和社交技能。
三、基于品德啟蒙教育的幼小銜接工作模式構建
(一)學校布局:幼小銜接工作方案規劃與設計
為確保幼兒能平穩地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幼兒園需要與小學建立合作關系,共同制訂和實施幼小銜接工作方案。該方案需明確品德啟蒙教育的核心目標以及各項銜接任務,以此確保各項工作能有條不紊地推進。幼小銜接工作方案應集思廣益,由小學與幼兒園的負責人、教學管理人員、教師、家長代表以及品德教育領域的專家共同制訂,以此確保其既具有高度的可操作性,又能清晰界定各方的職責。此外,學校管理人員、教師、家長代表等應加強對幼小銜接工作的監督與管理,及時發現問題并完善,持續優化其內容與方法[4]。
例如,游戲是幼兒教育教學的主要方式,基于此,幼兒園可結合小學教學的方式,積極設計具有品德啟蒙教育功能的游戲,為幼兒提供多樣化的游戲材料,以此促進幼幾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形成健全的人格。比如,幼兒園可設立角色扮演區,組織幼兒開展角色扮演游戲,以此讓幼兒在游戲中學會站在他人的立場思考問題,并學會關愛他人、照顧他人。角色扮演游戲不僅能提升幼兒的自理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社交能力,還能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想象力和創新力,為他們從幼兒園階段順利過渡到小學階段奠定堅實的品德與能力基礎。此外,幼兒園還可邀請小學教師入園分享教學經驗,使幼兒教師明確教育方向;邀請小學生入園分享小學生活,激發幼兒對小學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二)教師行動:幼小銜接工作的實施與推進
在幼小銜接階段,教師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是幼小銜接工作的組織者和實施者。為實現幼小銜接工作目標,教師應設計多樣的專題活動,引導幼兒積極參與其中,并帶領幼兒到小學親身體驗小學學習生活,了解小學日常。此外,幼兒教師進行研討對幼小銜接工作的順利開展同樣重要。通過專題研討、讀書沙龍等形式,教師可以探討在教學中遇到的挑戰及應對策略,優化教學方式。同時,幼兒教師與小學教師開展聯合研討也具有重要意義,雙方可以共同確定幼兒應具備的能力與素養,并在日常教學中精準培養,從而為幼兒更好地適應小學學習節奏奠定基礎。
(三)幼兒步伐:適應身份的轉變與健康成長
為緩解即將進入小學的幼兒的焦慮情緒,教師應設計并開展多元化的游戲與主題活動,讓幼兒在放松心情的同時,發展各方面的能力,從而增強幼兒的自信心。同時,教師必須重視幼兒良好習慣的培養。具備良好習慣是幼兒身心健康的標志,更是其適應小學生活的關鍵。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幼兒良好的衛生習慣、規律的作息習慣、均衡的飲食習慣以及積極參與體育鍛煉的習慣等,以促進幼兒健康成長[5]。
結語
幼兒教師應積極探尋有效的策略,利用多方面的資源,有效構建與完善基于品德啟蒙教育的幼小銜接工作體系。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充分關注幼兒的發展特點與實際需求,開展具有趣味性與知識性的游戲和活動,不斷創新教育方案,激發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健全幼兒的人格,為幼兒適應小學的學習與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毛晗,盧清.論幼小銜接研究視域的轉變:基于發展適宜性實踐的文化適宜性分析[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22,37(12):100一107.
[2]陳曉芬.幼小銜接階段幼兒時間觀念的培養對策摭談[J].試題與研究,2022(28):191-193.
[3]李巖.育養成教育之花結全面發展之果:談如何在幼小銜接中對孩子進行養成教育[J]:學周刊,2022(27):190-192.
[4]姚協辰.敲響小學預備鈴:“幼小銜接”主題背景下的一日活動安排與組織[J].求知導刊,2022(31):83-85.
[5]王雪潔.淺析幼小銜接中培養幼兒良好學習習慣的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3(8):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