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標準》)強調了小學古詩文教學在文化傳承與審美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明確指出:熱愛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感受語言文字及作品的獨特價值,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立文化自信;通過感受、理解、欣賞、評價語言文字及作品,獲得較為豐富的審美經驗,具有初步的感受美、發現美和運用語言文字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涵養高雅情趣,具備健康的審美意識和正確的審美觀念[]。通過古詩文學習,學生能夠深入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涵、人文精神和審美價值,增強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目前,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仍存在一些問題與不足,概括起來主要有:教學方式單一,部分教師仍采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法,僅注重學生的古詩文背誦和默寫,而忽視了文化傳承教育,也忽視了融入多媒體、美術、音樂等元素;缺乏深度挖掘,部分教師在進行古詩文教學時,只停留在表面的詞句解釋上,沒有深入挖掘古詩文背后的文化內涵和民族精神;美育滲透不足,部分教師在講解古詩文時,停留在讓學生朗讀、背誦和理解上,對美育重視程度不高,審美教育時間也比較少;忽視情感體驗,部分教師過于注重學生對語言知識的積累,而忽視了學生的情感體驗。
一、小學古詩文教學中文化傳承與審美教育的價值
第一,發揮古詩文的文化教育價值。古詩文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和民族智慧。在小學古詩文學習中,學生可以接觸古代的語言文字、歷史文化、思想情感等,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第二,提升學生文化素養。古詩文教學不僅是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重要手段,還是傳承與發揚中華文化、培養學生文化素養的重要途徑。通過學習古詩文,學生可以了解古代社會的風土人情、價值觀念等,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
第三,彰顯古詩文的審美價值。古詩文具有語言美、韻律美、意境美、情感美等。通過學習古詩文,學生可以領略到古代詩文的獨特魅力,感悟文學之美。
第四,提升學生審美能力。審美教育是一種通過藝術手段或美的形態對學生進行教育的方式,旨在引領學生感受美、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在小學古詩文教學中滲透美育,對提升學生審美能力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文化傳承在小學古詩文中的體現
第一,歷史文化的傳遞。古詩文是歷史文化的載體,通過學習,學生可以了解到古代社會的藝術文化、自然景觀、風土人情等[2]。例如,在學習《春曉》時,學生能感受古人對春天的珍惜和熱愛,從而理解惜春的精神。
第二,民族精神的傳承。古詩文中蘊含著民族精神,如愛國主義、社會責任等。講解陸游的《示兒》、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節選)》等詩文,可以培養小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讓他們認識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道理。
第三,傳統文化的延續。古詩文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首古詩,就是一幅風俗畫。通過學習古詩文,學生可以了解到古代的文化習俗、節日慶典等。例如,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可使學生了解重陽節的習俗和文化內涵;引導學生學習杜牧的《清明》,可讓學生對清明節產生新的認識。
三、審美元素在小學古詩文中的體現
第一,語言美。小學古詩文的語言凝練準確,富有韻律節奏,這是其語言美的直接表現。例如,古詩中的押韻、對仗等,讓詩句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音樂美[3]
第二,意境美。意境是古詩文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審美教育的重要載體。古詩文通過精練的語言和生動的意象營造獨特的意境,給人以美的享受和心靈的觸動。例如,在《十五夜望月》中,詩人通過描繪中秋明月的景象,營造了清冷孤寂而又充滿溫情的意境。
第三,情感美。古詩文往往是詩人抒發情感的重要載體,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情感美。這些情感包括熱愛、向往美好生活,對祖國的赤誠,以及壯志豪情等。例如,在《竹石》中,詩人通過描繪竹子的堅貞不屈、高風亮節,表達了自己不怕困難、勇于進取的精神。
第四,哲理美。有的古詩文描繪了一幅幅美麗的畫卷,有的古詩文則蘊含深刻的哲理,讓人深思。例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表達了不斷進取、立志攀登的精神;“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則寓意著頑強拼搏、百折不回的意志。
四、小學古詩文教學中文化傳承與審美教育的實施策略
一方面,文化傳承與審美教育具有共同目標。文化傳承旨在通過教育手段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遞下去,使學生了解和認同自己的文化根源。審美教育側重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能夠欣賞美和創造美。在古詩文教學中,這兩者相輔相成,共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另一方面,文化傳承與審美教育相互促進。文化知識為審美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學生通過了解古詩文的創作背景等,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其中的美學價值。審美教育通過引導學生欣賞古詩文的語言美、意境美等,能夠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從而推動文化傳承與發展。
(一)實現文化傳承與審美教育的融合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深入挖掘古詩文中的文化知識和美的意蘊,幫助學生更全面地理解古詩文的內涵和價值。例如,在講解《靜夜思》時,教師可以介紹唐朝的歷史文化和詩人的生平經歷,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的意境和情感。
一方面,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為了實現文化傳承與審美教育的有效融合,教師應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例如,采用情境教學、小組合作探究等教學方法,以及利用多媒體等教學輔助工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賞古詩文。
另一方面,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審美實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審美實踐。例如,通過開展詩文朗誦、仿寫創作等實踐活動來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審美能力,同時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創新思維能力。
(二)突出文化傳承的特點,提升學生文化素養
1.分類整理教學內容,完善教學體系
為了更好地讓學生了解古詩文中的傳統文化,教師應深入研讀教材,對古詩文內容進行分類整理,明確每一篇古詩文的教學目標,完善教學體系。例如,將教材中的古詩文分為描寫自然景觀的山水詩文、描寫農村景物的田園詩文、描寫離別之情的送別詩文、抒發個人志向的詠物詩文以及表達愛國情懷的愛國詩文等。通過分類整理,教師可以更系統地教授古詩文,幫助學生建立與古詩文之間的聯系,深入挖掘不同類型古詩文的異同點。
2.優化教學方法,自然融入傳統文化元素
一是在課前查閱古詩文資料。教師應鼓勵學生在課前自主查閱資料,了解古詩文的創作背景、作者創作意圖等,以調動學生學習古詩文的積極性,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通過自行查閱古詩文的資料,學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古詩文中蘊含的傳統文化知識。
二是實施差異化教學。教師應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興趣點,確定不同的傳統文化教學目標和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例如,對于低年級學生,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通過朗誦、吟唱等方式感受詩詞的韻律之美;對于高年級學生,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領會詩詞的意境和情感,在深入解讀和分析中理解古詩文中的傳統文化內涵。
3.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創設教學情境
一是利用多媒體設備。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與古詩文內容相關的圖片、音頻或視頻,讓學生感受古詩文中的美。例如,在《飲湖上初晴后雨》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播放西湖美景視頻,讓學生直觀地感受西湖的美和詩人對自然景色的贊美。
二是創設文化環境。教師可以在班級內張貼古代詩人、詞人的詩詞字畫,在班級顯眼處寫一些古代名詩佳句,營造富有文化氣息的教學環境,使學生更好地投入學習中。
4.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實踐參與
教師應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通過引導學生深入感受古詩文中的情感美和哲理美,來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例如,在《示兒》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回憶家庭祭祀活動的過程,感悟其意義。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與古詩文內容相關的互動游戲或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對古詩文的學習興趣,如讓學生通過配對游戲來復習古詩文中的人物關系和情節,通過填詞游戲來加深對詩文意境的理解等。
5.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和探究
在課堂上,教師應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古詩文中的意境和情感并發表自己的看法;或鼓勵學生分析古詩文中的意象和運用的修辭手法,理解詩歌的內涵和情感。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跨學科的學習,如了解唐代的歷史知識、建筑風格、藝術形式等,掌握更多文化知識。
(三)突出審美教育的特點,提升學生審美能力
1.通過吟誦活動,感受音韻之美
教師可選擇節奏明快、朗朗上口的古詩,如《靜夜思》《春夜喜雨》等,讓學生通過反復吟誦,體會詩句的平仄變化、押韻規律,感受古詩的音樂美。在學生吟誦的過程中,教師應指導學生注重發音的準確性和情感的投入,以增強學生對古詩音韻美的感受。
2.通過意境描繪,領略畫面之美
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展示與古詩文內容相關的圖片或動畫,幫助學生直觀感受詩文所描繪的場景;通過提問、組織討論等方式,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將自己置身于詩文所描繪的意境之中,領略畫面之美;鼓勵學生根據詩詞的意境進行繪畫創作,將詩詞中的畫面轉化為具體的藝術作品,以加深學生對詩詞意境美的理解。
3.通過情感共鳴,體會情感之美
一是講述作者的生平事跡、古詩文創作背景等,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古詩文中的情感。二是開展角色扮演與情景模擬活動,讓學生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獲得情感共鳴。三是組織學生討論古詩文中蘊含的情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培養學生的同理心和情感感知度。
4.通過比較分析,領悟風格之美
教師可以選取不同作者的作品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分析,分析其差異性與共性,領悟不同作品的文化意蘊和審美追求;也可以引導學生分析同一作者不同時期的作品,感受詩人創作風格的變化和發展。
5.通過拓展延伸,深化審美體驗
一是組織古詩文朗誦比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朗誦能力和審美能力。二是開展古詩文創作活動,鼓勵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創作實踐中去,培養他們的創作能力和審美創造力。三是結合傳統節日如中秋節、端午節等,舉辦詩詞大會等活動,激發學生對古詩文的熱愛。
綜上,小學古詩文教學中的文化傳承與審美教育相互促進、相輔相成。教師應明確小學古詩文教學中文化傳承與審美教育的意義,注重挖掘古詩文的內涵,創新教學方法,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審美實踐等,從而實現古詩文教學中的文化傳承與審美教育,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康鳳玲.語文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的必要性及策略[J].甘肅教育,2020(2):60.
[3]吳天鳳.讓學生徜徉于詩意的課堂:基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古詩詞教學路徑探索[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4(10):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