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中段語文習作單元教學中,部分教師在開展教學時,存在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方法較為單一、教學評價不夠及時等問題。這些問題會影響習作教學的質量和效果,進而限制學生寫作能力的發展。為了提高習作單元教學的成效,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發展,教師需要及時調整教學觀念,認真研讀習作單元內容,準確理解習作單元的編排特點,并靈活選用多樣化的習作教學策略,以此保證習作單元教學的有效性。本文以統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習作為例,探究習作單元教學策略。
一、小學語文習作單元編排特點
(一)結構完整性
小學語文習作單元的結構完整性可從三個方面進行理解:第一,螺旋上升的序列化內容。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從三年級開始,每個年級段都設置了習作單元,且單元之間相互關聯,能讓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逐步提升。第二,自成體系的板塊設計。習作單元通常由多個板塊組成,包括導語、精讀課文、交流平臺、初試身手、習作例文和習作訓練等部分。這些板塊環環相扣,共同構建了一個完整的學習體系,幫助學生逐步掌握寫作技巧,提升寫作能力。第三,結構化的邏輯關系。習作單元內的各個板塊之間具有緊密的邏輯聯系:導語概括單元主題,精讀課文提供寫作素材和語言示范,交流平臺總結寫作方法,初試身手讓學生嘗試運用所學方法進行練習,習作例文提供范例,最后的習作訓練則是對整個單元學習成果的檢驗和鞏固[]
(二)目標聚合性
統編版小學語文習作單元的目標聚合性主要體現為:習作單元內的文章都是圍繞習作教學目標設置的。為了更全面地理解目標聚合性,教師應具體分析習作單元各部分的目標指向情況。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將習作單元教學目標視為標靶,將單元導語視為靶心,而習作單元的其他板塊內容則是命中靶心的箭。具體而言,單元導語是開展習作單元教學的切入點,其內容直接指向應達成的教學目標;精讀課文是幫助學生充分積累習作知識與技巧的重要環節,能讓學生直觀體會到寫作技巧的應用;交流平臺是對寫作技巧、方法等內容的整體總結,能幫助學生系統地認知寫作技巧;初試身手是在學生已掌握習作知識的基礎上,為學生提供的實踐運用知識的機會;習作例文通過批注提示和自主閱讀的方式,促使學生再次鞏固習作知識,幫助他們積累寫作經驗;習作部分則是學生前期學習成果的最終體現,也是習作單元目標的最終呈現。
二、小學中段語文習作單元教學策略
統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習作圍繞“游”這一主題展開,要求學生掌握按照游覽順序寫景物的方法。據此,下文將綜合習作單元各部分內容,有效展開習作教學。
(一)從整合單元入手,梳理習作單元內容框架
整合單元是指教師在開展習作單元教學前,對內容進行整體研讀、綜合梳理并完成內容整合的過程。這一過程的重點在于梳理出習作單元內容的框架結構,為后續實施習作單元教學提供保障[2]在整合習作單元內容時,教師應突出內容的主線與支線,確保內容具有清晰的內在邏輯關系,從而保證內容框架結構的有效性。
具體而言,第五單元通過“五位一體”的板塊設計,將精讀課文、交流平臺、初試身手、習作例文和習作等內容有機融合,形成一個完整的學習系統。為了梳理出習作單元的內容框架,教師應對“五位一體”的板塊內容進行具體研讀。在精讀課文板塊中,單元內設有《海上日出》和《記金華的雙龍洞》兩篇文章。教師應通過分析文章,引導學生學習和積累優秀的表達方法,準確掌握按順序寫景的表達技巧。在交流平臺板塊中,教師應對精讀課文中所涉及的表達方法進行總結和梳理,并通過討論和交流的方式,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技巧與方法。在初試身手板塊中,簡單的習作練習為學生提供了初步嘗試創作習作的機會,讓他們實踐所掌握的技巧與方法。在習作例文板塊中,教材設置了《頤和園》和《七月的天山》兩篇例文,旨在讓學生通過閱讀和分析例文,進一步思考寫景方法的實際運用,并積累創作經驗。在習作板塊中,教材提供了習作提示和寫作指導等內容,旨在讓學生按照要求獨立完成習作創作,實現運用寫景知識的目標。
由此,經過梳理后,教師應搭建出以“游覽”為核心的習作內容框架,并在此核心內容的引導下,合理運用各板塊內容,以此促使學生深入掌握習作知識,發展寫作能力[3]。通過上述分析與梳理,教師能有效整合習作單元內容,并搭建內容框架,為習作單元的系統化、結構化教學筑牢基礎。同時,這也能讓學生在學習中樹立結構化學習習作單元的意識。
(二)從經典文章入手,積累豐富的寫作技巧
寫作技巧是提升文章質量的關鍵,而經典文章中蘊含著許多寫作技巧[4]。因此,教師應重視對經典文章的分析,挖掘其中的寫作技巧,讓學生學習作者是如何運用語言、表達、結構和修辭來刻畫事物、表達思想的。在此次教學中,教師需結合《海上日出》和《記金華的雙龍洞》兩篇經典文章,帶領學生具體學習寫景的寫作技巧。
在分析《海上日出》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思考作者是如何按照景物變化的順序進行寫作的。為此,教師需引導學生重點把握文章的結構和寫作手法。從文章結構來看,教師可指導學生將文章劃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介紹了作者觀看日出的時間和地點,突出了他對日出的期待和熱愛;第二部分(第2、3段)詳細描寫了日出前天空的顏色變化,從淺藍到紅霞,再到太陽升起的過程;第三部分(第4、5段)著重描繪了云薄時水天一色的日出景象,以及云厚時太陽光芒四射的壯觀場景;第四部分(第6段)以反問句的形式贊嘆了海上日出的奇觀,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光明的追求。從寫作手法來看,教師應讓學生體會作者運用的比喻、擬人、反問等修辭手法,感受這些修辭手法如何使寫景語言更加優美生動,如“太陽好像負著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
在分析《記金華的雙龍洞》時,教師應引導學生重點掌握作者是如何按照游覽順序描寫景物的。通過閱讀文章和分析各個段落的內容,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明確文章的整體結構,理清游覽順序下描寫的景物。具體而言,文章第1段交代了作者游覽的時間和地點,即從金華城出發,經過羅店,逐漸進入山區,最終到達雙龍洞的入口;第2、3段描述了沿途的風景和外洞的景象,如沿途的山川溪流及外洞的寬敞和高大;第4、5段描述孔隙和內洞的景象,展現了孔隙的狹窄與昏暗,以及內洞的神秘與奇異景觀;第6段敘述了出洞的過程。
通過分析經典文章,教師能幫助學生理解按順序寫景的兩種方法,并讓學生在分析過程中知曉如何實際運用這些方法,這對學生積累寫作技巧、增長創作經驗具有促進作用。
(三)從寫作練習入手,實踐應用寫作知識
寫作練習是將寫作知識從理論學習轉化為實際應用的重要橋梁,能促使學生真正掌握寫作知識,并幫助學生將寫作知識內化為自己的寫作能力[5]。根據習作單元的內容構成,教師需要帶領學生進行兩個層面的寫作練習:一是組織學生完成“初試身手”中的簡單練習內容;二是組織學生完成“習作”中的寫作任務,做到綜合運用按順序寫景的知識。
在組織學生完成“初試身手”中的寫作練習前,教師需要讓學生先進行“看圖說話”,即根據教材中給出的植物園示意圖,明確參觀路線,并按照游覽順序說一說具體的參觀過程。在“看圖說話”時,教師應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指導,如根據植物園入口的不同,確定不同的參觀路線;在介紹游覽景物時,應突出景物的特征等。完成“看圖說話”后,教師需引導學生進一步完成第二項寫作練習內容,即觀察附近的景物,與同學交流自己的所見所感,并按一定的順序寫出自己的觀察所得。與前一個寫作練習相比,該寫作練習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需要學生自主選擇觀察景物,并選用具體的觀察方法,同時在觀察中感受景物的特點,從而保證觀察成效,使學生能有效應用寫景知識。
在組織學生完成“習作”中的寫作任務時,教師應重點關注學生是否準確應用了按順序寫景的知識點。對此,教師應結合習作內容,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指導和點撥,確保學生能準確運用游記的寫作技巧。首先,教師應指導學生選擇令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地方作為描寫對象,并引導學生確定寫景順序,是采用空間順序、時間順序還是游覽順序。其次,在確定描寫對象和方法后,教師應協助學生完成游記的構思。例如,開篇可點明景點,并描述自己出發前的期待與興奮;中間段落可按照“抵達景點,描述景象”“參觀景點,感受意蘊”“了解景點文化內涵,增加文章底蘊”的結構進行創作,具體的寫作技巧也需要運用在該部分;結尾段落則與開篇呼應,進行游覽總結,并抒發情感。最后,教師應再次強調寫好游記的訣竅,即敘事、寫景、抒情的有機結合。通過這些步驟,學生能完成寫作練習,實現對寫景知識的實踐應用。
在上述分析中,教師通過兩種難度不同的寫作練習內容,帶領學生對“按順序寫景”寫作知識進行了實際運用,這不僅能讓學生在練習中完成知識內化,還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四)從習作評價入手,鞏固提升寫作水平
評價不僅是對學生習作成果的檢查和反饋,也是促進學生寫作水平提升的重要手段。在習作單元教學中,教師既要重視習作評價的作用,也要根據習作內容設計合理的評價標準。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做出真實、客觀、有效的評價反饋,從而讓學生根據反饋及時調整習作內容,進一步提高習作質量。
在設計習作評價標準時,教師應綜合考慮習作目標、習作方法、創作過程等要素。首先,在語言表達方面,教師應評價以下內容。 ① 內容完整性:習作是否圍繞“游記”主題展開,寫景內容是否連貫,是否有邏輯性; ② 語言準確性:刻畫景物的用詞是否恰當,句子結構是否清晰; ③ 表達生動性:是否運用了形象生動的語言,如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其次,在思維能力方面,教師應評價以下內容。 ① 觀察細致度:是否能細致觀察景物的細節,并做到精準刻畫; ② 邏輯思維:習作整體結構是否清晰,段落內容銜接是否自然。再次,在審美創造方面,教師應針對以下內容給出作文評價。 ① 情感表達:閱讀習作是否能感受到真情實感; ② 藝術表現力:是否借用寫景方法展現了美的感受并創造了美。最后,在習作修改方面,教師應評價學生是否能做到自主修改,以及是否能在獲得其他同學的建議后及時調整習作內容。當教師依次給出評價建議后,學生便能對習作的整體情況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認識。為了提升寫作水平,學生應根據評價建議整體調整習作,逐步解決評價反饋中提出的問題,從而使習作質量得到提高。
作為習作單元教學的最后環節,教師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具體的習作評價標準,能針對學生的習作成果給出有針對性的調整建議,并且能讓學生借助評價建議鞏固習作單元知識、提升寫作水平。
三、總結
綜上所述,教師可從五個維度帶領學生深入學習習作單元知識:從整合單元維度,可讓學生整體了解習作內容框架;從經典文章維度,可讓學生積累豐富的寫作技巧;從寫作練習維度,可讓學生熟練應用寫作知識;從習作評價維度,可讓學生及時反思習作,提高寫作水平。由此,教師能讓學生全面、深入地參與習作單元學習,從而使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綜合發展。
[參考文獻]
[1]韓優美.統編版小學語文習作單元教學的應然分析[J].作家天地,2024(25):122-124.
[2]周丁釘.小學語文習作單元教學策略探析[J].中小學班主任,2024(10):64-65.
[3]李麗.提高小學語文習作單元教學實效性探究:以四年級下冊習作單元為例[J].廣西教育,2023(13):74-76.
[4]張春媚.統編版小學語文習作單元教學的有效策略[J].吉林教育,2023(9):94-96.
[5]賈艷華,小學語文習作單元教學中有效指導的對策研究[J].小學生作文輔導(中旬),2022(9):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