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徐州市鼓樓區教育局(以下簡稱“鼓樓區”)在推進校家社協同育人的過程中,面臨學校資源有限、家庭教育缺乏科學引領、社會資源支持不充分等挑戰。基于此,鼓樓區著力構建“慧·聚”鼓樓教育新生態。“慧”為“智慧教育”,“聚”有“聚焦”“匯聚”“凝聚”之意。鼓樓區聚焦現實問題,匯聚優質資源,凝聚育人合力,努力走出一條“數字化轉型引領+校家社協同育人領先”的特色發展路徑。
創新舉措
鼓樓區從資源服務視角出發,構建“平臺聚合—技術賦能—機制創新”三維協同路徑,著力資源的體系化建設、場景化應用、有效化盤活,實現線上線下教育融合。
一、發揮平臺作用,體系化建設資源
鼓樓區遴選國家、省、市平臺優質資源,建設涵蓋教師專業成長課程、學生自主學習內容、高質量家長培訓課程等資源的區域校家社協同育人平臺。平臺重點建設“新兒童新課堂”“幸福教室”等12個專題欄目,形成資源4800余個,推動區域優質資源共建共享。
二、借力技術支持,場景化應用資源
鼓樓區以人工智能技術賦能教育全場景創新,系統構建“智能技術+場景資源”融合應用體系,探索優質數字資源在課堂教學、課后服務等場景的智能化應用。
打通“線上+線下”智能化場景實踐 鼓樓區深度整合各級平臺資源與校本特色資源,助力各校打造特色課程,構建線上線下貫通的育人空間。例如,蘇堤路小學的“AI童行探彭城”課程運用人工智能技術規劃路線、設計旅行海報,實現校家社線上線下場景的無縫銜接。
打造“基地—社區—場館”多元化育人網絡 鼓樓區基于紅色教育實踐基地,構建“紅色基因傳承+智能場景創新”校內外協同育人體系。鼓樓區開發智能導覽系統與沉浸式黨史課程,實現“云參觀+實地研學”融合,累計服務學生2000人次;創新“智能延時服務”,通過大數據匹配家長志愿者、社區專家等300余名社會教育力量,開展人工智能定制化課后服務項目50余個;探索館校智慧協同育人,構建“線上虛擬實驗+線下主題實踐”雙線育人路徑,形成12個特色課程模塊,推動校內外教育場景智能化貫通與資源動態互補。
探索“優化—創新—共享”規模化協同育人路徑 鼓樓區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為技術底座,鼓勵學校借助資源應用優化創新育人模式,如開放課堂、館校一體、云上家訪等,形成可復制的協同育人路徑。
三、建立聯動機制,有效化盤活資源
資源整合機制 鼓樓區遴選各級平臺優質資源,廣泛挖掘校家社三方資源,匯聚高質量數字育人資源,強化資源的創新應用。
協同監管機制 政府部門發揮統籌作用,聯結校家社進行協商,區教育局負責法治監督,學校成立校際督查委員會,校家社協同監管治理格局基本形成。
三方激勵機制 鼓樓區設定清晰目標,開展“幸福教室”“彭城好爸媽”等評選活動,并在區域平臺上進行展示推介。
實施成效
鼓樓區以技術賦能校家社協同育人的創新實踐,帶動區域32所學校,輻射6萬余名學生、12萬余名家長;區域建立集專家、教研員、教師和志愿者4個層面的10支梯隊式、全覆蓋、專兼職工作團隊,成員超過500人;推動優質資源跨校流通,優質資源利用率提升60%,薄弱校優質資源覆蓋率增至90%,實現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2024年度,區域以優秀等第完成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教學應用實踐共同體項目結項工作,入選江蘇省智慧教育樣板區培育區,在省內外引發廣泛社會效應。
未來,鼓樓區將繼續發揮校家社協同育人引領示范作用,彰顯信息技術與育人價值的持續聯動和高度協同,打造新時代教育現代化實踐范例。徐州市鼓樓區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