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承擔著鑄魂育人的時代使命,是一項潤物無聲的長期工程。在“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這一目標指引下,小學語文教師要將德育巧妙融入語文教學全過程。教師應精心設計教學活動,自然融入德育元素;創設豐富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真實體驗中感悟真善美;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培養其獨立思考能力;構建多元評價體系,全面關注學生成長;將德育滲透延伸至課外,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這些策略將共同促進學生道德情操與人文素養的提升,使語文教學在啟智潤心、培根鑄魂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一、小學語文教學德育滲透的價值
1.提升學生思想道德修養
小學語文教材中精選了大量蘊含優秀品質的經典課文,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滋養著學生的心靈。在課文學習中,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層內涵,被學生逐步理解和內化,促使其思想道德水平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2.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小學語文教材作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系統整合了詩詞歌賦、成語典故、神話傳說等多元文化形態。這些精選文本承載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基因,成為青少年認知中華文明的重要窗口。在教學實踐中,學生不僅能領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價值意義,更能建立起與歷史的精神對話。
3.塑造學生價值觀念
小學語文教材中匯集了榜樣人物、典型事例和深刻哲思,為學生提供了明確的價值指引,可以幫助學生明辨是非、區分善惡、鑒賞美丑,使其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標準。這種價值觀教育,為學生未來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對其一生都將產生深遠影響。
4.培養學生國家意識
小學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能在潛移默化中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國家認同感。教師春風化雨般的引導,能使學生的愛國情感由懵懂走向熱烈,并逐步確立起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而奮斗的目標。
二、小學語文教學德育滲透的現狀
1.情感割裂,難動人心
部分教師將教學重點放在字詞句篇講解、語言技能訓練上,忽視了課文蘊含的情感價值。這種重知識輕情感的教學方式,導致德育滲透流于表面,知識傳授與情感培養被人為割裂,難以真正觸動學生心靈。
2.內容空泛,脫離實際
部分教師在德育滲透時習慣采用抽象說教的方式,將道德要求停留在概念層面,并未聯系生活實際。這種脫離學生實際體驗的德育滲透,使道德原則難以內化為學生的行為準則。德育內容如空中樓閣,既無法引發學生共鳴,也無法有效指導其日常道德抉擇。
3.脫離學科,效果甚微
部分教師未能把握語文教育與德育的內在聯系,其課堂教學中存在突兀的教學行為:在完成課文分析后生硬地附加道德說教,或設計與文本內涵無關的德育活動。這不僅破壞了德育的邏輯連貫性,更使學生難以將語文知識學習與價值觀塑造有機結合,嚴重影響育人實效。
4.千篇一律,忽視差異
部分教師在進行德育滲透時,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性。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認知水平存在差異,性格與生活閱歷更是千差萬別,教師卻采用統一化的教育手段。這種無視個體差異的做法,既違背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又導致部分學生因無法獲得適切的情感體驗而產生抵觸心理,德育實效大打折扣。
5.課堂有余,課后不足
部分教師將精力集中于課堂上道德規范的講解,卻忽視了對課后實踐環節的設計。這種課堂上“滔滔不絕”,課后“無聲無息”的模式,導致學生缺乏將道德認知轉化為實際行動的機會。
三、小學語文教學德育滲透的路徑
1.挖掘德育元素,以思考促“知”
教師需深度剖析教材內涵,洞悉課文蘊含的德育思想,力求“文”“道”和諧統一。例如,教學《吃水不忘挖井人》時,教師可以啟迪學生領悟老一輩革命者心系百姓、無私奉獻的崇高品格,并激發學生主動思考探究:“鄉親們立碑紀念毛主席,其背后緣由何在?”“當代學子應如何效仿前輩先賢的精神風范?”這樣便可把文章中的德育內涵有效傳導給學生,使其轉化成學生的道德準則。
2.創設豐富情境,以體驗傳“情”
提升德育滲透的感染力與實效性,需依托與課文內容高度契合的教學場景。例如,教學《小英雄雨來》時,教師可以設計角色扮演活動,使參與者直面文本沖突,深入體會主人公在危急關頭展現的智勇品質與家國情懷;結合視頻影像、歷史圖片等素材還原時代背景,幫助學生建立時代認知;開展小組討論,引導學生分析人物行為動機。這種多維度的情境構建,能幫助學生在理解文本表層意義的基礎上,實現從道德認知到情感認同的升華。
3.重視語言表達,以讀寫化“意”
語文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德育亦可借助語言文字潤物無聲地進行滲透。例如,在學完《黃繼光》后,教師可以組織“向黃繼光學習”主題演說活動,也可以引導學生揮毫潑墨,撰寫讀后感、詩歌等。借助多樣化的語言形式進行表達,學生能將課文所載德育理念融入血脈、化為情感,更深刻地領悟德育的深意。
4.實施多元評價,以差異促“長”
教師需要建立多維度的評價體系,不僅關注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更要重視其情感態度和行為表現的轉變。觀察記錄、學生自陳、小組互鑒、家長反饋,都可以成為評價維度。針對不同學習基礎的學生,教師要制訂差異化評價標準,設計個性化成長方案,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各自的起點上拾級而上。
5.延伸課后活動,以實踐落“行”
課后實踐活動是德育滲透的關鍵。教師要積極拓展德育實踐渠道,將教育影響從課堂延伸到課外。例如,精讀課文領悟雷鋒精神后,教師可以組織“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針對社會熱點事件,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開展社會調研、撰寫倡議書等。多樣化的實踐活動能深化學生道德認知,培養其社會責任感,使其將道德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學承擔著知識傳授與品德塑造的雙重使命。要實現這一目標,教師要持續更新教育理念,深刻理解語文教學與德育的內在聯系;創新教學方法,將德育元素自然融入語文教學的每個細節;注重實踐轉化,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和社會責任感。這種全方位的德育滲透,最終將助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